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封閉式燃燒燒成一體化節能隧道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熱工設備,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隧道窯。
背景技術:
隧道窯是我國使用較多的熱工設備,也是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領域。目前,我國有陶瓷企業上萬家,擁有大小隧道窯幾萬條,年消耗能源4000萬-5000萬噸標準煤;有磚瓦企業12萬多個,擁有大小隧道窯20多萬條,年消耗能源5000萬噸標準煤以上;有耐火材料企業上千個,擁有大小隧道窯上千座,年消耗能源不少于500萬噸標準煤;擁有生產高檔陶瓷滑石粉的隧道窯10萬條左右,年消耗能源50萬噸標煤以上。再加上其他產業,全國大大小小的隧道窯不小于100萬條,年消耗能源不小于2億噸標準煤。而我國是一個能源資 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對隧道窯的節能改造,將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傳統隧道窯是一個將燃燒室與燒成室分開設計的熱工設備。燃燒室置于燒成室外部,通過矮墻將置于爐篦上燃燒的火焰反射進入燒成室,這一設計造成熱量的大量損失,損失的來源是,一是燃料進口大量冷風的進入;二是爐篦下方大量助燃空氣的進入;三是未完全燃燒燃料和爐渣扒出后所帶走的熱量損失。另外,為了在冷卻段能對產品進行充分冷卻,許多隧道窯的出口通常設計成敞開式,而由敞開式出口帶來的大量冷空氣,將由燃燒室進行熱量補償,進一步消耗了能源和熱量。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改用重油燃燒,但這僅限于有實力的企業,而對眾多小企業來說,隧道窯的改造還是任重道遠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燃燒室與燒成室一體化設計的封閉式的節能隧道窯。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本發明由窯體I、燃料進口 2、導氣道3、前密封門4、后密封門5、煙囪6、軌道7、料車8組成,特征是,窯體I分為預熱段、燒成段和冷卻段,預熱段進口設前密封門4,預熱段的適當位置設連通煙囪6的導氣道3 ;燒成段在窯體I中部,其適當位置設燃料進口 2,冷卻段出口設后密封門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I、取消了一般隧道窯的燃燒室體外設計方式,直接將燃燒室設計在窯體內,形成燃燒室與燒成室一體化設計,設備更為緊湊,投資更省。2、窯體I兩端都設有密封門,并且取消了體外燃燒室,沒有了爐篦,因而窯體I基本上是密閉的,沒有大量助燃冷空氣進入,因而熱量和能源損失很小。3、助燃空氣的進入通過調節后密封門5的敞開程度進行,后密封門5敞開后,將由煙囪6和導氣道3形成窯體I內的負壓抽進助燃空氣,減少了一般隧道窯的鼓風設備投資,也減少了鼓風設備的用電成本。同時,抽進的助燃空氣視窯內燃燒情況,由后密封門5敞開大小調節,減少了多余冷空氣進入后帶來的熱量損失和能源損失。還可通過后密封門5調節爐溫的高低。4、由于窯體I基本上是密封的,并且燃燒室就設計在窯體I內,因而升溫快,爐溫高且平穩,熱效率大,據測定,本發明的最高溫度可達1700°C,燃燒效率99%,熱效率90%以上。5、本發明節能效果明顯,據測定,本發明節能率達30%左右,如果全國的隧道窯都使用本發明,年可節約能源6000萬噸標準煤以上。
圖I為本發明主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I :在有預熱段、燒成段和冷卻段的窯體I內輔設軌道7,軌道7上置料車8。窯體I的預熱段進口設前密閉門4,預熱段的適當位置設連通煙囪6的導氣道3 ;燒成段在窯體I中部,燒成段的頂部設燃料進口 2,冷卻段出口設后密封門5。實施例2 :燒成段的側面設燃料進口 2,其余同實施例I。
權利要求
1.一種封閉式燃燒燒成一體化節能隧道窯,由窯體(1),燃料進口(2),導氣道(3),前密封門(4),后密封門(5),煙囪¢),軌道(7),料車(8)組成,其特征是,窯體(I)分為預熱段、燒成段和冷卻段,預熱段進口設前密封門(4),預熱段的適當位置設連通煙囪¢)的導氣道(3),燒成段在窯體(I)中部,其適當位置設燃料進口(2),冷卻段出口設后密封門(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封閉式燃燒燒成一體化節能隧道窯,由窯體(1),燃料進口(2),導氣道(3),前密封門(4),后密封門(5),煙囪(6),軌道(7),料車(8)組成,特征是通過燃料進口(2)將燃燒室置于窯體(1)中部的燒成段,且窯體(1)兩端可調節密閉,從而避免了一般隧道窯的燃燒室體外設計造的大量冷空氣進入和高溫爐渣帶走的熱量損失和能源損失,而且設計緊湊,減少了燃燒室體外設計的投資,同時,通過調節后密封門(5)的敞開程度引進助燃空氣,減少了鼓風設備投資和鼓風設備的用電成本。據測定,本發明的最高溫度可達1700℃,燃燒效率99%,熱效率90%以上,節能30%以上,升溫快,爐溫高且平穩,熱效率大,節能效果明顯,適合使用隧道窯的企業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F27B9/00GK102878801SQ20121039296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5日
發明者袁培生 申請人:袁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