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隔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隔熱裝置,尤關于一種用于隔擋爐具所散發熱氣的隔 熱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家庭中烹調時是使用傳統爐具進行加熱,但來自爐具的熱氣不僅令烹 調環境燠熱難當,更可能威脅烹調者的人身安全。此外,所述的向外發散的熱 氣是一種能源上的浪費,如何將所述的熱氣回歸為烹調使用也是一值得改善的 課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上述傳統爐具在使用上的缺點以及值得改進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 的在于提供一隔熱裝置以降低爐具散發的熱氣,避免危害安全,同時能將所述 的熱氣回歸為烹調使用,提高烹調效率。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是令本實用新型的隔熱裝 置包括有 一長條形外框以及一嵌合在所述的外框內的長條形隔熱材料;其中
所述的長條形外框具有一嵌合面、 一外表面、相互平行的兩條長邊以及至 少一補強肋條;所述的兩條長邊是同樣的朝向前述嵌合面彎折,所述的嵌合面 是形成一凹入形狀;前述兩條長邊上是分別形成有一嵌合溝;所述的至少一補
強肋條是平行于前述兩條長邊,且形成在所述的嵌合面上;
所述的隔熱材料是形成為長方形而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長緣;其是以所述 的兩個長緣嵌合在前述外框的嵌合溝內。
使用本實用新型隔熱裝置時,是將所述的隔熱裝置是設置在一具有熱源的 爐具上,使所述的隔熱裝置位于所迷的爐具的熱源與使用者之間,且將前述嵌 合在外框的嵌合面的隔熱材料朝向熱源,讓所述的外框的外表面朝向使用者。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在于此時所述的隔熱材料發揮隔熱的作用,使所述的熱源所散發的熱氣被阻隔而不至 于影響使用者,以增進安全同時提供較為舒適的烹調環境品質。
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隔熱裝置的阻擋,原先散發自爐具的熱氣被阻隔在 爐具的熱源附近,讓這些熱氣協助加熱以增進烹調效率。
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確可提供一 隔熱裝置以防止爐具散發的熱氣危害 安全,同時能將所述的熱氣回歸為烹調使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立體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局部分解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側視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側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lO-外框;ll-補強肋條;12-嵌合溝;20-隔熱材料;30-爐具 本體;31-熱源;32-操作界面;40-扣合夾;50-第二隔熱材料;51-螺釘;52-間 隔體。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以及圖2,分別揭示有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以及分解圖。
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隔熱裝置包括有一長條形外框IO以及一嵌合在所 述的外框內的長條形隔熱材料20;其中
所述的長條形外框IO具有一嵌合面、 一外表面、相互平行的兩條長邊、相 互平行的兩條短邊以及至少一補強肋條11;所述的嵌合面是用來嵌合前述隔熱 材料20,所述的兩條長邊是同樣的朝向前述嵌合面彎折,使所述的嵌合面形成 一凹入形狀;前述兩條長邊上是分別形成有一嵌合溝12;所述的至少一補強肋 條11是平行于前述兩條長邊,且形成在所述的嵌合面上;
所述的隔熱材料20是形成為長方形而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長緣以及相互平 行的兩個短緣;其是以所述的兩個長緣嵌合在前述外框10的嵌合溝12內,且前述補強肋條11是抵掣在所述的隔熱材料20上。
在本實施例之中,前述外框10的外表面是沿著其中一長邊的彎折處進行倒 角修邊,使之形成一平直斜面,以增進其外觀上的美感。
請參閱圖3至圖5,分別揭示有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的立體圖、
局部分解圖以及側視圖。
本實施例的隔熱裝置是設置在一爐具上來進行使用;所述的爐具具有一爐 具本體30,所述的爐具本體30頂面上"&有至少一熱源31,所述的爐具本體30 面對使用者的側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操作界面32。
使用本實用新型笫一實施例的隔熱裝置時,是令所述的隔熱裝置是設置在 前述爐具本體30的頂面上,使所述的隔熱裝置的外框10的未進行倒角處理的 長邊,結合于所述的爐具本體30的使用者操作界面32與熱源31之間,且將前 述嵌合在外框10的嵌合面的隔熱材料20朝向熱源31,讓所述的外框10的外表 面朝向使用者。
此時所述的隔熱材料20發揮隔熱的作用,使所述的熱源所散發的熱氣被阻 隔而不至于影響使用者,由于所述的補強肋條11抵掣在所述的隔熱材料20,在 隔熱材料20與外表面之間形成有一空間,更增強了隔熱的效果,讓美觀且溫度 低不燙手的外框IO外表面面對使用者,以增進安全同時改善烹調環境品質。
此外,由于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隔熱裝置的阻擋,原先自爐具的熱源 31散發出來而影響使用者的熱氣不再逸散,而被阻隔在爐具的熱源31附近,讓 這些熱氣不僅不再影響使用者或惡化烹調環境品質,反而協助加熱所烹調的食 物或料理,另提供了一增進烹調效率的效果。
前述令所述的隔熱裝置的外框10的其中一長邊結合于爐具本體30的手段 可利用二呈相對匚形狀的扣合夾40分別自所述的隔熱裝置的外框10的兩條短 邊,扣合在所述的外框10與爐具的邊緣,使所述的隔熱裝置與所述的爐具本體 30相互結合。另外,也可以使用焊接、螺合、鉚合、打合、粘合等于相關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以采行的結合手段達到將所述的隔熱裝置與所述的爐具本 體30相互結合的目的。
請參閱圖6,揭示有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側視圖。
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隔熱裝置是概同在前述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 唯其不同的處在于本實施例另包括有一第二隔熱材料50以及復數相匹配的螺釘 51與間隔體52,且在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50與前述隔熱材料20之間另設有一防塵蓋13與一固設底板14;其中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50是平行設置在前述隔 熱材料20的外側,且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50與所述的隔熱材料20的相對關系, 是憑借將所述的復數間隔體52夾合在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50與所述的隔熱材 料20之間,再利用所述的復數螺釘51依序穿過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50、所述 的復數間隔體52以至于所述的隔熱材料20來加以固定。使所述的第二隔熱材 料50與所述的隔熱材料20同時對爐具的熱源31發揮較前述第一實施例的隔熱 裝置更強的隔熱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在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50與前述隔熱材料20之間設置了 所述的復數間隔體52,因此形成有一間隔空間未標號;所述的防塵蓋13是自前 述外框10的頂部朝第二隔熱材料50延伸而出,而遮蓋在所述的間隔空間的上 方,以避免烹飪時菜渣或碎末等掉落在所述的間隔空間之中;
所述的固設底板14是自前述外框10的底部朝第二隔熱材料50延伸而襯墊 在所述的間隔空間下方;由于本實施例的第二隔熱材料50的重量占本實施例的 隔熱裝置重量的比例頗大,使本實施例的重心偏向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50;因 此,前述用來固定所述的隔熱裝置在爐具本體30的扣合夾40,在本實施例中是 夾合在所述的固設底板14上。
請參閱圖7,揭示有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
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隔熱裝置是概同在前述本實用新型第 一實施例, 其不同的處在于本實施例在所述的其外框60的長邊的彎折處所施行的倒角處理 是令所述的長邊的彎折處形成為圓弧面,以提供一不同在前述第 一實施例的外 觀美感。
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構造以及使用方法,其確可提供一隔熱裝置 以防止爐具散發的熱氣危害安全,同時能將所述的熱氣回歸為烹調使用。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 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 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隔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長條形外框以及一嵌合在所述的外框內的長條形隔熱材料;其中所述的長條形外框具有一嵌合面、一外表面、相互平行的兩條長邊、相互平行的兩條短邊以及至少一補強肋條;所述的兩條長邊是同樣的朝向前述嵌合面彎折,所述的嵌合面是形成一凹入形狀;前述兩條長邊上分別形成有一嵌合溝;所述的至少一補強肋條平行于前述兩條長邊,且形成在所述的嵌合面上;所述的隔熱材料形成為長方形而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長緣;其是以所述的兩個長緣嵌合在前述外框的嵌合溝內。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隔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補強肋條抵掣在 所述的隔熱材料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隔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的外表面是 沿著其中一長邊的彎折處進行倒角修邊而形成一平直斜面。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隔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框的外表面是 沿著其中 一長邊的彎折處進行倒角修邊而形成一 圓弧面。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隔熱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 括有一第二隔熱材料以及復數相匹配的螺釘與間隔體;其中 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是平行設置在前述隔熱材料的外側,所述的復數間隔 體夾合在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與所述的隔熱材料之間,所述的復數螺釘依序螺 合在所述的第二隔熱材料、所述的復數間隔體以至于所述的隔熱材料。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隔熱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有一防塵蓋, 其是自前述外框的頂部朝第二隔熱材料延伸。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隔熱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有一固設底 板,其是自前述外框的底部朝第二隔熱材料延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隔熱裝置,包括有一長條形外框以及一嵌合在所述的外框內的長條形隔熱材料;其中所述的長條形外框具有一嵌合面以及二朝向前述嵌合面彎折的長邊,且所述的兩條長邊上是分別形成有一嵌合溝;另在所述的嵌合面上形成有至少一平行于前述兩條長邊的補強肋條;所述的隔熱材料是嵌合在前述外框的嵌合溝內;憑借將所述的隔熱裝置是設置在一具有熱源的爐具上,將前述隔熱材料朝向熱源阻隔熱氣,可增進使用者安全、改善烹調環境品質并增進烹調效率。
文檔編號F24C15/34GK201401854SQ20092000635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10日
發明者潘德榮 申請人:潘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