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管式地埋管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集管式地埋管系統,其包括水平地埋管、熱管、集水管;所述水平地埋管有至少十根,設于地下,且其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與地上的地源熱泵連接;所述水平地埋管之間相互并聯;所述集水管在所述水平地埋管上方,所述集水管包括供水集管和回水集管,所述供水集管和所述回水集管分別與所述水平地埋管的進水端和回水端相連;所述熱管垂直布置于水平地埋管的下方。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無需打深井,造價便宜。
【專利說明】集管式地埋管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地埋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集管式地埋管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能源危機的日益緊迫,節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其中利用地表下具有良好溫度性質的土壤作為地源熱泵熱源(或冷源)的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地源熱泵裝置的普及,地埋管換熱器作為地源熱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土壤的換熱能力受到了地源熱泵行業的廣泛關注。這是因為在制冷或制熱時,土壤源的溫度特性要比空氣源的溫度特性優越,使得地源熱泵比空氣源熱泵的節能性更好。地埋管換熱器,主要功能是在冬季時將土壤中的熱量傳遞至熱泵機組,夏季時將土壤的冷量傳遞至熱泵機組。地埋管目前多采用需要打井的豎直式地埋管,目前存在的問題有:一、打井有一定深度,造價較高;二、施工時地埋管間的分離支架較易破損,造成局部熱量短路,使熱泵機組運行性能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管式地埋管系統,能夠無需打深井,且造價便宜。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集管式地埋管系統,其包括水平地埋管、熱管、集水管;所述水平地埋管有至少十根,設于地下,且其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與地上的地源熱泵連接;所述水平地埋管之間相互并聯;所述集水管在所述水平地埋管上方,所述集水管包括供水集管和回水集管,所述供水集管和所述回水集管分別與所述水平地埋管的進水端和回水端相連;所述熱管垂直布置于水平地埋管的下方。
[0005]作為一個優選的方案,所述水平地埋管的直徑逐漸變大。
[0006]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水平地埋管的直徑為三十二毫米逐漸變為四十毫米。
[0007]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空調節能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8]通過將所述水平地埋管并聯設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無需深打井,減輕了建筑工程的難度,降低了造價。所述熱管垂直布置于水平地埋管的下方,實現水平地埋管長期處于恒溫條件下,能夠增強其換熱能力,增大水平地埋管單位面積的換熱量,能夠使水平地埋管在相比于傳統水平地埋管在較小的面積內完成高效的換熱。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顯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1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集管式地埋管系統,其包括水平地埋管1、熱管2、集水管3 ;水平地埋管1有至少十根,設于地下,且其輸入端4和輸出端5分別與地上的地源熱泵連接;水平地埋管1之間相互并聯;集水管3在水平地埋管1上方,集水管3包括供水集管和回水集管,供水集管和回水集管分別與水平地埋管的進水端和回水端相連;熱管2垂直布置于水平地埋管1的下方。水平地埋管1的直徑逐漸變大。水平地埋管的直徑為三十二毫米逐漸變為四十毫米。
[0012]通過將水平地埋管并聯設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無需深打井,減輕了建筑工程的難度,降低了造價。熱管垂直布置于水平地埋管的下方,實現水平地埋管長期處于恒溫條件下,能夠增強其換熱能力,增大水平地埋管單位面積的換熱量,能夠使水平地埋管在相比于傳統水平地埋管在較小的面積內完成高效的換熱。
[0013]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集管式地埋管系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水平地埋管、熱管、集水管;所述水平地埋管有至少十根,設于地下,且其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與地上的地源熱泵連接;所述水平地埋管之間相互并聯;所述集水管在所述水平地埋管上方,所述集水管包括供水集管和回水集管,所述供水集管和所述回水集管分別與所述水平地埋管的進水端和回水端相連;所述熱管垂直布置于水平地埋管的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管式地埋管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地埋管的直徑逐漸變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管式地埋管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地埋管的直徑為三十二毫米逐漸變為四十毫米。
【文檔編號】F24J3/08GK204063657SQ201420499590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日
【發明者】朱漢寶 申請人:上海莘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