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包括前后互相裝配的前置風道支架和后置風道支架;分別固定裝配于前置風道支架和后置風道支架上的前置過濾段和后置過濾段;所述前置風道支架與后置風道支架之間設置有風道;所述風道設置有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內裝配有轉動的雙向離心風輪;所述風道與雙向離心風輪組成一個送風系統,所述送風系統設置為一個以上。通過設置雙向離心風輪,空氣從雙方向進入,增加了進風量的同時出風量也增加,效率提高。此外,本實用新型結構大大增加了進風量,避免了風聲的產生,有降低噪音的效果。同時設置兩個以上的送風系統,可組合成多個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風量大、靜音、出風面多的特點。
【專利說明】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空氣凈化器,特別涉及一種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化大步向前發展,大氣污染已日益嚴重。市場上的空氣凈化器不斷成熟,品種繁多,各種空氣凈化器的風道系統一般為:1.軸流式凈化系統:由軸流式的風機或風扇吹吸,把空氣中的污染物吸附在過濾段上,以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2.離心式凈化系統:由離心式單向的風機或風輪吸過濾段,把空氣中的污染物吸附在過濾段上,通過設計風道來導出凈化的空氣,以達到凈化空氣的效果。目前市場上空氣凈化器都是采用以上兩種風道系統進行設計,盡管效果較佳,但都無法解決潔凈空氣凈化量越大,噪音越大的問題,部分能達到高潔凈空氣凈化量目的,但噪音無法達到國標要求。有些機型噪音很低,但凈化器的凈化量無法滿足正常的凈化要求。
[0003]中國專利文獻號CN203203159U于2012年04月06日公開了一種能濾掉空氣中的灰塵和殺滅空氣中細菌的設備。感應式空氣凈化器,包括凈化器殼體,及設置在凈化器殼體內的由電機帶動的離心風輪,殼體上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腔中沿進風口處依次豎直設置有前置濾網、高效微粒濾網和活性炭氣味濾網,殼體上設有信號接收器,前置濾網、高效微粒濾網和活性炭氣味濾網上均安裝有信號感應發射器。該結構的空氣凈化器,單位時間的進風量和排風量少,進出口方向單一,很難適應消費者需求。因此,有必要做進一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風量大、靜音、出風面多的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
[0005]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包括前后互相裝配的前置風道支架和后置風道支架;分別固定裝配于前置風道支架和后置風道支架上的前置過濾段和后置過濾段;所述前置風道支架與后置風道支架之間設置有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內裝配有轉動的雙向離心風輪;所述風道設置有出風口 ;所述風道與雙向離心風輪組成一個送風系統,所述送風系統設置有一個以上。
[0006]風道截面呈渦輪形,由前置風道支架和后置風道支架裝配形成,其遠離渦輪中心處為出風口,風道通過出風口與外界連通;雙向離心風輪轉動工作時,空氣橫向從風輪兩側進入,在葉片扇風作用下,空氣縱向扇出,渦輪形的風道具有導向作用;所述雙向離心風輪偏心安裝于風道內,其一側靠近出風口的折彎處,使風道內空氣流動方向單一。所述風道數量、大小隨雙向離心風輪變化而改變。
[0007]雙向離心風輪中間有一圓形隔板,以隔開兩側進入的空氣;所述隔板正反面往外垂直延伸若干均布的葉片,所述葉片徑向向內弧形延伸;所述正反面葉片錯位設置。該葉片促使風道內形成空氣流動,以達到吸風與排風的效果。其自帶電機或連接DC電機或連接AC電機,所述隔板中心與電機軸固定插設裝配,以實現轉動。
[0008]前置過濾段和后置過濾段為物理式吸附和分解組合的過濾段,或為靜電集塵式和分解組合的過濾段,或為物理吸附和靜電集塵和分解等方式自由組合的過濾段,有效凈化空氣。
[0009]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雙向離心風輪,空氣從雙方向進入,增加了進風量的同時出風量也增加,效率提高。此外,相對于傳統的空氣凈化器,由于進風量少,電機工作快,進風量供應不足,導致發出風聲,產生噪音。本結構大大增加了進風量,避免了風聲的產生,有降低噪音的效果。同時,設置兩個以上的送風系統,可組合成多個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風量大、靜音、出風面多的特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2]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3]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4]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6為本實用新型三個第二實施例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0016]圖7為本實用新型六個第二實施例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8]第一實施例
[0019]參見圖1-3,本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包括前后互相裝配的前置風道支架2和后置風道支架4 ;分別固定裝配于前置風道支架2和后置風道支架4上的前置過濾段I和后置過濾段5 ;所述前置風道支架2與后置風道支架4之間設置有風道;所述風道內裝配有轉動的雙向離心風輪3 ;所述風道設置有出風口 C ;所述風道與雙向離心風輪3組成一個送風系統,所述送風系統設置一個。
[0020]具體地講,所述前置風道支架2與后置風道支架4設置有上下兩風道,所述風道截面呈渦輪形,由前置風道支架2和后置風道支架4裝配形成,其遠離渦輪中心處為出風口 C,風道通過出風口 C與外界連通,其中上下兩風道的出風口 C分別朝左右兩側。所述雙向離心風輪3偏心安裝于風道內,其一側靠近出風口 C的折彎處。使風道內形成單向封閉的軌道,空氣于風道內形成單一的流動方向,有助于空氣的排空,防止泄風。
[0021]所述雙向離心風輪3中間設置有一圓形隔板,隔板的正反面往外垂直延伸若干均布的葉片,所述葉片徑向向內弧形延伸;為保持平衡,所述正反面的葉片錯位設置。風輪轉動時,空氣A橫向被進入隔板上,由于弧形葉片具有扇風作用,而且扇風方向為徑向向外,即離心扇風,空氣最后縱向離開風輪,方向與風輪相切;空氣離開風輪后,沿渦輪風道流動,最后潔凈空氣B從出風口 C排出。所述隔板正反均設置有環形葉片,因此風輪轉動時,正反面均有進風效果,進風量是原來的兩倍,大大提高了效率。雙向離心風輪3靠電機轉動工作,因此其自帶有電機,隔板中心與電機軸固定插設裝配。
[0022]前置過濾段I和后置過濾段5為物理吸附和靜電集塵和分解等方式組合的過濾段,空氣A進入雙向離心風輪3內時,首先穿過前、后過濾段,在物理吸附、靜電集塵和分解的作用下對空氣A被凈化,變為潔凈空氣B,然后經過雙向離心風輪3的傳送作用,最后潔凈空氣B從出風口 C排出,以實現凈化空氣的目的。
[0023]通過設置雙向離心風輪3,空氣A從雙方向進入,增加了進風量的同時出風量也增力口,效率提高。此外,相對于傳統的空氣凈化器,由于進風量少,電機工作快,進風量供應不足,導致發出風聲,產生噪音。本結構增加了一倍進風量,避免了風聲的產生,有降低噪音的效果。同時設置兩組的風道和雙向離心風輪,使出風面朝向左右兩側出,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風量大、靜音、出風面多的特點。
[0024]第二實施例
[0025]參見圖4、圖5,本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其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的地方在于:所述前、后風道支架之間設置一組送風系統。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實施例,這里不再分析說明。
[0026]本實施例由于送風系統單個存在,體積相對小,因此以其為基礎,進行若干個組合:參見圖6,三個空氣凈化器進行I字并列組合,形成一整體。其中,出風口 C朝向可隨意調節,圖中朝向分別為上下側和左側。參見圖7,六個空氣凈化器進行組合,其中,出風口 C朝向均分于左右兩側。消費者可根據需要,對本空氣凈化器進行任何組合,出風口 C的朝向也可任意調節。
[0027]上述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其簡單的變型或改造,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包括前后互相裝配的前置風道支架(2)和后置風道支架(4);分別固定裝配于前置風道支架(2)和后置風道支架(4)上的前置過濾段(I)和后置過濾段(5);所述前置風道支架(2)與后置風道支架(4)之間設置有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內裝配有轉動的雙向離心風輪(3);所述風道設置有出風口(C);所述風道與雙向離心風輪(3)為一組合,設置有一組以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截面呈渦輪形,由前置風道支架(2)和后置風道支架(4)裝配形成,其遠離渦輪中心處為出風口(C);所述風道通過出風口(C)與外界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離心風輪(3)偏心安裝于風道內,其一側靠近出風口(C)的折彎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離心風輪(3)中間有一圓形隔板,所述隔板正反面往外垂直延伸若干均布的葉片,所述葉片徑向向內弧形延伸;所述正反面葉片錯位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離心風輪(3)上自帶電機或連接DC電機或連接AC電機;所述隔板中心與電機軸固定插設裝配。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可調出風面的空氣凈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過濾段(I)和后置過濾段(5)為物理式吸附和分解組合的過濾段,或為靜電集塵式和分解組合的過濾段,或為物理吸附和靜電集塵和分解方式自由組合的過濾段。
【文檔編號】F24F1/02GK203964199SQ201420343996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4日
【發明者】李曉浩, 梁海斌, 常春雨 申請人:李曉浩, 梁海斌, 常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