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
技術背景現有的吸油煙機通常靠油網孔進風,由于油網孔的面積有 限,致使煙機進風量較少、排煙效果較差等缺陷。為了克服這些缺陷,對 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進行了研制。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要提供一種近吸式吸油 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它能有效地增加煙機的進風量,從而提高 排煙效果且拆裝方便。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集煙腔、油網, 它還包括導油管,所述集煙腔下部設有進風口,所述油網下端設有翻邊, 所述的導油管設置在油網兩側下端并與油網中油網側邊連通,油網通過導 油管卡接在集煙腔中。
所述的集煙腔兩側設有卡鉤,所述的油網通過導油管嵌入集煙腔中卡 鉤內。
所述的翻邊為u型翻邊。
所述的進風口為百葉窗進風口 。 所述的導油管為空心圓形鋼管。 所述的導油管焊接在油網的兩側下端。所述的導油管鉚接在油網的兩側下端。 本實用新型同背景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
1、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導油管,所述集煙腔下部設有進風口,所述
油網下端設有翻邊,所述的導油管設置在油網兩側下端并與油網中油網側
邊連通,油網通過導油管卡接在集煙腔中的結構,故它能有效地增加煙機
的進風量,從而提高排煙效果且拆裝方便。
圖l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油網2和導油管5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或圖2中導油管5、翻邊6的結構放大圖。
圖4為圖1中集煙腔1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在煙機中的位置關系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附圖1、附圖2、附圖3、附圖4、附圖5所示, 本實施例包括有集煙腔l、油網2、導油管5。集煙腔1下部與油網2連接 處設有進風口 3,進風口 3為百葉窗進風口,油網2的下端設有翻邊6并 且折成U型,使進風口3的風成倒L流向,不影響進風口3進風效果的同 時可以有效地防止上面的污油滴入下面的進風口 3,使污油流到油網2的 翻邊6上,最后流到進風口3下面的油杯4中。同時翻邊6折成U型后, 利用油網2的材料厚度可將油網2內側扣住,防止油網2內側滑動。導油 管5采用兩個空心圓形鋼管,分別焊接或者鉚接在油網2左右兩側下端, 并與油網側邊8連通,既作導油功能,也作為油網2固定安裝的旋轉軸, 起固定油網2的作用。油杯4裝在進風口3的下面,當油網2的下端有油 污時,油污會通過導油管5從油網2的兩側流下,最后被油杯4收集。
集煙腔1左右兩側設有與導油管5相對應的卡鉤7。安裝油網2時,先將導油管5嵌入到集煙腔1的卡鉤7中,再往上旋轉油網2,當油網2 與集煙腔l貼合后,安裝油網2的上端螺釘,油網2即可完全固定在集煙 腔1里面。當需要拆下油網2時,先將油網2的螺釘取下,再向下旋轉油 網2,暈后把油網2和導油管5從集煙腔1的卡鉤7中取出,拆裝方便。
權利要求1、一種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包括集煙腔(1)、油網(2),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導油管(5),所述集煙腔(1)下部設有進風口(3),所述油網(2)下端設有翻邊(6),所述的導油管(5)設置在油網(2)兩側下端并與油網(2)中油網側邊(8)連通,油網(2)通過導油管(5)卡接在集煙腔(1)中。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集煙腔(1)兩側設有卡鉤(7),所述的油網(2)通過導油 管(5)嵌入集煙腔(1)中卡鉤(7)內。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邊(6)為U型翻邊。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風口 (3)為百葉窗進風口。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進風口 (3)為百葉窗進風口。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油管(5)為空心圓形鋼管。
7、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導油管(5)為空心圓形鋼管。
8、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導油管(5)為空心圓形鋼管。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油管(5)焊接在油網(2)的兩側下端。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油管(5)鉚接在油網(2)的兩側下端。
專利摘要一種近吸式煙機油網與集煙腔的連接結構,它包括集煙腔、油網,它還包括導油管,所述集煙腔下部設有進風口,所述油網下端設有翻邊,所述的導油管設置在油網兩側下端并與油網中油網側邊連通,油網通過導油管卡接在集煙腔中。具有能有效地增加煙機的進風量,從而提高排煙效果且拆裝方便等特點。
文檔編號F24C15/20GK201382474SQ20092005389
公開日2010年1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2日
發明者葉遠璋, 陳衛星 申請人:廣東萬和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