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泵型空調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空調技術領域的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泵型空調換熱器,包括:帶2n個流路的換熱器、背風側第一及第二支管、迎風側第一及第二支管、背風側總管和迎風側總管,其中:背風側總管分別與背風側第一、第二支管相連,迎風側總管分別與迎風側第一、第二支管相連,背風側和迎風側的支管對應設置并分別與換熱器內n個流路的背風側和迎風側端口相連;所述的背風側第二支管和迎風側第一支管設有單向閥,背風側第二支管的單向閥入口端與迎風側第一支管的單向閥出口端管路相連構成制冷支管;所述的制冷支管設有電子閥。本發明中換熱器流路數目隨制冷和制熱工況的切換而改變,同時換熱工質流向也隨著工況的切換而改變,從而使得空調性能最優。
【專利說明】
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泵型空調換熱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空調領域的技術,具體是一種隨工況變化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
【背景技術】
[0002]熱栗型空調器存在制冷和制熱兩種工況,在工況切換時,空調內換熱器也同步進行著“蒸發器”切換為“冷凝器”、“冷凝器”切換為“蒸發器”的轉變。以室外機為例,制冷工況下室外機作為“冷凝器”,制熱工況下室外機切換為“蒸發器”。但是該技術中蒸發器和冷凝器兩者的最優流路數目不同,使得固定流路數目換熱器的性能無法在制冷工況和制熱工況下均達到最優。為了使換熱器在制冷工況和制熱工況下性能均達到最優,換熱器的流路數目應該隨制冷和制熱工況的切換而改變。
[0003]經過對現有技術的檢索發現,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5202740A,公開(公告)日2015.12.30,公開了一種熱栗空調及其換熱器,包括集氣口和集液口,其還包括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并且這三條流路各自的第一端均與集氣口連通,第二端均與集液口連通,第一流路的第二端和第二流路的第二端均與第三流路的第二端相連;此外,在第三流路與集氣口之間設置有第一電磁閥,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三者的第二端匯流后的匯流管路與集液口之間設置有第三電磁閥,第三流路的第一端與集液口連通,并設置有第二電磁閥。該技術應用于冷凝器時,制冷劑先分為2個分路流入換熱器,后合并成I個流路流出換熱器;合并后的流路其換熱管數量占總換熱器的三分之一,流路長、制冷劑流速大,導致兩相制冷劑在合并后的流路中壓降劇烈增加,降低換熱性能;同時該技術中的3個電子膨脹閥需要復雜的電信號控制,成本高、控制不穩定。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種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通過對不同工況下的流路數目進行實時調整,實現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的同步變換,提升空調的換熱性能。
[0005]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6]本發明包括:背風側總管、背風側第一支管、背風側第二支管、迎風側總管、迎風側第一支管、迎風側第二支管和換熱器,其中:換熱器設有2η個流路,背風側總管分別與背風側第一支管和背風側第二支管相連,迎風側總管分別與迎風側第一支管和迎風側第二支管相連,背風側第一支管和迎風側第一支管對應設置并分別與換熱器內η個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和迎風側端口相連,背風側第二支管和迎風側第二支管對應設置并分別與換熱器內另外的η個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和迎風側端口相連;
[0007]所述的背風側第二支管和迎風側第一支管均設有單向閥,背風側第二支管的單向閥入口端與迎風側第一支管的單向閥出口端管路相連構成制冷支管;
[0008]所述的制冷支管設有電子閥。 技術效果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換熱器的流路數目隨制冷和制熱工況的切換而改變,且制熱工況下的流路數目為制冷工況下的兩倍;換熱器的進口和出口均設有多個流路,避免了多個流路合并成I個流路時壓降增加的問題;本發明使用I個電子膨脹閥和2個單向閥實現流路數目隨著冷熱工況的切換而改變,只需要對一個電子膨脹閥進行控制,提高了換熱器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實施例1的管路連接圖;
[0011]圖中:背風側總管1-1、背風側第一支管2-1、背風側第二支管2-2、迎風側第一支管
3-1、迎風側第二支管3-2、迎風側總管4-1、制冷支管5-1、背風側單向閥A、電子閥B、迎風側單向閥C、換熱器D。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實施例1
[0013]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背風側總管1-1、背風側第一支管2-1、背風側第二支管2-2、迎風側總管4-1、迎風側第一支管3-1、迎風側第二支管3-2和換熱器D,其中:換熱器D設有2η個流路,背風側總管1-1分別與背風側第一支管2-1和背風側第二支管2-2相連,迎風側總管4-1分別與迎風側第一支管3-1和迎風側第二支管3-2相連,背風側第一支管2-1和迎風側第一支管3-1對應設置并分別與換熱器D內η個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和迎風側端口相連,背風側第二支管2-2和迎風側第二支管3-2對應設置并分別與換熱器D內另外η個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和迎風側端口相連。
[0014]所述的背風側第二支管2-2設有背風側單向閥Α,所述的迎風側第一支管3-1設有迎風側單向閥C,背風側單向閥A的入口端與迎風側單向閥C的出口端管路相連構成制冷支管 5-1;
[0015]所述的制冷支管5-1設有電子閥B。
[0016]所述的背風側單向閥A由換熱器D向背風側總管1-1導通。
[0017]所述的迎風側單向閥C由迎風側總管4-1向換熱器D導通。
[0018]所述的電子閥B由迎風側單向閥C向換熱器D內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導通。
[0019]所述的換熱器D為翅片管式換熱器,且與背風側第一支管2-1、迎風側第一支管3-1相連的η個流路和與背風側第一支管2-1、迎風側第一支管3-1相連的η個流路的換熱面積相同。
[0020]所述的制冷支管5-1與背風側第二支管2-2、迎風側第一支管3-1的連接點分別靠近換熱器D在背風側和迎風側的流路端口。
[0021]本實施例在工作時:
[0022]當處于制冷工況,關閉背風側單向閥A和迎風側單向閥C,打開電子閥B,換熱工質從背風側總管1-1流入,并通過背風側第二支管2-1流向換熱器D中的η個流路,然后從迎風側第一支管3-1流出經制冷支管5-1、背風側第二支管2-2流向換熱器的另外η個流路,最后換熱工質經迎風側第二支管3-2直接流向迎風側總管4-1;
[0023]當處于制熱工況,關閉電子閥B,打開背風側單向閥A和迎風側單向閥C,換熱工質從迎風側總管4-1分別流入迎風側第一支管3-1和迎風側第二支管3-2,經換熱器D中2η個流路換熱后,經背風側第一支管2-1和背風側第二支管2-2同時到達背風側總管1-1。
【主權項】
1.一種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背風側總管、背風側第一支管、背風側第二支管、迎風側總管、迎風側第一支管、迎風側第二支管和換熱器,其中:換熱器設有2n個流路,背風側總管分別與背風側第一支管和背風側第二支管相連,迎風側總管分別與迎風側第一支管和迎風側第二支管相連,背風側第一支管和迎風側第一支管對應設置并分別與換熱器內η個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和迎風側端口相連,背風側第二支管和迎風側第二支管對應設置并分別與換熱器內另外的η個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和迎風側端口相連; 所述的背風側第二支管和迎風側第一支管設有單向閥,背風側第二支管的單向閥入口端與迎風側第一支管的單向閥出口端管路相連構成制冷支管。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背風側單向閥由換熱器向背風側總管導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迎風側單向閥由迎風側總管向換熱器導通。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電子閥由迎風側單向閥向換熱器內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導通。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器為翅片管式換熱器,且與背風側第一支管、迎風側第一支管相連的η個流路和與背風側第二支管、迎風側第二支管相連的η個流路的換熱面積相同。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工質流向與流路數目同步變化的熱栗型空調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制冷支管與背風側第二支管、迎風側第一支管的連接點分別靠近換熱器內流路的背風側端口和迎風側端口。
【文檔編號】F25B39/00GK105865008SQ201610231113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4日
【發明人】丁國良, 吳志剛, 任滔, 吳國明, 王利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 江森自控樓宇設備科技(無錫)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