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構成格柵底的格柵底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構成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格柵底的格柵底單元,用于對它上面的固體物質進行燃燒、冷卻或其它的熱處理。氣體如空氣從位于板狀物體之間的縫隙中流出,然后由下向上流過格柵底上面的材料。氣體可以用現有的方式完成各種任務,即例如冷卻格柵底,或對格柵底上的材料進行熱處理或冷處理,或對其上的材料進行輸送等。
這種格柵底通常磨損得很嚴重,特別是在冷卻重量大且表面粗糙度大的水泥熟料時,邊緣部分更易受磨損。
EP0167658已公布了與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致一樣的格柵底單元。這種格柵底單元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其中每個基本部分都有一個側壁和許多與之連成一體的相互間距為板狀物間距的兩倍的板狀物體,安裝格柵底單元的方式是,一個側壁上的板狀物體叉入另一側壁上的板狀物體之間,然后插入進口中。為了使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格柵底單元連在一起,在格柵底單元的下面可以用螺栓將兩個基本部分連接起來。
這種已有結構的缺點是,每當某一個板狀物體或/和側壁的磨損程度超過許多極限時,就必須更換整個格柵底單元,或者至少要更換整個基本部分。在后一種情況下,必須采用費時費錢的方式將兩個基本部分之間的聯接拆除,更換完一個基本部分后,再進行連接。這樣格柵底單元上不受磨損的部位也總是一塊進行更換,使材料耗費增加。另外拆裝和安裝需時很長,經常導致整個機組長時間停機,如果許多格柵底單元相連成格柵底,而格柵底又固定在格柵支架上時,問題就更嚴重了,因為,假如要更換一個板狀物體,就必須要更換與之相連的側壁,也就必須拆除它與相鄰格柵底單元上側壁的連接和與格柵支架的連接,更換完畢之后,再進行連接。
本發明的目的是,設計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零件或磨損部位的更換只需很少的時間和費用,并可節約材料。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明即可滿足此要求。
本發明的基本思想是,將格柵底單元分成連接兩個側壁的框架和可以與框架連在一起的一個個板狀物體。這首先就考慮到了板狀物體受到的磨損較大需要進行更換。本發明的結構使單個板狀物體的更換省時省錢,同時不必更換仍然完好無損的側壁,如下面對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板狀物體與側壁之間的連接結構相當簡單。
另一個優點是,格柵底單元的兩個側壁不再采用所述的方式那樣用螺栓連接,而是用其它的方式進行連接。
本發明中對格柵底單元的分離是根據側壁和板狀物體的不同功能進行的,側壁用于裝配板狀物體。板狀物體形成格柵上表面,并易受到磨損。這種分離方式也使框架和板狀物體有可能分別采用各自最適合其功能的材料進行制造。
本發明的一咱好的結構是,每個側壁有一個用作導軌的縱向導向型面,板狀物體的側面各有一個與縱向導向型面配合工作的配合面。采用這種結構就能容易地將板狀物體一個接一個地推入縱向導向型面,完成安裝工作。
縱向導向型面可以是凹槽,配合型面是與凹槽相配合的彈性凸出部;或者將二者顛倒一下,就象圖中所示的不同的實施例那樣。
本發明的一咱好的結構是,側壁由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框架平面的兩個側壁形成,它們至少在前框架端面處被一個比側壁高度低的端壁連在一起,縱向導向型面設在側壁相對的兩個內側面上且位于端壁之上,使型面能從前框架端面一支延伸至側壁的盡頭,這種結構能使板狀物體從前框架端面開始在側壁之間排成一行。整個格柵底單元成為一個緊湊的外部平滑的部件。采用簡單的方法即可與其它格柵底單元連起來組成格柵底,且密封良好。
這樣沿進料方向的前框架端面正好是對應著格柵底單元中磨損最嚴重的區域,所以每次要更換的板狀物體正好是最前面的板狀物體,可以直接更換。
為了確定板狀物體在側壁上的縱向位置以及與相鄰板狀物體的相對位置,本發明的板狀物體上有幾個定距凸出部,確定了與相鄰板狀物體的位置。這樣板狀物體能夠一個挨著一個被推入縱向導向型面,同時這些定距凸出部也確定了板狀物體之間的出氣縫的大小。
根據前面所述的框架和板狀物體的用途又做了以下重要改進。板狀物體的兩側各有一個覆蓋側壁上邊緣的縱向凸緣。把板狀物體推入縱向導向型面時,位于側壁上邊緣之上的縱向凸緣蓋住了上邊緣,使側壁不再受到格柵底上物料的磨損,也就根本用不著更換了。
板狀物體的一種結構是,它有一個構成格柵底上表面的頂部和一個與相鄰板狀物體相疊的附件,并只在其頂部的側面形成與縱向凸緣。
為了將板狀物體固定在框架上,采用了很簡單的方法,即用了一個終端板狀物體,它又采用某種方式裝在框架上。這種終端板狀物作為最后一個板狀物體推入縱向導向型面,并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與框架相連,從而保證了其它板狀物體的位置。終端板狀物體的連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螺釘連接、卡槽或其它常用的方式。
本發明格柵底單元的最好應用范圍是階梯式格柵。在這種情況下,框架上靠近前框架端面的一端有一底板,在遠離前框架端面的一端有一蓋板,每個格柵底單元的底板都位于沿進料方向的另一格柵底單元的蓋板上面。所有格柵底單元的前框架端面都便于拆裝,更換某一板狀物體時不必拆卸其框架。
其它的細節、優點以及特征請參見后面的權利要求、說明以及圖例。在本說明書中未提及的細節請參閱已公開了的資料。
下面將對圖中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裝在格柵架上的格柵底單元與第二級結構相同的格柵底單元共同組成的附梯格柵的側視圖;
圖2.圖1中格柵底單元沿A-A的剖面圖;
圖3.圖1中格柵底單元的框架的透視圖;
圖4.板狀物體的透視圖;
圖5.終端板狀物體的透視圖;
圖6.兩個相鄰格柵底單元的局部剖面圖。
下面參考說明書開始已提到的EP0167658B1對實施例進行說明。它在圖6中的局部細節表明利用格柵底單元組成的格柵底的基本結構,多個在進料方向上并聯相連的格柵底單元形成了一個格柵排,多個沿進料方向串聯的格柵排形成了格柵底,這樣沿進料方向前后排列的格柵底單元形成階梯式排列,如圖1所示。
格柵底單元8是由一個框架2和許多沿箭頭4所示的進料方向串聯的板狀物體6組成,并裝在格柵支架10上。框架2最好是一整體結構。格柵支架10裝在進氣管道上(其安裝方式圖中未表示)。圖3清楚地表明,框架2上的兩個側緣形成了垂直于框架主平面的側壁12、14。在進料方向上的前框架端面15處,側壁12、14由端壁16連接起來。端壁16比側壁12、14低,這樣側壁12、14一直沿伸至端壁16的上邊緣。
圖2和圖3清楚地表明,側壁12、14的兩個相向的內面上設有縱向凹槽18、20,它們在板狀物體6推入時用作縱向導向型面,這些縱向凹槽位于端壁16之上,并從前框架端面沿伸至側壁的邊緣。這樣從端面就可以將板狀物體插入凹槽中。
圖4所示的是一個板狀物體6,它主要由形成格柵底上表面的頂部22和附件24組成。采用圖1所示的方式與相鄰的板狀物體相疊。在頂部22的側面有兩個彈性凸物26、28,它們的形狀正好與縱向凹槽18、20相配合,板狀物體6從前框架端面15進入縱向凹槽18、20。
頂部22在沿推入方向上的前邊緣有兩個定距凸出部30、32。它們頂在前面已推入的板狀物體6的后邊緣上,這些定距凸出部確定了板狀物體6之間的出氣縫34(見圖1)的大小。采用簡單的方法可以將縫減小或加寬,如采用磨減小縫寬,采用堆焊加大縫寬。
為了將板狀物體6固定在框架上,最后框入一個終端板狀物體36,它與普通的板狀物體6的不同之處在于,頂部38在沿推入方向的后端有一個向下的終端凸緣40,它一直延伸至端壁16的上邊緣。在終端凸緣40和端壁16上采用某種方式鎖定終端板狀物體36。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最好至少在兩個相接的邊緣中的一個上,即終端凸緣40或端壁16上設一個焊接坡口,可以很容易地形成連接焊縫42。
圖6是框架上為板狀物體設置的縱向凹槽的另一實施例的局部圖。圖6表明,兩個并聯于格柵排中的格柵底單元有兩個相互靠著的側壁44、46。側壁44、46在其上端分別有一個用作縱向導向型面的彈性凸出部48、50。同時在板狀物體52、54上又有與彈性凸出部相配合的配合槽56、58。
如圖6所示,板狀物體52、54的側端各有一個覆蓋側壁44、46上邊緣的縱向凸緣56、58。這就避免了側壁44、46與格柵上的物料相接觸,僅有容易更換的板狀物體受到磨損。
如圖1和圖3所示,框架2的靠近框架端面15的一端有一底板60,它從下面蓋住了伸出于格柵支架10之外的區域。位于格柵支架10上的框架部分的下部是敞開的,氣體能從格柵支架進入格柵底單元,并流向出氣縫34。底板60密封了框架2伸出于格柵支架10之外的下方區域。
在遠離框架端面15的一端有一蓋板62將框架2蓋住。第一個板狀物體安裝在與框架端面相對的蓋板端部。面對著框架端面的蓋板形狀最好與板狀物體的頂部22類似,這樣在蓋板和第一個板狀物體的附件24之間能形成一個出氣縫。
圖1和圖2中都有一劃有陰影線的區域64,這是通常格柵底單元的磨損區,由此可得出,首先是沿進料方向的前部受到磨損。當磨損達到許用極限時,若采用的是圖1至5所示的實施例,就要將固定終端板狀物體36的焊縫42切開,把關面的板狀物體拆下,換上新的。側壁12、14的上邊緣的磨損通過堆焊進行補償。這樣板狀物體的更換方式就簡單了,因為磨損最大的板狀物體位于前端面15處,所以不用拆開相連的板狀物體就能進行更換。
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只要更換板狀物體52、54就足夠了,因為側壁44、46不會受到磨損。
圖1中還有另外一個由格柵排組成的格柵底單元70的示意圖,它沿輸送方向4安裝在格柵底單元8的前下方,形成階梯式布置。這樣上面的格柵單元8與下面的格柵底單元70至多也只在蓋板62區域內重疊,并沒減小格柵底的有效面積。如下所述,由于采用階梯結構,對所有的格柵底單元端面都能進行拆換,所以更換先損壞的板狀物體67時不需拆卸格柵底單元,此外其它磨損引起的修理工作,如實施例蠅的側壁12、14的堆焊修補,都能在從上面進行而不拆卸格柵底單元。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構成格柵底的格柵底單元(8),有兩個相距一定距離的側壁(12,14),側壁之間沿縱向串聯著許多板狀物體(6),板狀物體之間都有出氣縫(34)。這種格柵底單元的特征在于,框架(2)上相對的兩邊形成了側壁(12,14),而且每個板狀物體(6)與側壁(12,14)呈可拆式活動聯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每個側壁(12,14)在其縱向有一縱向導向型面(18,20),且板狀物體(6)的側端都有與縱向導向型面(18,20)配合工作的配合型面(26,28)。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縱向導向型面(18,20)是縱向凹槽,而配合型面(26,28)是與縱向凹槽相配合的彈性凸出部。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縱向導向型面(18,20)是彈性凸出部,而配合型面(26,28)是與彈性凸出部相配合的槽。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要求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側壁(12,14)由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框架平面的側壁形成,至少在前框架端面(15)用一個端壁(16)將兩側壁連接起來,端壁高度低于側壁,側壁(12,14)的相對的兩內表面上有縱向導向型面(18,20),且位于端壁(16)之上,縱向導向型面從前框架端面(15)一直延伸至側壁(12,14)的盡頭。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要求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板狀物體(6)與相鄰的板狀物體之間有兩個前定距凸出部或/和后定距凸出部(30,32),它們確定了板狀物體的相對位置并確定了板狀物體之間的出氣縫(34)的大小。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要求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板狀物體(52,54)的側端各有一個覆蓋側壁(44,460上邊緣的縱向凸緣(56,58)。
8.如權利要求2至7中任一要求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板狀物體(6)由形成格柵底上表面的頂部(22)和與相鄰板狀物體重疊的附件(24)組成,配合面(26,28)位于頂部(22)的兩側。
9.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縱向凸緣(56,58)位于頂部(22)的兩側。
10.如權利要求2至9中任一要求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有一個終端板狀物體(36),它采用某種方式被固定在框架上。
11.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要求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框架上靠前框架端面(15)的一側半衣一個底板(60)。
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要求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框架上遠離前框架端面(15)的一側裝有一個蓋板(62),面向前框架端面(15)的蓋板一端的形狀最好與板狀物體的頂部(22)類似。
13.如權利要求1至12中任一要求所述的格柵底單元,其特征在于,框架能用某種方式將其與格柵支架(10)聯在一起,并能用某種方式與其它構成格柵排的框架相聯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構成格柵底的格柵底單元(8),它有兩個相距一定距離的側壁(12,14),側壁之間沿縱向串聯著許多板狀物體(6),板狀物體之間都有出氣縫(34)。固定的框架(2)上相對的兩邊形成了側壁(12,14),而且每個板狀物體(6)與側壁(12,14)的連接是可拆的、活動式的。板狀物體(6)沿著縱向導向型面(18,20)一個挨一個推入框架,利用定距凸出物(30,32)使板狀物體間留有了出氣縫(34)。
文檔編號F27D1/12GK1072487SQ92110350
公開日1993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1992年9月8日 優先權日1991年9月9日
發明者簡-克勞德·克雷斯 申請人:摩擦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