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廢熱再利用裝置,特別是一種淤泥或污泥干 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
背景技術:
湖泊、河流中的淤泥或污泥,以及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淤泥或污 泥,含有大量的可燃物。為了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此類淤泥 或污泥,常將污泥預先干燥后進一步處置,如淤泥干燥后可作為燃料。 目前的干燥系統是把淤泥送入料倉,經給料機送入干燥機,干燥機中 設有螺旋輸送和擠壓裝置,淤泥在干燥機中邊輸送邊被干燥,調節干 燥介質參數或改變干燥機轉速可以得到可燃成品。
目前的淤泥干燥系統中的螺旋輸送裝置是在一根管子上焊接有 螺旋葉片,在螺旋葉片中間的管子里通入高溫加熱介質,對淤泥進行 加熱,使淤泥中的水分蒸發成蒸汽。這些蒸發出來蒸汽熱沒有得到再 利用,所以目前的淤泥干燥系統熱消耗量大,干燥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 用裝置,它可以大大的提高熱量的利用率,降低能耗。本實用新型還 具有改造成本低,工作可靠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一種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 置,包括料倉,料倉經給料機與干燥機的進料口連接,干燥機上設有
出料口;干燥機上還設有蒸汽出口和回收口,蒸汽出口經閥門與凈化 器的入口管道連接;凈化器上設有返料口和凈化氣出口;返料口與干 燥機上的回收口管道連接;干燥機內設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給料軸、
3給料軸分成兩段或三段加熱軸段,其中位于出料口處的加熱軸段為高 溫加熱軸段,其余的加熱軸段為低溫加熱軸段,高溫加熱軸段經閥門
與高溫熱源系統管道連接;凈化器上的氣態出口經風機與低溫加熱軸 段連接。
上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中,所述的料倉中設 有料倉給料軸,給料機內設有給料機給料軸;凈化器的凈化氣出口經 風機與料倉給料軸或/和給料機給料軸連接。
前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中,所述的高溫熱源 系統經閥門與低溫加熱軸段、料倉給料軸和給料機給料軸連接。
前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中,所述的低溫加熱 軸段、料倉加熱器和給料加熱軸段出口的凝結水與不凝氣體處理系統 連接。
前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中,所述的高溫加熱 軸段的出口與熱介質回收或處理系統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只用高溫加熱介質對干燥機中的部 分淤泥進行直接加熱,其余的加熱介質采用直接加熱的淤泥在加熱過 程中產生的蒸汽循環再利用,因此可大幅度的節約能耗,提高熱量的 利用率。本實用新型在對原有系統進行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投入很大 的成本,改造后的系統運行穩定可靠。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料倉,2-給料機,3-干燥機,4-進料口, 5-出料口, 6-蒸汽出口, 7-回收口, 8-凈化器,9-返料口, IO-凈化氣 出口, 11-給料軸,12-低溫加熱軸段,13-高溫加熱軸段,14-高溫熱 源系統,15-料倉給料軸,16-給料機給料軸,17-不凝結氣體處理系 統,18-熱介質回收或處理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 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如圖1所 示。是在原有的淤泥干燥系統基礎上改造成的,原有的淤泥干燥系統
包括料倉1,料倉1的底部設有給料機2,給料機2中設有螺旋推進 裝置,給料機2的出口與干燥機3的進料口4連接,干燥機3中設有 螺旋推進及擠壓裝置,將淤泥干燥并擠壓成顆粒狀的燃料從出料口 5 輸出。
在對干燥機3進行改造時,在干燥機3上增設蒸汽出口 6和回收 口7,蒸汽出口6經閥門與凈化器8的入口管道連接;凈化器8把混 雜在蒸汽中的淤泥微粒進行分離,分離出來的微粒通過凈化器8上的 返料管9經回收口 7返送回干燥機3進行再干燥,凈化器8分離出來 的純凈蒸汽經凈化器8的氣態出口 IO送出,作為再利用的加熱介質。 將原干燥機3中的一根給料軸分成三段加熱軸段,其中位于出料口 5 處的加熱軸段為高溫加熱軸段13,其余的加熱軸段為低溫加熱軸段 12;每段加熱軸段可以是互相獨立的加熱軸段,也可以是三段兩端封 閉的加熱軸段連接成一體的互不相通的多段給料軸段。高溫加熱軸段 13經閥門與高溫熱源系統14管道連接;凈化器8上的氣態出口 10 經風機與低溫加熱軸段12連接。為了方便利用蒸汽對料倉和給料機 進行預熱,在料倉1中設有料倉給料軸15,給料機2中設有給料機 給料軸16;凈化器8上的凈化氣出口 10經風機與料倉給料軸15或/ 和給料機給料軸16連接。為了在初始狀態可以使淤泥在全過程得到 加熱,高溫熱源系統14經閥門與低溫加熱軸段12、料倉給料軸15 和給料機給料軸16連接,開始工作之前將通往料倉給料軸15、給料 機給料軸16、低溫加熱軸段12的閥門打開,對入口端進行加熱,當淤泥產生大量蒸汽后,再將打開的閥門關閉,利用淤泥產生的蒸汽對
料倉給料軸15、給料機給料軸16、低溫加熱軸段12進行加熱。對料 倉給料軸15、給料給料軸16、低溫加熱軸段12進行加熱后的低溫蒸 汽經風機與不凝結氣體處理系統17連接。高溫加熱軸段13出口經閥 門與熱介質回收或處理系統18連接,將其回收后進行下一次循環使 用。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
一種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如圖1所示。是將干 燥機3中的給料軸分成兩段加熱軸段,淤泥入口處的給料軸為低溫加 熱軸段12,淤泥出口處的給料軸為高溫加熱軸段13。也可以將干燥 機3中的給料軸分成三段加熱軸段,淤泥入口處的兩段加熱軸段為低 溫加熱軸段12,淤泥出口處的加熱軸段為高溫加熱軸段13,在高溫 加熱軸段13中通入200 25(TC的導熱油或蒸汽對干燥機3內位于出 料口 5處的淤泥進行干燥;出料口 5處的淤泥在干燥過程中會產生大 量約為IOO'C的高溫高壓蒸汽,把這些高溫高壓蒸汽經凈化器8分離 出蒸汽中的雜質顆粒,然后引入低溫加熱軸段12,對位于干燥機3 內入口處和中間段的淤泥進行干燥。也可以將出料口 5處的淤泥在干 燥過程中產生的蒸汽引入料倉或/和給料機對淤泥進行預加熱。加熱 器利用之后的低溫蒸汽其溫度仍在40 8(TC之間,還可以提供給對 溫度要求不高的低熱用戶,如浴室用熱,取暖用熱等。
工作時將濕度為83%左右的淤泥放入料倉1,在料倉1的下部通 過給料機2將淤泥送入干燥機3,千燥機3中設有螺旋葉片,螺旋葉 片中間的軸是空心軸,空心軸就作為給料軸,給料軸分成兩段或三段 不互通加熱軸段,啟動時,各段加熱軸段中均通入200 250'C的高 溫高壓導熱油或蒸汽,對淤泥進行加熱干燥,當淤泥中的水份蒸發產 生大量約為100。C的高溫高壓蒸汽后,關閉低溫加熱軸段12。使200 25(TC高溫高壓導熱油或蒸汽,只對出口處的高溫加熱軸段13進行加熱,低溫加熱軸段12利用淤泥中的水份蒸發產生大量約為iocrc的
高溫高壓蒸汽進行加熱。淤泥在干燥機3中經過加熱干燥,并經螺旋 葉片擠壓形成干燥的顆粒狀。本實用新型由于只用200 25(TC的高 溫高壓導熱油或蒸汽對高溫加熱軸段13進行加熱,低溫加熱軸段12 利用淤泥蒸發過程中產生的蒸汽進行加熱,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熱量, 提高熱能的利用率。
權利要求1、一種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包括料倉(1),料倉(1)經給料機(2)與干燥機(3)的進料口(4)連接,干燥機(3)上設有出料口(5);其特征在于干燥機(3)上還設有蒸汽出口(6)和回收口(7),蒸汽出口(6)經閥門與凈化器(8)的入口管道連接;凈化器(8)上設有返料口(9)和凈化氣出口(10);返料口(9)與干燥機(3)上的回收口(7)管道連接;干燥機(3)內設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給料軸(11)、給料軸(11)分成兩段或三段加熱軸段,其中位于出料口(5)處的加熱軸段為高溫加熱軸段(13),其余的加熱軸段為低溫加熱軸段(12),高溫加熱軸段(13)經閥門與高溫熱源系統(14)管道連接;凈化器(8)上的氣態出口(10)經風機與低溫加熱軸段(12)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倉(1)中設有料倉給料軸(15),給料機(2) 內設有給料機給料軸(16);凈化器(8)的凈化氣出口 (10)經風機 與料倉給料軸(15)或/和給料機給料軸(16)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溫熱源系統(14)經閥門與低溫加熱軸段(12)、 料倉給料軸(15)和給料機給料軸(16)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溫加熱軸段(12)、料倉加熱器(15)和給料 加熱軸段(16)出口的凝結水與不凝氣體處理系統(17)連接。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溫加熱軸段(13)的出口與熱介質回收或處理 系統(18)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淤泥或污泥干燥系統廢熱再利用裝置。包括干燥機(3),干燥機(3)內設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給料軸(11)、給料軸由兩段或三段加熱軸段構成,位于出料口(5)處的加熱軸段為高溫加熱軸段(13),其余的給料軸為低溫加熱軸段(12),高溫加熱軸段(13)經閥門與高溫熱源系統(14)管道連接;干燥過程產生的蒸汽經管道與低溫加熱軸段(12)連接。本實用新型只用高溫加熱介質對干燥機中的部分淤泥進行直接加熱,其余的加熱介質采用直接加熱的淤泥在加熱過程中產生的蒸汽循環再利用,可大幅度的節約能耗,提高熱量的利用率。在進行設備改造時,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設備運行穩定可靠。
文檔編號F26B21/04GK201289280SQ20082012295
公開日2009年8月1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8日
發明者廖玉華, 李和平, 贠小銀, 邱河梅, 湘 黃 申請人:中國華電工程(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