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加熱裝置包括爐面板、發熱組件、殼體和風扇;該爐面板安裝于該殼體上,該爐面板和殼體之間形成收容空腔,該發熱組件和風扇安裝于收容空腔內,該發熱組件位于該爐面板的下方,該發熱組件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風扇間隔位于該發熱組件的下方,該風扇的出風方向面對該發熱組件,該風扇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殼體的頂壁開設若干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的出風口,該殼體的下端開設進風口;該進風口、通風間隔和出風口構成一盆狀散熱通道。上述實用新型在風扇工作的過程中,該散熱組件一直保持被該盆狀散熱風屏包裹著,散熱效果佳且效率高。
【專利說明】加熱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熱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加熱電器如紅外線加熱爐或電磁爐一般包括殼體、設于殼體內的發熱盤、黑晶板和風扇。黑晶板密封安裝于底座上,風扇平放于殼體內,殼體的側壁開設散熱孔。紅外線加熱爐通過紅外線發熱方式對容器加熱時,發熱盤周邊溫度也同步升高,雖然殼體內設有風扇,但由于殼體僅于側壁開散熱孔,無法形成對流,導致熱氣流聚集于底座內,散熱效果甚差,長期如此,將影響加熱電器的工作性能,且底座溫度高容易燙傷人。
[0003]另外,現有的加熱電器一般通過溫度檢測實現自動停止加熱,其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導致檢測不準,從而使得水長時間沸騰,影響水質。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種散熱效果好的加熱裝置。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加熱裝置,其包括爐面板、發熱組件、殼體和風扇;
[0007]該爐面板安裝于該殼體上,該爐面板和殼體之間形成收容空腔,該發熱組件和風扇安裝于收容空腔內,該發熱組件位于該爐面板的下方,該發熱組件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風扇間隔位于該發熱組件的下方,該風扇的出風方向面對該發熱組件,該風扇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殼體的頂壁開設若干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的出風口,該殼體的下端開設進風口 ;該進風口、通風間隔和出風口構成一盆狀散熱通道。
[0008]進一步地,該殼體包括固定圈和內底座;該固定圈包括環狀側壁和若干壓片;若干壓片自該環狀側壁的頂緣向徑向延伸形成;該固定圈安裝于該內底座的上端;該底座的內側壁豎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的支撐片;該爐面板卡壓于該內底座的支撐片和該固定圈的壓片之間,該固定圈的每兩相鄰壓片之間形成上述出風口。
[0009]進一步地,該發熱組件包括一底盤和發熱元件,該發熱元件安裝于該底盤的頂壁上,該內底座的底壁豎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支撐柱,若干支撐柱沿該進風口的周邊間隔分布,該底盤的頂壁外緣豎直向上延伸出一環形擋壁;該底盤安裝于若干支撐柱上,該環形擋壁抵接于該爐面板的底面,該底盤和該爐面板之間構成一密閉空間。
[0010]進一步地,該內底座的底壁的中部開設該進風口,該風扇位于該進風口的正上方。
[0011]進一步地,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控制電路和第一溫度傳感器;該第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該發熱組件的外圍溫度,并生成對應的第一溫度信號;控制電路用于將該第一溫度傳感器所發出的第一溫度信號與預設的第一溫度閾值信號進行比對,當該第一溫度信號小于該第一溫度閾值信號,該控制電路控制該風扇工作于額定功率,當該第一溫度信號大于該第一溫度閾值信號,該控制電路控制該風扇工作于全功率。
[0012]進一步地,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控制電路和一安裝于該內底座的底壁外的測重傳感器,該測重傳感器用于實時檢測一放置于爐面板上加熱的容器內的液體重量,并生成對應的重量信號;控制電路用于將預設時間內保持不變的重量信號記錄為未沸騰重量信號,并將該未沸騰重量信號與之后的重量信號進行差減運算以獲得蒸發水汽重量數值,再將該蒸發水汽重量數值與預設的蒸發水汽重量閾值進行比對,在該蒸發水汽重量數值大于該蒸發水汽重量閾值時,控制可控硅斷開,以使得一電源停止供電給該發熱組件。
[0013]進一步地,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設有該控制電路的電路板,該電路板的中部開設安裝通槽,該內底座的底壁嵌裝于該電路板的安裝通槽內,該內底座的進風口位于該安裝通槽內。
[0014]進一步地,該加熱裝置還包括第二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控制電路和測重傳感器的外圍溫度,并對應生成第二溫度信號;該控制電路還用于將該第二溫度信號與第二溫度閾值信號進行比對,在第二溫度信號大于該第二溫度閾值信號時,控制該風扇變頻工作。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1、本實用新型在風扇工作的過程中,該散熱組件一直保持被該盆狀散熱風屏包裹著,外界氣流從殼體的進風口進入到殼體內,并穿過上述通風間隔與發熱組件充分接觸,進而形成該盆狀散熱風屏,以經由該出風口將發熱組件周圍的熱量帶走,散熱效果佳且效率高。相對傳統直吹式的柱形散熱氣流,該盆狀散熱風屏不但可實現有效散熱,還能將熱能集中在爐面板的中部,能更有效利用熱能。
[0017]2、本實用新型的底盤和該爐面板之間構成一密閉空間,如此,可將發熱元件產生的熱量盡可能多地集中于該爐面板的中部,有效減少熱量向底盤的外圍流失,還可降低底盤的外圍溫度。另外,該密閉空間還具有防水防塵功能,可使得發熱元件不受從出風口進入的水汽和灰塵影響。
[0018]3、本實用新型實時檢測發熱組件、控制電路和測重傳感器的外圍溫度,進而實現智能控溫散熱,有效散熱的同時利于節能,還有利于延長控制電路和測重傳感器的使用壽命O
[0019]4、本加熱裝置可自動識別液體加熱過程的各個狀態,并在液體加熱至沸騰狀態時,自動停止加熱,可避免水由于長時間沸騰而影響水質,且測量精準,不易誤判。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加熱裝置的較佳實施方式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圖1的加熱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23]請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熱裝置,其較佳實施方式包括爐面板2、發熱組件3、殼體和風扇5。
[0024]該爐面板2安裝于該殼體上,該爐面板2和殼體之間形成收容空腔,該發熱組件3和風扇5安裝于收容空腔內,該發熱組件3位于該爐面板2的下方,該發熱組件3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風扇5間隔位于該發熱組件3的下方,該風扇5的出風方向面對該發熱組件3,該風扇5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殼體的頂壁開設若干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的出風口 11,該殼體的下端開設進風口。該進風口、通風間隔和出風口 11構成一盆狀散熱通道。
[0025]圖1的箭頭走向示意了本加熱裝置內的氣流路徑,當風扇5轉動時,外界氣流從殼體的進風口進入到殼體內,并穿過上述通風間隔與發熱組件3充分接觸,進而形成盆狀散熱風屏,以經由該出風口 11將發熱組件3周圍的熱量帶走,散熱效果佳且效率高。另外,相對傳統直吹式的柱形散熱氣流,該盆狀散熱風屏不但可實現有效散熱,還能將熱能集中在爐面板2的中部,能更有效利用熱能。而傳統直吹式的柱形散熱氣流則會在散熱的同時降低加熱熱能,影響加熱裝置的性能。
[0026]本實施例中,該殼體包括固定圈I和內底座4。該固定圈I包括環狀側壁13和若干壓片14。若干壓片14自該環狀側壁13的頂緣向徑向延伸形成。該固定圈I安裝于該內底座4的上端。該底座4的內側壁豎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的支撐片41。該爐面板2卡壓于該內底座4的支撐片41和該固定圈I的壓片14之間,該固定圈I的每兩相鄰壓片14之間形成上述出風口 11。
[0027]該發熱組件3包括一底盤31和發熱元件32如發熱絲或紅外加熱燈,該發熱元件32安裝于該底盤31的頂壁上,該內底座4的底壁豎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支撐柱48,若干支撐柱48沿該進風口 12的周邊間隔分布,該底盤31的頂壁外緣豎直向上延伸出一環形擋壁33。該底盤31安裝于若干支撐柱48上,該環形擋壁33抵接于該爐面板2的底面,該底盤31和該爐面板2之間構成一密閉空間,如此,可將發熱元件32產生的熱量盡可能多地集中于該爐面板2的中部,有效減少熱量向底盤31的外圍流失,還可降低底盤31的外圍溫度。另外,該密閉空間還具有防水防塵功能,可使得發熱元件32不受從出風口 11進入的水汽和灰塵影響。
[0028]該內底座4的底壁的中部開設該進風口 12,該風扇5位于該進風口 12的正上方。如此,外界冷空氣在風扇5的作用下快速進入該內底座4內,環繞于該底盤31的外圍,形成一盆狀散熱風屏,全方位的將底盤31外圍的熱量通過出風口 11帶出本加熱裝置外。也就是說,風扇5工作的過程中,該底盤31 —直保持被該盆狀散熱風屏包裹著,散熱效果極佳。
[0029]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設有控制電路的電路板6,該電路板6的中部開設安裝通槽,該內底座4的底壁嵌裝于該電路板6的安裝通槽內,該內底座4的進風口 12位于該安裝通槽內。本實施例中,該電路板6位于該內底座4的外面,其與發熱組件3隔離,可使得控制電路不受發熱組件3周圍的熱量所影響,工作更穩定,還可使得控制電路不受從出風口 11進入的水汽和灰塵所影響。
[0030]該加熱裝置還包括安裝于底盤31的外表面的第一溫度傳感器,該第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該發熱組件3的外圍溫度,并生成對應的第一溫度信號。該控制電路用于將該第一溫度傳感器所發出的第一溫度信號與預設的第一溫度閾值信號進行比對,當該第一溫度信號小于該第一溫度閾值信號,該控制電路控制該風扇5工作于額定功率,當該第一溫度信號大于該第一溫度閾值信號,該控制電路控制該風扇5工作于全功率。如此,通過實時檢測發熱組件3的外圍溫度實現智能控溫散熱,有效散熱的同時利于節能。
[0031]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安裝于該內底座4的底壁外的測重傳感器6,該測重傳感器6用于實時檢測一放置于爐面板2上加熱的容器內的液體重量,并生成對應的重量信號。控制電路用于將預設時間內保持不變的重量信號記錄為未沸騰重量信號,并將該未沸騰重量信號與之后的重量信號進行差減運算以獲得蒸發水汽重量數值,再將該蒸發水汽重量數值與預設的蒸發水汽重量閾值進行比對,在該蒸發水汽重量數值大于該蒸發水汽重量閾值時,控制可控硅斷開,以使得一電源停止供電給該發熱組件3,如此,即可精確地檢測到水沸騰,以及時停止加熱,保證水質優良。由常識可知,液體剛開始加熱時,由于溫度較低,液體重量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待加熱到一定溫度后,液體的水汽慢慢揮發,此時,液體重量會慢慢變小,直到液體加熱至沸騰狀態,此時,水汽大量揮發,液體重量變化大于預設閾值,便可自動停止供電。故,本加熱裝置可自動識別液體加熱過程的各個狀態,并在液體加熱至沸騰狀態時,自動停止加熱,可避免水由于長時間沸騰而影響水質,且測量精準,不易誤判。
[0032]該殼體還包括外殼(圖未示)和安裝于該測重傳感器下的外底板9,該外殼套設于該內底座4外,該外底板9安裝于該外殼下端,該外底板9開設若干通風孔。
[0033]該加熱裝置還包括安裝于該電路板上的第二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控制電路和測重傳感器的外圍溫度,并對應生成第二溫度信號。該控制電路還用于將該第二溫度信號與第二溫度閾值信號進行比對,在第二溫度信號大于該第二溫度閾值信號時,控制該風扇5變頻工作,以保證控制電路和測重傳感器工作于正常的溫度下,從而提高控制電路及測重傳感器的工作性和使用壽命。
[0034]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爐面板、發熱組件、殼體和風扇; 該爐面板安裝于該殼體上,該爐面板和殼體之間形成收容空腔,該發熱組件和風扇安裝于收容空腔內,該發熱組件位于該爐面板的下方,該發熱組件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風扇間隔位于該發熱組件的下方,該風扇的出風方向面對該發熱組件,該風扇與該殼體的側壁之間形成通風間隔;該殼體的頂壁開設若干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的出風口,該殼體的下端開設進風口 ;該進風口、通風間隔和出風口構成一盆狀散熱通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固定圈和內底座;該固定圈包括環狀側壁和若干壓片;若干壓片自該環狀側壁的頂緣向徑向延伸形成;該固定圈安裝于該內底座的上端;該底座的內側壁豎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的支撐片;該爐面板卡壓于該內底座的支撐片和該固定圈的壓片之間,該固定圈的每兩相鄰壓片之間形成上述出風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發熱組件包括一底盤和發熱元件,該發熱元件安裝于該底盤的頂壁上,該內底座的底壁豎直向上延伸出若干支撐柱,若干支撐柱沿該進風口的周邊間隔分布,該底盤的頂壁外緣豎直向上延伸出一環形擋壁;該底盤安裝于若干支撐柱上,該環形擋壁抵接于該爐面板的底面,該底盤和該爐面板之間構成一密閉空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內底座的底壁的中部開設該進風口,該風扇位于該進風口的正上方。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控制電路和第一溫度傳感器;該第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該發熱組件的外圍溫度,并生成對應的第一溫度信號;控制電路用于將該第一溫度傳感器所發出的第一溫度信號與預設的第一溫度閾值信號進行比對,當該第一溫度信號小于該第一溫度閾值信號,該控制電路控制該風扇工作于額定功率,當該第一溫度信號大于該第一溫度閾值信號,該控制電路控制該風扇工作于全功率。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控制電路和一安裝于該內底座的底壁外的測重傳感器,該測重傳感器用于實時檢測一放置于爐面板上加熱的容器內的液體重量,并生成對應的重量信號;控制電路用于將預設時間內保持不變的重量信號記錄為未沸騰重量信號,并將該未沸騰重量信號與之后的重量信號進行差減運算以獲得蒸發水汽重量數值,再將該蒸發水汽重量數值與預設的蒸發水汽重量閾值進行比對,在該蒸發水汽重量數值大于該蒸發水汽重量閾值時,控制可控硅斷開,以使得一電源停止供電給該發熱組件。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加熱裝置還包括一設有該控制電路的電路板,該電路板的中部開設安裝通槽,該內底座的底壁嵌裝于該電路板的安裝通槽內,該內底座的進風口位于該安裝通槽內。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加熱裝置還包括第二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控制電路和測重傳感器的外圍溫度,并對應生成第二溫度信號;該控制電路還用于將該第二溫度信號與第二溫度閾值信號進行比對,在第二溫度信號大于該第二溫度閾值信號時,控制該風扇變頻工作。
【文檔編號】F24C15/34GK203928042SQ201420266043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5日
【發明者】陳克平 申請人:陳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