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氣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公報公開了公開號為CN201434383號的專利文件,該技術方案是這樣 的鼓風機通過風管將空氣輸送入燃燒氣的下腔體,并通過帶斜孔的中層件進入上腔體內, 燃氣通過主氣管直接送入上腔體內,與空氣混合,這是該燃燒氣的唯一燃氣與空氣的混合 室。一次混合后的混合氣體通過上層件進入聚火圈燃燒,此時,只是一個燃燒過程,而不是 燃氣與空氣的第二次混合。該技術方案存在如下不足之處(1)該燃氣爐主要用于商用燃 氣爐,由于它沒有設置帶風火種,燃燒器在燃燒時火種會被鼓風機產生的強風吹熄,導致燃 燒器在正常使用過程中不時出現重復點火現象;(2)由于燃氣與空氣只有一次預混合,空 氣從底板吹入,燃氣從中部流入,空氣與燃氣難以達到充分均勻的混合,從而,出現燃燒器 的火焰不穩定,熱效率較低;(3)由于預熱環管離爐體頂部距離較遠,環管空間較窄,吸收 余熱較慢,燃氣不能迅速被氣化,耗能較多。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效、節能的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它能真正 實現燃氣與空氣的二次旋風熱化混合,并具有安全的防風火種設施。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的一種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包括風罩7、燃氣入氣管8、噴火板1和聚火圈2,鼓風 機產生的氣流從風罩7下端口吹入風罩7內,所述風罩7上部與氣缸5下部外側相連接,位 于風罩7內部的第1混合杯6上部與氣缸7內環相連接并在氣缸5內形成密封氣腔15,在 第1混合杯6內底部中央設有分氣罩4,在第1混合杯6內、分氣罩4的上方設有第2混合 杯3,該第2混合杯3外環上部與氣缸5內環上部相連接,第2混合杯3內環上部裝有噴火 板1,形成第2混合腔14,噴火板1外環周上連接有聚火圈2,密封氣腔15通過彎管10和出 氣咀9與分氣罩4內腔貫通連接,燃氣入氣管8穿過風腔17與密封氣腔15貫通連接;在聚 火圈2頂部一側裝有火種噴火頭20,該火種噴火頭20內設有噴火腔21,其腔口向著噴火板 1,噴火腔21、通過出風接頭22、輸風管23、取風咀M與風罩7內腔貫通連接,噴火腔21還 接燃氣輸氣管25。所述噴火板1從外往內分別設有第1圈噴火孔11、第2圈噴火孔12和第3圈噴火 孔13。所述分氣罩4罩身圓周上水平設有1-2排分氣孔。所述第1混合杯6杯身周圍上水平設有3-5排同向的進風斜孔,這些斜孔的中軸 線與第1混合杯6的法線之間的夾角為35° -55°角。所述第2混合杯3杯身圓周上水平設有3-5排同向的進風斜孔,這些斜孔的中軸 線與第2混合杯3的法線之間的夾角為35° -55°角。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0010](1)由于設有第1混合腔和第2混合腔且腔壁設有多排斜孔,使燃氣與空氣實現 真正的兩次旋風混合,在混合過程中不斷吸熱,因而,使進入噴火板的混合氣體混合得更均 勻、燃燒得更充分,故節能、熱效率高。(2)由于在第1、2混合杯外圍設有密封氣腔,使從外面進入的低溫燃氣不斷吸熱, 迅速而充分地熱化,有利于空氣助燃。(3)本實用新型所設的火種噴火頭是一種防風火種,它由獨立的輸風管和燃氣輸 氣管供給空氣和燃氣,故具有防強風的效果。在操作過程中,當操作員關閉主氣開關時不會 發生火種被強風吹熄而需重復點火的現象,故使用方便、安全性高。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下面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闡述。參見圖1所示,一種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由噴火板1、聚火圈2、第2混合杯3、 分氣罩4、氣缸5、第1混合杯6、風罩7、燃氣入氣管8、出氣咀9、彎管10、火種噴火頭20組 成,風罩7上部與氣缸5下部外側相連接,位于風罩7內部的第1混合杯6上部與氣缸7內 環相連接并在氣缸5內形成密封氣腔15,在第1混合杯6內底部中央設有分氣罩4,在第1 混合杯6內、分氣罩4的上方設有第2混合杯3,該第2混合杯3外環上部與氣缸5內環上 部相連接,第2混合杯3內環上部裝有噴火板1,形成第2混合腔14,噴火板1外環周上連 接有聚火圈2,密封氣腔15通過彎管10和出氣咀9與分氣罩4內腔貫通連接,燃氣入氣管 8穿過風腔17與密封氣腔15貫通連接;在聚火圈2頂部一側裝有火種噴火頭20,該火種噴 火頭20內設有噴火腔21,其腔口向著噴火板1,噴火腔21、通過出風接頭22、輸風管23、取 風咀M與風罩7內腔貫通連接,噴火腔21還接燃氣輸氣管25。在分氣罩4罩身圓周上水 平設有1排分氣孔,其作用在于把進入分氣罩4內的燃氣平均分布地送出第1混合腔16內, 第1混合杯6杯身圓周上水平設有4排同向的進風斜孔,這些斜孔的中軸線與第1混合杯 6的法線之間的夾角為35-55度,其作用在于把分氣罩4出來的燃氣與空氣旋轉混合。在 第2混合杯3杯身圓周上水平設有4排同向的進風斜孔,這些斜孔的中軸線與第2混合杯 3的法線之間的夾角為35-55度,其作用在于把在第1混合腔16中混合的燃氣與空氣進一 步旋轉混合。噴火板1從外往內分別設有第1圈噴火孔11、第2圈噴火孔12、第3圈噴火 孔13,其作用在于把第2混合腔14混合且熱化了的燃氣與空氣進行噴射燃燒。其中,火焰 由噴火板1的第一圈噴火孔11的噴射方向斜向外順著聚火圈2內壁向上方燃燒,第二圈噴 火孔12噴射方向斜向外,燃燒時其火焰與第一圈噴火孔11的火焰集合在一起,形成在噴火 板1上方進行相互助燃聚熱,使火力更強,第三圈噴火孔13噴射于中間范圍,使受熱體能夠 均勻受熱。由于燃氣爐持續燃燒,氣缸5內的密封氣腔15會吸收余熱使流經腔內的燃氣熱 化,噴火板1和第2混合杯3會吸收余熱使第2混合腔14內已經第一次混合的燃氣與空氣 作第二次混合并進一步熱化,達到最佳的燃燒態勢并由噴火板1噴射燃燒,從而達到高效、 節能的效果。本雙混合熱化燃氣爐的操作全過程如下[0017]燃氣由燃氣入氣管8進入密封氣腔15進行熱化處理,經彎管10及出氣咀9輸送至 分氣罩4,并由其分氣孔平均分布輸入第1混合腔16,與此同時,鼓風機將風從風罩7底部 的入風口進入風腔17,經過第1混合杯6杯身圓周上的四排斜孔進入第1混合腔16與經熱 化的燃氣進行初步旋轉混合,此時燃氣與空氣的混合氣體經過第2混合杯3杯身圓周上的 四排斜孔進入第2混合腔14,并通過噴火板1和第2混合杯3吸收在燃氣爐持續燃燒時產 生的高溫熱量,形成一個高溫混合腔,即第2混合腔14,使其進行二次熱化處理及二次高溫 旋轉混合以達到完全混合的效果,經過噴火板1圓周上的三圈噴火斜孔噴射燃燒,聚火圈2 的作用在于使混合氣體在噴火板1上燃燒時,火焰集中在聚火圈2內部范圍,從而達到火力 集中、強猛、高效、節能的效果。在實際使用中可在主氣開關前端安裝一個燃氣調節開關,以確保燃氣與空氣的混 合保持最佳比例。其中第1混合杯6的斜孔比第2混合杯3的大,這種結構可加大風壓,提 高風源利用率,減低風源功率,從而節省電能。經國家燃氣用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本實用新型產品的煙氣中一氧化碳 含量(Sl=I)為0. 01低于國家標準(=<0. 1)10倍。用本實用新型產品對某些酒店賓館的商用燃氣爐進行改造,實測結果為改造后 節能:35-48 %。
權利要求1.一種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包括風罩(7)、燃氣入氣管(8)、噴火板(1)和聚火圈 O),鼓風機產生的氣流從風罩(7)下端口吹入風罩(7)內,其特征在于所述風罩(7)上部 與氣缸( 下部外側相連接,位于風罩(7)內部的第1混合杯(6)上部與氣缸(5)內環相 連接并在氣缸(5)內形成密封氣腔(15),在第1混合杯(6)內底部中央設有分氣罩,在 第1混合杯(6)內、分氣罩的上方設有第2混合杯(3),該第2混合杯( 外環上部與 氣缸(5)內環上部相連接,第2混合杯(3)內環上部裝有噴火板(1),形成第2混合腔(14), 噴火板(1)外環周上連接有聚火圈O),密封氣腔(1 通過彎管(10)和出氣咀(9)與分氣 罩內腔貫通連接,燃氣入氣管(8)穿過風腔(17)與密封氣腔(15)貫通連接;在聚火圈 (2)頂部一側裝有火種噴火頭(20),該火種噴火頭00)內設有噴火腔(21),其腔口向著噴 火板(1),噴火腔(21)、通過出風接頭(22)、輸風管(23)、取風咀04)與風罩(7)內腔貫通 連接,噴火腔還接燃氣輸氣管0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噴火板(1)從外 往內分別設有第1圈噴火孔(11)、第2圈噴火孔(12)和第3圈噴火孔(1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氣罩(4)罩身 圓周上水平設有1-2排分氣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混合杯(6)杯 身周圍上水平設有3-5排同向的進風斜孔,這些斜孔的中軸線與第1混合杯(6)的法線之 間的夾角為35° -55°角。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混合杯(3)杯 身圓周上水平設有3-5排同向的進風斜孔,這些斜孔的中軸線與第2混合杯(3)的法線之 間的夾角為35° -55°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混合熱化節能燃氣爐,它能真正實現燃氣與空氣的二次旋風熱化混合,并具有安全的防風火種設施。該燃氣爐的風罩上部與氣缸下部外側相連接,位于風罩內部的第1混合杯上部與氣缸內環相連接并在氣缸內形成密封氣腔,在第1混合杯內底部中央設有分氣罩,在第1混合杯內、分氣罩的上方設有第2混合杯,該第2混合杯外環上部與氣缸內環上部相連接,第2混合杯內環上部裝有噴火板,形成第2混合腔,噴火板外環周上連接有聚火圈,密封氣腔通過彎管和出氣咀與分氣罩內腔貫通連接,燃氣入氣管穿過風腔與密封氣腔貫通連接,在聚火圈頂部一側裝有防風火種。
文檔編號F24C3/08GK201909355SQ20102070133
公開日2011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31日
發明者馮國科, 李根華 申請人:馮國科, 李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