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續燃燒井式磚瓦窯取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與磚瓦窯配套使用的取磚裝置,特別是用于連續燃燒井式窯的液壓傳動取磚裝置。
傳統的磚瓦窯是所謂“扇子窯”(又稱馬蹄窯或壇子窯),磚瓦燒成后,用灌水法降溫,人工取磚,熱能利用率很低,工人勞動強度大且間歇時間長,因而生產效率也低。近年來出現了不需灌水降溫取磚的方法,將燒好的磚用葫蘆或杠桿吊出,然后將新坯吊放進熱窯內,從而節約了燃煤。但此法笨重,起吊緩慢。近期又出現了連續燃燒井式窯,根據燒蜂窩煤的原理,從上面續加磚坯,下面出成品磚,整個窯腔內,底層為成品磚冷卻室,中層為燃燒室,上層為預熱室。如浙江瑞安市華夏建筑機械廠生產的騰飛牌半自動循磚窯就是其代表,該窯的取磚裝置是用鋸齒形螺紋絲桿作起重工具,借助一個大圓盤作為扭力工具,但要將20噸左右的磚坯同時頂起,操作起來不但費力、緩慢,而且操作者置身窯底,受到強烈的輻射熱,體力消耗也很大。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保留上述井式窯結構的優點,改進其取磚裝置,使操作者避免在高溫條件下作業,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可以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完成利用液壓傳動原理,遠距離操縱取磚工作。整個取磚裝置由動力部分(圖1)和取磚部分(圖2)組成,兩者用一根長的外輸油管連通。取磚部分的液壓缸與活塞桿安裝在窯底下,活塞桿端部支承著一個長方形的托磚架。動力部分由儲油箱、進油閥、柱塞動力泵、止回閥、回油閥組成。其柱塞動力泵,由大缸徑油泵與小缸徑油泵組合而成;其回油閥由密封座25、殼體26、回油閥塞11和密封拼緊螺帽27四部分組成,這樣不論那部分出了故障都能較快且容易地拆修。
本實用新型還可根據磚坯供應能力的大小,用一個動力泵操縱數個液壓缸活塞桿,同時頂起數個托磚架的磚坯。所有的液壓缸都用輸油管連通起來,使各液壓缸內的液壓相等,因而各活塞桿能同步升降。
圖1為取磚裝置動力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2為取磚裝置取磚部分剖面示意圖。
圖3為組合式柱塞動力泵剖面示意圖。
圖4為回油閥剖面示意圖。
1--儲油箱11-回油閥塞2--進油閥12-回油孔3--柱塞動力泵13-鋼球4--內輸油管14-回位彈簧5--止回閥15、16-活塞密封圈6--外輸油管17-液壓缸支承架7--液壓缸18、19、20、21-輸油管密封接頭8--活塞桿22-油泵殼體9--托磚架23-大缸徑油泵活塞10-回油閥24-小缸徑油泵活塞
25-密封座27-密封拼緊螺帽26-回油閥殼體28-回油閥操作手柄。
附圖1、2所示的取磚裝置也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現結合圖面詳述其具體結構和工作過程。
進油閥2和柱塞動力泵3相配合,將儲油箱1中的油經內輸油管4泵入止回閥5,再經外輸油管6進到液壓缸7,活塞桿8頂部支承著一個長方形托磚架9。活塞桿全行程為1.5m,其中1.4m的行程為空載,15mm的行程為重載。由于柱塞動力泵設計為組合式的(如圖3示),在空載上升時,將大小油泵連為一體,構成一個缸徑較大的快速柱塞泵,這樣只需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將1.4m長的空載行程走完,當行至重負荷時(即托磚架頂住磚坯時),將大油泵旋轉90°角而固定在泵體上,這樣大油泵較小的內徑和小油泵活塞就組合成了新的高壓油泵活塞,因而能輕松地將20噸磚坯頂起,使之上升約15mm,此時把原來橫放在窯底承擔磚坯重量的數根橫梁抽掉,再將回油閥塞11旋松,液壓缸內的高壓油就經外輸油管6、止回閥5和回油閥10的內腔、回油孔12流回到儲油箱中,托磚架和磚坯也就隨之徐徐降落到地面。然后再將數根橫梁重新穿入窯底,托住未燒好的磚坯。活塞桿如此升降一次,就完成一次取磚過程,每隔兩小時這樣升降一次,周而復始,連續不斷。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液壓傳動機構作取磚裝置,動力部分與取磚部分分離設置,從而使工人能遠離熾熱的窯底操作取磚,而磚窯燒磚流程又不致中斷。改善了工人勞動條件,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與連續燃燒井式磚瓦窯配套使用的取磚裝置,由液壓缸活塞桿構成的取磚部分和由儲油箱、進油閥、柱塞動力泵、止回閥、回油閥構成的動力部分組成,其特征在于取磚部分與動力部分分離安置,其間借助一根長輸油管作連通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磚裝置,其特征是其柱塞動力泵由大缸徑油泵與小缸徑油泵組合而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取磚裝置,其特征還在于其回油閥由密封座、殼體、回油閥塞和密封拼緊螺帽四部分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液壓傳動取磚裝置,適合與連續燃燒井式磚瓦窯配套使用。它主要由動力部分和取磚部分組成,兩者分離設置,用一根長輸油管連通。取磚部分安裝在窯底下,工人可在遠離窯底的動力部分操縱動力泵和回油閥進行取磚,從而避免了在熾熱的窯底環境工作,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F27B1/00GK2039403SQ88219010
公開日1989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1988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1988年11月6日
發明者李明成 申請人:李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