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用爐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農村家用爐灶屬于燃燒加熱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農村家用爐灶結構的改進。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燃燒效率高,無煙、節能的農村家用爐灶。本實用新型包括爐體,爐體內為燃燒室,爐體底部設置有爐箅,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外設置具有進風口的風套,風套內表面設置有連通爐體內的燃燒室的風孔;所述爐箅處設置有連通風套的風管,風管上表面設置有朝向燃燒室的管孔;風套上相應于燃燒室設置有進料門。
【專利說明】農村家用爐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燃燒加熱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農村家用爐灶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農村家庭中使用的爐灶,存在燃燒不充分的問題,其很難使用價格低廉的煤粉、煤泥和就地即可取材的碎柴禾;使用這些燃料時,熱效率低,產生煙塵大,燃燒效果不理想,還污染環境。
[0003]目前,農村家庭中的做法是購買小型坑道爐體燃燒燃料進行取暖,這種燃料價格較貴,并且屬于一種資源的浪費;而田地中的碎柴禾等物,也是一種能源,卻無法被利用,這又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就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燃燒效率高,無煙、節能的農村家用爐灶。
[0005]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爐體,爐體內為燃燒室,爐體底部設置有爐箅,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外設置具有進風口的風套,風套內表面設置有連通爐體內的燃燒室的風孔;所述爐箅處設置有連通風套的風管,風管上表面設置有朝向燃燒室的管孔;風套上相應于燃燒室設置有進料門。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風孔均勻布滿燃燒室的內表面。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風套和燃燒室之間設置有下水套,所述風孔通過穿過下水套的連接管與風套連通;所述進料門同時穿過風套和水套與燃燒室連通;所述風管穿過水套設置于所述爐箅處。
[0008]進一步的,所述燃燒室上方設置有橫向的二次吸熱室,二次吸熱室外設置有與下水套為一個整體的上水套;所述下水套底部設置有進水口,所述上水套頂部設置有出水口 ;上水套的側方設置有與二次吸熱室連通的煙? ;所述上水套上表面設置有連通二次吸熱室,并與燃燒室相對應的灶口。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爐體的燃燒室外設置風套,并在燃燒室的側壁設置風孔;以及在燃燒室底部設置具有管孔的風管;在使用時,將鍋具架設于燃燒室上方,由燃燒室的側面和底面同時供氧,使燃料能夠充分燃燒,火焰及高溫煙氣圍繞鍋具排出,達到熱效率高,燃燒充分,無煙、無污染的目的。
[0010]2、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風孔均勻布滿燃燒室的側壁上,使本實用新型不僅可以使用市面上購買的燃料,還可使用價格便宜的煤粉、煤泥;甚至碎柴禾等物,均可燃燒;并且燃燒充分,無煙、無污染,節約了資源。
[0011]3、本實用新型設置了二次吸熱室,并在二次吸熱室外設置了上水套;可對燃燒產生的高溫煙氣中所帶熱量進一步回收利用;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的熱效率。[0012]4、本實用新型設置了上水套和下水套,可在燒火的同時加熱水套內的水,本實用新型在上水套上表面還設置了灶口,可在灶口處做飯,達到一機多用的目的。
[0013]5、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僅由一個爐體、一個風套、一個爐箅、一組風管構成;在農村家庭中作為柴禾灶使用。本實用新型還可設置水套、煙?等裝置,在農村家庭中作為鍋爐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剖視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面剖視圖。
[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0017]圖4是本實用新型具有上水套和下水套實施例中的俯視圖。
[0018]圖5是本實用新型具有上水套和下水套實施例中的側面剖視圖。
[0019]圖6是圖5的A-A剖視圖。
[0020]附圖中I為進風口、2為爐體、3為風套、4為風孔、5為風管、6為爐箅、7為擺桿、8為燃燒室、9為轉軸、10為連桿、11為管孔、12為進料門、13為上水套、14為灶口、15為出水口、16為煙囪、17為進水口、18為連接管、19為主動桿、20為二次吸熱室、21為從動桿、22為下水套、23為擋桿、24為另一轉軸、25為洛盒或洛坑。
【具體實施方式】
[0021]本實用新型包括爐體2,爐體2內為燃燒室8,爐體2底部設置有爐箅6,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2外設置具有進風口 I的風套3,風套3內表面設置有連通爐體2內的燃燒室8的風孔4 ;所述爐箅6處設置有連通風套3的風管5,風管5上表面設置有朝向燃燒室8的管孔11 ;風套3上相應于燃燒室8設置有進料門12 ;如圖1-3所示,可作為農村家用柴禾灶使用。
[002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風孔4均勻布滿燃燒室8的內表面。
[0023]所述爐箅6包括垂直于風管5的轉軸9,轉軸9的端部伸出爐體2外,轉軸9上設置有擺桿7。
[0024]所述爐箅6設置為兩個,兩爐箅6對稱設置于爐體2內的兩側,兩爐箅6的轉軸9端部均伸出爐體2外,兩轉軸9上的擺桿7交錯設置;兩爐箅6的轉軸9通過連桿10相連。
[0025]通過連桿10可實現同時轉動兩爐箅6的轉軸9,兩爐箅6同時轉動,可攪動燃燒室8內的燃料,使其燃燒更加充分;并且便于排渣。
[002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風套3和燃燒室8之間設置有下水套22,所述風孔4通過穿過下水套22的連接管18與風套3連通;所述進料門12同時穿過風套3和下水套22與燃燒室8連通;所述風管5穿過下水套22設置于所述爐箅6處。
[0027]進一步的,所述燃燒室8上方設置有橫向的二次吸熱室20,二次吸熱室20外設置有與下水套22為一個整體的上水套13 ;所述下水套22底部設置有進水口 17,所述上水套13頂部設置有出水口 15 ;上水套13的側方設置有與二次吸熱室20連通的煙囪16 ;所述上水套13上表面設置有連通二次吸熱室20,并與燃燒室8相對應的灶口 14 ;如圖4-6所示,可作為農村家用鍋爐使用。[0028]所述爐箅6包括垂直于風管5,并設置于燃燒室8底部一側的轉軸9,轉軸9的端部設置于風套3外,轉軸9上設置有主動桿19,主動桿19的端部設置有同風管5垂直且搭于風管5上方的擋桿23 ;燃燒室8底部的另一側設置有另一轉軸24,另一轉軸24上設置有與主動桿19交錯設置的從動桿21,從動桿21搭于擋桿23上。通過轉動轉軸9,可使主動桿19轉動,主動桿19帶動擋桿23運動,擋桿23再帶動從動桿21運動,從而可以對燃燒室8內的燃料攪動,提高燃燒效率;并且便于排渣。
[0029]所述轉軸9上可設置把手,便于轉動。
[0030]所述爐體2底部設置有渣盒或渣坑25。
[0031]可以理解的是,以上關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描述,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以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只要滿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農村家用爐灶,包括爐體(2),爐體(2)內為燃燒室(8),爐體(2)底部設置有爐箅(6),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2)外設置具有進風口(I)的風套(3),風套(3)內表面設置有連通爐體(2 )內的燃燒室(8 )的風孔(4);所述爐箅(6 )處設置有連通風套(3 )的風管(5 ),風管(5)上表面設置有朝向燃燒室(8)的管孔(11);風套(3)上相應于燃燒室(8)設置有進料門(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孔(4)均勻布滿燃燒室(8)的內表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爐箅(6)包括垂直于風管(5)的轉軸(9),轉軸(9)的端部伸出爐體(2)外,轉軸(9)上設置有擺桿(7)。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爐箅(6)設置為兩個,兩爐箅(6)對稱設置于爐體(2)內的兩側,兩爐箅(6)的轉軸(9)端部均伸出爐體(2)外,兩轉軸(9)上的擺桿(7)交錯設置;兩爐箅(6)的轉軸(9)通過連桿(10)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套(3)和燃燒室(8)之間設置有下水套(22),所述風孔(4)通過穿過下水套(22)的連接管(18)與風套(3)連通;所述進料門(12 )同時穿過風套(3 )和下水套(22 )與燃燒室(8 )連通;所述風管(5 )穿過下水套(22)設置于所述爐箅(6)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燒室(8)上方設置有橫向的二次吸熱室(20),二次吸熱室(20)外設置有與下水套(22)為一個整體的上水套(13);所述下水套(22)底部設置有進水口( 17),所述上水套(13)頂部設置有出水口( 15);上水套(13)的側方設置有與二次吸熱室(20)連通的煙? (16);所述上水套(13)上表面設置有連通二次吸熱室(20),并與燃燒室(8)相對應的灶口(14)。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爐箅(6)包括垂直于風管(5),并設置于燃燒室(8)底部一側的轉軸(9),轉軸(9)的端部設置于風套(3)外,轉軸(9)上設置有主動桿(19),主動桿(19)的端部設置有同風管(5)垂直且搭于風管(5)上方的擋桿(23);燃燒室(8)底部的另一側設置有另一轉軸(24),另一轉軸(24)上設置有與主動桿(19)交錯設置的從動桿(21),從動桿(21)搭于擋桿(23)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9)上設置有把手。
9.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農村家用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2)底部設置有渣盒或渣坑(25)。
【文檔編號】F24B1/191GK203671660SQ201320857414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4日
【發明者】陳寶余 申請人:陳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