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組合式風口小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純氧高爐或者熔融還原爐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純氧煉鐵爐的組合式風口小套。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煉鐵領域中,傳統煉鐵高爐或者非高爐內,風口小套都是必不可缺的重要部件,而風口小套質量和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冶煉過程中的正常運行和工作效率。 在實際工況下,風口小套工作條件惡劣,熱腐蝕嚴重,造成風口小套燒損嚴重,使用壽命短。 而且,對于傳統風口小套來講,在噴吹介質上也有極大的局限性。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本實用新型人基于從事相關設計及現場經驗和專業知識,積極加以改進和創新,以期實現一種組合式風口小套。該風口小套結構簡單、冷卻效果好、可靠安全、使用壽命有保障。并且通過該風口小套不僅可以噴吹煤粉和純氧,同時還能向爐內噴吹高壓、高風溫的其它氣體介質,例如煤氣、壓縮空氣或者蒸汽等多種氣體,能夠提高風口小套的送風功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冷卻效果好、可靠安全、使用壽命較長的組合式風口小套,通過該風口小套不僅可以噴吹煤粉和純氧,同時還能向爐內噴吹高壓、高風溫的其它氣體介質,以提高風口小套的送風功能,降低風口前理論燃燒溫度,減少風口小套燒壞的機率,進一步提高風口小套的使用壽命。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組合式風口小套,包括中心套管,所述中心套管一端設有氧煤介質進口,其另一端固定套接有內套,所述中心套管與所述內套內腔相連通,形成氧煤介質通道;第一套管,套裝于所述中心套管的外側,所述第一套管與所述中心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進水通道,在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的一側開設有進水口 ;第二套管,呈L型,該第二套管部分地套裝于所述第一套管外側,所述第二套管與所述第一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氣體介質通道,在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的一側開設有氣體介質進口;第三套管,套裝于所述第二套管外側,所述第三套管與所述第二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回水通道,在所述第三套管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的一側開設有回水口 ;在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與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遠離所述進水口和所述回水口的一端固定連接有一體結構的前帽和后帽,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與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通過所述前帽和后帽相連通,形成冷卻水循環通道;在所述前帽上開設有與所述氧煤介質通道相連通的氧煤介質出口 ;且在所述前帽上還開設有與所述氣體介質通道相連通的氣體介質出口。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在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靠近所述前帽的一側設有導流裝置,所述導流裝置包括多個導流板,所述導流板交錯且間隔地布設于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內的兩側壁上,每一個所述導流板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的一側壁上,所述導流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的另一側壁具有規定的距離。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在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靠近所述前帽的一側設有所述導流裝置。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在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靠近所述前帽的一側設有所述導流裝置。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所述導流裝置包括有3 6塊導流板。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所述導流板為不銹鋼導流板。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所述氧煤介質出口開設于所述前帽的中心處, 在所述前帽上沿周向開設有多個呈圓孔狀的所述氣體介質出口。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所述前帽為采用純銅擠壓鑄造成型的前帽,所述后帽為采用鍋爐鋼鑄造成型的后帽。如上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中,所述中心套管、內套、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均為不銹鋼套管。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優點1、本實用新型具有獨立的氧煤介質通道和氣體介質通道,在純氧非高爐煉鐵過程中,通過風口設備向爐內噴吹氧煤介質時,可以同時噴吹高壓、高風溫的氣體介質,提高了燃燒效率,可降低風口前理論燃燒溫度,減少風口小套燒壞的機率,提高風口小套的使用壽命。2、本實用新型通過往爐內噴吹高壓、高風溫的氣體介質,可減低工業冶煉時的焦比,降低生產成本。3、本實用新型風口小套在煤粉、氧氣以及高壓、高風溫的氣體介質同時噴吹時,能夠在相當惡劣條件下安全、可靠運行,為連續冶煉作業提供有力保障,具有較好的使用價值。4、本實用新型在冷卻水循環通道靠近風口小套的前端處設置導流裝置,使得冷卻水在流經該處時產生旋流,避免風口小套內出現冷卻水流動死區,起到改善風口小套冷卻效果的作用。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組合式風口小套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導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中心套管;2-第一套管;3-第二套管;4-第三套管;5-內套;6_前帽;7_后帽; 11-氧煤介質通道;12-氧煤介質進口 ;13-氧煤介質出口 ;21-冷卻水進水通道;22-進水口 ;31-氣體介質通道;32-氣體介質進口 ;33-氣體介質出口 ;41-冷卻水回水通道;42-回水口 ;8-冷卻水循環通道;9-導流裝置;91-導流板;10-旋流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1,為本實用新型組合式風口小套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包括中心套管1、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第三套管4、內套5、前帽 6和后帽7,所述中心套管1 一端(后端)設有氧煤介質進口 12,用于插入氧煤噴槍(圖中未示出),通過噴槍輸送煤粉,所述中心套管1的另一端(前端)固定套接有內套5,所述中心套管1與所述內套5內腔相連通,形成氧煤介質通道11。在本實用新型中,氧煤介質的出口端設為風口小套前端,其進口端設為風口小套后端。所述氧煤介質通道11延伸至風口小套前端的出口處,在噴槍與內套5形成環形通道內輸送純氧。所述第一套管2套裝于所述中心套管1的外側,所述第一套管2與所述中心套管1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進水通道 21,在所述第一套管2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 11的一側開設有進水口 22,冷卻水通過進水口 22注入至冷卻水進水通道21內,并流向風口小套的前端。所述第二套管3呈L型,該第二套管3部分地套裝于所述第一套管2外側,所述第二套管3與所述第一套管2之間的間隙形成氣體介質通道31,在所述第一套管2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 12的一側開設有氣體介質進口 32,這樣,氣體介質(例如煤氣、壓縮空氣或者蒸汽等多種氣體)能夠通過氣體介質進口 32進入氣體介質通道31內,并流向風口小套的前端的出口處。所述第三套管4套裝于所述第二套管3外側,所述第三套管4與所述第二套管3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回水通道41,在所述第三套管4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 32的一側開設有回水口 42,冷卻水通過風口小套前端后,能經冷卻水回水通道41再由回水口 42排出。在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21與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41遠離所述進水口 22和所述回水口 42的一端固定連接有一體結構的前帽6和后帽7,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21與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41通過所述前帽6和后帽7相連通,形成閉合的冷卻水循環通道8,這樣冷卻水能夠依次流經進水口 22、冷卻水進水通道21、前帽6、后帽7、冷卻水回水通道41、回水口 42,從而實現冷卻水的冷卻功能。在所述前帽6上開設有與所述氧煤介質通道11相連通的氧煤介質出口 13,使得氧煤介質能夠由氧煤介質出口 13噴出;且在所述前帽6上還開設有與所述氣體介質通道31相連通的氣體介質出口 33。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具有獨立的氧煤介質通道和氣體介質通道,在純氧非高爐煉鐵過程中,通過風口設備向爐內噴吹氧煤介質時,可以同時噴吹高壓、高風溫的氣體介質,提高了燃燒效率,可降低風口前理論燃燒溫度,減少風口小套燒壞的機率,提高風口小套的使用壽命。并且,可減低工業冶煉時的焦比,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本實用新型風口小套能夠在相當惡劣條件下安全、可靠運行,從而為連續冶煉作業提供有力保障,具有較好的使用價值。進一步的,在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8靠近所述前帽6的一側設有導流裝置9。請一并參考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導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導流裝置9包括多個導流板91, 所述導流板91交錯且間隔地布設于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8內的兩側壁上,更具體地講,每一個所述導流板91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8的一側壁上,該導流板91的另一端與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8的另一側壁具有規定的距離,這樣,在靠近風口小套的前端的冷卻水循環通道8處形成一旋流通道10,當冷卻水流經該旋流通道10時,冷卻水在導流板 91的作用下呈旋向流動,從而避免了風口小套內出現冷卻水流動死區,改善了風口小套的冷卻效果。在本實施中,導流裝置9設置在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21和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 41靠近所述前帽的一側,但也不限于此,導流裝置9也可單獨設置在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 21或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41靠近所述前帽6的一側,只要能夠避免風口小套內出現冷卻水流動死區,改善風口小套的冷卻效果即可。進一步的,所述導流裝置9包括有3 6塊導流板91,從而保證了冷卻水流經導流裝置9時產生旋流。進一步的,所述導流板91為不銹鋼導流板,從而保證了導流板的強度及抗腐蝕性能。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所述氧煤介質出口 13開設于所述前帽6的中心處,在所述前帽6上沿周向開設有多個呈圓孔狀的所述氣體介質出口 33。這樣,當氧煤介質由氧煤介質出口 13噴入煉鐵爐時,高壓、高風溫的氣體介質能夠由多個氣體介質出口 33高速噴入煉鐵爐,起到在冶煉過程中調節爐況、節約焦炭、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進一步的,所述前帽6為采用純銅擠壓鑄造成型,而所述后帽7為采用鍋爐鋼鑄造成型。所述前帽6與所述后帽7焊接為一體結構,這樣就減少了銅材的使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進一步的,所述中心套管1、內套5、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和第三套管4均采用不銹鋼套管,從而進一步減少了銅材的使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在使用時,本實用新型風口小套在氧煤介質進口 12安裝氧煤槍后,內套5與氧煤槍所形成的環縫用于噴吹氧氣,氧氣和噴吹的煤粉均從氧煤介質出口 13噴吹進入煉鐵爐; 從進水口 22進入風口小套的冷卻水在冷卻水進水通道21中流動,冷卻水通過導流裝置9 的導流板91,再經過由冷卻水回水通道41,最終從回水口,42流出,從而通過冷卻水的快速流動換熱過程實現對風口小套進行冷卻的目的;同時,高壓、高風溫的氣體介質從氣體介質進口 32進入風口小套,在氣體介質通道31中流動,氣體介質由前帽6上的氣體介質出口 33 高速噴出進入爐內,充分與氧煤介質混合,起到在冶煉過程中調節爐況、節約焦炭、提高生產效率的作用。本實用新型整個風口結構合理,冷卻效果好,送風功能強大。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式風口小套包括中心套管,所述中心套管一端設有氧煤介質進口,其另一端固定套接有內套,所述中心套管與所述內套內腔相連通,形成氧煤介質通道;第一套管,套裝于所述中心套管的外側,所述第一套管與所述中心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進水通道,在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的一側開設有進水口 ;第二套管,呈L型,該第二套管部分地套裝于所述第一套管外側,所述第二套管與所述第一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氣體介質通道,在所述第一套管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的一側開設有氣體介質進口;第三套管,套裝于所述第二套管外側,所述第三套管與所述第二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回水通道,在所述第三套管靠近所述氧煤介質進口的一側開設有回水口 ;在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與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遠離所述進水口和所述回水口的一端固定連接有一體結構的前帽和后帽,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與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通過所述前帽和后帽相連通,形成冷卻水循環通道;在所述前帽上開設有與所述氧煤介質通道相連通的氧煤介質出口 ;且在所述前帽上還開設有與所述氣體介質通道相連通的氣體介質出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靠近所述前帽的一側設有導流裝置,所述導流裝置包括多個導流板,所述導流板交錯且間隔地布設于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內的兩側壁上,每一個所述導流板的一端焊接于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的一側壁上,所述導流板的另一端與所述冷卻水循環通道的另一側壁具有規定的距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卻水進水通道靠近所述前帽的一側設有所述導流裝置。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卻水回水通道靠近所述前帽的一側設有所述導流裝置。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裝置包括有3 6塊導流板。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板為不銹鋼導流板。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氧煤介質出口開設于所述前帽的中心處,在所述前帽上沿周向開設有多個呈圓孔狀的所述氣體介質出口。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帽為采用純銅擠壓鑄造成型的前帽,所述后帽為采用鍋爐鋼鑄造成型的后帽。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式風口小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套管、內套、第一套管、 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均為不銹鋼套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組合式風口小套,包括中心套管、內套、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所述中心套管固定套接內套形成氧煤介質通道;第一套管與中心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進水通道,第二套管與第一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氣體介質通道,第三套管與第二套管之間的間隙形成冷卻水回水通道,在冷卻水進水通道與冷卻水回水通道遠離進水口和回水口的一端固定連接有一體結構的前帽和后帽,冷卻水進水通道與冷卻水回水通道通過所述前帽和后帽相連通,形成冷卻水循環通道;在所述前帽上開設有氧煤介質出口和氣體介質出口。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冷卻效果好、可靠安全、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文檔編號F27D3/18GK202133287SQ20112018450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日
發明者全強, 葉果, 吳志宏, 殷寶鐸, 王艷民, 祁四清 申請人: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