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分體空調的室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分體空調的空調機,特別是一種既可以用于嵌入、又可以用
于吊頂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住宅的裝修積極地向著高檔化和美觀化的方 向發展,中央空調由于其所采用的暗藏形式能夠與房間裝修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越來越被 用戶所接受。但是,中央空調所采用的室內機末端常常選用風機盤管。傳統的風機盤管空調 器,屬于一種中央空調末端冷熱水-空氣換熱裝置,由于其屬于中央空調的一個安裝部件, 需要與電系統連接,包括動力線,風速控制線,溫度及控制線等;需要與風系統連接,包括吸 風管制作,軟連接的制作和安裝,吸風口 、過濾網及吸風格柵安裝,出風格柵、出風管及出風 閥等;需要與水系統連接,包括進回水閥門(或電動三通閥)、金屬軟連接,排氣閥,水管過 濾器,冷凝水管及管槽等;需要進行保溫及遮蔽裝修工程,需要保溫的包括送回風管道,送 回水管道,閥門等都需要做保溫,最后要做遮蔽裝修工程。這些都需要在安裝時有與之配套 的電系統,風管系統及水系統的專業技術人員安裝,才能保證質量。如果質量得不能保證, 就會出現冷量不足,故障檢修多,機組凝水,冷凝水流出不暢等問題,易于對裝修產生破壞。 由于其安裝涉及多個專業,故維修也非常繁瑣。另一個方面,中央空調所需要的制冷主機和 配套設備決定了其價格非常昂貴,運行維護很復雜,不合適家庭分戶使用。 而今市面上所見的分體壁掛式空調器普遍采用了突出墻面的一個室內機體厚度, 此種方式決定了在墻面的突兀視覺,不能和房間內裝修融為一體;而立式柜機空調器不但 給用戶突兀感,而且也會長期占用一定的地面空間,使用戶的房間使用面積無法充分利用。 特別是對裝修效果注重個性化的用戶,空調器室內機很難與用戶的裝修風格相配合。 對于家庭用戶,由于房間的室內空間相對較低,吊頂的高度較小,而且由于建筑結 構多采用磚混或框架結構,頂部往往存在橫梁,而橫梁對于采用吊裝空調的結構尺寸提出 較高的要求。因此,對于所有的嵌入式和吊頂式的空調來說,減小機體結構的厚度成了保證 其可安裝的重要手段。在中央空調安裝領域,風機盤管的厚度降低,也可以說明這個趨勢。 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1000158A中公開了一種吊頂式分體空調器室內機,由于采 用兩折的V型換熱器使換熱均勻,增大了換熱面積,兩個換熱片與垂直方向的銳角夾角都 是45度,但帶來的問題就是換熱器所占的空間高度較大,使得空調室內機的厚度增加較 多。同時在風輪圓心的垂直方向上,a的角度為75度,使得該垂直方向上風輪與蝸殼間的 間隙厚度與風輪的比值為0. 5,增加了風機位置的厚度。 而由于蝸殼形成的送風口水平向前,以至于出風較平,送風口只能位于正面送風 口的上部,下部的厚度無法使建筑裝飾有效利用,顯得比較突兀。進風口為底送風,風從下 向上通過換熱器,并沒有其他方向的送風可選入口 ,且只能采用吊頂式安裝形式,因此造成 設置時的局限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便于安裝、厚度小、既可采用嵌入
式安裝、又可采用吊頂式安裝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包括室內機的外殼,貫流風輪、換熱器、
排水機構及一個以上的送風口和進風口 ,其結構特征是所述的送風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正
面,所述的貫流風輪的圓心的垂直方向與后蝸舌上的最短間距點到貫流風輪的圓心的連線
的夾角a的范圍為-10 +70度。 所述的垂直方向與連線的夾角a的范圍為0 +45度。 所述的垂直方向與連線的夾角a的范圍為15 30度。 所述的換熱器呈V形,換熱器由二個換熱折片組合而成,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 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后側,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貫流風輪設 置在換熱器的上方,該二個換熱折片之間的夾角P為80 120度。 所述的換熱器呈V形,換熱器由二個換熱折片組合而成,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 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后側,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貫流風輪設 置在換熱器的上方,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和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的比值 范圍為1. 4 4。 所述的換熱器由三個以上的換熱折片組成。 所述的換熱器包括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后 側的換熱折片以及設置在貫流風輪后側的換熱折片, 或者,換熱器包括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水 平的換熱折片以及設置在貫流風輪后側斜置的換熱折片。 所述的換熱器中的位于貫流風輪下方水平的換熱折片的換熱面的二端點之間的
連線與從貫流風輪的圓心引垂線所形成的夾角9為65 115度;位于貫流風輪下方水平
的換熱折片呈直板狀或弧狀。所述的夾角e為80 IOO度。 所述的送風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正面,送風口垂直方向上的中點的位置低于貫流 風輪風扇圓心的位置。 所述的進風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后面和/或下面。 本實用新型中的夾角9為65 115度的直板狀或弧狀的換熱折片厚度小于其他 結構的換熱折片。 本實用新型對于嵌入式安裝的形式,由于室內機正面為送風口,風是向前吹出的, 所以優選的安裝設置形式為嵌入面為垂直與地面的立面形式,特別是局部吊頂的壁面或走 廊吊頂的端面作為送風口。 本實用新型將室內機的結構尺寸盡量減小,特別是將室內機的厚度盡量降低,送 風口的位置居于正面稍偏下以適合房間降溫,可以采用嵌入式和直接吊頂兩種設置模式進 行安裝。
0023]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移除側面板后的斜視結構示意圖。[0024]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去除側面板后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貫流風輪的a角及間距S的說明圖。 圖4為貫流風輪與蝸殼最短間距不同角度的示意圖。 圖5為在先技術a為75度時的位置,貫流風輪與蝸殼相對垂直位置的角度示意 圖。 圖6為第一實施例a為44度時,貫流風輪與蝸殼相對垂直位置的角度示意圖。 圖7為第二實施例a為0度時,貫流風輪與蝸殼相對垂直位置的角度示意圖。 圖8為第二實施例采用將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加厚,13角為90度的示意圖; 圖9為第一實施例采用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 比為2.2, 13角為95度的示意圖; 圖10為第三實施例采用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 比為2. 56, 13角為115度的示意圖。 圖11為采用三折式換熱器的第四實施例的側視剖面圖。 圖12為采用三折式換熱器的第五實施例的另一種換熱器示意圖。 圖13為采用三折式換熱器的第六實施例的帶弧形換熱器示意圖。 圖14為采用四折式換熱器的第七實施例的換熱器示意圖。 圖15為采用a變小且風輪下部換熱器變薄的第八實施例的側視剖面圖。 圖16為采用吊掛屋頂/天花底板式的第九實施例的斜視圖。 圖17為在先技術的分體空調器室內機移除側面板后的斜視結構示意圖。 圖18為在先技術的分體空調器室內機移除側面板后的側視剖面圖。 圖中1為室內機,2為換熱器,3為貫流風輪,3. 1為后導向蝸殼,4為進風口,6為
頂板,7為送風口 , 8為送風口百葉支架,9為底板,10為送風風道,11為前面板,12為貫流風
輪的葉片,13為凝水接水盤支架,14為后面板,15為后進風口 , 16為底面的進風口格柵,17
為后進風口的導風格柵,18為引風片,19為左側面板,20為右側面板,21為屋頂或天花底
面,23為第一換熱折片,24為第二換熱折片,25為第三換熱折片,26為第四換熱折片,30為
冷凝水接水盤,0為貫流風輪圓心,0'為貫流風輪圓心水平投影的高度,H為送風口的中點
水平投影的高度,Wd為風道內的送風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見圖1-圖2,為第一實施例,室內機運行時,空氣從底面進風口 4經過進風口格 柵16進入室內機腔內,空氣和換熱器2進行換熱,經過處理的空氣被貫流風輪3排出到送 風風道10,經過漸變的送風風道10使經過送風口的空氣向前方送出。第一實施例采用的 是"V"型換熱器,采用下進風,前出風的形式。本實施例與在先技術(見圖17-圖18)比較 有明顯的進步,可以看出由于換熱器采用"V"型,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要明顯大 于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從而可以有效利用室內機的后部空間,減小機體的厚度。 通過在短側邊側與長側邊側之間的折角位置放置貫流風輪3,有效利用了空間。特 別是當貫流風輪3上的最短間距點D與貫流風輪圓心0之間的連線OD與垂直方向的夾角 減小,使得與在先技術比較,送風風道10向下傾斜,送風口的位置比在先技術有了很大的降低,且送風口的大小尺寸也有明顯的增加。 由于貫流風輪3的最短間距點D與貫流風輪圓心0之間的連線的0D與垂直方向 的夾角減小,使得與在先技術比較,垂直方向上的貫流風輪3與蝸殼風道的間距進一步減 小,從而使機組的厚度降低,使的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與風道的配合更有利。下面配合圖 3和圖4詳細介紹下貫流風輪3的角度變化。 參見圖3,貫流風輪3位于送風風道的一端,把經過換熱器換熱后的空氣加壓后送 出風道。B是后導向蝸殼3. 1上的任意一點,其與貫流風輪3的圓心0的連線0B與貫流風 輪3的外緣相交,該交點與B點之間的間距為S2。當0B處于垂線位置時,即0A位置,定義 該間距為S 1 ;D為從后導向蝸殼3. 1上離貫流風輪3的外緣最近的點,當0D連線與貫流風 輪3的外緣相交時,定義該交點與D點之間的間距為SO,并且有SO為最小間距。 定義直線OA與0D的交角為a ,隨著a的不同,貫流風輪3的風道的出風方向Wd 發生改變,因此a的大小可以反映該位置時貫流風輪3的風道的出風方向Wd,如圖中所示, 所以對于相同的蝸殼,通過定義a的大小可以確定貫流風輪3的風道的出風方向Wd,兩者 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如圖,當前的貫流風輪3的風道出風方向Wd為第一實施例采用的出風 方向,a為44度。 參見圖4,以貫流風輪的圓心O為原點建立坐標,以最短間距方向OD為縱坐標,OB、 OC、OA、OE為最短間距的方向在垂線方向OD右側時的送風方向,分別對應的角度為+75度, +70度,+44度和+28度;0F為最短間距風向在垂線方向0D左側時的送風方向,也即采用該 送風方向OF時,最短間距風向在垂直方向右側,OF對應的角度為-5度。 參見圖5-圖7,為采用不同a角度時貫流風輪與蝸殼相對垂直位置的角度示意 圖,其中圖5為在先技術a為75度時的位置,圖6為第一實施例a為44度時的位置,圖 7為第二實施例a為0度時的位置。通過圖6的位置與圖5的位置比較可以發現,采用第 一實施例的a角時,風道向下偏轉,出風方向Wd也向下偏轉,使風向轉向前下方向,適于出 風取得好的舒適性,同時風道與貫流風輪外緣的間距明顯減少,采用a角為0度,44度和 75度時,即分別采用圖7、圖6和圖5中的方案時,其各自的風輪外緣與風道交點之間的間
距的比值依次為s : si : S2 = i : 1.63 : 3.24,所以采用不同的送風角度時,在垂
直方向所占的高度有明顯的不同,采取本實施例所用的送風角度對比在先技術有明顯的優 點,有利于降低送風口的高度,更適于高處的安裝位置,提高制冷特別是制熱情況下的舒適 性。 參見圖8-圖IO,為V形的換熱器展開角度與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和位
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對比示意圖,e角用于表示V形換熱器的二個換熱折片之間的
夾角,其中,圖8為第二實施例采用將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加厚,13角為90度的示意圖; 圖9為第一實施例采用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比M:N為 2.2 : 1, 13角為95度的示意圖;圖IO為第三實施例采用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于短 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比M : N為2.56 : 1, 13角為115度的示意圖。 在圖8、圖9和圖IO三種布置形式中,三者的13角為90、95和115度。由于第二 實施例,即圖8中的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的尺寸較小,故通過增加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 片的厚度來提高換熱情況,該方法往往用于對換熱器長度方向要求較高的場合;第三實施 例,即圖10中的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比較長,且可以看到換熱器的兩折片采用的整體型換熱器,進一步增加了換熱特性和結構強度。 如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第一實施例采用的a角為44度,S 1與最小S 0的比值 為1.63倍,13角為95度,換熱器采用倒L型換熱器,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于短側邊 的換熱折片的長度比值為2. 17,貫流風輪的圓心的位置0'高于送風口的中心位置H,送風 口的尺寸大于在先技術中的送風口的尺寸,相同冷量的機型出口風速有所減小,出口安裝 有調節出風方向的導葉。進風口4位于室內機外殼的底板9上,送風口 7設置有送風格柵, 送風格柵安裝可拆卸的過濾網。 第二實施例采用的a角為O度,S與最小S0的比值為1倍,P角為90度,貫 流風輪的圓心的位置O'高于送風口的中心位置H,換熱器采用倒L型換熱器,位于長側邊 的換熱折片與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比值為1. 4,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采用加厚 布置,厚度為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厚度的1.5倍。由于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于 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比值較小,合適對室內機長度有限制的場合。送風口的尺寸大于 在先技術中的送風口的尺寸,相同冷量的機型出口風速有所減小,出口安裝有調節出風方 向的導葉。進風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底板,送風口有送風格柵,送風格柵安裝可拆卸的過濾 網。 第三實施例采用的a角為27度,S與最小S0的比值為1.32倍,P角為115 度,貫流風輪的圓心的位置0'高于送風口的中心位置H,換熱器采用倒L型換熱器,位于長 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連接采用整體型,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與位 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比值為2. 56。進風口除采用下進風格柵外,同時還在后面板14 處采用了進風格柵,增加了進風量,以配合超長的長側邊換熱器,該實施例換熱充分,對于 低溫制熱和高溫降溫有很好的效果。送風口的尺寸大于在先技術中的送風口的尺寸,相同 冷量的機型出口風速有所減小,出口安裝有調節出風方向的導葉。位于進風口的底板格柵 和下板格柵都安裝可拆卸的過濾網。 通過增加換熱折片的數量,使得換熱折片能夠緊貼貫流風輪,從而增加換熱的面 積,同時減小換熱器所占的空間。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就是通過增加換熱折片的數量,來 進一步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性能,同時減小換熱器的尺寸,以便減小整個室內機的外形尺寸。 參見圖ll,為第四實施例的采用的三個換熱折片的側面剖視圖,圖中23、24、25分 別是換熱器2的第一換熱折片、第二換熱折片和第三換熱折片,第一換熱折片23為貫流風 輪下方前側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的夾角為銳角,在本實施例中為45度;第二換熱折片 24為貫流風輪下方后側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的夾角為-50度;第三換熱折片25為貫流 風輪后側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的夾角為0度。三個換熱折片之間的安裝方式采用折接 或者通過邊面板固定連接的形式。這種布置形式在保證換熱量的基礎上,可以有效減小室 內機的外形尺寸,如圖虛線L為后面板可以布置的實際位置。圖11中的0為貫流風輪的圓 心,0'為貫流風輪的圓心水平投影的高度,H為送風口的中點水平投影的高度,可以看出 0'的位置高過H的位置。本實施例在后面板14上布置了后進風口 15,17為后進風口的導 風格柵, 一方面增大了進風口的面積,減小進風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多種進風形式,如 室外新風采用后進風口 ,室內回風采用下進風口 。 可以看出,整個室內機的厚度尺寸取決于貫流風輪的圓心位置處的厚度尺寸,貫 流風輪3的選型一般根據風量的需要,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盡量選擇較小的直徑,減小尺寸需要進一步考慮,特別是貫流風輪3及間隔S,即前述的S0、 Sl和S2的尺寸和貫流 風輪3下方的換熱折片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為了進一步減小貫流風輪3下面的換熱折片 的厚度,從而從整體上減小機組的尺寸,將在貫流風輪3下部的換熱折片設置為水平片換 熱器。從貫流風輪3的圓心引垂線與貫流風輪3下部的換熱折片的換熱面的夾角為e角, 該角范圍是65 115度,優選的范圍是80 100度。 參見圖12,為第五實施例采用三個換熱折片,其中的23、24和25分別是第一換熱 折片、第二換熱折片和第三換熱折片,第一換熱折片23為貫流風輪下方前側的換熱折片, 與垂直方向的夾角為銳角;第二換熱折片24為貫流風輪下方水平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 的夾角9角為92度;第三換熱折片25為貫流風輪后側斜置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的夾 角為銳角。三個換熱折片之間為整體式連接,這種連接形式增加了換熱效率,減少了漏風, 同時增加了結構強度。 參見圖13,為第六實施例采用的三個換熱折片,與第五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第 二換熱折片24采用了弧形結構的換熱折片,該弧形的換熱折片的e角可以通過連接弧形 換熱折片的兩個端點的連線,或者端點或風輪垂直投影下的交叉點中靠近風輪圓心投影的
點的連線,該連線與圓心垂直方向的夾角為e角,同時,對于弧形換熱折片的e角,該角范
圍是65 115度,優選的范圍是80 100度。在本實施例中9角為88度,第二換熱折片
與第一和第三換熱折片的連接形式采用的是折接或者通過邊面板固定連接的形式。 參見圖14,為第七實施例采用的四個換熱折片,其中23、24、25和26分別為第一 換熱折片、第二換熱折片、第三換熱折片和第四換熱折片,18為引風片,第一換熱折片23為 貫流風輪下方前側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的夾角為銳角;第二換熱折片24為貫流風輪下 方水平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的夾角9角為92度;第三換熱折片25為貫流風輪下方后 側的換熱折片,與垂直方向的夾角為-50度;第四換熱折片26為貫流風輪后側的換熱折片, 與垂直方向的夾角為0度。23、24和25三個換熱折片之間為整體式連接,第四換熱折片26 與其他三塊換熱折片之間為搭接,采用側面板固定的方式連接。由于該實施例采用下部進 風的形式,為了保證個換熱折片的換熱風量,采用引風片18增加第四換熱折片26的通過風 量,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率。 參見圖15,為第八實施例采用的綜合多種方法減小室內機的厚度。與其他實施例 比較采用更小的a偏角,a角度為24度,貫流風輪的外緣與蝸殼風道之間的間距與貫流風 輪半徑的比值為O. 14。在同樣大小貫流風輪的情況下,與先有技術比較的值為l : 3.742, 即只有先有技術中的該間距尺寸的26.7%;采用e角直板狀的換熱折片,直板狀的換熱折 片與貫流風輪圓心垂線的夾角9為90度,同時對直板狀的換熱折片的厚度進行減小,及將 原有的雙層換熱折片改成單層換熱折片。由于在貫流風輪圓心的垂直方向的厚度直接決 定了室內機的厚度,特別是在圓心垂線上,從貫流風輪蝸殼內壁到換熱折片,也就是整個換 熱器最底側的厚度,所以比較第八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及先有技術之間的該高度的比值為 1 : 1.33 : 1.55,實際第八實施例的該厚度可以達到133.5mm,非常合適在豎直空間有限的 現代家庭安裝。 本技術方案中披露的分體空調室內機除了可以嵌入到天花內部,還可以吊裝在屋 頂或天花的底面,采用下進風和/或后進風的形式,從正前面送風,為房間進行空氣調節。 在空調室內機的兩個側面增加了左側及右側面板,提高室內機的觀賞性。[0063] 參見圖16,第九實施例為吊裝在屋頂或天花底面的室內機,21為屋頂或天花底 面,11為前面板,7為送風口 , 19為左側面板,20為右側面板,4為進風口 , 16為進風格柵,9 為底板,本實施例采用下進風,前出風。 參見圖17和圖18,為在先技術中的分體空調器室內機的剖面斜視圖和側視剖面 圖。其中的送風口 7位于前面板11上,且只占前面板11的上半部。
權利要求一種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包括室內機的外殼,貫流風輪(3)、換熱器(2)、排水機構及一個以上的送風口和進風口,其特征是所述的送風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正面,所述的貫流風輪的圓心(O)的垂直方向(OA)與后蝸舌(3.1)上的最短間距點(D)到貫流風輪的圓心(O)的連線(OD)的夾角α的范圍為-10~+70度。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垂直方向(OA)與連線 (OD)的夾角a的范圍為0 +45度。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垂直方向(OA)與連線 (0D)的夾角a的范圍為15 30度。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器(2)呈V形,換熱 器由二個換熱折片組合而成,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后側,位于短側 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貫流風輪設置在換熱器的上方,該二個換熱折片 之間的夾角P為80 120度。
5.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器(2)呈V形,換熱 器由二個換熱折片組合而成,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后側,位于短側 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貫流風輪設置在換熱器的上方,位于長側邊的換 熱折片的長度和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的比值范圍為1. 4 4。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器由三個以上的換 熱折片組成。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器包括設置在貫流 風輪下方前側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后側的換熱折片以及設置在貫流風輪后側 的換熱折片;或者,換熱器包括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水平的 換熱折片以及設置在貫流風輪后側斜置的換熱折片。
8. 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換熱器中的位于貫 流風輪下方水平的換熱折片的換熱面的二端點之間的連線與從貫流風輪的圓心(0)引垂 線所形成的夾角9為65 115度;位于貫流風輪下方水平的換熱折片呈直板狀或弧狀。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夾角e為80 100度。
10. 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送 風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正面,送風口垂直方向上的中點的位置低于貫流風輪風扇圓心的位 置。
11. 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其特征是所述的進風 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后面和/或下面。
專利摘要一種分體空調的室內機,包括室內機的外殼,貫流風輪、換熱器、排水機構及一個以上的送風口和進風口,送風口位于室內機外殼的正面,貫流風輪的圓心的垂直方向與后蝸舌上的最短間距點到貫流風輪的圓心的連線的夾角α的范圍為-10~+70度。所述的換熱器呈√形,換熱器由二個換熱折片組合而成,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后側,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設置在貫流風輪下方前側,貫流風輪設置在換熱器的上方,該二個換熱折片之間的夾角β為80~120度。位于長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和位于短側邊的換熱折片的長度的比值范圍為1.4~4。本實用新型具有便于安裝、厚度小、既可采用嵌入式安裝、又可采用吊頂式安裝的特點。
文檔編號F24F13/30GK201448947SQ20092006179
公開日2010年5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30日
發明者劉智勇, 劉陽, 李福林, 毛先友, 程宏理, 譚周衡, 鄧明義 申請人: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