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流量調節閥,更具體的說是一種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
調節閥。
背景技術:
由于換熱盤管可簡單地通過調節風量或水量實現能量調節,故換熱盤管被廣泛應用于空調系統中。有些場合在換熱盤管水系統中配套使用通斷型電動二通閥和室內溫度控制器,換熱盤管無論是高風量還是低風量運行,電動二通閥只有通和斷兩種狀態,即在需要供冷或供熱時完全打開和不需要供冷或供熱時完全關閉,美國霍尼韋爾(Honeywell)公司在《建筑設備自動化控制系統應用手冊》(2007版)中對此有詳細介紹。電動二通閥完全打開時換熱盤管的水流量是不變的,這樣勢必造成在高風量時換熱盤管的進出水溫度差大,低風量時進出水溫度差小,而無論是換熱盤管還是制冷、制熱主機都是按供冷時進出水溫度差為5-9t:、供熱時進出水溫度差為l(TC -20°〇進行設計和選型的,故當換熱盤管在低風量運行時,進出水溫度差小于設計溫度差,整個空調系統偏離系統的最佳設計工況,導致制冷主機、制熱主機效率下降,水泵能耗居高不下,只有當換熱盤管停止供冷或供熱并關閉電動二通閥時,水泵能耗才能降低。當然還有些空調系統中未使用通斷型的電動二通閥,水泵能耗總是長期保持在最高值,當換熱盤管停止供冷或供熱時其風量為O,進出水溫度差也幾乎為0,系統的溫差更小,制冷、制熱主機在部份負荷時的效率也無法改善。[0003] 由于空調系統在設計時過于保守,即換熱盤管、水泵選型偏大,導致即使在最大負荷時仍然存在大流量小溫差的現象。還有換熱盤管水路阻力不平衡,為保證最不利環路的供冷或供熱效果,只有提高整個空調系統的供回水壓力,這樣也會造成水系統大流量小溫差的現象。 另外由于換熱盤管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其空氣側和水側的污垢系數也在增加,這必然影響到傳熱效果,導致大流量小溫差的現象加劇。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空調系統中當換熱盤管進行風量調節時,其水量無法相應自動調整,導致系統出現大流量小溫差的現象,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安裝在空調系統換熱盤管的進水或出水管處,來實現當換熱盤管空氣側的空氣流量、空氣溫度發生變化時其水流量也相應自動調整,從而保持進出水溫度差恒定在空調系統設計所要求的最佳溫差值上,達到減小系統水流量、提高制冷主機的進水溫度或降低制熱主機的進水溫度、節省水泵能耗、改善主機效率的目的。 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由換熱盤管水路溫度傳感器、控制器、水流量調節閥、調節閥驅動器組成;控制器分別與水路溫度傳感器、調節閥驅動器相連接,調節閥驅動器與水流量調節閥相連接。當換熱盤管空氣側的空氣流量、溫度發生變化時,控制器根據獲得的進、出水水溫計算出進出水溫度差,并和其內部予置的溫差值進行比較后,輸出信號 給調節閥驅動器來調節閥門開度改變水流量,從而保證進出水溫度差值保持不變,并與其 內部予置的溫差值相同。控制器能根據獲得的不同進水溫度選擇內部予置相應的溫差值來 調節閥門的開度。控制器還可與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相連接,在接收其輸出的關閉 信號后完全關閉水流量調節閥切斷水流,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同時根據進水或出水 溫度自動判斷供冷、供熱模式。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換熱盤管進出水溫度差恒定在空調系統設計所要求的最佳溫 差值上,克服現有空調系統中大流量小溫差的現象,實現了節省水泵能耗、改善主機效率的 目的。
圖l是圖2是圖3是圖4是圖5是圖6是圖7是
宜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沒 宜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沒 宜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沒 宜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沒 宜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沒 宜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沒 宜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沒
右,
右,
右,
右,
右,
右,
右,
t調節閥第 t調節閥第 t調節閥第 t調節閥第 t調節閥第 t調節閥第 t調節閥第
一個實施 二個實施 三個實施 四個實施 五個實施 六個實施 七個實施
例的 例的 例的 例的 例的 例的 例的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的示意圖,溫度傳感器1、溫度傳感器2分 別安裝在換熱盤管6的出水管和進水管上并與控制器3相連接,控制器3出廠時內部予置 溫差值, 一般供冷時為5-9°C ,供熱時為l(TC -20°C ,控制器3是根據空調系統換熱盤管運行 時的實際進水溫度來選擇溫差值的,即控制器3先根據進水或出水溫度判斷是供冷還是供 熱狀態后再選擇內部予置的溫差值,通常進水溫度在供冷時越低或供熱時越高所選擇的溫 差值越大,反之所選擇的溫差值越小,特殊要求的空調系統,控制器3出廠時內部予置固定 溫差值;控制器3通過比較所選擇的溫差值和實測到的進出水溫度差值后,輸出信號給調 節閥驅動器4驅動水流量調節閥5來調節水流量,從而實現換熱盤管進出水溫度差保持恒 定,并與控制器3所選擇的溫差值相同。 當換熱盤管空氣側空氣流量為0時,水與空氣的換熱量降到最低,這時控制器3調 節閥門開度將水流量降到最小,如果換熱盤管采用室內溫度控制器7,如圖2所示,則在換 熱盤管空氣側空氣流量為0時或室內溫度達到要求后停止供冷或供熱時,換熱盤管的室內 溫度控制器7可輸出信號給控制器3來關閉水流量調節閥5切斷水流。當然控制器3可置 于水流量調節閥的驅動器4中,如圖3所示;也可置于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中,如 圖4所示;進水溫度傳感器或出水溫度傳感器中的任何一個可置于水流量調節閥5的閥體 中,如圖5所示。 在常見的實際工程中可按圖5所示,溫度傳感器1置于水流量調節閥5的閥體中, 控制器3置于水流量調節閥的驅動器4中,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可輸出信號給控制器3來關閉水流量調節閥5,控制器3將檢測到的進水溫度或出水溫度傳給換熱盤管的室 內溫度控制器7,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用進水溫度或出水溫度與室內溫度進行比 較后決定按供冷還是供熱模式運行;控制器3也可根據檢測到的進水溫度或出水溫度判斷 是供冷還是供熱狀態,并將此狀態傳給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這樣換熱盤管的室內 溫度控制器7就不再需要人工選擇供冷、供熱模式。 如果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通過通訊方式進行集中控制,可按圖7所示,不 安裝進水溫度傳感器,出水溫度傳感器1置于水流量調節閥5的閥體中,控制器3可置于水 流量調節閥的驅動器4中,中央控制器8通過其它設備采集到空調系統的實際供水溫度,然 后再通過通訊方式將實際供水溫度發送給換熱盤管室內溫度控制器7,實際供水溫度近似 等于換熱盤管的實際進水溫度,控制器3就可從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得到給定的 實際進水溫度。當然控制器3也可與中央控制器8相連接,并通過通訊方式直接得到給定 的實際進水溫度。 還有兩種更簡單的方式,可按圖6所示,不安裝進水溫度傳感器,出水溫度傳感器 1置于水流量調節閥5的閥體中,控制器3可置于水流量調節閥的驅動器4中,供冷、供熱時 換熱盤管的進水溫度按照空調系統的實際供水溫度值通過手動置入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 控制器7中,再由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通過比較室內溫度和控制器3檢測到的出 水溫度來決定是供冷還是供熱工況后,將相應的手動置入的進水溫度傳給控制器3 ;或換 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7將手動置入的進水溫度傳給控制器3,控制器3根據出水溫度來 決定是供冷還是供熱工況后選擇相應的進水溫度,但這種方式僅適用于換熱盤管供冷、供 熱時的進水溫度是相對固定的空調系統,如果供冷、供熱時的進水溫度有改變,可重新手動 置入進水溫度。如果換熱盤管供冷、供熱時的進水溫度是固定不變的,控制器3出廠時內部 予置固定的供冷、供熱時進水溫度值,控制器3根據檢測到的出水溫度來決定是供冷還是 供熱工況后,再選擇相應的內部予置的進水溫度值來進行閥門調節,但這種方式僅適用于 換熱盤管供冷、供熱時的進水溫度是固定不變的空調系統。
權利要求一種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它包括水流量調節閥、調節閥驅動器,水流量調節閥與調節閥驅動器相連接,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換熱盤管水路溫度傳感器、控制器,控制器分別與溫度傳感器、調節閥驅動器相連接;控制器內部予置溫差值。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熱盤管水路溫度傳感器為進水溫度傳感器和出水溫度傳感器,所述的控制器與進水溫度傳感器、出水溫度傳感器相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換熱盤管水路溫度傳感器為出水溫度傳感器,所述的控制器與出水溫度傳感器相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置于調節閥驅動器中。
5.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個溫度傳感器置于水流量調節閥的閥體中。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與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相連接。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器置于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它由進水溫度傳感器、出水溫度傳感器、控制器、水流量調節閥、調節閥驅動器組成,當換熱盤管空氣側的空氣流量、溫度發出變化時,控制器根據進水傳感器檢測到的不同進水溫度選擇內部予置相應的溫差值與實際進出水溫度差進行比較后,輸出信號給調節閥驅動器改變水流量,保持進出水溫度差值不變,避免系統出現大流量小溫差的現象,控制器與換熱盤管的室內溫度控制器相連接,在接收其輸出的關閉信號后完全關閉水量調節閥,恒定進出水溫度差水流量調節閥安裝在空調系統換熱盤管的進水或出水管處,可減小系統水流量從而節省水泵能耗、改善主機效率。
文檔編號F24F11/02GK201476217SQ200920151789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2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22日
發明者陳建平 申請人: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