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能量交換芯體和能量交換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及通風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量交換芯體和一種 能量交換板。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空調及通風設備越來越多的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 空調及通風設備的作用是排出室內的污濁空氣,并吸入室外的新鮮空氣,以補 充室內的氧氣,維持室內的空氣密度。但是,室內空氣和室外空氣之間具有一定的溫度差,為保持室內空氣溫度 不變,節約能源消耗,在空調及通風設備中設有能量交換裝置,以回收利用室 內排出的空氣中所攜帶的能量。能量交換芯體是能量交換裝置的核心,在通風換氣的過程中,能量交換芯 體通過設在其中的能量交換板,能夠將室內排出的空氣中所攜帶的能量轉移到 室外送進的空氣中,實現能量的回收利用。能量的回收率取決于能量交換芯體的能量交換率,而在能量交換芯體的截 面積相同的情況下,能量交換率又與所述能量交換芯體的能量交換面積有關, 能量交換面積越大,能量交換率也就越高。目前的能量交換芯體由能量交換板和支板間隔堆疊而成,如圖1所示,第一能量交換板101、第二能量交換板102、第三能量交換板103均為平面結構, 用于進行能量交換,第一支板201、第二支板202均為波浪狀結構,用于支撐各 能量交換板。設定第一能量交換板101和第二能量交換板102之間的部分為排風區域401,圖1中朝向紙外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排風的方向,則第二能量交換板102 和第三能量交換板103之間的部分為送風區域402,圖1中朝向紙內的箭頭所示 的方向為送風的方向。反之,也可設定第一能量交換板101和第二能量交換板 102之間的部分為送風區域,則圖1中朝向紙外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送風的方向, 第二能量交換板102和第三能量交換板103之間的部分為排風區域,則圖1中 朝向紙內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排風的方向。該能量交換芯體工作時,排風區域401中的排風與送風區域402中的新風 通過第二能量交換板102進行能量交換,第二能量交換板102為平面結構,排 風區域401和送風區域402之間具有一個能量交換面300,這種能量交換方式稱 為單面能量交換,能量交換面積小,能量交換率低。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量交換芯體,其能夠提高 能量交換率。為解決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能量交換芯體,包括至少兩塊呈堆疊設置的能量交換板,在所述各能 量交換板上設有一預定區域,所述預定區域內的板體為波浪狀結構,所述預定 區域周圍的板體為平面結構;所述波浪狀結構由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和背面上 平行間隔設置的凹槽所構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封閉的端面;在所述堆疊設置各能量交換板中形成有排風通道和送風通道,其中,所 述排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排風通 道所包圍。其中,在所述堆疊設置的各能量交換板中形成有排風通道和送風通道具體 為在所述堆疊設置的各能量交換板中,位于上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上的的所述能量交換板背面上的凹槽空間形成排風通道或送風通道;位于上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背面上的凹槽側壁和位于下層的所述能量交 換板正面上的凹槽側壁之間的空間形成送風通道或排風通道;且所述排風通道 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4皮相鄰的所述排風通道所包圍。或者,在所述堆疊設置的各能量交換板之間設有平面隔板。 設置所述平面隔板后,在所述堆疊設置的各能量交換板中形成有排風通道 和送風通道具體為所述平面隔板與位于其上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背面上的凹 槽之間的空間形成排風通道或送風通道;所述平面隔板與位于其下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上的凹槽之間的空間形成送風通道或排風通道;且所述排風通道 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相鄰的所述排風通道所包圍。所述凹槽的截面幾形狀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圓弧形。 所述能量交換芯體的材料為鋁箔、塑料、紙張或有機膜。 所述能量交換芯體的外部輪廓形狀為正方形、長方形、五邊形、六邊形。 本實用新型能量交換芯體,其排風區域分為多個排風通道,其送風區域分 為多個送風通道,所述排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 被相鄰的所述排風通道所包圍,這種結構增加了能量交換面積,提高了能量交 換率。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另 一個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量交換芯板,其能 夠使能量交換率得到提高。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的能量交換板為波浪狀結構,所述預定區域周圍的能量交換板為平面結構;所 述波浪狀結構由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間隔設置的凹槽所構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封閉的端面;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上的凹槽為排風通道或送風通道,所述能量交換板背面上的凹槽為送風通道或排風通道;所述排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排風通道所包圍。所述凹槽的截面幾何形狀為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或圓弧形。 所述能量交換板的材料為鋁箔、塑料、紙張或有機膜。 本實用新型能量交換板,其板體上的排風通道^皮相鄰的送風通道所包圍,其板體上的送風通道被相鄰的排風通道所包圍,這種結構增加了能量交換面積,提高了能量交換率。
圖1為現有的能量交換芯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能量交換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能量交換板的截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能量交換板的凹槽截面形狀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由能量交換板堆疊構成的能量交換芯體的局部結構示 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由能量交換板和隔板堆疊構成的能量交換芯體的局部 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旨在提供一種能量交換芯體和一種能量交換板,其能夠 提高能量交換率。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能量交換芯體和能量交換板進行詳細描述。 結合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能量交換板1,在能量交換板1上設有 一預定區域,該預定區域內的能量交換板l為波浪狀結構11。波浪狀結構11由設在能量交換板1正面的凹槽13和背面的凹槽14所構成,凹槽13和凹槽14 交錯平行設置,凹槽13的端部具有封閉的端面16,凹槽14具有封閉的端面15。波浪狀結構11周圍的能量交換板為平面結構12,平面結構12將能量交換 板1分為上下兩部分,設平面結構12以上的部分為排風區域,則平面結構12 以下的部分為送風區域。在所述排風區域中通入排風時,圖3中朝向紙外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排風 的方向,所述排風能夠通過凹槽13,而由于端面15的阻擋,所述排風卻無法通 過凹槽14,此時凹槽13為排風通道。在所述送風區域中通入送風時,圖3中朝向紙內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送風 的方向,所述送風能夠通過凹槽14,而由于端面16的阻擋,所述送風卻無法通 過凹槽13,此時凹槽14為送風通道。這樣,由于端面15和端面16作用,所述排風通道凹槽13中的排風和所述 送風通道凹槽14中的送風不會產生竄風現象。排風通道凹槽13被相鄰的送風通道凹槽14所包圍,送風通道凹槽14被相 鄰的排風通道凹槽13所包圍,因此,排風通道凹槽13中的排風和送風通道凹 槽14中送風通過凹槽13和凹槽14的側壁進行能量交換,與現有的能量交換板 的平面結構相比,在所述各能量交換板跨度相同的情況下,能量交換板1的波 浪狀結構11增大了能量交換面積,提高了能量交換率。反之,能夠設平面結構12以上的部分為送風區域,平面結構12以下的部 分為排風區域。如圖4所示,才艮據加工條件或工藝,凹槽13和凹槽14的截面幾何形狀可 以為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圓弧形,凹槽13和凹槽14的截面幾何形狀的選 擇可根據現有條件綜合考慮,比如,既要求所述凹槽易于加工,又要求所述凹 槽具有較大的表面積以增加能量交換面積,如果所述兩個要求不能同時滿足時, 可采取折衷的方法綜合考慮。當所述能量交換板1選用導熱但不透濕的材料,如鋁箔或塑料時,本實用 新型可用于顯熱交換,即只進行熱量之間的交換;當所述能量交換板1選用既 導熱又透濕的材料,如紙張或有機膜時,本實施例可用于全熱交換,即不只進 行顯熱交換,還可以進行潛熱交換。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能量交換芯體,所述能量交換芯體能夠提高能量交 換率。實施例一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能量交換芯體包括兩塊能量交換板,即第一能量 交換板51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第一能量交換板51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上下 堆疊設置,二者連接在一起,使得其所形成的能量交換芯體為一體式結構。在 實際使用中,可才艮據情況在第一能量交換板51的上方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下 方繼續疊加所述能量交換板。所述第一能量交換板51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的 結構與上述能量交換板l的結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在第一能量交換板51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上下堆疊設置所形成的能量交 換芯體中,設第一能量交換板51的平面結構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的平面結構 之間的空間為排風區域;第一能量交換板51的平面結構以上的空間、以及第二 能量交換板52的平面結構以下的空間為送風區域。在所述排風區域中通入排風時,圖5中朝向紙外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排風的方向,所述排風能夠通過第一能量交換板51背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正面上的凹槽,卻無法通過第一能量交換板51正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換 板52背面上的凹槽,此時,第一能量交換板51背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換 板52正面上的凹槽之間的空間形成排風通道5 3。在所述送風區域中通入送風時,圖5中朝向紙內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送風 的方向,所述送風能夠通過第一能量交換板51正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換板 52背面上的凹槽,卻無法通過第一能量交換板51背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換 板52正面上的凹槽,此時,第一能量交換板51正面上的凹槽空間形成送風通 道54,第二能量交換板52背面上的凹槽空間形成送風通道55。排風通道53被相鄰的送風通道54和55所包圍,送風通道54和55也被相 鄰的排風通道53所包圍,排風通道53中的排風和與其相鄰的送風通道54和55 中的送風進行能量交換,其能量交換面為排風通道53與送風通道54和55相鄰 的側面,其能量交換方式為多面能量交換,與現有的單面能量交換方式相比, 在所述能量交換芯體截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能量交換芯體增大了能 量交換面積,從而提高了能量交換率。反之,能夠設第一能量交換板51的平面結構和第二能量交換板52的平面 結構之間的空間為送風區域;第一能量交換4反51的平面結構以上的空間、以及 第二能量交換板52的平面結構以下的空間為排風區域。實施例二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能量交換芯體包括兩塊能量交換板,即第三能量 交換板61和第四能量交換板62,在第三能量交換板61和第四能量交換板62之 間設有隔板63,隔板63為平面結構,第三能量交換板61、第四能量交換板62 以及隔板63上下堆疊設置,三者連接在一起,使得其所形成的能量交換芯體為10一體式結構。在實際使用中,可根據情況在本實施例所述結構的基礎上繼續疊加所述能量交換板或隔板。第三能量交換板61和第四能量交換板62的結構與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能量交換板l的結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設第三能量交換板61的平面結構以上的空間、以及第四能 量交換板62的平面結構和隔板63之間的空間為排風區域;第四能量交換板62 的平面結構以下的空間、以及第三能量交換板61的平面結構和隔板63之間的 空間為送風區域。在所述排風區域中通入排風時,圖6中朝向紙外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排風 的方向,所述排風能夠通過第三能量交換板61正面上的凹槽、以及第四能量交 換板62正面上的凹槽側壁和隔板63之間的空間,卻無法通過第四能量交換板 62背面上的凹槽、以及第三能量交換板61背面上的凹槽側壁和隔板63之間的 空間,此時,第三能量交換板61正面上的凹槽空間形成排風通道67,第四能量 交換板62正面上的凹槽側壁和隔板63之間的空間形成排風通道65。在所述送風區域中通入送風時,圖6中朝向紙內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為送風 的方向,所述送風能夠通過第四能量交換板62背面上的凹槽、以及第三能量交 換板61背面上的凹槽側壁和隔板63之間的空間,卻無法通過第三能量交換板 61正面上的凹槽、以及第四能量交換板62正面上的凹槽側壁和隔板63之間的 空間,此時,第四能量交換板62背面上的凹槽空間形成送風通道66,第三能量 交換板61背面上的凹槽側壁和隔板63之間的空間形成送風通道64。排風通道65被相鄰的送風通道64和66所包圍,排風通道67被相鄰的送風通道64所包圍;送風通道64被相鄰的排風通道65和67所包圍,送風通道66被相鄰的排風通道65所包圍。所述排風通道中的排風與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中的送風進行能量交換,其能量交換面除了所述能量交換板上所述凹槽的側面以外,還包括所述隔板,與實施例一中所述的能量交換芯體相比,在所述能量 交換芯體截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能量交換芯體更加增大了能 量交換面積,提高了能量交換率。反之,能夠設第三能量交換板61的平面結構以上的空間、以及第四能量交換板62的平面結構和隔板63之間的空間為送風區域;第四能量交換板62的平 面結構以下的空間、以及第三能量交換板61的平面結構和隔板63之間的空間 為排風區域。當所述能量交換芯體選用導熱但不透濕的材料,如鋁箔或塑料時,本實用 新型可用于顯熱交換,即只進行熱量之間的交換;當所述能量交換芯體選用既 導熱又透濕的材料,如紙張或有機膜時,本實施例可用于全熱交換,即不只進 行顯熱交換,還可以進行潛熱交換。根據實際情況,所述能量交換芯體的外部輪廓可以為不同的形狀,其外部 輪廓形狀大部分為多邊形,例如正方形、長方形、五邊形、六邊形等。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 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 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能量交換芯體,包括至少兩塊呈堆疊設置的能量交換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能量交換板上設有一預定區域,所述預定區域內的板體為波浪狀結構,所述預定區域周圍的板體為平面結構;所述波浪狀結構由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間隔設置的凹槽所構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封閉的端面;在所述堆疊設置的各能量交換板中形成有排風通道和送風通道,其中,所述排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排風通道所包圍。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能量交換芯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堆疊設置的各能量交換板中形成有排風通道和送風通道具體為在所述堆疊設置的各能量交換板中,位于上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上的 凹槽空間和位于下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背面上的凹槽空間形成排風通道或送風 通道;位于上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背面上的凹槽側壁和位于下層的所述能量交換 板正面上的凹槽側壁之間的空間形成送風通道或排風通道;且所述排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被相鄰的所 述排風通道所包圍。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能量交換芯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堆疊設置的 各能量交換板之間設有平面隔板。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交換芯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堆疊設置的 各能量交換板中形成有排風通道和送風通道具體為所述平面隔板與位于其上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背面上的凹槽之間的空間形 成排風通道或送風通道;所述平面隔板與位于其下層的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上的凹槽之間的空間形成送風通道或排風通道;且所述排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被相鄰的所 述排風通道所包圍。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能量交換芯體,其特征在于所 述凹槽的截面幾形狀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圓弧形。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交換芯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交換芯體 的材料為鋁箔、塑料、紙張或有機膜。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能量交換芯體,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各能量 交換板、或由所述能量交換板和所述隔板堆疊形成的所述能量交換芯體為一體 式結構。
8、 一種能量交換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能量交換板上設有一預定區域,所述預定區域內的能量交換板為波 浪狀結構,所述預定區域周圍的能量交換板為平面結構;所述波浪狀結構由所 述能量交換板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間隔設置的凹槽所構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 封閉的端面;所述能量交換板正面上的凹槽為排風通道或送風通道,所述能量交換板背 面上的凹槽為送風通道或排風通道;所述排風通道與所述送風通道相鄰。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交換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幾何 形狀為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或圓弧形。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交換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交換板的 材料為鋁箔、塑料、紙張或有機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能量交換芯體和一種能量交換板,涉及空調及通風設備領域,為能夠提高能量交換率而設計。所述能量交換板包括板體,所述板體中部為波浪狀結構,其周圍為平面結構,所述波浪狀結構由所述板體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間隔設置的凹槽所構成,所述板體正面上的凹槽為排風通道或送風通道,所述板體背面上的凹槽為送風通道或排風通道,所述排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送風通道所包圍,所述送風通道被相鄰的所述排風通道所包圍。所述能量交換芯體由所述能量交換板堆疊而成,且能夠在堆疊起來的各所述能量交換板之間設置隔板。本實用新型可用于進行能量交換。
文檔編號F24F12/00GK201331159SQ20082011006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18日
發明者昝耀輝 申請人:北京環都人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