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調風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調調風器,其具有作為空調風道的保持架,以及樞軸轉動方式布置在保持架中以改變空氣出風方向的筒體。
背景技術:
例如,日本專利公開No. 2004-114799中披露了這樣一種空調調風器。近年來,通常將形成儀表板一部分的組合儀表(center cluster)布置在車輛中駕駛座與相鄰乘員座之間,而導航系統(tǒng)的顯示裝置則配置在組合儀表上部。在具有上述構造的車輛組合儀表中安裝空調調風器時,顯示裝置限制了用于安裝空調調風器的空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如圖9中所示,采用了具有長條形狀的空調調風器。具體而言,調風器的尺寸在車輛寬度方向較小,而在豎直方向則較大。提出了在顯示裝置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布置兩個這種空調調風器。如圖9所示,空調調風器包括保持架102和筒體104。保持架102是用于空調的風道,并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狀外形。筒體104樞軸轉動方式支撐在保持架102中,并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狀外形。下文中,保持架102中各自包括矩形對應長邊的一對內表面稱為第一內表面126。保持架102中各自包括矩形對應短邊的一對內表面稱為第二內表面124。筒體104中各自包括矩形形狀對應長邊的一對外表面稱為第一外表面145。筒體104的第一外表面145沿保持架102的第一內表面1 延伸。筒體104可圍繞軸142和軸148樞軸轉動,軸142和軸148各自在垂直于保持架102第二內表面124的方向伸出。在筒體104中形成一組翅片150,各翅片150在筒體104的矩形短邊方向延伸。空調調風器包括用于改進調風器外觀的罩殼103。在具有上述構造的空調調風器中,通過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筒體104,改變出風方向。下文中,筒體104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稱為內側吹出口 A。關于保持架102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由保持架102的各第一內表面1 和相對的筒體104第一外表面145所限定的開口稱為外側吹出口 B。當使筒體104從中立位置向左或向右樞軸轉動時,在筒體104 的樞軸轉動方向使內側吹出口 A樞軸轉動。在如上述構造的空調調風器中,當從如圖10(a)和圖10(b)中一長兩短劃線所表示的中立位置使筒體104樞軸轉動時,被引導通過內側吹出口 A的空氣在大致垂直于筒體 104軸142、148并且平行于筒體104第一外表面145的方向行進。通過使筒體104樞軸轉動,改變外側吹出口 BL的開口面積和外側吹出口 BR的開口面積。具體而言,在圖10(b)所示狀態(tài)下,位于右側的外側吹出口 BR具有減小的開口面積。在圖10(c)所示狀態(tài)下,位于左側的外側吹出口 BL具有減小的開口面積。據(jù)此,通過各外側吹出口 BL、BR中開口面積因筒體104樞軸轉動而減小的部分所排出的空氣,沿保持架102的對應內表面行進。此外,與筒體104布置在中立位置的狀態(tài)相比,通過小開口面積部分(即圖10(b)示例中的右外側吹出口 BR、或圖10(c)示例中的左外側吹出口 BL)所排出空氣的流動速度更大。高速移動的氣流在通過內側吹出口 A排出的空氣中導致湍流。結果,必須改進調風器,以保證從出口排出的空調用空氣的出風指向性。這一問題并不局限于如上述情況下具有呈矩形截面的保持架和筒體的空調調風器,也不局限于安裝在乘員室中央控制板中的空調調風器。換而言之,在具有用作空調風道的保持架和樞軸轉動方式布置在保持架中以改變出風方向的筒體的空調調風器中,該問題通常是普遍存在的。
發(fā)明內容
據(jù)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調風器,即使筒體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時,這種空調調風器也能可靠地改進通過出口排出的空調用空氣的出風指向性。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空調調風器,包括筒狀保持架、筒體、外側吹出口、以及導向機構。筒狀保持架起到空調風道的作用,并且具有內表面和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筒體樞軸轉動方式安裝在保持架中,并通過圍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來改變空調空氣的出風方向。筒體具有與保持架內表面相對的外表面。筒體包括分別布置在氣流上游側和下游側的上游側開口和下游側開口。外側吹出口由保持架內表面與筒體外表面形成于保持架的開口處。導向機構引導空調空氣進入筒體的上游側開口。當筒體從中立位置朝任一方向樞軸轉動時,筒體的上游側開口遠離保持架內表面的一部分、并且接近保持架內表面的另一部分。與筒體從中立位置開始的樞軸轉動連動,使導向機構移動到保持架內表面中隨著筒體樞軸轉動而遠離筒體上游側開口的部分與筒體之間的位置。根據(jù)下文結合附圖進行詳細描述,示例方式對本發(fā)明原理進行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方面和優(yōu)點將更為明了。
參照下面結合附圖對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說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及其目的和優(yōu)
;^^,I .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的軸測圖;圖2是示出圖1所示空調調風器裝配后狀態(tài)的軸測圖;圖3是示出圖2所示空調調風器的正視圖;圖4是示出圖2所示空調調風器的俯視圖;圖5是示出圖2所示空調調風器的后視圖;圖6(a)是沿圖3的線D-D的剖視圖,圖示位于中立位置的筒體;圖6(b)是筒體的剖視圖,圖示從圖6(a)所示狀態(tài)向右樞軸轉動狀態(tài);圖7(a)是沿圖3的線E_E的剖視圖,圖示位于中立位置的筒體;圖7(b)是筒體的剖視圖,圖示從圖7(a)所示狀態(tài)向右樞軸轉動狀態(tài);圖7(c)是筒體的剖視圖,圖示從圖7(a)所示狀態(tài)向左樞軸轉動狀態(tài);圖8(a)是圖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的剖視圖,其中筒體位于中立位置;圖8(b)是筒體的剖視圖,圖示從圖8(a)所示狀態(tài)向右樞軸轉動狀態(tài);
圖9是示出常規(guī)空調調風器的正視圖;圖10 (a)是沿圖9的線F-F的剖視圖;圖10(b)是筒體的剖視圖,圖示從圖10(a)所示狀態(tài)向右樞軸轉動狀態(tài);以及圖10(c)是筒體的剖視圖,圖示從圖10(a)所示狀態(tài)向左樞軸轉動狀態(tài)。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例下面,參照圖1至圖7,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第一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安裝在組合儀表中,組合儀表布置于車輛中駕駛座與乘員座之間,并形成儀表板的一部分。具體而言,導航系統(tǒng)的顯示裝置布置在組合儀表的上部。兩個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安裝于顯示裝置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如圖1所示,各空調調風器具有豎向尺寸大于橫向尺寸的長條形狀??照{調風器具有保持架2、筒體4、一對導向翼板7、支撐件8、以及罩殼3。下面,說明空調器保持架的構造。<保持架2>保持架2,其作為用于空調的風道,包括布置在氣流上游側的上游側保持架部分 20、以及位于氣流下游側的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0和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各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狀外形。沿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0位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部的整個外周,形成凸緣20A。在凸緣20A中與矩形長邊相對應的部分中,形成四個孔20B。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包括一對平板狀側部25、平板狀頂部22、以及平板狀底部 27,側部25各包括矩形的對應長邊。頂部22和底部27各包括矩形的對應短邊。下文中, 各側部25的內表面稱為第一內表面26。頂部22的內表面和底部27的內表面稱為第二內表面M。四個凸部25B從側部25位于氣流上游側的端部凸出,四個凸部25B各容納在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0的四個孔20B中。各側部25位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部大致形成為弓狀。具體而言,在矩形長邊的延伸方向,即圖1中的上下方向,各側部25的下游端部中,越遠離頂部22和底部27的部分在氣流下游側方向更為向前凸出。在頂部22中形成用于安裝支撐件8 (下文具體說明)的槽23。在底部27位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部附近形成孔觀,孔觀用于樞軸轉動方式支撐筒體4(下文具體說明)的回轉軸48。在底部27位于氣流上游側的端部中形成一對孔四,孔 29用于樞軸轉動方式支撐兩個導向翼板7 (下文具體說明)。圖1中,僅示出一個孔四。< 筒體 4>筒體4樞軸轉動方式支撐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以改變出風方向。筒體4包括筒本體40,其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狀外形;翅片組50,其收納在筒體體40中;以及,桿60,其將翅片組50保持在一起。筒本體40包括一對平板狀側部44、平板狀頂部41、以及平板狀底部47,側部44各包括矩形的長邊。頂部41和底部47各包括矩形的短邊。各側部44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邊緣大致形成為弓狀,其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對應側部25的下游端部形狀相對應。下文中,各側部44的外表面稱為第一外表面45。筒本體40的第一外表面45以這樣一種方式形成,使其沿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對應第一內表面26延伸?;剞D軸42從筒本體40的頂部41伸出,并垂直于頂部41延伸?;剞D軸42從頂部 41朝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相對第二內表面M延伸。換而言之,當將筒本體40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相結合時,回轉軸42垂直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第二內表面M延伸。 在回轉軸42的氣流上游側位置處,頂部41中形成驅使孔43,驅使孔43用于容納導向翼板 7 (下文具體說明)的驅使軸72。驅使孔43允許驅使軸72沿驅使孔43移動。回轉軸48從筒本體40的底部47伸出,并垂直于底部47延伸?;剞D軸48從底部 47朝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相對第二內表面M延伸。換而言之,當筒本體40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相結合時,回轉軸48垂直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第二內表面M延伸。在回轉軸48的氣流上游側位置處,在底部47中形成驅使孔49,驅使孔49用于容納導向翼板 7 (下文具體說明)的驅使軸76。如上文所述,筒本體40的回轉軸48穿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孔28。在筒本體40的每個側部44中形成六個孔46,并使孔46在矩形的各長邊中沿縱向以等間距方式隔開。翅片組50由六個翅片本體51形成,各翅片本體51具有大致平板狀外形。各翅片本體51以這樣一種方式布置,使其沿筒本體40的頂部41和底部47延伸。六個翅片本體 51在各側部44的縱向排列。各翅片本體51具有回轉軸52,其穿過對應的孔46 ;臂部55, 其從翅片本體51位于氣流上游側的端部向上游伸出;以及,凸部53,其從臂部55的末端凸出,并平行于回轉軸52的軸向延伸。六個翅片本體51中的一個翅片本體51具有操縱把手 M,操縱把手M形成在該翅片本體51位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部。在桿60中形成六個孔61,使六個孔61在桿60的縱向以等間距方式隔開。翅片本體51的凸部53穿過對應的孔61。將翅片本體51的回轉軸52穿過筒本體40的對應孔46,并將翅片本體51的凸部 53容納在桿60的對應孔61中。以這種方式,將筒本體40、翅片組50、和桿60裝配在一起?!磳蛞戆?>各導向翼板7包括導向板73、頂部70和底部74。在筒本體40氣流上游側開口的上游位置處,將導向翼板7布置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各導向板73成形為平板狀。更具體而言,各導向板73包括平坦矩形表面。導向板73各自沿筒本體40矩形的整體對應長邊延伸。各導向翼板7的頂部70具有平坦板狀外形(其具體而言為扇形),并包括弧和形成扇形半徑的兩邊。各頂部70與對應導向板73在導向板73的對應縱向端(圖1中觀察時為上端)處相聯(lián)結,并垂直于導向板73延伸。具體而言,各頂部70中由扇形半徑所限定的部分與對應導向板73以這樣一種方式相連接,使得頂部70中對應于扇形弧的部分位于氣流下游。在各頂部70中對應于扇形中心的部分中,也就是兩個半徑之間的部分中,形成回轉軸71,回轉軸71朝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頂部22 (圖1中觀察時向上)伸出。在對應頂部70中離對應導向板73端部最遠的部分中,形成各驅使軸72,驅使軸72朝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底部27 (圖中觀察時向下)伸出。
各導向翼板7的底部74構造成與頂部70相一致。各底部74具有平坦板狀外形或具體而言扇狀外形,并包括弧和形成扇形半徑的兩邊。各底部74與對應導向板73在導向板73的對應縱向端(圖1中觀察時為下端)處相聯(lián)結,并垂直于導向板73延伸。具體而言,各底部74中由扇形半徑所限定的部分與對應導向板73以這樣一種方式相連接,使得底部74中對應于扇形弧的部分位于氣流下游側。在各底部74中對應于扇形中心的部分中,也就是兩個半徑之間的部分中,形成回轉軸75,回轉軸75朝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底部27 (圖中觀察時向下)伸出。在對應底部74中離對應導向板73端部最遠的部分中,形成各驅使軸76,驅使軸76朝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頂部22(圖中觀察時向上)伸出。當筒體4和導向翼板7安裝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時,導向翼板7的頂部70 布置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頂部22與筒本體40的頂部41之間,而導向翼板7的底部 74布置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底部27與筒本體40的底部47之間。<支撐件8>支撐件8安裝于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頂部22所形成的槽23中。支撐件8 樞軸轉動方式支撐筒體4和導向翼板7。支撐件8包括平板狀基部81和延伸部83,基部81 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兩個側部25之間延伸,以及,延伸部83從基部81向氣流下游側延伸。支撐件8整體為大致T形。在基部81的兩個端部形成孔82,以樞軸轉動方式支撐導向翼板7的回轉軸71。在延伸部83的末端形成孔84,孔84用于樞軸轉動方式支撐筒本體 40的回轉軸42。具體而言,在筒體4和導向翼板7安裝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之后,從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外部將支撐件8安裝至頂部22的槽23?!凑謿?>罩殼3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狀外形,并形成空調調風器的外觀面。罩殼3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 30尺寸稍稍小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開口 30實質上起到空調調風器氣流的出口作用。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側部25中位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部形狀、以及筒體40側部44中位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部形狀相對應,罩殼3中布置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面成形為大致弓形。參照圖2和圖3,筒體4中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是內側吹出口 A,從內側吹出口 A排出空調用空氣。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中,由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各第一內表面沈與筒本體40的相對第一外表面45所形成的開口是外側吹出口 B, 從外側吹出口 B排出空調用空氣。當筒體4布置在這樣一種位置,使得筒本體40的第一外表面45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內表面沈平行延伸時,定義為筒體4位于其中立位置。當翅片組50布置于這樣一種位置,使得翅片組50平行于筒本體40的頂部41內表面和底部47內表面延伸時, 定義為翅片組50位于其中立位置。當筒體4如圖2至圖4所示位于中立位置,向圖中左右操作操縱把手M時,將力從具有操縱把手討的翅片本體51傳送到筒本體40。這使筒本體40圍繞回轉軸42、48樞軸轉動。結果,使內側吹出口 A向左或向右樞軸轉動。另一方面,當翅片組50如圖2和圖5所示位于中立位置,向圖中上下操作操縱把手M時,通過桿60和翅片本體51的凸部53,將力從具有操縱把手M的翅片本體51傳送至其他翅片本體51。這使翅片本體51圍繞相關聯(lián)的回轉軸52樞軸轉動。結果,使內側吹出口A在上下方向樞軸轉動。下面,進一步具體說明筒體4的構造和各導向翼板7的構造,以及筒本體4和導向翼板7各自的操作。下文中,關于兩個導向翼板7,位于圖中左側的導向翼板稱為左導向翼板7L,以及,布置在圖中右側的導向翼板稱為右導向翼板7R。至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兩個第一內表面沈,布置于圖中左側的第一內表面稱為第一內表面^L,以及,位于圖中右側的第一內表面稱為第一內表面26R。如圖6(a)和圖6(b)所示,與側部44相比,筒本體40的頂部41更為朝氣流上游側突出。在頂部41的突出部分中形成驅使孔43,導向翼板7L、7R的驅使軸72L、72R穿過驅使孔43。參照圖6(a),驅使孔43具有弓形部分43C、左側部分43L和右側部分43R。弓形部分43C具有圍繞回轉軸42的弓形形狀。左側部分43L與弓形部分43C的左端相連接。當筒體4位于中立位置時,左側部分43L朝左導向翼板7L的回轉軸71L延伸。右側部分43R 與弓形部分43C的右端相連接。當筒體4位于中立位置時,右側部分43R朝右導向翼板7R 的回轉軸71R延伸。盡管未圖示,筒本體40的底部47和形成在底部47中的驅使孔49分別成形為,與頂部41的形狀和形成在頂部41中的驅使孔43的形狀相一致。如圖6(a)所示,當筒體4位于中立位置時,導向翼板7L、7R的驅使軸72L、72R布置在形成于筒本體40的驅使孔43弓形部分43C的兩端處。在這種狀態(tài)下,每個導向板73L、 73R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第一內表面中對應的一個保持接觸。 接著,如果使筒體4從上述狀態(tài)向右樞軸轉動,直至筒體4接觸下游側保持架部分 21的對應第一內表面沈,使筒本體40的驅使孔43圍繞回轉軸42逆時針方向移動,如圖 6(b)所示。在這種狀態(tài)下,筒體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遠離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位于右側的第一內表面^R,并接近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布置在左側的第一內表面^L。具體而言,左導向翼板7L的驅使軸72L在弓形部分43C的延伸方向上相對于驅使孔43移動,并因此最終到達弓形部分43C的右端。這避免了在筒體4樞軸轉動時左導向翼板7L與筒體4 一起樞軸轉動。因此,維持導向板73L整體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內表面26L相接觸。右導向翼板7R的驅使軸72R在右側部分43R的延伸方向上相對于驅使孔43移動, 并因此最終到達右側部分43R的右端。這允許在筒體4樞軸轉動時右導向翼板7R與筒體4 連動,從而圍繞回轉軸71R順時針方向樞軸轉動。因此,使右導向翼板7R的導向板73R布置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右第一內表面^R與筒體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之間。下面,參照圖7,說明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的操作。當筒體4位于中立位置時,如圖7(a)所示,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軸向,從內側吹出口 A(其為筒體4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和外側吹出口 BL、BR排出用于空調的空氣。當筒體4從中立位置向右樞軸轉動時,如圖7(b)所示,內側吹出口 A對應地向右取向。在此狀態(tài)下,使左外側吹出口 BL的開口面積增大,并且使右外側吹出口 BR的開口面積減小。然而,在右外側吹出口 BR的氣流上游側位置處,布置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右第一內表面26R與筒體4之間的右導向翼板7R的導向板73R,引導空調用氣流,使其朝向筒體 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 C。這避免了空調用空氣流過右外側吹出口 BR。當筒體4從中立位置向左樞軸轉動時,如圖7(c)所示,內側吹出口 A對應地向左取向。在此狀態(tài)下,使右外側吹出口 BR的開口面積增大,并且使左外側吹出口 BL的開口面積減小。然而,在左外側吹出口 BL的氣流上游側的位置處,布置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左第一內表面26L與筒體4之間的左導向翼板7L的導向板73L,引導空調用氣流,使其朝向筒體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 C。這避免了空調用空氣流過左外側吹出口 BL。第一實施例的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保持架相對應。第一實施例中筒體4的驅使孔43、49和導向翼板7L、7R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導向機構相對應。第一實施例的回轉軸71L、71R各自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回轉軸相對應。第一實施例中筒體4的驅使孔43、 49和導向翼板7的驅使軸72、76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驅使機構相對應。驅使孔43的左側部分 43L和右側部分43R分別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對應。上述第一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具有下述優(yōu)點。(1)空調調風器具有用作空調風道的筒狀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以及樞軸轉動方式支撐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以改變出風方向的筒體4。具體而言,下游側保持架部分 21和筒體4各自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狀外形。筒體4的第一外表面45沿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內表面沈形成。筒體4可圍繞垂直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第二內表面 M延伸的回轉軸42、48樞軸轉動。兩個導向翼板7樞軸轉動方式安裝于筒體4。當筒體4 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時,使導向翼板7與筒體4的樞軸轉動連動,導向翼板7移動到筒體4 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隨著筒體4樞軸轉動而遠離筒體4氣流上游側開口的第一內表面沈之間的位置。導向翼板7因此將空調用氣流引導進入筒體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 具體而言,各導向翼板7具有導向板73、回轉軸71和75、以及驅使機構。導向板73位于筒體4氣流上游側開口的上游?;剞D軸71、75是在垂直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第二內表面 24的方向延伸并樞軸轉動方式支撐導向板73的軸。驅使機構起到的作用是在筒體4樞軸轉動時使導向板73與筒體4連動方式樞軸轉動。當筒體4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時,使對應導向翼板7移動,并使該導向翼板7迅速移動到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內表面中隨著筒體4樞軸轉動而遠離筒體4氣流上游側開口的部分與筒體4之間的位置。導向翼板7因此將空調用氣流引導進入筒體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這避免了空調用空氣通過位于導向翼板7容納空間的氣流下游的外側吹出口 B 排出,此外側吹出口 B為外側吹出口 B中通過筒體4的樞軸轉動而減小開口面積的部分。以這種方式,避免了因空調用空氣通過外側吹出口 B排出而在通過內側吹出口 A排出的空調用氣流中導致湍流。結果,即使筒體4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也能可靠地改進通過出口所排出空調用空氣的出風指向性。(2)各導向翼板7的回轉軸71、75布置在導向板73的端部,并且位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內表面沈附近。當筒體4位于中立位置時,驅使機構維持導向板73整體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第一內表面沈接觸。這避免了因容納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的導向翼板7或具體而言導向板73而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內空調用氣流中導致湍流。(3)各導向板73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沿筒體4矩形的整體對應長邊延伸。 這種構造允許導向板73可靠地將空調用氣流引導進入筒體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這可靠地避免了空調用空氣流過外側吹出口 B中因筒體4樞軸轉動而減小開口面積的對應部分而排出。每個導向板73L、73R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兩個第一內表面^L、26R之一相對應。當筒體4樞軸轉動時,驅使機構使兩個導向板73L、73R中對應的一個與筒體4的樞軸轉動連動,并且使導向板73L、73R中的另一個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對應第一內表面 26接觸。這避免了上述另一個導向板73L (73R)移動至這樣一種位置,使該導向板73L (73R) 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內空調用氣流中導致湍流。第二實施例下面,參照圖8,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第二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的對應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使用的附圖標記定義為,第一實施例對應部件的附圖標記加上200。相同或相似部件的具體說明在此從略。如圖8(a)和圖8(b)所示,具有長條形狀的空調調風器包括保持架202、筒體204、 導向翼板207L、導向翼板207R、以及罩殼203。< 保持架 202>保持架202具有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和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以這樣一種方式形成,使得兩個內表面即第一內表面220L 與第二內表面220R之間的距離朝氣流下游側趨于增大。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以下述方式形成對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的兩個內表面之間的距離,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位于氣流上游側的端部處(此處,使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與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相聯(lián)結)最大,以及,朝氣流下游側急劇減小。在包括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位于氣流下游側端部的部分處,使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的內表面互相平行地形成。結果,保持架202成形為,在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21聯(lián)結在一起的位置處、于圖8(a)和圖8(b)中的橫向上凸出。保持架202的各凸出部分的內部形成容納空間SL、SR,容納空間大致成形為三棱柱狀。< 筒體 204>形成筒體204的筒本體240具有一對側部M4,并且,一個側部244的內表面與另一側部244的內表面互相平行地延伸。在各側部24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端部處形成驅使孔 243L、243R?!磳蛞戆?07>如圖8 (b)所示,導向翼板207U207R)具有導向板273U273R)。各導向板 273U273R)成形為沿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的對應第一內表面220U220R)延伸。具體而言,當導向板273L與第一內表面220L相接觸時,導向板273L具有位于氣流上游側的大致板狀上游部分和與該上游部分相連接的大致板狀下游部分。導向板273L的下游側部分朝氣流的下游側且更向外側延伸?;剞D軸271L、271R從導向板273L、273R位于氣流上游側的端部伸出,回轉軸271L、 271R相對于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樞軸轉動方式支撐相關聯(lián)的導向板273L、273R。頂部270L、270R大致成形為平坦三角板狀,頂部270L、270R與各導向板273L、273R 位于氣流下游側的端部相聯(lián)結。驅使軸272L、272R從頂部270L、270R伸出,使驅使軸272L、 272R穿過形成在筒本體240中的對應驅使孔M3L、243R。盡管未示出,但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情況一樣,使與頂部270L、270R相對應的底部與對應導向板273L、273R的下端相連接。與驅使軸272L、272R相對應的驅使軸從底部伸出。
下面,說明第二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的操作。當筒體204位于中立位置時,如圖8(a)所示,各導向翼板207L、207R的導向板 273L、273R與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的對應第一內表面220L、220R分開,并且,導向板 273L、273R的下游部分互相平行地延伸。具體而言,各導向板273L、273R的下游部分在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的軸向延伸,或者,換而言之,沿筒本體MO的對應側剖244延伸。當筒體204從中立位置向右樞軸轉動時,如圖8(b)所示,筒本體240的各驅使孔 243LJ43R圍繞對應回轉軸(未示出)逆時針方向樞軸轉動。在此狀態(tài)下,筒體20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遠離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的右第一內表面220R,并且接近左第一內表面 220L。同樣在此狀態(tài)下,如圖8(b)中所示,與筒體204連動,左導向翼板207L圍繞回轉軸271L順時針方向樞軸轉動。這導致導向板273L整體與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的左第一內表面220L之間接觸。換而言之,導向板273L的下游部分和頂部270L容納在容納空間SL中。此外,如圖中所示,右導向翼板207R也與筒體204連動,因而圍繞回轉軸271R順時針樞軸轉動。這將導向板273R移動到位于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的右第一內表面220R 與筒體204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之間的位置處。第二實施例的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保持架相對應。第二實施例的筒體204的驅使孔243LJ43R和導向翼板207L、207R的驅使孔272L、272R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驅使機構相對應。上述第二實施例的空調調風器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優(yōu)點(1)至(4)相類似的優(yōu)
點ο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空調調風器并不局限于所示實施例,而是可以采用例如下述變化形式。如所示實施例中那樣,理想的是,隨著使筒體4(204)樞軸轉動,通過驅使機構使兩個導向板73L、73R(273L、273R)中對應的一個與筒體4 一起樞軸轉動,而導向板73L、 73R(273L、273R)中的另一個則整體保持與保持架的對應第一內表面相接觸。以這種方式, 避免上述另一個導向板所處位置使該導向板在保持架中空調用氣流中引起湍流。然而,如果可以忽略這種問題,也可以使該另一導向板樞軸轉動而離開保持架的第一內表面。在第一實施例中,導向翼板7布置為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兩個第一內表面沈相對應。在第二實施例中,導向翼板207L、207R形成為與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的第一內表面220L、220R相對應。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種構造。也就是,導向翼板可以形成為與保持架的兩個第一內表面之一相對應。在第一實施例中,各導向翼板7的回轉軸71、75布置在對應導向板73的一端,并且處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的對應第一內表面沈附近。在第二實施例中也采用了類似構造。換而言之,在所示出的實施例中,采用翼片類型的導向翼板。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種類型。也就是,例如,可以采用其他類型諸如蝶式導向機構。具體而言,回轉軸可以布置在對應導向板的中央、以及筒體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與保持架的對應第一內表面之間的中間位置處。如第一實施例中那樣,理想的是,各導向板73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沿筒體4矩形的整體對應長邊延伸。這進一步避免空調用空氣通過外側吹出口 B中因筒體4樞軸轉動而減小開口面積的對應部分BL(BR)排出。同樣在第二實施例中,出于類似的目的,各導向板273L、273R沿上游側保持架部分220中筒體204矩形的整體對應長邊延伸。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種構造。也就是,例如,導向板可以形成為與下游側保持架部分21中筒體4矩形形狀對應長邊的一部分相對應。在第一實施例中,采用的驅使機構使各導向板73圍繞驅使軸72、76樞軸轉動。第二實施例中也采用了類似構造。然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導向機構并不局限于所示實施例的導向機構。例如,可以采用直線狀移動導向板的機構。如果導航系統(tǒng)的顯示裝置安裝在組合儀表的上部、并且空調調風器布置在顯示裝置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各空調調風器必須安裝在有限空間中。據(jù)此,如所示實施例中那樣,理想的是采用具有各自呈大致矩形截面的保持架和筒體的空調調風器,其為長條的空調調風器。然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空調調風器并不局限于這種構造,例如,空調調風器可以具有大致方形截面、大致橢圓形截面、或大致圓形截面。同樣,在這些情況下,采用所示實施例的導向機構。具體而言,當筒體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時,導向機構與筒體連動,達到保持架中隨筒體樞軸轉動而遠離筒體氣流上游側開口的對應內表面部分與筒體之間的位置。導向機構因此將空調用空氣弓I導進入筒體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所以,本示例和實施例應當認為是說明性而非限制性的,以及,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處給出的細節(jié),而是可以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及其等效置換內進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調風器,包括筒狀保持架Ol ;221),其起到空調風道的作用,所述保持架Ql ;221)具有內表面 (26)和位于氣流下游側的開口 ;筒體G ;204),其樞軸轉動方式安裝在所述保持架Ql ;221)中,并通過圍繞中立位置樞軸轉動來改變空調用空氣的出風方向,所述筒體G;204)具有與所述保持架Ol ;221) 內表面06)相對的外表面(45),所述筒體G ;204)包括分別布置在氣流上游側和下游側的上游開口和下游開口㈧;外側吹出口(B),其由所述保持架(21 ;221)的內表面(26)與所述筒體(4 ;204)的外表面G5)形成于所述保持架Ol ;221)的開口處;以及導向機構(43、49、7L、7R、71L、71R ;243、249、207L、207R、271L、271R),其用于將空調用空氣引導進入所述筒體G ;204)的上游側開口,所述空調調風器特征在于當所述筒體G ;204)從所述中立位置在任一方向樞軸轉動時,所述筒體G ;204)的上游側開口遠離所述保持架Ol ;221)內表面06)的一部分、并且接近所述保持架Ol ;221)內表面06)的另一部分,以及與所述筒體G ;204)從所述中立位置開始的樞軸轉動連動,所述導向機構G3、49、7L、 7R、71L、71R ;243、249、207L、207R、271L、271R)移動到所述保持架(21 ;221)內表面(26)中隨著所述筒體G;204)樞軸轉動而遠離所述筒體G;204)上游側開口的部分與所述筒體 (4 ;204)之間的位置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調風器,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筒體G;20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寸,所述導向機構(43、49、7L、7R、71L、71R ;243、249、207L、207R、271L、271R)布置成沿所述保持架Ol ; 221)的內表面06)延伸。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調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架Ol ;221)和所述筒體G ;204)都具有呈大致矩形截面的筒狀外形; 所述保持架Ol ;221)的內表面06)包括一對第一內表面06)和一對第二內表面 (沈),各第一內表面06)包括大致矩形的長邊,各第二內表面06)包括大致矩形的短邊, 所述筒體G;204)的外表面0 具有一對第一外表面(45),各包括大致矩形的長邊;所述筒體G ;204)的第一外表面0 沿所述保持架Ol ;221)的第一內表面06)延伸,以及,所述筒體G ;204)可圍繞垂直于所述保持架Ol ;221)第二內表面06)的方向延伸的軸樞軸轉動;以及與所述筒體G ;204)從所述中立位置開始的樞軸轉動連動,所述導向機構G3、49、7L、 7R、71L、71R ;243、249、207L、207R、271L、271R)移動到所述保持架(21 ;221)內表面(26)中隨著所述筒體G ;204)樞軸轉動而遠離所述筒體G ;204)上游側開口的部分與所述筒體 (4 ;204)之間的位置處。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調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機構(43、49、7L、7R、71L、 71R ;243、249、207L、207R、271L、271R)包括至少一個板狀導向板(73 ;273L、273R),其布置在所述筒體G ;204)的氣流上游側開口的上游;至少一個回轉軸,其在垂直于所述保持架Ol ;221)的第二內表面06)的方向延伸,并且樞軸轉動方式支撐所述導向板(73 ;273L,273R);以及驅使機構(43、49、72 ;M3L、243R、272L、272R),其使所述導向板(73 ;273L、273R)隨所述筒體G ;204)的樞軸轉動連動方式樞軸轉動,其中,與所述筒體G;204)的樞軸轉動連動,所述驅使機構G3、49、72 ;M3L、243R、 272L、272R)使所述導向板(73 ;273L、273R)樞軸轉動至所述保持架Ql ;221)內表面Q6) 中隨著所述筒體G ;204)樞軸轉動而遠離所述筒體G ;204)上游側開口的部分與所述筒體(4 ;204)之間的位置處。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調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板(73;273L、273R)沿所述保持架Ol ;221)中所述筒體G ;204)大致矩形的整個長邊延伸。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調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回轉軸布置在所述至少一個導向板(73 ;273L、273R)的一端,并且位于所述保持架Ql ;221)第一內表面06) 中對應的一個第一內表面附近。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調風器,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筒體G;20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時,所述驅使機構G3、49、72 ;M3L、243R、272L、272R)使所述至少一個導向板(73 ; 273L、273R)整體與所述保持架Ql ;221)的對應第一內表面06)接觸。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調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導向板(73 ;273L、273R)包括一對導向板(73L、73R ;273L、273R),所述至少一個回轉軸包括一對回轉軸,所述導向板(73L、73R;273L、273R)和所述回轉軸布置為與所述保持架Ol ;221)的兩個第一內表面06)相對應,以及與所述筒體(4 ;204)的樞軸轉動連動,所述驅使機構(43、49、72 ;243L、M3R、272L、 272R)使所述導向板中對應的一個導向板樞軸轉動,同時保持一個所述導向板整體與所述保持架Ol ;221)第一內表面06)中對應的一個第一內表面之間的接觸。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調器調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驅使機構03、49、72; 243L、243R、272L、272R) (43、49、72、76)包括驅使軸(72),其與每個所述導向板(7 整體方式形成,并且在平行于各回轉軸(71L、 71R)軸向的方向延伸;以及驅使孔(43),其各自形成在所述筒體中包括大致矩形短邊的部分中,各驅使孔^幻容納一個所述驅使軸(72),其中,各所述驅使孔包括弓形部分G3C),其弓形形狀圍繞所述筒體G ;204)樞軸轉動所圍繞的軸,所述弓形部分(43C)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部分(43R),其與所述弓形部分G3C)的所述第一端部相連接,以及,當所述筒體 (4 ;20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時,所述第一部分(43R)朝兩個導向板中對應一個導向板的回轉軸(71R)延伸;以及第二部分G3L),其與所述弓形部分G3C)的所述第二端部相連接,以及,當所述筒體 (4 ;204)位于所述中立位置時,所述第二部分(43L)朝所述導向板中另一個導向板的回轉軸(71L)延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空調調風器,包括下游側保持架部分;筒體,其樞軸轉動方式安裝在下游側保持架部分中,以改變空調用空氣的出風方向;以及一對導向翼板。筒體的第一外表面沿下游側保持架部分的第一內表面延伸。圍繞回轉軸樞軸轉動方式支撐筒體,該回轉軸在垂直于下游側保持架部分第二內表面的方向延伸。各導向翼板將空調用空氣引導進入筒體位于氣流上游側的開口。隨著筒體從其中立位置開始的樞軸轉動,一個導向翼板與筒體連動,達到下游側保持架部第一內表面中隨著筒體樞軸轉動而遠離筒體氣流上游側的開口的部分與筒體之間的位置處。
文檔編號F24F13/10GK102200337SQ20111006113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25日
發(fā)明者大松直樹, 柴田實, 淺野賢二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