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有間隔換熱器的熱回收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熱回收裝置,包括氣流管道、氣體/液體換熱器和設置在該氣流管道中的分氣閥,該閥能夠在旁通位置和換熱位置之間移動。該氣流管道包括分叉分支點,在該分叉分支點處,氣流管道分成旁通分支管道和換熱分支管道。旁通分支管道繞過該換熱器,并且換熱分支管道包括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從上游管道部到換熱器的氣體入口開口中的氣流方向沿遠離總體氣流方向的方向偏離,從而允許換熱器與排氣管道間隔開。
【專利說明】安裝有間隔換熱器的熱回收裝置
相關文件的交叉引用
[0001 ]本申請要求于2016年12月16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第61/916,336號的優先權和權益,通過引用的方式將該申請的內容納入本文。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用于從熱流中去除熱量的裝置,所述裝置諸如是用于從機動車輛進氣和排氣系統中去除熱量的熱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0003]在諸多應用中需要從氣流中去除熱量。例如,在機動車輛中,可能需要從進氣和/或排氣流中去除熱量。例如,進氣(或增壓空氣)需要在某些應用中、例如在渦輪增壓發動機或超增壓發動機中需要進行冷卻。在包含有排氣再循環(EGR)或排氣熱回收(EGHR)系統的車輛中,要從排氣流中去除熱量。從進氣流或排氣流中去除的熱量通常傳送到位于換熱器內的液體冷卻劑中。
[0004]在排氣熱回收系統中,例如,來自車輛排氣的熱量經由液體冷卻劑或油傳送到其它車輛部件,以在車輛啟動時對空氣和車輛流體進行更快地加熱,由此降低燃料消耗。由排氣所加熱的空氣可以用以快速地加熱客廂,并且用于窗戶除霜,降低在寒冷天氣中啟動期間對長空轉時間的需要。從排氣中提取的、用以加熱諸如發動機油和傳動流體等車輛流體的熱量使這些流體粘性減弱并且提高了啟動期間的燃料節約。在初始啟動期間之后,不再需要從排氣中回收熱量。由此,EGHR系統通常包括旁路,以在車輛達到正常工作溫度后最小化從排氣到液體冷卻劑的熱量傳遞。這有助于最小化冷卻系統上的負載,并且最小化液體冷卻劑沸騰或熱降解的風險。
[0005]EGHR系統由此包含氣一液換熱器,該換熱器用于從車輛排氣提取熱量,并且將該熱量傳送到液體冷卻劑,液體冷卻劑典型地是水/乙二醇發動機冷卻劑,但是也可以直接將熱量傳遞到油。EGHR系統還包括分氣閥,該分氣閥用于在車輛啟動期間將排氣流的至少一部分導引通過換熱器,并且用于在不再需要來自排氣的熱量時繞過該換熱器。該換熱器和該閥需要連接到排氣系統管路。還提供有致動器以控制該閥的運行。該閥可以由電控螺線管、蠟馬達、發動機真空或雙金屬或形狀記憶合金(SMA)致動器操作。
[0006]為了節省空間并且降低成本和車輛重量,該閥和換熱器可以一體形成為單個單元,其在本文中稱為EGHR裝置。然而,在多個一體式EGHR裝置中,無論該裝置處于換熱模式還是處于旁通模式,該換熱器都由排氣加熱。這可能是由于穿過該閥的排氣泄漏和/或熱傳導。這增加了傳送到冷卻劑的熱量,增大了在冷卻系統上的負載,并且具有累積的冷卻劑熱降解的風險和誘導的熱應力,這可能會對換熱器造成損害。
[0007]已開發了EGHR裝置以解決這些問題中的一些。例如,共同轉讓的、于2013年3月I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第61/771,608號和于2012年8月30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第13/599,339號(在2013年3月14日作為1^2013/006158441公布)具有大體上1'形和1]形的構造。該構造具有沿氣流方向更短的模塊長度,這可以允許它定位在發動機室中,更靠近熱排氣源。而且,該T形構造還允許換熱器與排氣管道間隔開,從而在該裝置處于旁通模式中時減少從排氣到冷卻劑傳送的熱量。然而,該設計需要排氣管道和換熱器之間的獨立閥體或流動通道,其中有固體凸緣接口位于換熱器和閥體或流動通道之間。該結構限制影響了EGHR裝置在不同工作氣體溫度下膨脹的能力,并且特別地,影響了其處于明顯不同溫度下的在入口端口和出口端口之間的換熱器本體的柔性。這可以導致換熱器的高熱應力,以及靠近凸緣接口的換熱器板失效。
[0008]由此,需要用于機動車輛進氣和排氣系統的簡單且有效的熱回收裝置,所述裝置最小化所使用的部件的空間、重量和數量,易于一體形成到現有排氣系統管路中,并且也最小化熱應力以及在旁通模式中傳遞到冷卻劑的不需要的熱量。
【發明內容】
[0009]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熱回收裝置,該熱回收裝置包括:氣流管道,其具有入口和出口,其中通過氣流管道的總體氣流方向限定在所述氣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之間;氣體/液體換熱器,其具有氣體入口開口和氣體出口開口;分氣閥,其設置在氣流管道中,其中該閥能夠在旁通位置和換熱位置之間移動。氣流管道包括分叉分支點,在該分叉分支點處,氣流管道分成旁通分支管道和換熱分支管道。旁通分支管道繞過該換熱器,并且換熱分支管道包括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上游管道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該第一端在所述分叉分支點處與所述氣流管道流動連通,該第二端與換熱器的氣體入口開口流動連通。下游管道部具有與換熱器的氣體出口開口流動連通的第一端。進入換熱器的氣體入口開口的氣流方向沿遠離經過該氣流管道的總體氣流方向的方向偏離。
[0010]根據一個方面,熱回收裝置還包括匯合分支點,在該匯合分支點處,旁通分支管道和換熱分支管道匯合,該匯合分支點位于氣流管道的出口的上游。下游管道部可以具有在匯合分支點處與氣流管道流動連通的第二端。
[0011]根據另一方面,第一平面穿過氣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第一分支點和旁通分支管道。第二平面可以穿過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其中,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的穿過熱回收裝置的部分彼此間隔開。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可以在所述第二平面中在相應的氣體入口開口和氣體出口開口處固定到換熱器。
[0012]根據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遠離第一平面并朝向第二平面彎曲。
[0013]根據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未彼此連接,或者未連接到氣流管道的其它部分。
[0014]根據又一方面,在換熱器的氣體入口開口處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氣流通道的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的角度。
[0015]根據又一方面,在換熱器的氣體出口開口處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氣流通道的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的角度。
[0016]根據又一方面,在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處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氣流通道的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的角度。
[0017]根據又一方面,換熱器由板堆構造成,這些板限定基本平行于經過氣流通道的總體氣流方向延伸的、交替的氣體流動通道和液體流動通道。
[0018]根據又一方面,換熱器還包括與氣體入口開口連通的氣體入口歧管和與氣體出口開口連通的氣體出口歧管,并且其中經過氣體入口歧管和氣體出口歧管中每個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氣流通道的總體氣流方向成一角度。
[0019]根據又一方面,分氣閥位于分叉分支點。當分氣閥處于旁通位置時,到達換熱分支管道的氣流可以基本完全被堵塞;而當分氣閥處于換熱位置時,到達旁通分支管道的氣流可以基本完全被堵塞。
[0020]根據又一方面,換熱器還包括底板,氣體入口開口和氣體出口開口設置在底板中,并且其中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固定到底板。該底板可以至少在靠近氣體入口開口和氣體出口開口附近的區域中被加強或加厚。
[0021]根據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總體氣流方向彼此對齊。
[0022]根據又一方面,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基本垂直于總體氣流方向的方向彼此對齊。
【附圖說明】
[0023]現將參照附圖僅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發明,附圖中:
[0024]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熱回收裝置的俯視立體圖;
[0025]圖2是圖1的熱回收裝置的從其入口端觀察得到的端視圖;
[0026]圖3是圖1的熱回收裝置的俯視圖,其中分氣閥處于旁通模式,并且該氣流管道是經由圖2的第一平面PLl截取得到的;
[0027]圖4是圖1的熱回收裝置的俯視圖,其中分氣閥處于換熱模式,并且該氣流管道是經由圖2的第一平面PLl截取得到的;
[0028]圖5是示出了圖1的熱回收裝置的氣流管道的隔離的俯視立體圖;
[0029]圖6是圖1的裝置的立體圖,其示出了該裝置的另一側。
[0030]圖7是圖1的沿線7-7’剖切得到的剖視圖;
[0031]圖8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熱回收裝置的仰視立體圖;
[0032]圖9是圖8所示熱回收裝置的俯視立體圖;
[0033]圖10是根據第三實施例的熱回收裝置的俯視圖,其部分以剖視圖示出;以及
[0034]圖11是示出了圖10的熱回收裝置的氣流管道的俯視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現在參照圖1至圖5描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熱回收裝置10。該熱回收裝置10可以用作機動車輛排放系統中的EGHR裝置,并且因此有時在本文中稱為EGHR裝置10。
[0036]該裝置10包括分氣閥12、氣體/液體換熱器14和氣流管道16。氣流管道16具有入口18和出口20。在裝置10是EGHR裝置的情況下,該裝置10會被安裝在機動車輛的排氣管道中,位于排放歧管的下游和尾管的上游。由于它較緊湊的尺寸,該裝置10可以位于車輛的發動機室中,靠近排放歧管。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上游”和“下游”是這樣的術語,即,它們用以描述裝置10的各元件相對于流過該裝置10的氣體的流動路徑的位置。
[0037]通過裝置10的氣流的總體方向限定在入口18和出口 2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氣流的總體方向平行于圖1的箭頭A和B,箭頭A和B分別與在入口 18和出口 20處的氣流方向相同。
[0038]換熱器14可以與共同轉讓的美國專利申請第13/599,399號所描述的換熱器相似或相同,該美國專利申請是在2012年8月30日提交的、名稱為“排氣熱回收裝置”的發明,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的方式納入本文。
[0039]換熱器14包括換熱器芯22,該換熱器芯22包括芯板24的堆,芯板24的堆限定以交替順序布置的多個氣流通道26和多個液體流動通道28。氣流通道26和液體流動通道28可以平行于通過氣體管道20的氣流。流過氣流通道26的氣體可以是熱的車輛排氣,并且流過液體流動通道28的液體可以是諸如水/乙二醇等液體冷卻劑,該冷卻劑還可以循環通過該車輛的冷卻系統的其它部件。芯板24可以包括不銹鋼或其它耐熱材料,并且可以通過與合適的熔填金屬進行釬焊而接合。
[0040]多個歧管延伸穿過該芯22,并且可以基本垂直于通過管道20的氣流方向。換熱器14包括四個此類歧管,S卩:與氣流通道26流動連通的氣體入口歧管30和氣體出口歧管32;以及與液體流動通道28流動連通的液體入口歧管34和液體出口歧管36。液體歧管34、36與一對液體配件6、8流動連通。
[0041 ] 換熱器芯22具有底板38,該底板38設置有氣體入口開口 40和氣體出口開口 42。各開口40、42延伸通過底板38并且分別與氣體入口歧管30和氣體出口歧管32連通。換熱器14不同于美國專利申請第13/599,399號所描述的,因為它不包括用于安裝到閥體的凸緣的較厚安裝板。將連續的安裝板附連到底板38可能會限制氣體入口開口 40和氣體出口開口 42之間的換熱器14的柔性,并且導致換熱器中的高熱應力。
[0042]除了圖7的剖視圖外,其它視圖均未詳細示出換熱器14的結構。將會理解的是,該換熱器可以是如圖7所示是“自封閉的”,即它不包括外殼體。然而,這不是重要的,并且換熱器14可以包括外殼體,該外殼體包圍限定氣體和/或液體流動通道的多個管或板。
[0043]在其入口18和出口 20之間,氣流管道16分成旁通分支管道46和換熱分支管道48。在該實施例中,該旁通分支管道46沿整個氣流方向延伸。該旁通分支管道46限定旁通氣流路徑,在不需要從氣體回收熱量的情形下、例如當車輛達到其正常工作溫度時,氣體可以沿旁通氣流路徑流過,而不經過換熱器14。
[0044]氣流管道16在分叉分支點50處分成分支管道46、48,該分叉分支點50定位于換熱器14上游處。在該實施例中,分氣閥12位于該分叉分支點50處,以根據分氣閥12的位置選擇性地阻止氣流通過分支管道46、48中的一者。
[0045]分支管道46、48可以在匯合分支點52處在換熱器14的下游匯合,該匯合分支點52位于氣流管道16的出口 20的上游。
[0046]該換熱分支管道48包括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上游管道部50具有第一端58和第二端60,該第一端58在分叉分支點50處與氣流管道16流動連通,以接收來自入口 18的氣體,該第二端60與換熱器14的氣體入口開口 40流動連通。
[0047]下游管道部56具有第一端62和第二端64,該第一端62與換熱器14的氣體出口開口42流動連通,該第二端64可以在匯合分支點52處與氣流管道16流動連通。
[0048]可以從附圖中看到的是,在換熱器14的氣體入口開口 40和氣體出口開口 42處的氣流方向不同于經過氣流管道16的總體氣流方向。在此方面,隨著氣體朝向換熱器14流過換熱分支管道48,該氣流方向偏離于總體氣流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當氣流進入上游管道部54的第一端58時,該氣流方向基本上與總體氣流方向相同。該上游管道部54沿其長度彎曲大約90度,以在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換熱器的氣體入口開口 40處引起該氣流相對于總體氣流方向經歷方向上大約90度的改變。
[0049]而且,可以從圖7看到的是,換熱器14中的氣流方向是基本U形的,沿與總體氣流方向成大約90度的相對的方向流過氣體出口和入口歧管30、32,并且可以沿基本平行于總體氣流方向的方向流過氣流通道26。通過換熱器14的該U形流動路徑為裝置10提供了沿氣流方向的較短模塊長度,如在上文提到的T形EGHR裝置中的長度。
[0050]在換熱器的氣體出口開口42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處,該氣流方向仍舊相對于總體氣流方向成大約90度的角度。下游管道部56沿其長度彎曲大約90度,以引起氣流經歷方向上大約90的改變,使得當氣流到達下游管道部56的第二端64時該氣流基本平行于總體氣流方向。
[0051 ]由此,可以看到的是,上游和下游管道部分54、56形成彎曲過渡,以改變進入和退出換熱器14的氣流的方向。這允許使用具有U形流動路徑的緊湊換熱器,但也提供其它優點。可以從附圖中看出,并且特別地從圖3至圖5中看出,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彼此未有任何連接,并且也未與氣流管道16的其它部分進行任何連接。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僅在它們相應的相對端58、64處連接到氣流管道16的其余部分。由于上、下游管道部54、56的端部60、62未與氣流管道16的其余部分連接,并且由于管道部54、56自身是彎曲的,所以它們能夠朝向彼此或遠離彼此撓曲(S卩,基本沿總體氣流方向)較小的量,由此緩解潛在的熱應力,所述熱應力可能由換熱器14的沿板24的長度的熱膨脹和收縮引起。
[0052]可以從附圖中看到的是,除了換熱分支管道48的匯合部之外,氣流管道16基本位于單一平面中。在此方面,入口 18、出口 20、旁通分支管道46、分叉分支點50和匯合分支點52都是基本共面的,使得第一平面PLl (圖2)可以穿過這些部件中的一些或全部。
[0053]另一方面,換熱分支管道48的分叉部、并且特別是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遠離該第一平面彎曲,并且朝向第二平面PL2(圖2)延伸,該第二平面穿過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和/或管道部54和56固定到換熱器14的點。
[0054]雖然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不需要平行于彼此,但是穿過裝置10的各部分的、各平面的部分彼此隔開。該間隔可以例如在圖2中看到,并且導致換熱器14與氣流管道16的各部分間隔開,除了換熱分支管道48之外。由此,當裝置10處于旁通模式時,換熱器14與經過旁通分支管道46的熱氣流隔開,從而減少了在裝置10處于旁通模式時從排氣到冷卻劑傳遞的熱量。
[0055]分氣閥12包括可樞轉地安裝在氣流管道16中的可移動閥件82。閥件82包括繞樞轉軸線P樞轉的擋板,該樞轉軸線P以與經過管道16的氣流方向成90度的角度延伸通過流動通道。閥件82可以安裝在桿84上,并且在桿84上在換熱位置(圖4)和旁通位置(圖3)之間轉動。
[0056]在各附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閥件82安裝在匯合分支點50處,這使得閥件82能夠堵塞旁通分支管道46或換熱分支管道48的入口。雖然該布置在旁通模式時為將換熱器14與熱氣流隔離提供了最大益處,但是應當理解的是,該閥件82可以安裝在氣流管道中的其它地方。例如,類似構造的閥件82可以安裝在匯合分支點52處,以交替地堵塞旁通分支管道46和換熱分支管道48的出口。可替換地,閥件82可以是安裝在旁通分支管道中的蝶形閥件,以交替地打開和堵塞通過旁通分支管道46的旁通氣流。作為另一個可替換的實例,閥件82可以是安裝在換熱分支管道48中的蝶形閥件,以交替地打開和堵塞通過換熱分支管道48的旁通氣流。
[0057]閥件82繞軸線P的樞轉可以由任意合適的裝置控制,所述裝置包括電磁鐵或者由發動機真空驅動的致動器,或者其它合適的致動器或控制系統。閥件82可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以在換熱位置和旁通位置時密封氣流管道16的內表面,并且至少部分地取決于氣流通道16的形狀。為了最大化在旁通模式時換熱器14的隔熱,該閥件82應當在旁通位置時基本上完全地阻止氣體流到換熱分支管道48。還希望密封管道16的內表面,使得當處于換熱位置時,它會基本完全地阻止氣體流動到旁通分支管道48,但是這不是關鍵的。
[0058]附圖中示出了襯套或“支承座”88,閥桿84的一端延伸到該襯套88中,并且該襯套88可以容納閥支承件(未示出)。典型地,閥桿的一端會接收在襯套88中,襯套88可以位于流動通道16中,而閥桿84的另一端典型地穿過通道壁并且延伸穿過安裝在通道壁內部或外部的襯套或支承座88。而且,閥桿84的穿透端會典型地附連到閥致動機構86,如圖5示意性示出的。
[0059]在裝置10的工作中,當閥件82處于圖4所示的換熱位置時,旁通分支管道46至少部分地由閥件82堵塞,同時換熱分支管道48的入口基本完全敞開,從而允許氣流通過換熱器
14。來自入口 18的氣流在分叉分支點50處進入換熱分支回路48,并且進入上游管道部54的第一端58。然后氣體流過上游管道部54到達其第二端60,然后通過氣體入口開口 40進入換熱器14。在換熱器14中,氣體流入氣體入口歧管30,從該氣體入口歧管30,氣體進入氣流通道26以將熱量傳送到流過液體流動通道28的液體冷卻劑。氣體然后從氣流通道26流出,并且進入氣體出口歧管32,從該氣體出口歧管32,氣體經由氣體出口開口 42退出換熱器14。從換熱器14的氣體出口開口42,氣體進入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并且流到其位于匯合分支點52處的第二端64,氣體從該匯合分支點52流向出口 20。
[0060]當閥12處于圖3的旁通位置時,來自入口18的氣流在分叉分支點50處進入旁通分支回路46。然后氣體流過旁通分支回路46到達匯合分支點52,氣體從該匯合分支點52流向出口 20。
[0061]換熱分支回路48的管道部54、56可以藉由各種裝置固定到該換熱器14,所述裝置中的一種在圖7的剖視圖中示出。如圖所示,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可以分別在它們的端部附近設置有脊部66和68,以充當止擋部來防止經由底板48過度插入換熱器14。各端部60、62也可以通過型鍛來延展,以實現氣體入口開口40和氣體出口開口 42中的緊密配合,然后進行釬焊。將會理解的是,存在其它布置以用于將管道部54、56安裝到換熱器14。還會理解的是,底板38可以至少在環繞氣體入口開口40和氣體出口開口42的區域中加強和/或加厚,以提供底板38和管道部54、56之間的牢固連結。
[0062]在裝置10中,換熱分支回路48的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沿總體氣流方向彼此對齊。而且,換熱分支回路48至少在圖3和圖4的平面圖中平行于旁通分支回路46。然而,各部件相對于彼此的定向至少部分地根據包裝要求而進行改變。因此,各部件的定向可以不同于裝置10的各部件定向,如以下參照圖8和圖10所討論的。
[0063]圖8和圖9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回收裝置100。圖8和圖9的熱回收裝置100在其各部件定向上不同于熱回收裝置10。裝置100的所有元件也包含在裝置10中,并且已在上文進行描述,沒有必要對這些元件進行進一步的描述。熱回收裝置10和100共同具有的元件在圖8和圖9中由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
[0064]在圖8和圖9的熱回收裝置100中,換熱分支回路48的上游管道部54和下游管道部56沿一方向彼此對齊,該方向與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并且與經過旁通分支回路46的氣流方向成約90度。另外,經過氣流通道26的氣流方向定向成與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的角度。將會理解的是,在該實施例中,沒有必要將換熱器14定向成與總體氣流方向成90度。例如,換熱器14可以相對于總體氣流方向進行傾斜地定向。
[0065]可以看到的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該裝置100縮短了在換熱分支回路48中的下游管道部56的長度,從而有效地消除了下游管道部56的平行于旁通分支回路46延伸的部分,因為兩個分支回路46、48靠近該匯合分支點52。由此,該裝置100可以更緊湊、更輕并且使用比上述裝置10更少的材料。然而,將會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熱回收裝置的總體構造至少部分地取決于它們所安裝在的車輛中的空間限制。
[0066]圖1O和圖1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熱回收裝置110。圖10中的熱回收裝置110的視圖類似于圖3的視圖,由第一水平面截取,閥12處于旁通位置,并且用點劃線示出了換熱器14的輪廓。圖11獨立示出了熱回收裝置110的氣流管道16。熱回收裝置110與熱回收裝置10和100在部件定向上不同。裝置110的所有元件也包含在裝置10和100中,并且已在上文進行描述,沒有必要對這些元件進行進一步的描述。熱回收裝置10和110共同具有的元件在圖1O中由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
[0067]圖10和圖11的熱回收裝置110實現了與上述熱回收裝置100類似的有益效果,它基本消除了下游管道部56的平行于旁通分支回路46延伸的部分。在熱回收裝置110中,在上游管道部54的第二端60和下游管道部56的第一端62處的正方形開口相對于彼此對齊(如由圖11的虛線所示的),但是相對于總體氣流方向和經過旁通分支回路46的氣流方向(在圖10中,繞垂直于紙平面的軸線)略微轉動。該略微轉動最小化了下游管道部56的長度,同時保持正方形開口的對齊,以簡化換熱器14到管道部54和56的連接。由此,換熱器14以及其氣流通道26相對于總體氣流方向和經由旁通支路管道46的氣流方向成角度。
[0068]雖然本發明已結合某些優選實施例來進行描述,但本發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相反,本發明包括可能落入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的所有實施例。
【主權項】
1.一種熱回收裝置,包括: 氣流管道,具有入口和出口,其中經過所述氣流管道的總體氣流方向限定在所述氣流管道的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之間; 氣體/液體換熱器,具有氣體入口開口和氣體出口開口; 分氣閥,設置在所述氣流管道中,其中所述閥能夠在旁通位置和換熱位置之間移動; 其中,所述氣流管道包括分叉分支點,在所述分叉分支點處,所述氣流管道分成旁通分支管道和換熱分支管道; 其中,所述旁通分支管道繞過所述換熱器,并且所述換熱分支管道包括上游管道部和下游管道部; 其中,所述上游管道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在所述分叉分支點處與所述氣流管道流動連通,所述第二端與所述換熱器的所述氣體入口開口流動連通; 其中,所述下游管道部具有與所述換熱器的所述氣體出口開口流動連通的第一端;并且 其中,進入所述換熱器的所述氣體入口開口的氣流方向沿遠離經過所述氣流管道的所述總體氣流方向的方向偏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匯合分支點,在所述匯合分支點處,所述旁通分支管道和所述換熱分支管道匯合,所述匯合分支點位于所述氣流管道的出口的上游。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管道部具有在所述匯合分支點處與所述氣流管道流動連通的第二端。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平面穿過所述氣流管道的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分支點和所述旁通分支管道。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平面可以穿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的穿過所述熱回收裝置的部分彼此間隔開。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在所述第二平面中在相應的所述氣體入口開口和所述氣體出口開口處固定到所述換熱器。7.如權利要求4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和所述下游管道部遠離所述第一平面并朝向所述第二平面彎曲。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未彼此連接,或者未連接到所述氣流管道的其它部分。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換熱器的所述氣體入口開口處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所述氣流通道的所述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的角度。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換熱器的所述氣體出口開口處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所述氣流通道的所述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的角度。11.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處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所述氣流通道的所述總體氣流方向成約90度的角度。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由板堆構造成,這些板限定基本平行于經過所述氣流通道的所述總體氣流方向延伸的、交替的氣體流動通道和液體流動通道。13.如權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還包括與所述氣體入口開口連通的氣體入口歧管和與所述氣體出口開口連通的氣體出口歧管,并且其中經過所述氣體入口歧管和所述氣體出口歧管中每個的氣流方向與經過所述氣流通道的所述總體氣流方向成一角度。14.如權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氣閥位于所述分叉分支點處。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當所述分氣閥處于所述旁通位置時,到達所述換熱分支管道的氣流基本完全被堵塞;并且 當所述分氣閥處于所述換熱位置時,到達所述旁通分支管道的氣流基本完全被堵塞。16.如權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還包括底板,所述氣體入口開口和所述氣體出口開口設置在所述底板中,并且其中,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固定到所述底板。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至少在靠近所述氣體入口開口和所述氣體出口開口附近的區域中被加強或加厚。18.如權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所述總體氣流方向彼此對齊。19.如權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熱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游管道部的第二端和所述下游管道部的第一端沿基本垂直于所述總體氣流方向的方向彼此對齊。
【文檔編號】F28F9/02GK105829826SQ201480068233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5日
【發明人】I·E·格吉斯, B·E·切多
【申請人】達納加拿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