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具備板狀翅片和傳熱管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1、存在翅片管式的熱交換器,該翅片管式的熱交換器具備:多個板狀翅片,相互隔開間隔地被配置;以及多個傳熱管,沿這些多個板狀翅片排列的方向延伸,將多個板狀翅片分別沿其厚度方向貫通,并且在與板狀翅片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被配置。
2、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熱交換器,其將外部氣體在傳熱管之間流動的方向作為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多個板狀翅片分別在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較長且在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的一方的端緣部設置有具有開口的切口,多個傳熱管分別被插入配置在這些切口。
3、現有技術文獻
4、專利文獻
5、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05-090173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1、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2、在采用扁平截面形狀的傳熱管作為傳熱管的情況下,與采用圓形截面等其他截面形狀的傳熱管的情況相比,能夠期待熱交換效率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存在以下的顧慮。這是由于,在熱交換器的運轉中因結露而生成、附著于板狀翅片的水滴順著板狀翅片的表面流下到傳熱管的上表面的情況下,由于傳熱管為扁平,因此容易積存于其上表面,難以從熱交換器排出。
3、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實現高的熱交換效率且排水性也良好的熱交換器。
4、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方案
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熱交換器具備:多個板狀翅片,在厚度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以及多個傳熱管,將所述多個板狀翅片分別沿所述厚度方向貫通而延伸,并且在與所述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地配置,將所述多個傳熱管排列的該傳熱管的并列方向設為上下方向。所述板狀翅片具有:傳熱管插入部,在與所述傳熱管的延伸方向和并列方向的雙方垂直的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的一方的端緣部開口,并在另一方的端緣部封閉;以及臺階部,在所述板狀翅片的所述另一方的端緣部與所述傳熱管插入部之間沿所述傳熱管的并列方向延伸,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形成臺階,對于所述多個傳熱管分別確定的所述傳熱管插入部與所述臺階部的間隔為3mm以下。
6、這樣,通過采用所謂的翅片管式的熱交換器實現高的熱交換效率,同時在板狀翅片形成臺階部,并將傳熱管插入部與該臺階部的間隔設為3mm以下,從而能夠利用臺階部引導積存于傳熱管的上表面的水滴,并從熱交換器高效地排出。在傳熱管采用扁平截面形狀的傳熱管的情況下,能夠更顯著地得到該效果。
7、所述間隔優選為1mm以下。
8、由此,能夠使從傳熱管的上表面向臺階部的流動更順利,實現排水性的進一步提高。
9、優選所述板狀翅片在被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鄰地排列的所述傳熱管夾著的儲水區域具有狹縫。
10、由此,能夠實現熱交換效率的提高。
11、所述狹縫與其下方的所述傳熱管的間隔優選為2mm以上。
12、由此,能夠抑制狹縫成為積存于傳熱管的上表面的水滴的流動的障礙的事態,能夠將水滴從熱交換器順利地排出。換言之,通過該間隔的設定,能夠促進兼顧熱交換效率和排水性。
13、所述狹縫在所述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的尺寸優選為3mm以上。
14、由此,附著于狹縫的水滴容易沿著狹縫的表面流動,能夠使積存于傳熱管的上表面的水滴等與存在于其他部位的水滴合流,促進朝向臺階部的流動。
15、優選的是,所述狹縫具有:中間部,在從所述傳熱管的延伸方向觀察所述板狀翅片的側視中在所述傳熱管的并列方向上延伸;以及上端部,設置為比所述中間部更靠上方,在所述側視中相對于所述傳熱管的并列方向傾斜。
16、由此,能夠確保排水性,同時能夠在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延伸狹縫的端緣部,能夠實現熱交換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17、所述狹縫也可以包括第1狹縫和相對于所述第1狹縫設置在所述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的一側的第2狹縫,在該情況下,所述第1狹縫和所述第2狹縫優選在所述傳熱管的延伸方向上確定的尺寸互不相同,更優選第1狹縫和第2狹縫中的、相對于外部氣體的流動被配置于上游側的狹縫的所述尺寸減小。
18、由此,能夠擴大與外部氣體接觸的狹縫整體的表面積,實現熱交換效率的提高,通過使在第1狹縫與第2狹縫之間沿傳熱管的延伸方向所確定的尺寸互不相同,從而能夠更適當地獲得表面積的擴大帶來的效果。
19、所述傳熱管也可以包括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鄰的所述傳熱管的第1對、和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鄰的與所述第1對不同的所述傳熱管的第2對,在該情況下,優選所述狹縫設置在所述第1對和所述第2對中的、僅一對的所述傳熱管之間。
20、由此,能夠盡可能地保持設置狹縫帶來的效果,具體而言,能夠盡可能地保持熱交換效率的提高的效果,且抑制水滴的流動被狹縫過度阻礙的事態,并促進兼顧熱交換效率和排水性。
21、所述熱交換器也可以通過將所述多個傳熱管相對于所述多個板狀翅片分別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貫通并組裝而構成翅片管組裝體,具備:第1翅片管組裝體以及相對于所述第1翅片管組裝體被配置于所述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的一側的第2翅片管組裝體。
22、在該情況下,優選的是,在所述第1翅片管組裝體與所述第2翅片管組裝體之間,具有所述狹縫的所述儲水區域即第1儲水區域和不具有所述狹縫的所述儲水區域即第2儲水區域在從所述傳熱管的延伸方向觀察所述熱交換器的側視下,以在所述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相鄰的方式配置為交錯狀。
23、代替于此或在此基礎上,優選的是,在所述第1翅片管組裝體與所述第2翅片管組裝體之間,具有所述狹縫的所述儲水區域即第1儲水區域和不具有所述狹縫的所述儲水區域即第2儲水區域在從所述傳熱管的并列方向觀察所述熱交換器的俯視下,以在所述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相鄰的方式配置為交錯狀。
24、由此,能夠盡可能地保持因設置狹縫而帶來的熱交換效率的提高的效果,并且能夠抑制因狹縫產生過大的空氣阻力,熱交換器的內部的空氣的流動產生滯留的事態。并且,能夠實現狹縫受到的空氣阻力的均等化,抑制經由熱交換器的外部氣體的流動而產生偏差的事態。
1.一種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具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為1mm以下。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狀翅片在被在所述并列方向上相鄰地排列的所述傳熱管夾著的儲水區域具有狹縫。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狹縫與其下方的所述傳熱管的間隔為2mm以上。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狹縫在所述外部氣體的流動方向上的尺寸為3mm以上。
6.如權利要求3~5的任一項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狹縫具有:
7.如權利要求3~6的任一項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狹縫包括:
8.如權利要求3~7的任一項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熱管包括:
9.如權利要求3~8的任一項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10.如權利要求3~8的任一項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