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坤腔燃燒式鍋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鍋灶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坤腔燃燒式鍋灶。
背景技術:
人類用火歷史悠久,做飯有炊煙,取暖有爐煙,至今沒有改進,盡管有天 然氣、煤氣在大城市應用,但也不普及,取暖和農村居民做飯大都是燒煤燒柴, 九億農民排放炊煙,再加上所有燃煤鍋爐的排放給大氣環境造成了污染,另外 煙的排放也是能源的浪費,為解決以上的問題,申請人經過多次的試驗,首先 取得成功的是"熱氣流逆轉燃燒法",用于鍋爐效果很好,但是由于只能燃煤燃 柴,而且首先由循環水爐條采熱,對鍋底采熱有影響,造成其用于鍋灶還是有 所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熱氣流逆轉燃燒法用于鍋灶有所不足的問 題,提供了一種坤腔燃燒式鍋灶。
一種坤腔燃燒式鍋灶,包括灶體、燃燒腔,燃燒腔上方設坐鍋圈,燃燒腔 下方為儲灰塵倉,燃燒腔一側設置進料進風門,儲灰塵倉一側設置儲灰塵倉門,
其特征在于燃燒腔底部設耐火底板組成的坤板,坤板為"y形,坤板尾部 上方設火舌,火舌與坤板之間形成火喉(其作用和形象如喉嚨),坤板兩側連接 左右側壁,左右側壁同時與火舌連接,火舌對面為與左右側壁連接的正壁,正 壁與坤板之間留有落灰通道,左右側壁、正壁頂部外側設有限火圈,限火圈、 火舌與坐鍋圈和鍋具底部貼合,正壁與鍋具底部留有間隙。燃燒腔的整體似口
腔,所以命名為"坤腔"。
熱氣流逆轉燃燒法鍋灶只能燒煤燒柴,本實用新型除燒煤燒柴無煙外,還 可燃燒塑料、橡膠、尼龍等垃圾,無煙、無異味,效果特好,而且可以解決這 方面的污染。熱氣流逆轉燃燒法首先由循環水爐條采熱,這對鍋底采熱受到影 響,本實用新型消除了這個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熱快,給炊事工作節省了時間,特別是它比傳 統燃燒法的能源用量少,燒煤能節省25%左右,燒柴能節省50%以上,所有農 村居民的用量加上所有采暖鍋爐的用量,全國節省一天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不冒煙減少了碳的排放量,空氣得到凈化,效益無法估計。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向視圖 圖3為圖1的俯視圖
圖中l-燃燒腔,2-坐鍋圈,3-坤板,4-火舌,5-火喉,6-側壁,7-出火口, 8-正壁,9-限火圈,10-搭扣,11-進料進風口, 12-儲灰塵倉,13-儲灰塵倉口, 14-灰塵倉上口, 15-進料進風門,16-儲灰塵倉門,17-煙道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是用來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而不是對其作任何限制。
坤腔燃燒式鍋灶,設置燃燒腔1,燃燒腔1上方安置鍋具,燃燒腔1下面設 置耐火底板,即坤板3,坤板3兩側有左右側壁6,坤板正面后部有火舌4,坤 板3與火舌4之間形成火喉5,火喉5的對面有正壁8,火舌4的頂部與火舌4 的兩側壁頂部形成能與鍋底吻合的兒字形,與鍋底吻合密封構成了完整的燃燒 腔l,它是有煙燃燒區,也是部分鍋底的首采熱區。燃燒腔l內的坤板3下面為 儲灰塵倉4,燃燒時敞開進料進風口 11,關閉儲灰塵倉門16,點燃后帶煙的火
苗隨引風機形成的氣流經過火喉5的高溫時,可燃氣體被迅猛地徹底點燃,火 焰呈紫黃色,經出火口 7沖入限火圈9以內的鍋底部位,形成二次燃燒及二次 采熱,最后余熱從限火圈9兩端排往煙道17,當火焰一出火喉氣流減速隨火帶 出的灰塵從灰塵倉上口 14沉入灰塵倉,形成自身消煙自身除塵的燃燒過程。
權利要求1、一種坤腔燃燒式鍋灶,包括灶體、燃燒腔(1),燃燒腔(1)上方設坐鍋圈(2),燃燒腔(1)下方為儲灰塵倉(12),燃燒腔(1)一側設置進料進風門(15),儲灰塵倉(12)一側設置儲灰塵倉門(16),其特征在于燃燒腔(1)底部設耐火底板組成的坤板(3),坤板(3)為“√”形,坤板(3)尾部上方設火舌(4),火舌(4)與坤板(3)之間形成火喉(5),坤板(3)兩側連接左右側壁(6),左右側壁(6)同時與火舌(4)連接,火舌(4)對面為也與左右側壁(6)連接的正壁(8),正壁(8)與坤板(3)之間留有落灰通道,左右側壁(6)、正壁(8)項部外側設有限火圈(9),限火圈(9)、火舌(4)與坐鍋圈(2)和鍋具底部貼合,正壁(8)與鍋具底部留有間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鍋灶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坤腔燃燒式鍋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熱氣流逆轉燃燒法用于鍋灶有所不足的問題。坤腔燃燒式鍋灶,包括灶體、燃燒腔,燃燒腔底部設耐火底板組成的坤板,坤板為“√”形,坤板尾部上方設火舌,火舌與坤板之間形成火喉,坤板兩側連接左右側壁,左右側壁同時與火舌連接,火舌對面為與左右側壁連接的正壁,正壁與坤板之間留有落灰通道,左右側壁、正壁頂部外側設有限火圈,限火圈、火舌與坐鍋圈和鍋具底部貼合,正壁與鍋具底部留有間隙。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熱快,節約能源,燒煤能節省25%左右,燒柴能節省50%以上,減少污染。
文檔編號F24B1/192GK201193837SQ20082007615
公開日2009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18日
發明者李寄陶 申請人:李寄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