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空氣調節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空調機一般具有制冷和制熱功能,但不具有生產熱水的功能。公開號為CN1391071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一種熱水空調器,設有由壓縮機、四通閥、冷凝換熱器和毛細管組成的室外機。在室外機的四通閥與冷凝換熱器之間的管路中串接有板式換熱器,該換熱器的另一換熱相路接通在熱水器的進、出水管口上。所述的板式換熱器,其串接的管路上還并聯接入設有截止閥的旁通支路。公開號為CN1464236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一種帶熱回收裝置的吸收式空調,在冷凝器內裝有熱回收裝置,可將冷凝器內的熱量轉換成80°C左右的衛生熱水供人們免費使用,并且可使空調能效比提高20%,還可減少冷卻水泵電機功率20%及減少冷卻水用量 30%。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制冷、制熱的同時可生產熱水,在空調不使用的情況下可獨立生產熱水,可單獨進行空調制冷運行、制熱運行及熱泵生產熱水,互相不影響的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本實用新型設有壓縮機、第1四通閥、第2四通閥、第1熱交換器、第2熱交換器、第 1電動風扇、第2電動風扇、節流閥、電磁閥、水氟換熱器、水泵和水箱;壓縮機與第1四通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第1熱交換器與第2四通閥和節流閥連接,第2熱交換器與節流閥和第 2四通閥連接,電磁閥兩端分別與第1四通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所述水氟換熱器設在第1 四通閥與水箱之間,所述水泵設在水氟換熱器與水箱之間,所述水箱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水氟換熱器可采用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或殼管式換熱器等。與現有的空調設備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和技術效果1)在空調制冷的同時可將空調室外機高溫高壓的冷媒進行熱回收,在提高空調能效比的同時不產生其它能耗就可以生產熱水。2)在空調制熱的同時也可以生產熱水(可根據控制優先控制空調制熱或生產熱水)。3)在空調不使用的情況下也可獨立生產熱水(與空氣源熱水器同一工作原理)。4)可以單獨進行制冷運行、制熱運行或熱泵生產熱水,互相不影響,一機多用,達到空調使用功能的同時也具備熱水器的功能。控制靈活,可根據需要靈活控制設備單獨進行空調制冷運行、空調制熱運行、熱泵生產熱水運行,或進行空調制冷時熱回收生產熱水同時運行、空調制熱和生產熱水同時運行。互不影響使用功能。同時占地小,安裝簡便,控制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結構組成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制冷、熱回收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制冷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制熱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熱泵生產熱水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設有壓縮機1、第1四通閥2、第2四通閥3、第1熱交換器4、第2熱交換器5、第1電動風扇6、第2電動風扇7、節流閥8、電磁閥9、水氟換熱器 102、水泵103和水箱104 ;壓縮機1與第1四通閥2和第2四通閥3連接,第1熱交換器4 與第2四通閥3和節流閥8連接,第2熱交換器5與節流閥8和第2四通閥3連接,電磁閥 9兩端分別與第1四通閥2和第2四通閥3連接,所述水氟換熱器102設在第1四通閥2與水箱104之間,所述水泵103設在水氟換熱器102與水箱104之間,所述水箱104設有進水口 1041 和出水口 1042。所述水氟換熱器可采用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或殼管式換熱器等。以下給出各部件的功能說明。壓縮機1 用于將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壓縮為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四通閥改變制冷劑的流向達到制冷、制熱、熱回收、熱泵生產熱水的功能轉換。本實施例共設有2個四通閥(第1四通閥2和第2四通閥3),說明如下第1四通閥2 由于第1四通閥2主閥下部3根管都是高壓管,換向后的冷媒需排放到低壓管道上,因此第1四通閥2的控制閥低壓毛細管必須延長接到壓縮機1的回氣管上。第2四通閥3:可采用傳統常用類型的四通閥,根據四通閥的結構,第2四通閥3由控制閥和主閥組成,在控制閥上連接4根毛細管分別為高壓管、低壓管、左側管和右側管。 高壓毛細管接在主閥上部管道上,低壓毛細管接在主閥下部3根管的中間管道上。左側毛細管和右側毛細管分別接在主閥的左側及右側,主要作用是將主閥上部管道上高壓氣體由高壓毛細管提供給控制閥,根據控制閥動作供給左側毛細管或右側毛細管來推動主閥內的閥塊向左及向右動作實現換向功能,換向動作后殘余在另一端的制冷劑由左側毛細管或右側毛細管通過控制閥到低壓毛細管上回到主閥下部中間低壓管道上。水氟換熱器102 用于將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與水進行熱交換,生產熱水。水泵103 用于將水箱104內的水與水氟換熱器102進行循環。[0028]水箱104 用于儲存生產的熱水,供熱水及補水。第1熱交換器4 用于制熱或熱泵生產熱水時吸收熱量,制冷時放出熱量。第2熱交換器5 用于制冷時吸收熱量,制熱時放出熱量。第1電動風扇6和第2電動風扇7 熱交換器熱交換的輔助通風設備。節流閥8 用于將常溫的高壓液態制冷劑節流成為低溫低壓的制冷劑。電磁閥9 用于在停機時開閥卸載,不熱回收運行或生產熱水時開閥回收水氟換熱器系統管道內的冷媒。圖2給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制冷、熱回收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的工作原理與工作過程說明如下壓縮機1吸入來自第2熱交換器5的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壓縮為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后經過第1四通閥2,進入水氟換熱器102 (水泵工作)與水箱104的水進行循環熱交換生產熱水,經過水氟換熱器102放熱后的制冷劑回到第1四通閥2,進入第2四通閥3,再進入第1熱交換器4進行放熱,冷凝為常溫高壓的液態制冷劑,經節流閥8節流為低溫低壓的制冷劑進入第2熱交換器5,在第2熱交換器5內蒸發吸收熱量制冷后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經第2四通閥3回到壓縮機 1再壓縮。各四通閥、電磁閥工作的情況如下第1四通閥2 閥塊向左動作。第2四通閥3 閥塊向左動作。電磁閥9:閥關閉。圖3給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制冷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示意圖,其工作原理與工作過程說明如下壓縮機1吸入來自第2熱交換器5的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壓縮為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后經過第1四通閥2、第2四通閥3進入第1熱交換器4進行放熱,冷凝為常溫高壓的液態制冷劑,經節流閥8節流為低溫低壓的制冷劑進入第2熱交換器5,在第2熱交換器5內蒸發吸收熱量制冷后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經第2四通閥3回到壓縮機1
再壓縮。各四通閥、電磁閥工作的情況如下第1四通閥2 閥塊向右動作。第2四通閥3 閥塊向左動作。電磁閥9:閥打開。圖4給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制熱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示意圖,其工作原理與工作過程說明如下壓縮機1吸入來自第1熱交換器4的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壓縮為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后經過第1四通閥2和第2四通閥3進入第2熱交換器5進行放熱制熱,冷凝為常溫高壓的液態制冷劑,經節流閥8節流為低溫低壓的制冷劑進入第1熱交換器4,在第 1熱交換器4內蒸發吸收熱量后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經第2四通閥3回到壓縮機1
再壓縮。各四通閥、電磁閥工作的情況如下第1四通閥2 閥塊向右動作。[0049]第2四通閥3 閥塊向右動作。電磁閥9:閥打開。圖5給出本實用新型(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實施例的熱泵生產熱水運行模式冷媒回路示意圖,其工作原理與工作過程說明如下壓縮機1吸入來自第1熱交換器4的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壓縮為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后經過第1四通閥2進入水氟換熱器102(水泵工作)與水箱內的水進行循環熱交換生產熱水,經過水氟換熱器102放熱后的制冷劑回到第1四通閥2,進入第2四通閥 3,再進入第2熱交換器5 (第2電動風扇7不工作、未熱交換)后經節流閥8節流為低溫低壓的制冷劑進入第1熱交換器4,在第1熱交換器4內蒸發吸收熱量后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態制冷劑,經第2四通閥3回到壓縮機再壓縮。各四通閥、電磁閥工作的情況如下第1四通閥2 閥塊向左動作。第2四通閥3 閥塊向右動作。電磁閥9:閥關閉。
權利要求1.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其特征在于設有壓縮機、第1四通閥、第2四通閥、 第1熱交換器、第2熱交換器、第1電動風扇、第2電動風扇、節流閥、電磁閥、水氟換熱器、水泵和水箱;壓縮機與第1四通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第1熱交換器與第2四通閥和節流閥連接,第2熱交換器與節流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電磁閥兩端分別與第1四通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所述水氟換熱器設在第1四通閥與水箱之間,所述水泵設在水氟換熱器與水箱之間, 所述水箱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氟換熱器采用板式換熱器、套管式換熱器或殼管式換熱器。
專利摘要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涉及一種空氣調節裝置。提供一種在制冷、制熱的同時可生產熱水,在空調不使用的情況下可獨立生產熱水,可單獨進行空調制冷運行、制熱運行及熱泵生產熱水,互相不影響的水循環換熱式帶熱水裝置空調機。設有壓縮機、第1四通閥、第2四通閥、第1熱交換器、第2熱交換器、第1電動風扇、第2電動風扇、節流閥、電磁閥、水氟換熱器、水泵和水箱;壓縮機與第1四通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第1熱交換器與第2四通閥和節流閥連接,第2熱交換器與節流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電磁閥兩端分別與第1四通閥和第2四通閥連接,水氟換熱器設在第1四通閥與水箱之間,水泵設在水氟換熱器與水箱之間,水箱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
文檔編號F24F12/00GK202074751SQ20112016552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0日
發明者葉新藝 申請人:葉新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