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器的換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調器,特別是一種空調器的換氣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利用制冷劑管連接設置于屋外的室外機和設置在室內墻壁等上的室內機, 利用室內機內部的風扇將設置有室內機的室內的空氣吸入室內機,并將由室內機內部的熱 交換器進行熱交換而產生的冷氣或暖氣釋放回室內,將室內維持在合適的溫度環境的分體 型空調器已經相當普及。然而,在現有一般的空調器中,沒考慮進行損害制冷或采暖效果的換氣,故不具有 換氣設備。因此,若這樣的空調機進行長時間空調運轉,則室內空氣污濁,二氧化碳濃度增 加,故必須定期地打開窗戶等來換氣,以排放室內空氣,獲取新鮮室外空氣。目前也有一部分空調器在室外設置有換氣裝置,將室外空氣通過處理后形成高壓 氣流注入室內,室內空氣由于氣體增加,相對室外空氣而形成一定的正壓,使部分空氣通過 門窗縫隙排到室外達到換氣的效果,這種設計需附帶換氣裝置,在成本方面比一般空調器 高,安裝和維護也比一般空調器麻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制作成本低、適用范圍廣的 空調器的換氣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包括設置在室內機內的熱交換器和風 輪,風輪設置在風道中,其結構特征是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隔板或分隔,該隔板或分 隔上設置有換氣出口,換氣出口上設置有換氣連接嘴,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 通,換氣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外界相通。所述室內機為四面出風的嵌入式空調器的室內機,風輪為第一離心風輪,風道前 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設置有第一換氣出口,第一換氣出口上設置有 第一換氣連接嘴,第一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通。所述室內機為座吊室內機,風輪為第二離心風輪,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第 二隔板,第二隔板上設置有第二換氣出口,第二換氣出口上設置有第二換氣連接嘴,第二換 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通。所述室內機為掛壁式室內機,風輪為第一貫流風輪,風道的第三出風口處設置有 第一分隔,該第一分隔將第三出風口分隔成第一換氣出口區域,在第一換氣出口區域內設 置有第三換氣連接嘴,第三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通。所述室內機為嵌入式室內機,風輪為第二貫流風輪,風道的第四出風口處設置有 第二分隔,該第二分隔將第四出風口分隔成第二換氣出口區域,在第二換氣出口區域內設 置有第四換氣連接嘴,第四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通。本發明利用空氣由正壓區域向負壓區域流動的基本原理,只在現有的室內機上作很小的改進,不需要另外增加換氣裝置,僅僅在室內機的風道前端正壓區域設置一個換氣 出口,將室內機風輪做功產生的高速氣流中的小部分經過換氣出口,再經過換氣出口處設 置的換氣連接嘴和與之相連的換氣連接管排到室外,因部分氣體排到室外,此時室內相對 室外而言產生負壓區域,室外新鮮空氣通過門窗的縫隙進入室內,達到補充新鮮室外空氣 和降低室內二氧化碳目的,從而提供更加舒適的室內環境。本發明不僅適用于四面出風的嵌入式空調器,而且適用于座吊室內機、掛壁式室 內機和嵌入式室內機,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制作成本低、適用范圍廣的特點。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帶面板部件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第一實施例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第一實施例不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第一實施例不帶面板部件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第一實施例移除面板組件和外殼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第一實施例移除面板組件和外殼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8為第二實施例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9為第二實施例不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0為第二實施例移除側板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1為第二實施例移除進風格柵后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3為第三實施例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4為第三實施例不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5為第三實施例移除側板后的斜視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6為第三實施例移除側板后的側視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7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移除外殼后的側視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8為第四實施例移除外殼后的斜視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9為第四實施例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0為第四實施例不帶換氣連接管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為四面出風嵌入式室內機,2為座吊室內機,3為掛壁式室內機,4為側出風 嵌入式室內機,5為換氣連接管,101為第一換氣連接嘴,102為第一底盤,103為第一正壓區 域,104為第一離心風輪,105為第一熱交換器,106為外殼,107為第二正壓區域,108為第 一負壓區域,109為面板部件,110為第一出風口,111為第一進風格柵,112為第一導風板, 113為第一隔板,114為第一換氣出口,115為第一正壓區域內的高速氣流流動方向,116為 離心風輪旋轉方向,201為第二換氣連接嘴,202為第二進風格柵,203為第二離心風輪,204 為蝸殼的風道,205為第二底盤,206為第三正壓區域,207為第二熱交換器,208為第四正壓 區域,209為第二出風口,210為面板,211為接水盤,212為第二隔板,213為第二電機,214 為第二負壓區域,215第二導風板,216第二換氣出口,301為第三換氣連接嘴,302為面板, 303面框,304為第三進風格柵,305第三負壓區域,306為第三熱交換器,307為第三底盤,
4308為第一后蝸舌,309為第一貫流風輪,310為第一前蝸舌,311為第五正壓區域,312為第 一出風框,313為第三導風板,314為第三出風口,315為第一換氣出口區域,401為第四換 氣連接嘴,402第四為底盤,403為第二后蝸舌,404為第二貫流風輪,405為第四熱交換器, 406為接水盤,407為第四負壓區域,408為第二前蝸舌,409為回風口,410為第二換氣出口 區域,411為第四出風口,412為第二出風框,413為第六正壓區域。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第一實施例參見圖1-圖6,本實施例在四面出風的嵌入式室內機中采用第一離心風輪104,當 第一離心風輪104旋轉做功時,在第一離心風輪104的風道前端,也就是入口端產生很大的 負壓,形成第一負壓區域108 ;在第一離心風輪104的在風道后端,也就是出口端產生很大 的正壓,形成正壓區域。第一離心風輪104設置在風道中,在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第 一隔板113,第一隔板的兩端分別與第一熱交換器105聯接,形成一個閉環,將正壓區域分 隔成第一正壓區域103和第二正壓區域107。第一隔板113設計成至少三個以上的折彎,其中有一折彎面設計成與第一正壓區 域103內的高速氣流流動方向115垂直,在該折彎面的中間部位設置一個第一換氣出口 114,這種設置方式使高速氣流損失的壓力最小,使換氣風量達到最大,使室內空氣保持最 佳的新鮮度和合理的二氧化碳濃度。更具體的,從結構上為了便于加工實施及安裝,該第一換氣出口 114設置在容納 冷媒管道進出總管及分支管的隔板腔中,在該隔板腔中,第一換氣出口 114連接到換氣連 接管5,并圓滑的從隔板腔中伸出,與連接空調器室內機的冷媒氣管、液管在統一方向引出, 方便空調器加工和現場安裝。第一換氣出口 114與第一正壓區域103連通,第一換氣出口 114處設置第一換氣連接嘴101,第一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連,換氣連接管 5的另一端放置到室外,與外界相通。室內空氣通過第一進風格柵111進入第一負壓區域108,再通過第一離心風輪104 做功后形成高速氣流,進入第一正壓區域103 ;位于第一正壓區域103的大部分氣流通過第 一熱交換器105后,進入第二正壓區域107,再經過第一出風口 110直接排入室內;位于第 一正壓區域103內的小部分氣流通過第一換氣出口 114,然后通過第一換氣連接嘴101,再 流經換氣連接管5排到室外。室內空氣因有部分氣體排到室外,此時室內相對室外而言產 生負壓區域,室外新鮮空氣通過門窗的縫隙進入室內,達到補充新鮮室外空氣和降低室內 二氧化碳目的。第二實施例參見圖7-圖11,本實施例在座吊室內機中采用第二離心風輪203,當第二離心風 輪203旋轉做功時,第二離心風輪203的蝸殼的風道204后端產生很大的負壓,形成第二負 壓區域214 ;第二離心風輪203的蝸殼的風道204前端產生很大的正壓,形成第三正壓區域 206。在座吊室內機中設置有用來分隔第二負壓區域214和第三正壓區域206的第二隔板 212,第二隔板上設置有一個第二換氣出口 216,第二換氣出口與第三正壓區域206聯通,第 二換氣出口 216處設置有第二換氣連接嘴201,第二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
5連,換氣連接管5的另一端放置到室外,與外界相通。室內空氣通過第二進風格柵202進入第二負壓區域214,再通過第二離心風輪203 做功后形成高速氣流,進入第三正壓區域206;位于第三正壓區域內的大部分氣流通過第 二熱交換器207后,進入第四正壓區域208,再經過第二出風口 209直接排入室內;位于第 三正壓區域206內的小部分氣流通過第二換氣出口 216,然后通過第二換氣連接嘴201,再 流經換氣連接管5排到室外。其余未述部分見第一實施例,不再重復。第三實施例參見圖12-圖16,本實施例在掛壁式室內機的風道的第三出風口 314處設置一個 第一分隔,該第一分隔將第三出風口 314的一部分分隔成第一換氣出口區域315,第一換氣 出口區域設置有第三換氣連接嘴301,第三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連,換氣連 接管5的另一端放置到室外,與外界相通。掛壁式室內機采用第一貫流風輪309,第一貫流 風輪309通過第三電機帶動其旋轉做功,沿第一貫流風輪309旋轉方向在第一前蝸舌310 至第一后蝸舌308之間產生較大的負壓,形成第三負壓區域305,在第一后蝸舌308至第一 前蝸舌310之間產生較大的正壓,形成第五正壓區域311。室內空氣先后經過面框303上的第三進風格柵304和第三熱交換器306后,進入 第三負壓區域305,再通過第一貫流風輪309做功后形成高速氣流,進入第五正壓區域311 ; 位于第五正壓區域311內的大部分氣流通過第三出風口 314直接排入室內;位于第五正壓 區域311內的小部分氣流進入第一換氣出口區域315,然后通過第三換氣連接嘴301,再流 經換氣連接管5排到室外。其余未述部分見第一實施例,不再重復。第四實施例參見圖17-圖20,本實施例在嵌入式室內機的風道的第四出風口 411處設置一個 第二分隔,該第二分隔將第四出風口 411的一部分分隔成第二換氣出口區域410,在第二換 氣出口區域410設置有第四換氣連接嘴401,第四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連, 換氣連接管5的另一端放置到室外,與外界相通。嵌入式室內機采用第二貫流風輪404,第 二貫流風輪404通過第四電機帶動其旋轉做功,沿第二貫流風輪404旋轉方向在第二前蝸 舌408至第二后蝸舌403之間產生較大的負壓,形成第四負壓區域407,在第二后蝸舌403 至第二前蝸舌408之間產生較大的正壓,形成第六正壓區域413。室內空氣先后經過回風口 409和第四熱交換器405后,進入第四負壓區域407,再 通過第二貫流風輪404做功后形成高速氣流,進入第六正壓區域413 ;位于第六正壓區域內 的大部分氣流通過第四出風口 411直接排入室內;位于第六正壓區域413內的小部分氣流 進入第二換氣出口區域410,然后通過第四換氣連接嘴401,再流經換氣連接管5排到室外。其余未述部分見第一實施例,不再重復。
權利要求
一種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包括設置在室內機內的熱交換器和風輪,風輪設置在風道中,其特征是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隔板或分隔,該隔板或分隔上設置有換氣出口,換氣出口上設置有換氣連接嘴,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通,換氣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外界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內機為四面出風的嵌 入式空調器的室內機,風輪為第一離心風輪(104),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第一隔板 (113),第一隔板上設置有第一換氣出口(114),第一換氣出口上設置有第一換氣連接嘴 (101),第一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換氣出口(114)設 置在第一隔板(113)的中間部位。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換氣連接管(5)設 置在容納冷媒管道進出總管及分支管的隔板腔中,并與連接空調器室內機的冷媒氣管、液 管在統一方向引出。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內機為座吊室內機,風 輪為第二離心風輪(203),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第二隔板(212),第二隔板上設置有 第二換氣出口(216),第二換氣出口上設置有第二換氣連接嘴(201),第二換氣連接嘴與換 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內機為掛壁式室內機, 風輪為第一貫流風輪(309),風道的第三出風口(314)處設置有第一分隔,該第一分隔將第 三出風口分隔成第一換氣出口區域(315),在第一換氣出口區域內設置有第三換氣連接嘴 (301),第三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室內機為嵌入式室內機, 風輪為第二貫流風輪(404),風道的第四出風口(411)處設置有第二分隔,該第二分隔將第 四出風口分隔成第二換氣出口區域(410),在第二換氣出口區域內設置有第四換氣連接嘴 (401),第四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5)的一端相通。
全文摘要
一種空調器的換氣裝置,包括設置在室內機內的熱交換器和風輪,風輪設置在風道中,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隔板或分隔,該隔板或分隔上設置有換氣出口,換氣出口上設置有換氣連接嘴,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通,換氣連接管的另一端與外界相通。室內機為四面出風的嵌入式空調器的室內機,風輪為第一離心風輪,風道前端的正壓區域設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上設置有第一換氣出口,第一換氣出口上設置有第一換氣連接嘴,第一換氣連接嘴與換氣連接管的一端相通。本發明不僅適用于四面出風的嵌入式空調器,而且適用于座吊室內機、掛壁式室內機和嵌入式室內機,其具有結構簡單合理、操作靈活、制作成本低和適用范圍廣的特點。
文檔編號F24F13/02GK101825329SQ201010137869
公開日2010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5日
發明者劉陽, 毛先友, 程竑理 申請人: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