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集裝箱 內壁烘干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集裝箱內壁水性涂料的烘干裝置。
背景技術:
由金屬材料特別是鋼材制成的集裝箱通常需要在材料表面涂覆一層或多層涂料以保護材料避遭腐蝕或銹蝕。如圖7A、7B所示,待噴涂集裝箱可以在整體上用10表示,其包括底架11 ;分別設置在底架11的兩側的兩個側壁12、13 ;設置在底架11的一端的前端壁14 ;設置在底架11的另一端的門端15 ;以及設置在側壁12和13、前端壁14和門端15的頂部的頂壁16,其中門端15包括兩個可相對開啟的門扇151、152。在進行涂裝工藝時,底架11優選地為未鋪設地板的框架結構。傳統的涂料通常為包含有機溶劑或有機稀釋劑的油性涂料,然而,油性涂料中的有機溶劑或有機稀釋劑會在涂裝過程以及涂料成膜固化的過程中揮發出來,不僅嚴重污染施工環境以及周圍大氣,而且會危害涂裝作業人員的健康。現在已研發出使用水作為溶劑的水性涂料代替油性涂料,由于以水為溶劑,因此,水性涂料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相比于傳統的油性涂料顯著降低。當選用水性涂料作為集裝箱的底漆涂料時,如果水性涂料沒能在規定時間(例如30min)內干燥,集裝箱表面的金屬就會和涂料中的水發生氧化反應,使集裝箱表面產生閃銹。而且,只有當底漆完全干燥后才能進行面漆的噴涂,否則集裝箱表面也會出現閃銹,嚴
重影響產品質量。水性涂料比油性涂料不易干燥,尤其是噴涂在集裝箱內壁表面的水性涂料,由于通風差,更難干燥。因此,當選用水性涂料作為集裝箱的底漆涂料時,對烘干裝置的烘干性能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烘干裝置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快速烘干集裝箱內部的水性涂料。現有的傳統油性涂料烘干裝置不能滿足水性涂料對烘干的特殊要求,尤其是不能滿足噴涂在集裝箱內部的水性涂料對烘干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種適合于集裝箱內壁水性涂料的烘干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以在規定時間內快速干燥集裝箱內部的水性涂料,避免集裝箱表面產生閃銹,保證集裝箱涂裝后的質量。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采取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坑;蓋板,覆蓋在所述地坑上;和多個吹風裝置,安裝到所述蓋板上,并且所述蓋板在對應于每個吹風裝置的位置分別設置有與該吹風裝置的形狀相適應的開口,所述多個吹風裝置包括間隔一預定距離且彼此平行設置的兩列第一吹風裝置,其中每列均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吹風裝置,所述第一吹風裝置包括一基座,固定到所述蓋板上;以及一吹風管,可萬向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基座中,并具有一中空通道以及分別位于所述吹風管的下端和上端的入風口和出風口。優選地,所述第一吹風裝置的吹風管包括一球面關節,所述圓形入風口位于所述球面關節的下端,所述球面關節的 外表面上的各點均處于一第一球面上,所述第一球面的球心位于所述吹風管中心軸上;一圓管,所述圓管的下端與所述球面關節的上端相連接,所述吹風管的出風口位于所述圓管的上端。優選地,所述第一吹風裝置的基座包括一環形固定板,所述環形固定板的中部具有一孔,并且環繞所述蓋板上對應一個開口固定到所述蓋板上;一管狀支撐件,所述管狀支撐件的下端與所述環形固定板固定連接;一用于夾持所述球面關節的夾持件,所述夾持件的下端與所述管狀支撐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夾持件的內表面具有與所述球面關節相匹配的球形形狀,其中所述夾持件的內表面上的各點均處于一第二球面上,所述第二球面的球心與所述第一球面的球心重合。優選地,所述第一吹風裝置的管狀支撐件的下部端口直徑大于上部端口直徑。優選地,所述第一吹風裝置的夾持件與所述球面關節之間設置有填充物。如此設計,可以增加夾持件對球面關節的夾持穩定性。優選地,所述第一吹風裝置的夾持件圓形下端口所在的平面通過夾持件管壁內表面各點所處球面的球心。如此設計,可以增加夾持件對球面關節的夾持穩定性。優選地,本發明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的所述多個吹風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兩列第一吹風裝置之間的一列第二吹風裝置,該列第二吹風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吹風裝置,每個所述第二吹風裝置包括兩個可相對于彼此移動的基板,分別可移動地安裝到所述蓋板上對應開口的兩側;以及兩個豎板,分別固定到對應的一個基板上。第二吹風裝置可向集裝箱頂壁內表面送風,因此,第二吹風裝置的設置特別有利于集裝箱頂壁內表面上水性涂料的干燥。優選地,所述的一列第二吹風裝置與所述兩列第一吹風裝置平行,且到這兩列第一吹風裝置的距離相等。如此設計,提高了集裝箱內表面上涂料干燥的均勻性。優選地,本發明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的所述多個吹風裝置還包括四個第一吹風裝置,所述的四個第一吹風裝置分別設置在所述蓋板的四個角部。四個第一吹風裝置主要向集裝箱的四個頂角送風,因此,加速了集裝箱內部頂角附近區域的涂料干燥速度。本發明的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的吹風機構包括間隔一預定距離且彼此平行設置的兩列第一吹風裝置,這兩列第一吹風裝置分別以預定的傾斜角向各自靠近的集裝箱側壁內表面送風,從兩列第一吹風裝置送出的氣流到達集裝箱對應側壁的內表面,并被側壁向頂壁方向反射,之后氣流可被側壁再次反射,由此增加了集裝箱內部的空氣流動,特別是側壁內表面附近的空氣流動,因此,這兩列第一吹風裝置的設置特別有利于集裝箱側壁內表面上水性涂料的干燥。此外,第一吹風裝置設置有球面關節和夾持件,該球面關節被夾持件夾持,并可在夾持件內部繞球面關節的球心轉動,如此設置,使吹風管偏轉角度能夠被調整,并使吹風管圓形出風口出來的風向得以調整,從而有利于集裝箱內表面水性涂料的干燥。本發明的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提高了集裝箱內表面上涂料干燥的均勻性,縮短了集裝箱的整體干燥時間,有利于提高成品質量,尤其適用于水性涂料的干燥。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描述,將使得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優點顯而易見。圖I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的俯視圖;圖2示出了利用圖I中的烘干裝置對集裝箱內壁進行烘干的情形;圖3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一吹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第一吹風裝置的球面關節和夾持件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3中第一吹風裝置的俯視
圖6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第二吹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7A為待嗔涂集裝箱的立體結構不意圖;圖7B為從另一角度示出的待噴涂集裝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示例性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描述。然而應當理解,在沒有進一步敘述的情況下,在一個實施例中描述的元件、結構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結合到其它實施例中。圖I示意了本發明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的俯視結構,包括地坑I (見圖3)、蓋板2、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第三吹風機構陣列700和第四吹風機構陣列 800。其中,蓋板2覆蓋在地坑I (見圖3)上。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設置在蓋板2上,包括多個第一吹風裝置40 (在本實施例中為15個),第一吹風裝置40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干燥的集裝箱的長度進行設置,每個第一吹風裝置40下方的蓋板2上均設置有出風口 49(見圖3),這些第一吹風裝置40在集裝箱長度方向上間隔排列。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設置在蓋板2上,包括多個第一吹風裝置40 (在本實施例中為15個),第一吹風裝置40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干燥的集裝箱的長度進行設置,每個第一吹風裝置40下方的蓋板2上均設置有出風口 49(見圖3),這些第一吹風裝置40在集裝箱長度方向上間隔排列。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分別設置在集裝箱縱向對稱面P的兩側,且間隔一預定距離d,該預定距離d小于集裝箱10的寬度,且不大于2400mm,優選地,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相對于集裝箱的縱向對稱面P對稱布置,如此,可以使集裝箱內部干燥均勻,見圖2。第三吹風機構陣列700設置在蓋板2上,位于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的中間。優選地,第三吹風機構陣列700設置在集裝箱10寬度方向的正中,如此,可以使集裝箱內部干燥均勻,見圖2。第三吹風機構陣列700包括一個或多個第二吹風裝置30 (在本實施例中為一個),每個第二吹風裝置30下方的蓋板2上均設置有出風口39(見圖6)。當由多個第二吹風裝置30組成時,這些第二吹風裝置30在集裝箱長度方向上間隔排列。
第四吹風機構陣列800設置在蓋板2上,包括四個第一吹風裝置40,每個第一吹風裝置40下方的蓋板2上均設置有出風口 49 (見圖3)。四個第一吹風裝置40分別靠近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的兩端布置,位于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的四個角部,也可以設置成其中的兩個第一吹風裝置40與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同排,但其吹風方向(吹向集裝箱角部)與組成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的第一吹風裝置40 (吹向集裝箱側壁)不同,另兩個第一吹風裝置40與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同排,但其吹風方向(吹向集裝箱角部)與組成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的第一吹風裝置40(吹向集裝箱側壁)不同。在使用時,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第三吹風機構陣列700和第四吹風機構陣列800位于集裝箱10的內部,見圖2(為了清楚顯示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圖2中去除了第四吹風機構陣列800)。圖3示意了第一吹風裝置40的結構,包括基座41、吹風管42。基座41包括上中下三個部分,分別為下部的環形固定板411,中部的支撐件412,和上部的夾持件413。
·
環形固定板411為一圓環狀平板,其中間具有一個圓形開口,環形固定板411被固定在第三吹風裝置40下方蓋板的開口 49周圍的蓋板上,固定方式可以選擇焊接,也可以選擇螺接等常用緊固方式。支撐件412呈圓管狀,具有上下兩個端口,下部端口直徑大于上部端口直徑,支撐件412的下端與環形固定板411相連接,使支撐件412的下部端口與環形固定板411中間的圓形開口重合。夾持件413呈圓管狀,具有上下兩個端口,其下端與支撐件412的上端相連接,使夾持件413的下部端口與支撐件412的上部端口重合。夾持件413管壁內表面呈向外凸出的曲面,曲面上的各點均處于同一個球面U上。夾持件413的上下端口均呈圓形,其圓形下端口所在的平面G被設置成通過夾持件413管壁內表面各點所處球面U的球心C,見圖4。如此設計,增加了基座41的夾持件413對吹風管42的夾持力,增加了夾持穩定性。環形固定板411、支撐件412和夾持件413之間的連接方式可以選擇常用的連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一體成型設計。吹風管42為一中空的通道,通道橫截面呈圓形,吹風管42的下端為一圓形入風口423,上端為一圓形出風口 424。吹風管42包括球面關節421和圓管422。球面關節421呈一上下開通的管道,其下端具有一圓形入風口 423,上端具有一圓形上部端口,球面關節421管壁外表面上的各點處于同一個球面W上,該球面W的球心位于吹風管42的中心軸上,該球面W的球心即夾持件413管壁內表面上的各點所處球面U的球心C,見圖4,球面關節421被夾持件413夾持。如此設計,使吹風管42的球面關節421可以在基座41的夾持件413內部自由轉動,通過轉動球面關節421可以改變吹風管42相對于水平面的傾斜角,從而使出風方向得以調整。圓管422為一圓柱形上下開通的管道,其下部端口與與球面關節421的上部端口相連,上部端口為圓形出風口 424。圓管422與球面關節421之間的連接方式可以選擇常用的連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一體成型設計。球面關節421的管壁外表面與夾持件413管壁內表面之間設置有填充物,如此,增大了夾持件413管壁內表面與球面關節421管壁外表面之間的摩擦力,增加了夾持穩定性。
圖5示意了第一吹風裝置40的俯視圖。組成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的各個第一吹風裝置40的球面關節421的偏轉角度以及風量調節片44的偏轉角度可分別單獨調節,也就是說,每個第一吹風裝置40的出風方向和出風量可分別單獨調節。優選地,組成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的第一吹風裝置40的出風方向和出風量被設置成相同,組成第一吹風機構陣列600的第一吹風裝置40的出風方向和出風量也被設置成相同。圖2示意了組成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的第一吹風裝置40的傾斜角a I、a 2被調整后的狀態,通過調整第一吹風裝置40的傾斜角度,使從第一吹風裝置40的圓形出風口 424出來的風直接吹向集裝箱側壁,優選地,a I等于a 2。在使用過程中,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分別以預定的傾斜角a I、a 2向各自靠近的側壁12、13的內表面送風,傾斜角a I、a 2即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見圖2。從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 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送出的氣流例如沿箭頭R1、R2的方向到達對應側壁12或13的內表面后,可沿著側壁12或13向頂壁16方向流動,之后氣流可被頂壁再次反射,返回箱內,例如沿箭頭R3、R4的方向,由此增加了集裝箱10內部的空氣流動,特別是側壁12、13內表面附近的空氣流動,見圖2。因此,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的設置特別有利于集裝箱側壁12、13內表面上水性涂料的干燥。組成第四吹風陣列800的四個第一吹風裝置40被設置成朝向集裝箱的四個內壁頂角吹風。在烘干過程中,組成第四吹風機構陣列的四個第一吹風裝置40分別朝向集裝箱10內部的四個頂角送風,以加速內部頂角附近區域的涂料干燥速度。四個第一吹風裝置40可以單獨開啟并單獨調節吹風角度及吹風量等。圖6示意了第二吹風裝置30的結構,包括第一基板31、第二基板32、第一豎板33、第二豎板34、第一頂板35和第二頂板36。第一豎板33的下端與第一基板31的內端相連接,上端與第一頂板35的內端連接,第一豎板33分別與第一基板31、和第一頂板35垂直,第一頂板35和第一基板31分別從第一豎板33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側伸展。第一豎板34的下端與第一基板32的內端相連接,上端與第一頂板36的內端連接,第一豎板34分別與第一基板32、和第一頂板36垂直,第一頂板36和第一基板32分別從第一豎板34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側伸展。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可相對于彼此移動,分別被可移動地安裝到第二吹風裝置30下方蓋板開口 39的兩側。當需要調整出風量時,可令第一基板31和第二基板32相對于彼此移動,從而改變第一豎板33和第二豎板34之間的間隔距離m,以調整出風量。在烘干過程中,從吹風裝置30送出的氣流可沿箭頭R5的方向豎直向上地到達頂壁16,之后可被頂壁16反射,分別沿箭頭R6、R7的方向從兩側向下流動,從而進一步增加了集裝箱10內部的空氣流動,特別是頂壁16內表面附近的空氣流動,見圖2。因此,第二吹風裝置30的設置特別有利于頂壁16內表面上水性涂料的干燥。如此,本發明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將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第三吹風機構陣列700和第四吹風機構陣列800結合使用,提高了集裝箱10內表面上涂料干燥的均勻性,縮短集裝箱10的整體干燥時間,有利于提高成品質量。
當然,本發明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可以僅由地坑I、蓋板2、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和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構成,也可以僅由地坑I、蓋板2、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和第三吹風機構陣列700構成,還可以僅由地坑I、蓋板2、第一吹風機構陣列500、第二吹風機構陣列600和第四吹風機構陣列800構成。 應當指出,本發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被安裝于集裝箱生產線的地坑蓋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包括第一吹風裝置,所述第一吹風裝置包括 一基座,固定到所述蓋板上;以及 一吹風管,安裝在所述基座中,并具有一中空通道以及分別位于所述吹風管的下端和上端的入風口和出風口。
2.如權利要求I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包括間隔一預定距離且彼此平行設置的兩列第一吹風裝置,其中每列均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吹風裝置。
3.如權利要求I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被可萬向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基座中。
4.如權利要求I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風管包括 一球面關節,所述圓形入風口位于所述球面關節的下端,所述球面關節的外表面上的各點均處于一第一球面上,所述第一球面的球心位于所述吹風管中心軸上; 一圓管,所述圓管的下端與所述球面關節的上端相連接,所述吹風管的出風口位于所述圓管的上端。
5.如權利要求4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 一環形固定板,所述環形固定板的中部具有一孔,并且環繞所述蓋板上對應一個開口固定到所述蓋板上; 一管狀支撐件,所述管狀支撐件的下端與所述環形固定板固定連接; 一用于夾持所述球面關節的夾持件,所述夾持件的下端與所述管狀支撐件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夾持件的內表面具有與所述球面關節相匹配的球形形狀,其中所述夾持件的內表面上的各點均處于一第二球面上,所述第二球面的球心與所述第一球面的球心重合。
6.如權利要求5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狀支撐件的下部端口直徑大于上部端口直徑。
7.如權利要求5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件與所述球面關節之間設置有填充物。
8.如權利要求5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件的圓形的下端口所在的平面通過夾持件管壁內表面各點所處球面的球心。
9.如權利要求2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兩列第一吹風裝置之間的一列第二吹風裝置,該列第二吹風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二吹風裝置,每個所述第二吹風裝置包括 兩個可相對于彼此移動的基板,分別可移動地安裝到所述蓋板上對應開口的兩側;以及 兩個豎板,分別固定到對應的一個基板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列第二吹風裝置與所述兩列第一吹風裝置平行,且到這兩列第一吹風裝置的距離相等。
11.如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蓋板的四個角部的四個第一吹風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適用于集裝箱內壁水性涂料的烘干裝置,該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包括地坑、地坑上覆蓋的蓋板、蓋板上設置開口、開口上方設置多個吹風裝置,所述多個吹風裝置至少包括兩列間隔一預定距離且彼此平行設置的第一吹風裝置,所述第一吹風裝置包括一基座和一吹風管,所述基座固定到所述蓋板上,所述吹風管可萬向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基座中,并具有一中空通道以及分別位于所述吹風管的下端和上端的入風口和出風口。本發明的集裝箱內壁烘干裝置提高了集裝箱內表面上涂料干燥的均勻性,縮短了集裝箱的整體干燥時間,有利于提高成品質量,尤其適用于水性涂料的干燥。
文檔編號F26B21/00GK102755949SQ201110111419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9日
發明者胡浩棋 申請人: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太倉中集集裝箱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