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交換裝置及電熱水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交換裝置,尤其是一種電熱水裝置的熱交換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熱交換裝置如電熱水器的熱交換裝置一般包括冷熱交換管及設置 在冷熱交換管內的發熱元件,冷熱交換管設有進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
現有的熱交換裝置存在以下缺點冷熱交換管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水 流經過冷熱交換管時,熱量會通過冷熱交換管外壁大量向外界輻射,導致熱 交換不充分,熱量的損失,同時使得熱交換裝置外部其它元器件如控制電路 的元器件過熱,使周圍環境變得惡劣,影響元器件壽命和安全性能。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熱交換裝置,該熱交換裝置結構合理, 減少熱量損耗。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熱交換裝置,是在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該熱交換腔至少具有 一個與外界連通的出水口和進水口 ,所述的熱交換腔設有至少一個隔離層, 所述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多個連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設在距離發熱 元件最近的腔室內,所述的進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遠的腔室內,出水口 所在的腔室位于進水口所在的腔室內。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第一,使用時,冷水由進水 口進入距離發熱元件最遠的腔室內,在此處由隔離層預熱,之后向內流動, 逐漸加熱,至流入距離發熱元件最近的腔室內,由發熱元件直接加熱,充分 進行熱交換后經出水口流出,減少熱量損耗,提高熱量交換效率;第二,熱 交換裝置向外輻射能量減少,使用時,冷水由進水口進入距離發熱元件最遠 的腔室內,雖在此處由隔離層預熱,但其溫度遠比內腔室的溫度低,因此使 熱交換裝置外壁溫度較低,輻射損耗小,節約能源;第三,距離發熱元件最 遠的腔室其溫度較距離發熱元件較近的腔室低,輻射小,周圍環境溫度不高, 提高其它元器件如控制電路的元器件壽命,提高安全性和穩定性。
所述熱交換腔設有一個隔離層,該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內腔室位于外腔室內,所述的出水口設在內腔室,所述
的進水口設在外腔室,所述的出水口遠離內腔室與外腔室間的連通口;所述 的進水口遠離內腔室與外腔室間的連通口 。這樣^f吏水在外腔室內能充分被隔 離層預熱,在內腔室內能一皮發熱元件充分加熱。
所述熱交換腔設有二個隔離層,第一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 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內腔室位于外腔室內,所述的進水口設在外腔室;第 二隔離層將內腔室進一步劃分為連通的第一內腔室和第二內腔室,第一內腔 室位于第二內腔室內,所述的出水口位于第一內腔室,第一內腔室和第二內 月空室連通口遠離出?J^口 。
所述熱交換腔設有三個隔離層,第一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 腔室和外腔室,所述內腔室位于外腔室內;第二隔離層將內腔室進一步劃分 為連通的第一內腔室和第二內腔室,第一內腔室位于第二內腔室內,所述出 水口位于第一內腔室內,第一內腔室和第二內腔室連通口遠離出水口;第三 隔離層將外腔室進一步劃分為連通的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腔室,第一外腔室 位于第二外腔室內,所述的進水口位于第二外腔室內,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
腔室連通口遠離進水口。
熱交換腔內設置第二、第三隔離層,進一步有利于水在熱交換裝置內進 行充分的熱交換,同時使熱交換裝置外壁溫度低,向外輻射能量進一步減少。
作為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熱交換腔外壁呈管狀,所述的第一 隔離層呈管狀。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上述熱交換裝置的電熱水裝 置,其結構合理,減少熱量損耗。
一種電熱水裝置,包括熱交換裝置和控制電路,所述的熱交換裝置是在 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該熱交換腔至少具有一個與外界連通的出水口和 進水口,所述的熱交換腔設有至少一個隔離層,所述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 為多個連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近的腔室內,所述的 進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遠的腔室內。
所述的熱交換腔外壁呈管狀,所述的隔離層呈管狀。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l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例。
熱交換裝置,是在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1,該熱交換腔具有一個與 外界連通的進水口 ll和出水口 12,熱交換腔設有第一隔離層3,該第一隔離 層3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腔室31和外腔室32,內腔室31位于外腔室 32內,進水口 11設在外腔室32,出水口12設在內腔室31。出水口12遠 離內腔室31與外腔室32間的連通口 33;進水口 ll遠離內腔室31與外腔室 32間的連通口 33。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
熱交換裝置,是在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1,該熱交換腔具有一個與 外界連通的進水口 11和出水口 12,熱交換腔設有第一隔離層3,該第一隔離 層3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腔室31和外腔室32,內腔室31位于外腔室 32內,進水口 11設在外腔室32,出水口 12設在內腔室31。內腔室31設有 第二隔離層4,將內腔室31進一步劃分為連通的第一內腔室311和第二內腔 室312,第一內腔室311位于第二內腔室312內,出水口 12位于第一內腔室 311,第一內腔室311和第二內腔室312連通口 313遠離出水口 12。
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施例。
熱交換裝置,是在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1,該熱交換腔具有一個與 外界連通的進水口 11和出水口 12,熱交換腔設有第一隔離層3,該第一隔離 層3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腔室31和外腔室32,內腔室31位于外腔室 32內,進水口 ll設在外腔室32,出水口 12設在內腔室31。內腔室31設有 第二隔離層4,將內腔室31進一步劃分為連通的第一內腔室311和第二內腔 室312,第一內腔室311位于第二內腔室312內,出水口 12位于第一內腔室 311,第一內腔室311和第二內腔室312連通口 313遠離出水口 12。外腔室 32設有第三隔離層5,將外腔室32進一步劃分為連通的第一外腔室321和第 二外腔室322,第一外腔室321位于第二外腔室322內,進水口 11位于第二 外腔室322內,第一外腔室321和第二外腔室322連通口 323遠離進水口 11。
圖1至圖3中箭頭方向為水流方向。實施例1至3中的隔離層既可以采 用導熱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也可采用導熱性一般的材料制成。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熱水裝置,該電熱水裝置包括熱交換裝置和控
制電路,所述熱交換裝置可以是上述實施例1至3中任意一種熱交換裝置。
上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凡是"l姿照本實用新型的 設計理念所作出的等效變換或修飾,均應認為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熱交換裝置,是在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該熱交換腔至少具有一個與外界連通的出水口和進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交換腔設有至少一個隔離層,所述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多個連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近的腔室內,所述的進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遠的腔室內,出水口所在的腔室位于進水口所在的腔室內。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連通的腔 室排列方式為由外向內包圍,所述發熱元件位于最內層的腔室里。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腔設有 一個隔離層,該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內 腔室位于外腔室內,所述的出水口設在內腔室,所述的進水口設在外腔室, 所述的出水口遠離內腔室與外腔室間的連通口 ,所述的進水口遠離內腔室與 外腔室間的連通口。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腔設有 二個隔離層,第一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腔室和外腔室,所述的 內腔室位于外腔室內,所述的進水口設在外腔室,;第二隔離層將內腔室進一 步劃分為連通的第一內腔室和第二內腔室,第一內腔室位于第二內腔室內, 所述的出水口位于第一內腔室,第一內腔室和第二內腔室連通口遠離出水口。
5、 才艮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腔設有 三個隔離層,第一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連通的內腔室和外腔室,所述內 腔室位于外腔室內;第二隔離層將內腔室進一步劃分為連通的第一內腔室和 第二內腔室,第一內腔室位于第二內腔室內,所述出水口位于第一內腔室內, 第一內腔室和第二內腔室連通口遠離出水口;第三隔離層將外腔室進一步劃 分為連通的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腔室,第一外腔室位于第二外腔室內,所述 的進水口位于第二外腔室內,第一外腔室和第二外腔室連通口遠離進水口。
6、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熱交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 交換腔外壁呈管狀,所述的隔離層呈管狀。
7、 一種電熱水裝置,包括熱交換裝置和控制電路,所述的熱交換裝置是 在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該熱交換腔至少具有一個與外界連通的出水口 和進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交換腔設有至少一個隔離層,所述隔離層 將熱交換腔劃分為多個連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近的 腔室內,所述的進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遠的腔室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熱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熱交換腔外壁呈管狀,所述的隔離層呈管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熱交換裝置,及使用該熱交換裝置的電熱水裝置。熱交換裝置,是在熱交換腔內置有發熱元件,該熱交換腔至少具有一個與外界連通的出水口和進水口,所述的熱交換腔設有至少一個隔離層,所述隔離層將熱交換腔劃分為多個連通的腔室,所述的出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近的腔室內,所述的進水口設在距離發熱元件最遠的腔室內,出水口所在的腔室位于進水口所在的腔室內。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減少熱量損耗,提高熱量交換效率,節約能源。
文檔編號F24H1/10GK201382539SQ20092005313
公開日2010年1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16日
發明者蔡木生 申請人:蔡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