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煙氣脫硫吸收塔與煙囪的組合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煙氣脫硫裝置中的設備,具體說涉及煙氣脫硫裝置中的吸收塔、煙囪、 煙囪支架,及其相互之間的組合方式與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煙氣脫硫裝置中,從吸收塔出來的凈煙氣是通過連接管道進入另行布置的 煙囪后排入大氣的,即吸收塔與煙囪是分開布置的,相互之間通過管道連接,煙囪需從地面 開始建造,因此,這樣布置的煙氣脫硫裝置所需占地面積較大,建設投資和維修費用較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改進煙氣脫硫裝置中吸收塔與煙囪之間的組合方 式與連接結構,減小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的占地面積,降低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的建 設投資與維修費用。針對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取消吸收塔與煙囪之間的連 接管道,把煙 疊置在吸收塔的頂部,煙 的各筒節之間采用柔性連接,各筒節的重量由煙 囪支架分節承受,煙 支架的立柱與吸收塔的筒體通過焊接、螺接、鉚接等定位連接方式連 接為一體,把吸收塔、煙 、煙 支架相互連接、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本發明的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將煙囪疊置在吸收塔的頂部,相較于煙囪與吸 收塔分開布置的裝置,既能減小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的占地面積,又可取消吸收塔與煙 囪之間的連接管道,還能利用吸收塔作為煙囪的中下部筒節,減小實際建造的煙囪長度;將 煙囪支架的立柱與吸收塔的筒體通過焊接、螺接、鉚接等定位連接方式連接為一個整體,對 吸收塔筒體和煙囪支架起補強作用,既可減小吸收塔筒體的壁厚,又可增大吸收塔筒體的 剛度,還可提高煙 支架的穩定性;煙 的各筒節之間、吸收塔頂部短管與煙 筒節之間均 采用柔性連接,各筒節的重量由煙 支架分節承受,可有效降低煙 的絕大多數筒節(特 別是中下部筒節)所承受的水平載荷,減小相應煙囪筒節的壁厚,同時也可降低由煙囪水 平載荷引起的吸收塔筒體與煙 支架所承受的彎矩及剪力,從而減少吸收塔筒體與煙囪支 架的材料用量。總之,采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減小吸收塔與煙囪布置所需的占地面積, 降低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的建設投資與維修費用。
圖1是本發明的吸收塔、煙囪、煙囪支架組合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吸收塔、煙囪、煙囪支架組合體的府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的煙氣脫硫吸收塔與煙囪的組合體包括吸收塔1、煙囪
2、煙囪支架3。煙囪被疊置在吸收塔的頂部,由至少2個筒節組成,其重量由煙囪支架承受。 煙囪的各筒節之間、吸收塔頂部短管與煙 筒節之間均采用柔性連接,借助由橡膠、纖維等 材料制造的柔性連接件4 (它屬于煙@的一部分)相互連接在一起,柔性連接件4與煙囪之 間的固定方式為粘接、螺接,或在柔性連接件4的外側加箍緊固。煙@的各筒節通過支耳等 分別固定在煙 支架的水平連接梁上,各筒節的重量由煙 支架分節承受。煙 支架的立 柱與吸收塔的筒體通過焊接、螺接、鉚接等定位連接方式連接為一體。煙 支架可采用金 屬材料建造,也可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還可一部分采用金屬材料,一部分采用鋼筋混凝土 建造。在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煙 支架或支架的部件時,可酌情在鋼筋混凝土部件上設置 預埋件(鋼板、螺栓、支座等),以便進行支架與吸收塔筒體之間、支架與煙囪之間的連接與 固定。煙囪支架的立柱至少有3根,其橫截面的形狀可為圓形、三邊形、多邊形、角形、槽形 等,立柱在長度方向的形狀可為直線、折線、曲線等,各立柱之間酌情設置連接梁、拉桿、撐 桿等。
權利要求
一種煙氣脫硫吸收塔與煙囪的組合體,包括吸收塔、煙囪、煙囪支架,其特征在于吸收塔、煙囪、煙囪支架之間相互連接、組合成一個整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煙氣脫硫吸收塔與煙囪的組合體,其特征在于煙囪被疊置在 吸收塔的頂部,煙囪與吸收塔之間采用柔性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煙氣脫硫吸收塔與煙囪的組合體,其特征在于煙囪支架與吸 收塔之間通過焊接、螺接、鉚接等定位連接方式連接為一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煙氣脫硫吸收塔與煙囪的組合體,其特征在于煙囪由至少2 個筒節組成,煙 的各筒節之間采用柔性連接,各筒節的重量由煙 支架分節承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煙氣脫硫裝置中的吸收塔、煙囪、煙囪支架。所述的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系吸收塔、煙囪、煙囪支架相互連接、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它把煙囪疊置在吸收塔的頂部,煙囪的各筒節之間、吸收塔頂部短管與煙囪筒節之間均采用柔性連接,煙囪中各筒節的重量由煙囪支架分節承受;煙囪支架的立柱與吸收塔的筒體通過焊接、螺接、鉚接等定位連接方式連接為一體。相較于煙囪與吸收塔分開布置的裝置,本發明的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可減小吸收塔與煙囪布置所需的占地面積,降低吸收塔與煙囪之組合體的建設投資與維修費用。
文檔編號F27D17/00GK101856582SQ20091005891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3日
發明者楊炯良, 賀運初 申請人:成都華西工業氣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