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低噪音移動空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低噪音移動空調,包括底盤、電機、第一打水輪和支承電機的支架,所述支架為塑料支架,支架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前支架與后支架,電機固定在前支架與后支架之間,后支架與底盤固定連接,底盤通過連接管連接至灑水盤,所述第一打水輪的扇葉的迎水面設置有倒S形曲面,第一打水輪的扇葉的背水面設置有矩形缺口,在底盤內與第一打水輪同軸連接有第二打水輪,第二打水輪位于第一打水輪的背水面一側,第二打水輪扇葉的朝向與第一打水輪相同,第二打水輪與電機旋轉軸的徑向方向固定連接,與電機旋轉軸的軸向方向滑動連接,第二打水輪與第一打水輪之間設置有彈簧。本實用新型能夠改進現有技術的不足,降低了打水輪工作時水流的噪音。
【專利說明】一種低噪音移動空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冷設備,尤其是一種低噪音移動空調。
【背景技術】
[0002]在市售的空調器中,主要分為固定式的空調器(例如窗機、柜機和中央空調等)和移動式的空調器(例如空調扇)。中國實用新型專利CN203404954U公開了一種移動式的空調器,減少了冷卻系統工作時的晃動。但是,這一結構僅僅降低了轉動件之間摩擦、碰撞所產生的噪聲,對于水流流動所產生的噪音無法進行抑制。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低噪音移動空調,能夠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降低了打水輪工作時水流的噪音。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低噪音移動空調,包括底盤、電機、第一打水輪和支承電機的支架,所述支架為塑料支架,支架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前支架與后支架,電機固定在前支架與后支架之間,后支架與底盤固定連接,底盤通過連接管連接至灑水盤,所述第一打水輪的扇葉的迎水面設置有倒S形曲面,第一打水輪的扇葉的背水面設置有矩形缺口,在底盤內與第一打水輪同軸連接有第二打水輪,第二打水輪位于第一打水輪的背水面一側,第二打水輪扇葉的朝向與第一打水輪相同,第二打水輪與電機旋轉軸的徑向方向固定連接,與電機旋轉軸的軸向方向滑動連接,第二打水輪與第一打水輪之間設置有彈簧。
[0006]作為優選,所述第二打水輪的外徑與第一打水輪的外徑之比為1:3。
[0007]作為優選,所述連接管的水流出口與入口的內徑之比為4:1。
[0008]作為優選,所述連接管與底盤相連接的水流入口處設置有兩個并聯的蝸殼,兩個蝸殼中線的夾角為20°。
[0009]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第二打水輪,第二打水輪對水的推進方向與第一打水輪相同。在打水輪對水流進行驅動推進時,在打水輪的后側會形成低壓區,水流通過壓差實現流動,在水流從高壓區流入低壓區時,壓力不同的水流相互作用會形成低頻率的振動,這種振動就形成了外界聽起來類似于“嗚嗚”的轟鳴聲。通過設置第二打水輪,可以在相同出水量的前提下減少單個打水輪兩側的壓差,從而減小水流相互作用的振動。另外,第二打水輪在受到水流的反作用力后,會拉伸彈簧,受到的反作用力不同,彈簧的拉伸形變量也不同。當流量增加,反作用力增強時,彈簧拉伸量加大,使得側面的水流向中間部位補入的流量增加,擴大了補水流通面積,從而抵消由于流量增加而產生的更多的振動噪音。當流量降低時,反作用力降低,彈簧自動收回,可以避免由于第一打水輪和第二打水輪距離過遠,兩個打水輪產生的對水流的推動力無法有效疊加的問題。倒S形曲面在旋轉過程中可以使水流向中間集中,位于第一打水輪的扇葉的背水面的矩形缺口可以實現水流的回流,這一水流流動過程可以減小低壓區與其它位置的壓差,從而降低水流相互作用的強度。不過這一結構會造成打水輪有效功率的下降,所以必須配合第二打水輪使用,保證出水量的恒定。由于低壓區主要集中在打水輪的軸線附近,所以將第二打水輪的外徑設計的小于第一打水輪,這樣既可以實現第二打水輪的功能,又可以減小由于增加第二打水輪而與水流產生的多余摩擦噪音。連接管設計為喇叭狀,可以降低灑水盤處的水流流速,減小水流沖擊冷凝器而產生的噪聲。兩個并聯的蝸殼可以在提高連接管內水流流速均勻性的同時,降低水流自身由于打水輪而產生的旋轉,使得經過灑水盤的水流均勻下落至冷凝器內,避免由于旋轉的離心力而出現的灑水不均勻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現有技術的打水輪部分的結構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中打水輪部分的結構圖。
[0012]圖3是蝸殼安裝方式的結構圖。
[0013]圖中:1、底盤;2、電機;3、第一打水輪;4、支架;5、連接管;6、灑水盤;7、倒S形曲面;8、矩形缺口 ;9、第二打水輪;10、蝸殼;11、彈簧;12、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4]本實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標準零件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異形件根據說明書的和附圖的記載均可以進行訂制,各個零件的具體連接方式均采用現有技術中成熟的螺栓、鉚釘、焊接、粘貼等常規手段,在此不再詳述。
[0015]參照圖1-3,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包括底盤1、電機2、第一打水輪3和支承電機2的支架4,所述支架4為塑料支架,支架4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前支架與后支架,電機2固定在前支架與后支架之間,后支架與底盤I固定連接,底盤I通過連接管5連接至灑水盤6,所述第一打水輪3的扇葉的迎水面設置有倒S形曲面7,第一打水輪3的扇葉的背水面設置有矩形缺口 8,在底盤I內與第一打水輪3同軸連接有第二打水輪9,第二打水輪9位于第一打水輪3的背水面一側,第二打水輪9扇葉的朝向與第一打水輪3相同,第二打水輪9與電機旋轉軸的徑向方向固定連接,與電機旋轉軸的軸向方向滑動連接,第二打水輪9與第一打水輪3之間設置有彈簧11。通過設置第二打水輪9,可以在相同出水量的前提下減少單個打水輪兩側的壓差,從而減小水流相互作用的振動。另外,第二打水輪9在受到水流的反作用力后,會拉伸彈簧11,受到的反作用力不同,彈簧11的拉伸形變量也不同。當流量增加,反作用力增強時,彈簧11拉伸量加大,使得側面的水流向中間部位補入的流量增加,擴大了補水流通面積,從而抵消由于流量增加而產生的更多的振動噪音。當流量降低時,反作用力降低,彈簧11自動收回,可以避免由于第一打水輪3和第二打水輪9距離過遠,兩個打水輪產生的對水流的推動力無法有效疊加的問題。倒S形曲面7在旋轉過程中可以使水流向中間集中,位于第一打水輪3的扇葉的背水面的矩形缺口 8可以實現水流的回流,這一水流流動過程可以減小低壓區與其它位置的壓差,從而降低水流相互作用的強度。不過這一結構會造成打水輪有效功率的下降,所以必須配合第二打水輪9使用,保證出水量的恒定。第二打水輪9的外徑與第一打水輪3的外徑之比為1:3,連接管5與底盤I相連接的水流入口處設置有兩個并聯的蝸殼10,兩個蝸殼10中線的夾角為20°。這一優選組合可以實現最佳的降噪效果,并且提高灑水盤的噴灑均勻度。
[0016]另外,在第一打水輪3的外周,均勻設置有貫通于第一打水輪3外壁的通孔12,每兩個扇葉之間設置有一個通孔12。通孔12可以與倒S形曲面7和矩形缺口 8組成一個貫通的水流循環通路,由于經過通孔12的水流沒有反向流動的分量,所以這部分水流不會削弱打水輪的有效功率,從而減少為了降低噪音而犧牲打水輪有效功率的數量。
[0017]其中,第二打水輪9與電機軸通過鍵槽(圖中未示出)連接,鍵槽沿電機軸軸向設置,這就實現了第二打水輪9徑向固定,軸向滑動的設置方式。本文中的背水面的定義是指朝向水流流入方向的一面,而朝向水流流出方向的一面即為迎水面。蝸殼10和灑水盤6等屬于標準件,移動空調其余的結構在【背景技術】引用的專利文獻中已充分公開,本申請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而來的,所以在此不再詳述。
[0018]使用一臺現有技術的移動空調(打水輪直徑75mm,出水量1.5L/min)進行改裝測試,改裝前測試的工作噪音為40分貝;改裝后在保持出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工作噪音降低至27分貝,效果十分明顯。
[0019]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
1.一種低噪音移動空調,包括底盤(I)、電機(2)、第一打水輪(3)和支承電機(2)的支架(4),所述支架(4)為塑料支架,支架(4)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前支架與后支架,電機(2)固定在前支架與后支架之間,后支架與底盤(I)固定連接,底盤(I)通過連接管(5)連接至灑水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打水輪(3)的扇葉的迎水面設置有倒S形曲面(7),第一打水輪(3)的扇葉的背水面設置有矩形缺口(8),在底盤(I)內與第一打水輪(3)同軸連接有第二打水輪(9),第二打水輪(9)位于第一打水輪(3)的背水面一側,第二打水輪(9)扇葉的朝向與第一打水輪(3)相同,第二打水輪(9)與電機旋轉軸的徑向方向固定連接,與電機旋轉軸的軸向方向滑動連接,第二打水輪(9)與第一打水輪(3)之間設置有彈簧(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移動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打水輪(9)的外徑與第一打水輪(3)的外徑之比為1: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噪音移動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5)的水流出口與入口的內徑之比為4: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低噪音移動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5)與底盤(I)相連接的水流入口處設置有兩個并聯的蝸殼(10),兩個蝸殼(10)中線的夾角為20°。
【文檔編號】F24F1/02GK204006402SQ201420507032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4日
【發明者】陳廷敏, 王學鋒, 邱斌, 趙寶山 申請人:寧夏銀晨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