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于ー種空調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ー種雙軸切換可調節出風ロ的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空調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由于空氣具熱脹冷縮效應,導致熱空氣比冷空氣密度小、比重輕,因此,熱空氣會向上浮,而冷空氣會向下降。據此,當空間需要升溫吋,空調應往下吹暖風,暖風上升可排除冷空氣,從而帶動整個空間升溫。若空間需要降溫時,空調應往上吹冷風以排除暖空氣,從而帶動整個空間降溫。然而,目前的空調僅利用出風ロ板的中間旋轉軸來調整出風方向。如此,在吹暖風和吹冷風時,均存在暖風和冷風泄露的問題,容易降低空調的工作效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裝置,以改善現有技術的缺失。本發明提供一種空調裝置,包括本體、遮蔽単元、固定板、第一轉動件、第一驅動件、第一弾性件、第二轉動件、第二驅動件以及第ニ弾性件。本體具有開ロ。遮蔽単元可活動地設置于本體的開ロ處。固定板設置于本體且位于遮蔽単元的ー側。固定板具有第一定位単元與第二定位単元。第一定位単元與第二定位単元均具有第一區間、第二區間以及第三區間,第二區間的高度大于第一區間的高度且小于第三區間的高度。第一轉動件可轉動地穿設于固定板,第一轉動件具有第一抵靠部。第一驅動件設置于本體且連接第一轉動件以驅動第一轉動件轉動。第一弾性件抵靠于第一驅動件與第一轉動件之間。于第一轉動件轉動時,第一弾性件變形使第一抵靠部抵靠第一區間、第二區間或第三區間。第二轉動件可轉動地穿設于固定板,第二轉動件具有第二抵靠部。第二驅動件設置于本體且連接第二轉動件以驅動第二轉動件轉動。第二弾性件抵靠于第二驅動件與第二轉動件之間。于第二轉動件轉動時,第二弾性件變形使第二抵靠部抵靠第一區間、第二區間或第三區間。當第一抵靠部抵靠于第一定位単元的第二區間內,且第二抵靠部抵靠于第二定位単元的第二區間內時,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分別固定遮蔽単元的兩側邊,且遮蔽単元遮蔽開ロ。當第一抵靠部抵靠于第一定位単元的第一區間內,且第二抵靠部抵靠于第二定位単元的第三區間內時,第二轉動件脫離遮蔽単元,第一轉動件固定遮蔽單元的一條側邊,并帶動遮蔽單元沿第一方向轉動以露出開ロ。當第一抵靠部抵靠于第一定位單兀的第三區間內,且第二抵靠部抵靠于第二定位単元的第一區間內時,第一轉動件脫離遮蔽単元,第二轉動件固定遮蔽單元的另一條側邊,并帶動遮蔽単元沿第二方向轉動以露出開ロ。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遮蔽單元包括遮蔽板、第一軸體以及第ニ軸體。第一軸體與第二軸體分別可移動地穿設于遮蔽板。 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遮蔽板具有多個第一凸出部與多個第二凸出部。第ー軸體可移動地穿設于多個第一凸出部,第二軸體可移動地穿設于多個第二凸出部。
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轉動件還具有第一連接部,第二轉動件還具有第二連接部。本體還具有第一容置孔、第二容置孔、第一弾性部以及第ニ弾性部。第一彈性部設置于第一容置孔內,第二弾性部設置于第二容置孔內。第一連接部能夠抵靠于第一軸體的一端,并推動第一軸體的另一端進入第一容置孔且抵靠于第一弾性部。第二連接部能夠抵靠于第二軸體的一端,并推動第二軸體的另一端進入第二容置孔且抵靠于第二弾性部。
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遮蔽單元的遮蔽板的設置方向垂直于固定板的設置方向。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弾性件與第二弾性件為彈簧。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驅動件與第二驅動件為電機。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當第二轉動件脫離遮蔽単元,且第一轉動件固定遮蔽單元的一條側邊時,第一轉動件帶動遮蔽単元沿第一方向轉動的范圍為0 90度。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當第一轉動件脫離遮蔽単元,且第二轉動件固定遮蔽單元的另一條側邊時,第二轉動件帶動遮蔽單元沿第二方向轉動的范圍為0 45度。在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互為反方向。本發明提供的空調裝置利用第一驅動件與第二驅動件可分別帶動遮蔽単元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轉動,以使空調裝置于制暖與制冷工作狀態時具有不同的出風方向與出風角度。如此,可避免遮蔽単元在出風過程中產生泄露問題,同時也提高了空調裝置制暖與制冷的工作效率。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I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的區域R的放大圖;圖3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圖4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局部作動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的區域R的放大圖。圖3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局部示意圖。請參考圖
I、圖2及圖3。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空調裝置I包括本體10、遮蔽單元11、固定板12、第一轉動件
13、第二轉動件14、第一驅動件15、第二驅動件16、第一弾性件17以及第二弾性件18。在本實施例中,如圖I所示,本體10具有開ロ 100。遮蔽単元11可活動地設置于本體10的開ロ 100處。固定板12設置于本體10且位于遮蔽單元11的ー側。具體而言,固定板12設置于本體10內且由遮蔽單元11遮蔽。另外,如圖2所示,第一轉動件13與第ニ轉動件14分別可轉動地穿設于固定板12。第一驅動件15與第二驅動件16設置于本體10且分別連接第一轉動件13與第二轉動件14。第一弾性件17抵靠于第一驅動件15與第一轉動件13之間,第二弾性件18抵靠于第二驅動件16與第二轉動件14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如圖I所示,本體10還具有第一容置孔101、第二容置孔102、第一弾性部103以及第二弾性部104。第一弾性部103設置于第一容置孔101內,第二弾性部104設置于第二容置孔102內。在此,第一弾性部103與第二弾性部104較佳地為彈簧。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弾性部103與第二弾性部104也可為其它彈性組件,例如可為弾片。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I所示,遮蔽單元11包括遮蔽板110、第一軸體111以及第二軸體112。第一軸體111與第二軸體112分別可移動地穿設于遮蔽板110。其中,第一軸體111與第二軸體112的位置分別對應于本體10的第一容置孔101與第二容置孔102的位置,以分別進出第一容置孔101與第二容置孔102。并且,當第一軸體111位于第一容置孔101內時,其抵靠于第一弾性部103 ;當第二軸體112位于第二容置孔102內時,其抵靠于第ニ彈性部104。由此,當外力消失時,第一軸體111與第二軸體112可在第一彈性部103與第二弾性部104的作用下分別退出第一容置孔101與第二容置孔102。在本實施例中,如圖I所示,遮蔽板110具有多個第一凸出部1101與多個第二凸出部1102。第一軸體111可移動地穿設于該些第一凸出部1101,第二軸體112可移動地穿設于該些第二凸出部1102。在此,第一凸出部1101與第二凸出部1102的數目均為三個,均勻地分布在遮蔽板110的兩側。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第一凸出部1101與第二凸出部1102的數目。另外,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不設置第一凸出部1101與第二凸出部1102,而在遮蔽板110的相對兩端分別設置通孔以供第一軸體111與第二軸體112通過。在本實施例中,如圖I所示,固定板12與遮蔽板110皆為平板狀物體,且固定板12的設置方向垂直于遮蔽板110的設置方向。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圖2所示,固定板12具有兩個穿孔120、第一定位単元121以及第二定位単元122。兩個穿孔120的位置分別對應于第一軸體111與第二軸體112的設置高度。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定位單元121具有第一區間1211、第二區間1212以及第三區間1213,第二定位單元122具有第一區間1221、第二區間1222以及第三區間1223。其中,第一定位單元121的第二區間1212的高度大于第一區間1211的高度且小于第三區間1213的高度,第二定位單元122的第二區間1222的高度大于第一區間1221的高度且小于第三區間1223的高度。于此,第一定位単元121與第二定位単元122較佳地為相同的結構。第一區間1211,1221較佳地為固定板12的表面,第二區間1212,1222與第三區間1213,1223較佳地為凸出于固定板12表面的凸塊。此外,第一定位單元121與第二定位単元122的數目均為兩個,且兩個第一定位単元121圍繞其中ー個穿孔120呈中心對稱設置,兩個第二定位単元122圍繞另ー個穿孔120呈中心對稱設置。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僅包含ー個第一定位單元121與ー個第二定位單元122,且第一定位單元121與第二定位單元122分別呈連續曲面變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轉動件13具有第一穿孔131、第一抵靠部132以及第一連接部133,第二轉動件具有第二穿孔141、第二抵靠部142以及第二連接部143。其中,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連接部133與第二轉動件14的第二連接部143分別穿過固定板12的穿孔120,并能夠分別抵靠于第一軸體111與第二軸體112的一端。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抵靠部132抵靠于固定板12的第一定位單兀121,第二轉動件14的第二抵靠部142抵靠于固定板12的第二定位単元122。于此,第一轉動件13與第二轉動件14均呈T型。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以第一轉動件13的轉動過程為例,當第一轉動件13轉動時,第一抵靠部132會隨之改變其于固定板12的第一定位単元121上的位置,從而使得第一轉動件13穿過穿孔120的長度會有所不同。于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抵靠部132抵靠于第一定位単元121的第一區間1211與第二區間1212內時,第一轉動件13可固定遮蔽単元11的一側邊。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第一連接部133進入遮蔽板110的第一凸出部1101,以推動位于第一凸出部1101內的第一軸體111,從而抵靠于第一軸體111的一端。由此,第一軸體111的另一端可在第一連接部133的推動下,進入本體10的第一容置孔101且抵靠于第一弾性部103。當第一抵靠部132抵靠于第一定位単元121的第三區間1213內時,第一連接部133退出第一凸出部1101,第一軸體111在第一彈性部103的彈力作用下,亦退出第一容置孔101,實現與本體10的脫離。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為使第一抵靠部132與第二抵靠部142能夠分別于第一定位單元121與第二定位單元122的三個區間內順利地移動,第一定位單元121與第二定位單元122的三個區間之間由斜面連接,且第一抵靠部132與第一定位単元121的接觸面及第ニ抵靠部142與第二定位単元122的接觸面皆呈圓弧面。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驅動件15具有第一桿體151,第二驅動件16具有第二桿體161。第一弾性件17套設于第一桿體151,且第一桿體151的一端位于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穿孔131中。由此,第一弾性件17抵靠于第一轉動件13與第一驅動件15之間。第二彈性件18套設于第二桿體161,且第二桿體161的一端位于第二轉動件14的第二穿孔141中。由此,第二彈性件18抵靠于第二轉動件14與第二驅動件16之間。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件15與第二驅動件16均為電機。如此,第一驅動件15可驅動第一轉動件13轉動,第二驅動件16可驅動第二轉動件14轉動。在第一轉動件13轉動時,第一弾性件17變形使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抵靠部132抵靠第一區間1211、第二區間1212或第三區間1213。同理,在第二轉動件14轉動時,第二弾性件18變形使第ニ轉動件14的第二抵靠部142抵靠第一區間1221、第二區間1222或第三區間1223。于此,第一弾性件17與第二弾性件18均為彈簧。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于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驅動件15與第二驅動件16亦可為其它驅動裝置。第一弾性件17與第二弾性件18亦可為其它彈性組件,例如可為弾片。圖4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局部作動示意圖。以下具體說明空調裝置I的作動過程。請參考圖I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驅動件15驅動第一轉動件13轉動至第一抵靠部132抵靠于第一定位単元121的第二區間1212內,且第二驅動件16驅動第二轉動件14轉動至第二抵靠部142抵靠于第二定位單元122的第二區間1222內時,第一轉動件13與第二轉動件14分別固定遮蔽単元11的兩側邊,且遮蔽単元11遮蔽開ロ 100。此時,空調裝置I處于非 出風狀態。具體而言,此時,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連接部133抵靠于第一軸體111的一端,并推動第一軸體111的另一端進入第一容置孔101且抵靠于第一弾性部103。第二轉動件14的第二連接部143抵靠于第二軸體112的一端,并推動第二軸體112的另一端進入第二容置孔102且抵靠于第二彈性部104。如此,第一轉動件13及第ニ轉動件14將遮蔽単元11固定于本體10。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驅動件15驅動第一轉動件13轉動至第一抵靠部132抵靠于第一定位単元121的第一區間1211內,且第二驅動件16驅動第二轉動件14轉動至第二抵靠部142抵靠于第二定位単元122的第三區間1223內時,第二轉動件14脫離遮蔽単元11,第一轉動件13固定遮蔽単元11的一側邊,并帶動遮蔽単元11沿第一方向Dl轉動以露出本體10的開ロ 100。此時,空調裝置I處于制暖工作狀態。即,空調裝置I沿第一方向Dl打開遮蔽單元11的遮蔽板110露出開ロ 100吹出暖風,如圖4所示。具體而言,此時,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連接部133抵靠于第一軸體111的一端,并推動第一軸體111的另一端進入第一容置孔101且抵靠于第一弾性部103。其中,由于第一定位單元121的第二區間1212的高度大于第一區間1211的高度,因此,此時第一轉動件13推動第一軸體111移動的距離大于空調裝置I處于非出風狀態時第一轉動件13推動第一軸體111移動的距離。第一轉動件13、第一軸體111以及本體10之間會形成更為緊密的固定狀態。由此,遮蔽單元11的遮蔽板110可在第一驅動件15的作用下以第一軸體111為軸轉動。另外,由于第二轉動件14的第二抵靠部142由抵靠于第二定位單元122的第二區間1222移動至抵靠于第三區間1223,因此,第二轉動件14的第二連接部143會脫離第二軸體112的一端。同時,第二軸體112在第二容置孔102的第二彈性部104的作用下亦會脫離第二容置孔102。換言之,遮蔽單元11的第二軸體112會脫離本體1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轉動件13帶動遮蔽單元11沿第一方向Dl轉動的范圍為0 90度。由此,空調裝置I吹出的暖風會往下吹從而排除冷空氣。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驅動件15驅動第一轉動件13轉動至第一抵靠部132抵靠于第一定位単元121的第三區間1213內,且第二驅動件16驅動第二轉動件14轉動至第二抵靠部142抵靠于第二定位単元122的第一區間1221內時,第一轉動件13脫離遮蔽単元11,第二轉動件14固定遮蔽單元11的另ー側邊,并帶動遮蔽單元11沿第二方向D2轉動以露出本體10的開ロ 100。此時,空調裝置I處于制冷工作狀態。即,空調裝置I沿第二方向D2打開遮蔽單元11的遮蔽板110露出開ロ 100吹出冷風。其中,第一方向Dl與第二方向D2互為反方向。具體而言,此時,第二轉動件14的第二連接部143抵靠于第二軸體112的一端,并推動第二軸體112的另一端進入第二容置孔102且抵靠于第二弾性部104。其中,由于第二定位單元122的第二區間1222的高度大于第一區間1221的高度,因此,此時第二轉動件14推動第二軸體112移動的距離大于空調裝置I處于非出風狀態時第二轉動件14推動第二軸體112移動的距離。第二轉動件14、第二軸體112以及本體10之間會形成更為緊密的固定狀態。由此,遮蔽單元11的遮蔽板110可在第二驅動件16的作用下以第二軸體112為軸轉動。
另夕卜,由于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抵靠部132由抵靠于第一定位單兀121的第二區間1212移動至抵靠于第三區間1213,因此,第一轉動件13的第一連接部133會脫離第一軸體111的一端。同時,第一軸體111在第一容置孔101的第一弾性部103的作用下亦會脫離第一容置孔101。換言之,遮蔽單元11的第一軸體111會脫離本體10。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轉動件14帶動遮蔽單元11沿第二方向D2轉動的范圍為0 45度。由此,空調裝置I吹出的冷風會往上吹從而排除暖空氣。
綜上所述,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空調裝置的第一驅動件、第一轉動件、第一弾性件、第一軸體以及第一容置孔相互配合,第二驅動件、第二轉動件、第二弾性件、第二軸體以及第ニ容置孔相互配合。由此,遮蔽単元的遮蔽板可沿第一軸體轉動實現制暖功能,并可沿第二軸體轉動實現制冷功能。如此,遮蔽板在出風過程中均為單方向出風,從而可避免遮蔽単元在出風過程中產生泄露的問題。此外,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空調裝置利用第一驅動件與第二驅動件可分別帶動遮蔽単元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轉動,以使空調裝置于制暖與制冷工作狀態時具有不同的出風方向與出風角度。其中,空調裝置在制暖工作狀態時的出風角度范圍為0 90度,在制冷工作狀態時的出風角度為0 45度。如此,可提高空調裝置的制暖與制冷工作效率。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裝置,其特征是,包括 本體,其具有開口 ; 遮蔽單元,其可活動地設置于上述本體的上述開口處; 固定板,其設置于上述本體且位于上述遮蔽單元的一側,上述固定板具有第一定位單元與第二定位單元,上述第一定位單元與上述第二定位單元均具有第一區間、第二區間以及第三區間,上述第二區間的高度大于上述第一區間的高度且小于上述第三區間的高度; 第一轉動件,其可轉動地穿設于上述固定板,上述第一轉動件具有第一抵靠部; 第一驅動件,其設置于上述本體且連接上述第一轉動件以驅動上述第一轉動件轉動; 第一彈性件,其抵靠于上述第一驅動件與上述第一轉動件之間,于上述第一轉動件轉動時,上述第一彈性件變形使上述第一抵靠部抵靠上述第一區間、上述第二區間或上述第三區間; 第二轉動件,其可轉動地穿設于上述固定板,上述第二轉動件具有第二抵靠部; 第二驅動件,其設置于上述本體且連接上述第二轉動件以驅動上述第二轉動件轉動;以及 第二彈性件,其抵靠于上述第二驅動件與上述第二轉動件之間,于上述第二轉動件轉動時,上述第二彈性件變形使上述第二抵靠部抵靠上述第一區間、上述第二區間或上述第三區間, 其中,當上述第一抵靠部抵靠于上述第一定位單元的上述第二區間內,且上述第二抵靠部抵靠于上述第二定位單元的上述第二區間內時,上述第一轉動件與上述第二轉動件分別固定上述遮蔽單元的兩側邊,且上述遮蔽單元遮蔽上述開口, 當上述第一抵靠部抵靠于上述第一定位單元的上述第一區間內,且上述第二抵靠部抵靠于上述第二定位單元的上述第三區間內時,上述第二轉動件脫離上述遮蔽單元,上述第一轉動件固定上述遮蔽單元的一條側邊,并帶動上述遮蔽單元沿第一方向轉動以露出上述開口, 當上述第一抵靠部抵靠于上述第一定位單元的上述第三區間內,且上述第二抵靠部抵靠于上述第二定位單元的上述第一區間內時,上述第一轉動件脫離上述遮蔽單元,上述第二轉動件固定上述遮蔽單元的另一條側邊,并帶動上述遮蔽單元沿第二方向轉動以露出上述開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遮蔽單元包括遮蔽板、第一軸體以及第二軸體,上述第一軸體與上述第二軸體分別可移動地穿設于上述遮蔽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遮蔽板具有多個第一凸出部與多個第二凸出部,上述第一軸體可移動地穿設于上述多個第一凸出部,上述第二軸體可移動地穿設于上述多個第二凸出部。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轉動件還具有第一連接部,上述第二轉動件還具有第二連接部,上述本體還具有第一容置孔、第二容置孔、第一彈性部以及第二彈性部,上述第一彈性部設置于上述第一容置孔內,上述第二彈性部設置于上述第二容置孔內,上述第一連接部能夠抵靠于上述第一軸體的一端,并推動上述第一軸體的另一端進入上述第一容置孔且抵靠于上述第一彈性部,上述第二連接部能夠抵靠于上述第二軸體的一端,并推動上述第二軸體的另一端進入上述第二容置孔且抵靠于上述第二彈性部。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上述遮蔽單元的上述遮蔽板的設置方向垂直于上述固定板的設置方向。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彈性件與上述第二彈性件為彈黃。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驅動件與上述第二驅動件為電機。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當上述第二轉動件脫離上述遮蔽單元, 且上述第一轉動件固定上述遮蔽單元的一條側邊時,上述第一轉動件帶動上述遮蔽單元沿上述第一方向轉動的范圍為O 90度。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當上述第一轉動件脫離上述遮蔽單元,且上述第二轉動件固定上述遮蔽單元的另一條側邊時,上述第二轉動件帶動上述遮蔽單元沿上述第二方向轉動的范圍為O 45度。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方向與上述第二方向互為反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空調裝置,包括本體、遮蔽單元、固定板、第一轉動件、第一驅動件、第一彈性件、第二轉動件、第二驅動件以及第二彈性件。本體具有開口。遮蔽單元可活動地設置于本體的開口處。固定板設置于本體且位于遮蔽單元的一側。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可轉動地穿設于固定板。第一驅動件與第二驅動件設置于本體且分別連接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以分別驅動第一轉動件與第二轉動件轉動。第一彈性件抵靠于第一驅動件與第一轉動件之間,第二彈性件抵靠于第二驅動件與第二轉動件之間。本發明公開的空調裝置可避免遮蔽單元在出風過程中產生泄露問題,同時也提高了空調裝置制暖與制冷的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F24F13/10GK102620400SQ20111003291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30日
發明者劉成軍, 洪世偉, 程學兵 申請人: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昌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