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加濕系統以及電暖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電暖氣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加濕系統以及電暖氣。
【背景技術】
[0002]在集體供暖未普及的地區,大多數家庭會使用電暖器作為取暖器具,電暖器在給人們帶來溫暖的同時也會使室內空氣非常的干燥,使用人感到不適,為解決這一缺點,誕生了帶加濕功能的電暖器。
[0003]目前,帶加濕功能的電暖器大多采用蒸發式加濕系統,其原理是使用電加熱管對電加熱管內的水進行加熱至沸騰,使水蒸發至空氣中,以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在用戶加水時,由于在進氣管拐彎處存在水蒸氣因此容易出現氣堵現象,導致加水緩慢,甚至不下水現象,影響用戶體驗。
[0004]因此,如何減少氣堵現象的發生,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5]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加濕系統,以減少氣堵現象的發生;
[0006]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加濕系統的電暖氣。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8]—種加濕系統,包括水箱、電加熱管、泄壓箱和加水管,所述電加熱管的一端與所述水箱連通,所述電加熱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泄壓箱連通,所述加水管的一端用于與進水口連通,所述加水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泄壓箱連通,還包括一端與所述泄壓箱連通的排氣管,所述排氣管的另一端與外界連通。
[0009]優選地,在上述加濕系統中,所述排氣管設置在所述泄壓箱的頂部。
[0010]優選地,在上述加濕系統中,所述加水管設置在所述泄壓箱的頂部。
[0011]優選地,在上述加濕系統中,所述電加熱管與所述加水管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電加熱管與所述排氣管之間的距離。
[0012]優選地,在上述加濕系統中,所述電加熱管與所述泄壓箱之間還具有連接管。
[0013]優選地,在上述加濕系統中,所述電加熱管通過排水管與所述水箱連通。
[0014]優選地,在上述加濕系統中,所述連接管、所述排水管、所述加水管和所述排氣管為硅膠管。
[0015]—種電暖氣,包括殼體和加濕系統,所述加濕系統為上述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加濕系統,所述殼體上設置有加水口和排氣口,所述排氣口與所述加濕系統中的排氣管連通,所述加水口與所述加濕系統中的加水管連通。
[0016]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提供的加濕系統與現有加濕系統的區別在于,在泄壓箱上設置有排氣管,進入泄壓箱中的蒸汽能夠通過排氣管排出,當需要加水時,通過加水管向加濕系統加水,由于加濕系統內的水蒸氣可以通過排氣管排出,加濕系統中水蒸氣相對較少,因此進入加濕系統中的水不易形成氣堵現象,從而減少了氣堵現象的發生。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加濕系統的立體圖;
[0019]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加濕系統的爆炸圖;
[0020]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加濕系統的剖視圖。
[0021]其中,100為殼體、101為加水口、102為排氣口、201為水箱、202為電加熱管、203為泄壓箱、204為加水管、205為排氣管、206為連接管、207為排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2]本發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種加濕系統,以減少氣堵現象的發生;
[0023]本發明的另一核心提供一種具有上述加濕系統的電暖氣。
[0024]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實施例不對權利要求所記載的
【發明內容】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實施例所表示的構成的全部內容不限于作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發明的解決方案所必需的。
[0025]請參閱圖1至圖3,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加濕系統的立體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加濕系統的爆炸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加濕系統的剖視圖。
[0026]本發明實施例公開的加濕系統,包括水箱201、電加熱管202、泄壓箱203和加水管204,電加熱管202的一端與水箱201連通,電加熱管202的另一端與泄壓箱203連通,加水管204的一端用于與進水口連通,加水管204的另一端與泄壓箱203連通,還包括一端與泄壓箱203連通的排氣管205,排氣管205的另一端與外界連通。
[0027]本發明提供的加濕系統與現有加濕系統的區別在于,在泄壓箱203上設置有排氣管205,進入泄壓箱203中的蒸汽能夠通過排氣管205排出,當需要加水時,通過加水管204向加濕系統加水,由于加濕系統內的水蒸氣可以通過排氣管205排出,加濕系統中水蒸氣相對較少,因此進入加濕系統中的水不易形成氣堵現象,從而減少了氣堵現象的發生。
[0028]排氣管205可以設置在泄壓箱203的頂部或側面。為了減小排氣管205的長度,排氣管205設置在泄壓箱203的頂部。當有水蒸氣進入泄壓箱203時,水蒸氣通過位于頂部的排氣管205排出到外界。
[0029]加水管204設置在泄壓箱203的頂部、底部或側面。為了減小加水管204的長度,同時,增加進入泄壓箱203中的水蒸氣排入排氣管205的時間,本發明實施例中加水管204設置在泄壓箱203的頂部。
[0030]為了防止加入的水將泄壓箱203填滿堵住排氣管205,本發明實施例中電加熱管202與加水管204之間的距離小于電加熱管202與排氣管205之間的距離。由于加水管204距離電加熱管202較近,因此,加入的水能夠在較快的時間進入加濕系統中,從而緩解水在泄壓箱203集聚過多。
[0031]為了降低水蒸氣的溫度,電加熱管202與泄壓箱203之間還具有連接管206,加熱后的水蒸氣先通過連接管206進入泄壓箱203中,由于水蒸氣在連接管206的時間會延長,從而能夠降低水蒸氣的溫度,因此,經過排氣管205排放的外界的水蒸氣的溫度有所降低。
[0032]電加熱管202可以直接與水箱201連接,還可以通過其他管與水相連接,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為了減少零部件的量,電加熱管202通過排水管207與水箱201連通。
[0033]上述連接管206、排水管207、加水管204和排氣管205為塑料管、不銹鋼管或者硅膠管。
[0034]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電暖氣,包括殼體100和加濕系統,加濕系統為上述任一技術方案的加濕系統,殼體100上設置有加水口 101和排氣口 102,排氣口 102與加濕系統中的排氣管205連通,加水口 101與加濕系統中的加水管204連通。由于上述加濕系統具有上述效果,具有上述加濕系統的電暖氣也具有相應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0035]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加濕系統,包括水箱(201)、電加熱管(202)、泄壓箱(203)和加水管(204),所述電加熱管(202)的一端與所述水箱(201)連通,所述電加熱管(202)的另一端與所述泄壓箱(203)連通,所述加水管(204)的一端用于與進水口連通,所述加水管(204)的另一端與所述泄壓箱(203)連通,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端與所述泄壓箱(203)連通的排氣管(205),所述排氣管(205)的另一端與外界連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管(205)設置在所述泄壓箱(203)的頂部。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管(204)設置在所述泄壓箱(203)的頂部。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加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加熱管(202)與所述加水管(204)之間的距離小于所述電加熱管(202)與所述排氣管(205)之間的距離。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加熱管(202)與所述泄壓箱(203)之間還具有連接管(206)。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加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加熱管(202)通過排水管(207)與所述水箱(201)連通。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加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206)、所述排水管(207)、所述加水管(204)和所述排氣管(205)為硅膠管。8.一種電暖氣,包括殼體(100)和加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濕系統為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加濕系統,所述殼體(100)上設置有加水口(101)和排氣口(102),所述排氣口(102)與所述加濕系統中的排氣管(205)連通,所述加水口(101)與所述加濕系統中的加水管(204)連通。
【專利摘要】本發明實施例公開的一種加濕系統,包括水箱、電加熱管、泄壓箱和加水管,所述電加熱管的一端與所述水箱連通,所述電加熱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泄壓箱連通,所述加水管的一端用于與進水口連通,所述加水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泄壓箱連通,還包括一端與所述泄壓箱連通的排氣管,所述排氣管的另一端與外界連通。本發明提供的加濕系統與現有加濕系統的區別在于,在泄壓箱上設置有排氣管,進入泄壓箱中的蒸汽能夠通過排氣管排出,當需要加水時,通過加水管向加濕系統加水,由于加濕系統內的水蒸氣可以通過排氣管排出,加濕系統中水蒸氣相對較少,因此進入加濕系統中的水不易形成氣堵現象,從而減少了氣堵現象的發生。
【IPC分類】F24D13/00, F24F6/10, F24D19/08
【公開號】CN105371409
【申請號】CN201510956935
【發明人】黃月林, 廖泓斌, 張毅, 王紅兵, 陳佳兵, 唐艷麗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