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調器,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空調器的室內單元, 該室內單元能夠相對于空調器的主體旋轉用于排放經熱交換的空氣的 排放孔。
背景技術:
圖19為常規空調器的透視圖。
參見圖19,在常規空調器的室內單元內,前中部排放孔702形成 在構成外觀的機殼700的前面的上部的中央部位處,前右和前左排放 孔704分別形成在機殼700的前面的上部的兩個側面上,并且左右吸 入孔706分別形成在機殼700的前面的下部的兩個側面上。
用于使通過前中部排放孔702排放的空氣分散的排放格柵710設 置在前中部排放孔702上。
用于打開和關閉前左和前右排放孔704的排放葉片710分別可旋 轉地安裝在前左和前右排放孔704上。
吸入格柵714分別安裝在左右吸入孔706上。
在常規空調器的室內單元內,通過左右吸入孔706所吸入的空氣 在機殼700內被調節,即被冷卻或被加熱,并且通過前中部排放孔702 和前左和前右排放孔704被排放到室內單元的上部向前方向上。
但是,在常規空調器的室內單元內,左右吸入孔706、前中部排
放孔702和前左和前右排放孔704均形成在機殼700的前面上,使得 吸入到空調器前面下部內的空氣可被排放到空調器前面的上部處。結 果,所排放的空氣流的方向受到限制并且是不變的,而不能提高冷卻 或加熱效率。
另外,由于排放的空氣流的方向的原因,使傳統空調器室內單元 的安裝位置受到限制。因而,難以改善內部外觀和有效利用室內空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其能夠廣泛地、快速地且 有效地將經熱交換的空氣排放到空間中。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其能夠選擇地、快速地 且有效地將經熱交換的空氣排放到空間中。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其能夠分散地、快速地 且有效地將經熱交換的空氣排放到空間中。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其能夠將經熱交換的空 氣通過多個單獨形成的排放孔排放到空間中。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其使用多個單獨形成的 排放孔,和用于通過多個排放孔排放經熱交換的空氣的可旋轉的排放器。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其能夠利用排放孔或敞 開端的旋轉以及百葉窗扇片的運動將經熱交換的空氣排放到空間中。
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器,其能夠通過可旋轉頭部 的頂面排放經熱交換的空氣。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提供一種空調器,包括吸入孔; 風機,所述風機設置為通過吸入孔吸入空氣;熱交換器,所述熱交換 器設置為與被風機所吸入的空氣進行熱交換;通道,所述通道延伸以 將空氣從吸入孔輸送到風機和熱交換器,所述通道的一端是敞開的; 和至少一個排放孔,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設置成與敞開端具有間隙, 用于排放在熱交換器中經熱交換的空氣,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相對于 所述敞開端是可旋轉的。例如,所述敞開端可以是空調器機殼的敞開 的上部,或者是排放器的敞開端。
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頭部,所述頭部具有至少一 個排放孔;和旋轉軸,所述旋轉軸連接于頭部,用于旋轉頭部。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百葉窗扇片,該百葉窗扇片設 置在敞開端和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之間,相對于敞開端和所述至少一 個排放孔中的至少一個旋轉,并且運動以改變通過所述至少一個排放 孔所排放的空氣的方向。采用此結構,空間可有效地被冷卻或加熱。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頭部,該頭部具有頂面,所述 至少一個排放孔形成在所述頂面上。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頭部,該頭部具有所述至少一 個排放孔,其中形成有導向件,所述導向件改變從敞開端所排放的空 氣的方向。采用此結構,經熱交換的空氣可有效從頭部被引導至所述 至少一個排放孔,并且最終排放到空間中。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多個排放孔,所述多個排放 孔沿與所述敞開端的相對旋轉方向設置;和排放器,所述排放器具有 所述敞開端并且相對于所述多個排放孔設置,以通過所述多個排放孔 排放所述經熱交換的空氣。采用此結構,經熱交換的空氣可沿目標方
向通過多個排放孔排放到空間中,而不旋轉整個頭部。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馬達,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 至少一個排放孔和所述風機之間,用于驅動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和所 述敞開端之間的相對運動。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機殼,在所述機殼中設置有 敞開端以及提供有吸入孔、風機和熱交換器;頭部,所述頭部具有至 少一個排放孔;和導向件,所述導向件設置在敞開端側處,用于將經
熱交換的空氣引導到頭部。采用此結構,經熱交換的空氣可在分別制 成為單獨的裝置的頭部和機殼之間穩定地流動。
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空調器包括頭部,所述頭部具有沿相對 于敞開端的旋轉方向間隔設置的多個排放孔;和排放百葉窗,用于分 別打開和關閉所述多個排放孔。通過設置多個排放孔和用于打開和關 閉排放孔的排放百葉窗,空調器可均勻快速地將經熱交換的空氣排放 到周圍的空間和/或沿目標方向排放。
根據本發明,空調器能夠廣泛地、快速地且有效地將經熱交換的 空氣排放到空間中。
根據本發明,空調器能夠選擇地、快速地且有效地將經熱交換的 空氣排放到空間中。
根據本發明,空調器能夠分散地、快速地且有效地將經熱交換的 空氣排放到空間中。
根據本發明,通過控制多個排放孔的打開和關閉和/或頭部(或排 放器)的旋轉,空調器能夠均勻地、選擇地和分散地將經熱交換的空 氣排放到空間中。
根據本發明,通過控制頭部(和/或排放器)的旋轉以及百葉窗扇 片的運動,空調器能夠均勻地、選擇地、分散地和有效地排放經熱交 換的空氣。
根據本發明,通過使用具有檢修孔的機殼,空調器允許使用者易 于接近用于旋轉頭部或排放器的單元。
參照附圖,本發明將變得更加易于理解,其中所述附圖只是作為
舉例示出且因此它們將不限制本發明,其中
圖1為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安裝的視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未運
轉時的透視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運轉 時的透視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前面板 呈打開狀態的透視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分解透
視圖6是沿圖2中的線A-A的橫截面圖7是沿圖2中的線B-B的橫截面圖8示出了圖5中的風機和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9示出了圖5中的頭部和頭部旋轉單元的分解透視圖10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頭
部旋轉模式運轉的一個例子的透視圖1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頭
部靜止模式運轉的一個例子的透視圖1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頭
部靜止模式運轉的另一個例子的透視圖1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橫截面圖;圖1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主要 元件的分解透視圖;圖1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橫截面圖;圖1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主要 元件的分解透視圖;圖1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橫截面圖;圖18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主要元件的分解透視圖;圖19示出了常規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透視圖;圖20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未 運轉時的透視圖;圖2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頭部、頭部旋轉單元和排 放百葉窗的分解透視圖;圖2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未 運轉時的透視圖;圖2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透視圖;圖24是沿圖23中的線A-A的橫截面圖;圖2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頭部、排放百葉窗單元和 頭部旋轉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2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透視圖;圖2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分解 透視圖;圖28是沿圖26中的線C-C的橫截面圖;圖29示出了圖27中的排放器和排放器旋轉單元的分解透視圖30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排 放器旋轉模式運轉的一個例子的透視圖;圖3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排 放器旋轉模式運轉的另一個例子的透視圖;圖3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排 放器旋轉停止模式運轉的一個例子的透視圖;圖3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橫截面圖;圖3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橫截面圖;圖3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主 要元件的分解透視圖;圖36示出對應于排放孔的某個旋轉角度和旋轉周期的不同例子 的曲線圖;圖37示出對應于排放孔的某個旋轉角度的室內溫度曲線圖;和 圖38示出對應于排放孔的旋轉周期的室內溫度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照附圖對依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空調器進行詳細地 描述。圖1為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安裝的視圖。空調器的至少一個室內單元1安裝在需要空氣調節的室內空間I 內,并且通過制冷劑管3連接到安裝在室內空間I外面的至少一個室外 單元2上,用于冷卻、加熱或凈化室內空間I。為了便于說明,可設想 安裝有一個室內單元1和一個室外單元2。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處于未運 轉時的透視圖,并且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
內單元處于運轉時的透視圖。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在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內,用于吸入 室內空氣的吸入孔11和12形成在形成下部外觀的機殼10上,并且用于將空氣排放到室內空間的排放孔21、 22和23形成在構成上部外觀 的頭部20上。頭部20利用位于機殼10的上部處的頭部旋轉單元在左 右方向上旋轉。吸入孔11和12形成在機殼10的前、后、左、右表面的任一個表 面上。當所吸入的氣流方向不同時,室內空氣可迅速均勻地被吸入到 機殼10內。因此,吸入孔11和12可分別形成在機殼10的前后表面 上,或分別形成在機殼10的左右表面上。為了便于說明,設想吸入孔 ll和12分別形成在機殼IO的左右表面上。在下文中,形成在機殼IO 的左表面上的吸入孔11稱為左吸入孔11,形成在機殼10的右表面上 的吸入孔12稱為右吸入孔12。當空氣易于在室內空間內循環時,空氣可在室內空間內快速均勻 地被調節。為了有助于室內空間中的空氣循環,將吸入孔11和12設 置在離開排放孔21、 22和23的機殼10的下部處。此外,當所排放氣流的方向不同時,空氣可在室內空間內快速均 勻地被調節。為了產生最佳排放氣流,多個排放孔21、 22和23沿著 頭部20的周邊方向彼此隔離。因此,排放孔21、 22和23形成在頭部20的四個表面中的至少兩 個表面上。特別地,由于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靠近于室內空間的墻壁 安裝以有效地利用室內空間,所以頭部20的四個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表 面受到室內空間墻壁的阻擋。優選地,排放孔21、 22和23形成在頭 部20的四個表面中的三個表面上,以產生最佳排放氣流。在下文中, 排放孔21稱為第一排放孔21,排放孔22稱為第二排放孔22,并且排
放孔23稱為第三排放孔23。用于打開和關閉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并且控制 所排放氣流的方向的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可旋轉地形成在第一、 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上。在下文中,形成在第一排放孔21 上的排放百葉窗24稱為第一排放百葉窗24,形成在第二排放孔22上 的排放百葉窗25稱為第二排放百葉窗25,并且形成在第三排放孔23 上的排放百葉窗26稱為第三排放百葉窗26。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可在上下方向、左右 方向或其它方向上旋轉。在此實施例中,由于頭部20如下所述地在左 右方向上旋轉,故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優選地 在上下方向上旋轉,以產生最佳排放氣流。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前面板 呈打開狀態的透視圖,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 室內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6是沿圖2中的線A-A的橫截面圖,并且 圖7是沿圖2中的線B-B的橫截面圖。機殼10形成為長方體形狀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機殼10具有 敞開的頂面或在其頂面上具有孔,以與頭部20相通。艮P,機殼10包括基座30,其形成機殼10的底面;主框架40, 其放置在基座30的上部,并且具有敞開成與頭部20相通的頂面和敞 開的前面和底面;前面板50,其形成在主框架40的敞開的前面上,用 于打開和關閉主框架40的敞開的前面;和頂蓋52,其設置在主框架 40的敞開的頂面上。基座30包括在其上安裝有主框架40和前面板50的基座安裝部 分32;和從基座安裝部分32向上突出的排水扇部分34,其用于收集
來自熱交換器70的冷凝水,所述熱交換器70放置在排水扇部分34上。排水扇部分34包括左板部分35,其從基座安裝部分32向上突 出;右板部分36,其從基座安裝部分32向上突出并與左板部分35形 成有間隙;和上盒體部分37,其形成在左板部分35和右板部分36的 兩個頂端上,并且在其一側處具有排水孔37a。排水軟管38的一端連接于排水孔37a,并且其另一端穿過機殼10 的一側延伸到機殼10的外部空間,該排水軟管38連接至上盒體部分 37。最優選地,基座30是塑料注模而成的。為了將排水扇部分34與 基座安裝部分32以突出的形式模制為單體,開口 30a形成在排水扇部 分34處,特別地,形成在上盒體部分37的下部處。基座30還包括基座蓋30b,基座蓋30b利用緊固件,例如螺釘, 緊固到基座安裝部分32的底面上,用于擋住開口 30a的底端。基座30的基座安裝部分32的底面可直接接觸室內空間的底面。 此外,基座30可放置在與室內空間的底面相接觸的專用基座面板39 上。在此,設想基座30還包括其上緊固有基座安裝部分32的基座面 板39。主框架40包括左面板41,其設置在基座30的左上部分處;右 面板42,其設置在基座30的右上部分處;和后面板43,其設置在基 座30的后上部分處。左吸入孔11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左面板41的下部上。設置在左吸入孔11上的左吸入格柵44聯接于左面板41 。
用于過濾掉流經左吸入格柵44的空氣中的雜質的左預過濾器45a 可拆卸地聯接于左吸入格柵44。用于凈化流經左預過濾器45a的空氣的高性能左過濾器45b,例如 HEPA過濾器或者電除塵器,設置在左面板41上。左過濾器導向件45c 安裝在左面板41上,高性能左過濾器45b可拆卸地聯接到所述左過濾 器導向件45c。右面板42沿左右方向在結構上對稱于左面板41。右吸入孔12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右面板42的下部上。設置在右吸入孔12的右吸入格柵47聯接于右面板42。用于過濾掉流經右吸入格柵47的空氣中的雜質的右預過濾器4Sa 可拆卸地聯接于右吸入格柵47。用于凈化流經右預過濾器48a的高性能右過濾器48b,例如HEPA 過濾器或者電除塵器,設置在右面板42上。右過濾器導向件48c安裝 在右面板42上,高性能右過濾器48b可拆卸地聯接到所述右過濾器導 向件48c。具有排水軟管38和熱交換器70的制冷劑管穿過的管通孔43a的 管蓋43b安裝在后面板43上。其上安裝有管蓋43b的管蓋安裝部分43c 形成在后面板43的下部上。從左面板41突出的鉤所插入到的鉤孔(未示出)和從右面板42 突出的鉤所插入到的鉤孔(未示出)分別形成在后面板43上。 前面板50在機殼10的前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打開和關閉,從而 可易于修理或更換機殼10內部的部件。艮P,可旋轉地插在基座30和頂蓋52內的鉸軸50a和50b分別形 成在前面板50的左右側中的一側的頂端和底端上。前面板50可利用磁體的磁力、鉤、閂鎖等使機殼10的前表面保 持關閉。前面板把手可形成在前面板50上,以便使用者可容易地打開和關 閉前面板50。頂蓋52形成為具有用于空氣流動的頂蓋孔52a的環狀結構,以便 機殼10和頭部20可彼此相通。頂蓋52放置在主框架40上,并且利用緊固件53,例如螺釘,緊 固到主框架40上。為了改善視覺效果,頂蓋52的顏色或材料可與主框架40或前面 板50的顏色或材料不同。在另一方面,為了當前面板50打開時(參見圖4)掩蓋機殼10 的復雜的內部結構,則前面板50可還包括放置在前面板50內部的前 內面板54,用于遮蓋主框架40的敞開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前內面板54可設置成整體地或部分地遮蓋主框架40的敞開的前 表面。另外,可設置多個前內面板54,以部分地遮蓋主框架40的敞開 的前表面。在此實施例中,可設想前內面板54整體地遮蓋主框架40 的敞開的前表面。
用于提供機殼10內部檢修的至少一個檢修孔54a形成在前內面板 54上。用于打開和關閉檢修孔54a的前內蓋面板54b分別設置在檢修 孔54a上。在此,可設想形成有三個檢修孔54a,以分別對應于稍后論述的風 機60、熱交換器70和頭部旋轉單元20'。前內蓋面板54b利用緊固件55,例如螺釘,可拆卸地聯接于前內 面板54,或者利用鉸鏈結構在其上打開和關閉。前內蓋面板54b包括前內蓋面板把手54c,以便使用者可容易地操 縱前內蓋面板54b。附件保持部分54d可形成在前內蓋54上,所述附件保持部分54d 用于保持附件,例如用于無線控制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的遙控器56。另一方面,用于控制空調器室內單元1的運轉和顯示空調器室內 單元1的運轉狀態的顯示裝置58可安裝在機殼10的主框架40的邊緣 上。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分解透 視圖,圖6是沿圖2中的線A-A的橫截面圖,圖7是沿圖2中的線B-B 的橫截面圖,并且圖8示出了圖5中的風機和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風機60設置在機殼10內部的上部處,用于通過左右吸入孔11和 12吸入機殼10的室外空氣,并且將所吸入的空氣輸送到機殼10的上 部。風機60包括風機馬達安裝件61,其安裝在熱交換器71的上部;風機馬達62,其安裝在風機馬達安裝件61上;通風扇64,其軸向地 安裝在風機馬達62的旋轉軸62a上;和孔板66,其安裝在風機馬達安 裝件61上,用于圍繞通風扇64。
通風扇64包括圓柱形轂64a;多個扇片64b,所述多個扇片64b 螺旋地形成在轂64a的外圓周上;和圓盤部64c,圓盤部64c水平地形 成在轂64a內部,風機馬達62的旋轉軸62a被聯接于圓盤部64c。
扇片64b的頂面為凹面并且其底面為凸面,從而扇片64b具有弓 形截面。
孔板66在上下方向上打開,以便在熱交換器70內經過熱交換的 空氣可沿上下方向流動。中心通道比上通道和下通道窄。
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分解透 視圖,圖6是沿圖2中的線A-A的橫截面圖,圖7是沿圖2中的線B-B 的橫截面圖,并且圖8示出了圖5中的風機和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
熱交換器70設置在機殼10內部的下部處,用于冷卻或加熱機殼 10內的空氣。
熱交換器70包括第一熱交換部分71;與第一熱交換部分71間 隔設置的第二熱交換部分72;用于遮擋第一熱交換部分71和第二熱交 換部分72之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中的一個表面的第一蓋73;以及用于 遮擋第一熱交換部分71和第二熱交換部分72之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 中的另一 個表面的第二蓋74。
第一熱交換部分71的底端放置在排水扇部分34上,并且其頂端 放置在左面板41的左吸入孔11的右側并且沿左方向傾斜,以面向左 吸入孔11的上部。 第二熱交換部分72的底端放置在排水扇部分34上,并且其頂端 放置在右面板42的右吸入孔12的左側并且沿右方向傾斜,以面向右 吸入孔12的上部。熱交換器70還包括左氣密件75,其利用緊固件緊固在第一蓋 73的頂端的左側和第二蓋74的頂端的左側,用于遮擋熱交換器70的 頂端的左側與左面板41之間的間隙;和右氣密件76,其利用緊固件緊 固在第一蓋73的頂端的右側和第二蓋74的頂端的右側,用于遮擋熱 交換器70的頂端的右側與右面板42之間的間隙。熱交換器70固定到左面板41和右面板42中的至少一個上。左托 架80利用緊固件81,例如螺釘,緊固到熱交換器70的第一蓋73上, 并且牢固地鉤在左面板41上。右托架82利用緊固件83,例如螺釘, 緊固到熱交換器70的第一蓋73上,并且牢固地鉤在右面板42上。具有c形截面的彎曲部分84形成在熱交換器70的第一蓋73的頂 端上。永久磁體85安裝在彎曲部分84的前表面上。彎曲部分84的頂面利用緊固件86,例如螺釘,緊固到風機馬達 安裝件61和孔板66上。熱交換器70利用后托架87固定到后面板43上。熱交換器70還包括制冷劑管保持件88,制冷劑管保持件88用于 將連接于熱交換器70的第一熱交換部分71和第二熱交換部分72中的 至少一個上的制冷制管3的一側固定到熱交換器70的第一蓋73上。熱交換器70包括形成在第一蓋73上的管通孔73a,以便制冷劑
管3可沿第一蓋73的向前方向通過第一蓋73延伸;和管蓋89,其用 于使管通孔73a的吸入空氣最少,并用于蓋住穿過管通孔73a的制冷劑 管3的一部分。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分解透 視圖,圖6是沿圖2中的線A-A的橫截面圖,圖7是沿圖2中的線B-B 的橫截面圖,并且圖9示出了圖5中的頭部和頭部旋轉單元的分解透 視圖。頭部20可形成圓形或多邊形結構。在此,設想頭部20形成多邊 形結構。多邊形頭部20可為任意類型的多邊形,例如四面體、五面體或六 面體。在此實施例中,設想所述頭部20為六面體。頭部20包括頭部基部面板100,其設置在機殼10上部處;頭 部主框架110,其放置在頭部基部面板100的上部,并且其頂面和底面 為敞開的;和頭部頂部面板120,用于覆蓋頭部主框架110敞開的頂面。優選地,頭部基部面板100的尺寸與機殼10的頂面尺寸幾乎相同, 以與機殼IO具有一致性。用于使頭部20與機殼10相通的頭部孔101形成在頭部基部面板 100上,以便機殼10內的空氣可輸送到頭部20。頭部孔101可形成在 頭部基部面板100的中心部分處,以便機殼10內的空氣可平穩地輸送 到頭部20。至少一個緊固孔103形成在頭部基部面板100上,以便頭部基部 面板100可利用緊固件102,例如螺釘,聯接于下述的頭部旋轉單元 20'的驅動齒輪上。
頭部基部面板100位于機殼10上。優選地,頭部20和機殼10安 裝成具有不相互千涉的最小間隙。
頭部主框架ll(T包括形成頭部主框架110的四個表面的第一至第 四側面板111至114。
第一至第四側面板111至114可模制成單一體,或者獨立地模制 和組裝。此外,第一至第四側面板111至114可模制成兩個或三個部 件并進行組裝。在此實施例中,設想第一至第四側面板111至114單 獨地模制并且組裝。
如上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中的任一排放 孔形成在第一至第四側面板111至114中的三個側面板上,以在頭部 20的三個面上產生排放氣流。如圖2所示,當頭部20以直線的形式聯接到機殼IO上時,第一 至第四側面板111至114中的、與機殼10的后面板43相對應的第四 側面板114與機殼10的后面板43 —起放置在室內空間的墻壁側處。
因此,除了第四側面板114外,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 和23中的任一排放孔優選地形成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側面板111、 112 和113上。為了便于說明,設想第一排放孔21形成在第一側面板111 上,第二排放孔22形成在第二側面板112上,和第三排放孔23形成 在第二側面板113上。設置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上以沿上下方向旋 轉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聯接于第一、第二 和第三側面板111、 112和113。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包括可旋轉地設置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排 放百葉窗扇片24a、 25a和26a;和固定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 窗扇片24a、25a和26a上且可旋轉地插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側面板111、 112和113內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軸24b、 25b和26b。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軸24b、 25b和26b聯接于第一、第 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扇片24a、 25a和26a的底端。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可分別通過第一、第 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130、 140和150自動地打開和關閉。第一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130包括第一排放百葉窗馬達132, 用于提供旋轉驅動力;第一主動小齒輪134,其軸向地安裝在第一排放 百葉窗馬達132的旋轉軸131上,并且與第一排放百葉窗24中的任一 個一起旋轉;第一齒條136,其與第一主動小齒輪134嚙合,并且沿上 下方向滑動;和第一從動小齒輪138,其與第一齒條136嚙合,并且和 未與第一主動小齒輪134相嚙合的第一排放百葉窗24 —起旋轉。第一排放百葉窗馬達132由緊固件,例如螺釘,緊固到第一齒輪 殼體139的外部上,所述第一齒輪殼體139固定在頭部20中,用于引 導第一齒條136的滑動。第一主動小齒輪134聯接于第一排放百葉窗24的第一排放百葉窗 軸24b。如上所述,第一齒條136可滑動地插入在第一齒輪殼體139內。第一從動小齒輪138聯接于第一排放百葉窗24的第一排放百葉窗 軸24b。
第一排放百葉窗24不旋轉360°。例如,第一排放百葉窗24在90° 的范圍內旋轉。因此,第一從動小齒輪138可形成圓弧形,而不是第 一主動小齒輪134的圓形。與第一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130相同,第二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 140包括第二排放百葉窗馬達142、第二驅動小齒輪144、第二齒條146、 第二從動小齒輪148和第二齒輪殼體149。此外,與第一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130相同,第三排放百葉窗驅 動單元150包括第三排放百葉窗馬達152、第三驅動小齒輪154、第三 齒條156、第三從動小齒輪158和第三齒輪殼體159。為了將氣流猛烈地排放到高溫較高的區域以快速冷卻和加熱,在 頭部20內安裝有紅外傳感器27、 28和29,用于檢測室內空間的溫度 分布。沿著頭部20的周邊方向設置有多個紅外傳感器27、 28和29,以 提高檢測室內溫度分布的精確性。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單元的分解透 視圖,圖6是沿圖2中的線A-A的橫截面圖,圖7是沿圖2中的線B-B 的橫截面圖,并且圖9示出了圖5中的頭部和頭部旋轉單元的分解透 視圖。頭部旋轉單元20'包括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其固定在機殼IO 內,以面對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頭部軸承170,其安裝在頭 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和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之間;頭部保持件 180,用于防止頭部20與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分離;頭部旋轉單元 馬達190和192;和頭部旋 轉驅動力傳輸裝置200。
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設置在機殼10的敞開的頂面上,以支撐頭 部20。
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可在風機60的上部處直接安裝在機殼10 上,或放置并安裝在風機60上,或放置在風機60上并安裝在機殼10 上。在此,設想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在風機60的上部處直接安裝在 機殼10上,以不受風機60振動的直接影響。
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放置在機殼10的敞開的頂面上。因此,為 了隱藏機殼10的內部,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包括足夠大的托架主面 板161,以蓋住機殼10的整個敞開的頂面。
托架主面板161在上下方向上與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分隔 開預定間隙,以便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和頭部旋轉驅動力傳 輸裝置200可放置在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和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 100之間。
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包括托架緊固凸臺163,托架緊固凸臺163 形成在托架主面板161的邊緣上,以與機殼10面接觸,并且利用緊固 件162,例如螺釘,緊固到機殼10上。
優選地,至少兩個托架緊固凸臺163沿著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 的周邊方向設置。
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托架主面板161蓋住機殼10的整個敞開 的頂面。因此,托架孔164形成在托架主面板161上,以便機殼10和 頭部20可彼此相通,以使空氣流動。
優選地,托架孔164的中心在上下方向上對應于頭部20的頭部孔 101的中心,以便自機殼10至頭部20的空氣流可在豎直方向上流動, 以使空氣輸送效率最高。優選地,托架孔164的中心對應于風機60的中心,以使空氣輸送 效率最高。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包括空氣導向肋165,用于引導空氣自機 殼10至頭部20的上下流動,以使空氣輸送效率最高。空氣導向肋165 形成為環形結構,并且從頭部20的托架主面板161突出,用于圍繞托 架孔164。空氣導向肋165可從托架主面板161沿上下方向豎直地突出,以 便在機殼10和頭部20之間的空氣導向肋165的部分是連續的。此外, 空氣導向肋165可從托架主面板161沿上下方向傾斜地突出,以便機 殼10和頭部20之間的空氣導向肋165的部分可以逐漸減小或增加。 此外,空氣導向肋165可形成為各種形狀。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包括從托架主面板161朝著頭部20突出的 托架凸緣166,用于支撐頭部20和在上下方向上鉤住頭部保持件180。托架凸緣166包括豎直部分166a,其豎直地從托架主面板161 朝著頭部20突出;和水平部分166b,其從豎直部分166a的不與托架 主面板161連接的頂端垂直地彎曲,并且設置在與頭部20的頭部基部 面板100的同一高度處。托架凸緣166的豎直部分166a設置在托架緊固凸臺163和托架孔 164之間的托架主面板161上,以便托架凸緣166不會中斷自機殼10 至頭部20的空氣的流動。
確定托架凸緣166的豎直部分166a的上/下方向上的長度,以便頭 部軸承170可放置在托架凸緣166的水平部分166b和頭部20的頭部 基部面板100之間,并且可將頭部保持件180鉤在托架凸緣166的水 平部分166b和托架主面板161之間。如后所述,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以及頭部旋轉驅動力傳 輸裝置200均設置在托架凸緣166的內部。因此,優選地,托架凸緣 166的水平部分166b從托架凸緣166的豎直部分166a朝頭部旋轉單元 托架160向外彎曲。托架凸緣166形成為環形結構,以總是支撐頭部20,而與頭部20 的旋轉無關。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包括安裝有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 的頭部旋轉單元馬達安裝部分167,用于牢固地支撐頭部旋轉單元馬達 190和192。優選地,頭部旋轉單元馬達安裝部分167設置在托架孔164和托 架凸緣166之間的托架主面板161上,以便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 192不會中斷自機殼10至頭部20的空氣的流動且不會干涉托架凸緣 166。因此,頭部旋轉單元馬達安裝部分167可通過空氣導向肋165和 托架凸緣166而以沿上下方向敞開的凹槽結構形成在托架主面板161 上。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包括形成在托架凸緣166上的頭部導向肋 168,用于引導頭部20的左右方向的旋轉。
部軸承170可插在頭部導向肋168內。頭部導向肋168形成為環形結構,以總是在頭部20的旋轉期間引 導頭部20的旋轉。優選地,頭部導向肋168的上/下長度短于托架凸緣166的水平部 分166b與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之間的間隙,以便頭部導向肋 168不會干涉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頭部軸承170用于減小頭部20的旋轉摩擦。頭部軸承170可固定 于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以線性接觸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 托架凸緣166的水平部分166b,或者固定于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 托架凸緣166的水平部分166b,以線性接觸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 100。在此實施例中,設想頭部軸承170固定于頭部20,以線性接觸頭 部旋轉單元托架160。優選地,提供有至少兩個頭部軸承170以穩固地支撐頭部20,并 且沿著頭部20的周邊方向設置以平衡頭部20。頭部軸承170包括頭部軸承輥172,其可旋轉地設置在頭部20 的頭部基部面板100和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托架凸緣166的水平 部分166b之間;和頭部軸承輥支腿174,其固定在頭部20的頭部基部 面板100上,用于可旋轉地支撐頭部軸承輥172。優選地,頭部軸承輥172的軸172a沿圍繞頭部20的水平面的中 心H形成的圓的徑向方向設置,以便頭部軸承輥172可繞著頭部20的 水平面的中心H旋轉。頭部軸承輥172安裝成位于頭部導向肋168內,以便頭部軸承輥 172可牢固地由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支撐并且可引導其旋轉方向。
頭部軸承輥支腿174安裝在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的下面, 以通過頭部基部面板100。頭部保持件180包括頭部保持件鉤182,頭部保持件鉤182與頭 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相結合,并且鉤在托架凸緣166上。頭部保持件鉤182包括豎直部分182a,其從頭部20的頭部基部 面板100朝著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豎直地突出;和水平部分182b, 其沿水平方向從頭部保持件鉤182的豎直部分182a彎曲,插在托架凸 緣166和托架主面板161之間,并在托架凸緣166的下部處被托架凸 緣166鉤住。確定頭部保持件鉤182的豎直部分182a的上/下方向上的長度,以 便頭部保持件鉤182的水平部分182b可向下地與托架凸緣166隔開預 定間隙,以防止頭部保持件鉤182和托架凸緣166之間的摩擦。優選地,提供有至少兩個頭部保持件鉤182以穩固地支撐頭部20, 并且沿著頭部20的周邊方向設置,以平衡頭部20。頭部保持件180包括保持件軸承184,保持件軸承184設置在頭 部保持件鉤182和托架凸緣166之間,用于牢固地支撐頭部20并且有 助于頭部20的旋轉。保持件軸承184可固定于頭部保持件鉤182以線性接觸托架凸緣 166的水平部分166b,或者固定于托架凸緣166的水平部分166b以線 性接觸頭部保持件鉤182。在此實施例中,設想保持件軸承184固定于 頭部保持件鉤182,以線性接觸托架凸緣166的水平部分166b。保持件軸承184包括保持件軸承輥185,其可旋轉地設置在頭
部保持件鉤182的水平部分182b和托架凸緣166的水平部分166b之 間;和保持件軸承輥支腿186,其固定在頭部保持件鉤182的水平部分 182b上,用于可旋轉地支撐保持件軸承輥185。優選地,保持件軸承輥185的軸185a沿圍繞頭部20的水平面的 中心H形成的圓的徑向方向設置,以便保持件軸承輥185可繞著頭部 20的水平面的中心H旋轉。優選地,提供有至少兩個保持件軸承184以穩固地支撐頭部20, 并且沿著頭部20的周邊方向設置,以平衡頭部20。特別地,頭部軸承170和保持件軸承184沿上下方向布置成排, 用于牢固地支撐頭部20和固定托架凸緣166。 SP,保持件軸承184在 托架凸緣166的上下方向上面對頭部軸承170。頭部旋轉單元馬達l卯和192設置在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頭 部旋轉單元馬達安裝部分167處,并且利用緊固件194和195,例如螺 釘,固定于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托架主面板161上。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可為交流馬達。優選地,提供有至 少兩個頭部旋轉單元馬達l卯和192,以穩定地平衡頭部20的旋轉。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的旋轉軸191和193從頭部旋轉單 元馬達190和192朝著頭部20豎直地設置。頭部旋轉驅動力傳輸裝置200將頭部旋轉單元馬達l卯和192的 旋轉驅動力傳輸給頭部20,以便頭部20可通過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 和192的旋轉驅動力在左右方向上旋轉。頭部旋轉驅動力傳輸裝置200 可采用各種方法例如皮帶輪、齒輪組和鏈條形成。在此實施例中,設 想頭部旋轉驅動力傳輸裝置200采用齒輪組方法形成。
旋轉驅動力傳輸裝置200包括由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驅動的主動齒輪201和202;和與主動齒輪201和202連續嚙合的從動 齒輪204,從動齒輪204固定于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上。至少兩個主動齒輪201和202分別設置成對應于頭部旋轉單元馬 達190和192。主動齒輪201和202分別軸向地安裝在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 192的旋轉軸191和193上。主動齒輪201和202相對小于從動齒輪204,并且齒數比從動齒 輪204的齒數少。主動齒輪201和202設置在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和頭部 20的頭部基部面板IOO之間。因此,優選地,主動齒輪201和202在 上下方向與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隔開預定間隙,以不與頭部基 部面板IOO相干涉。從動齒輪204設置在主動齒輪201和202之間,從而外接于主動 齒輪201和202。從動齒輪204形成為帶有空氣在其中心部流動的孔204a的環形結 構,從而不中斷自機殼10到頭部20的空氣流,即不阻塞頭部20的頭 部基部面板IOO的頭部孔IOI。從動齒輪204包括利用面接觸緊固到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 的從動凸臺204b,以便從動齒輪204可固定到頭部基部面板IOO上。由于從動齒輪204外接于主動齒輪201和202,所以從動齒輪凸臺204b優選地設置在從動齒輪204內部。優選地,沿著從動齒輪204的圓周方向設置有至少兩個從動齒輪 凸臺204b,以穩固地固定和平衡從動齒輪20。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空氣導向肋165直接設置在從動齒輪204 的下方。因此,從動齒輪204在上下方向上與空氣導向肋165隔開預 定間隙,以不千涉空氣導向肋165。現在將對本發明的運轉進行描述。當空調器的室內單元l沒有運轉時,如圖2所示,頭部20和風機 60不旋轉,并且第一、第二和第二排放孔21、 22和23由第一、第二 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關閉。為了提高視覺效果,頭部20和機殼10優選地沿上下方向設置成 直線形狀。為了便于說明,如圖2所示,當頭部20和機殼10沿上下 方向設置成直線形狀時,頭部20的旋轉角設想為0。。如后所述,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根據運轉條件的選擇可以以各種 方式運轉。正如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的運轉的一個實例,如圖3所示,除了 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的操作指令外,當使用者輸入用于旋轉頭部20的 頭部旋轉模式和用于打開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的第 一、第二和第二排放孔打開模式時,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以如下方式 運轉。驅動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主動齒輪201和202由頭部 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的旋轉驅動力旋轉,從動齒輪204由于主動
齒輪201和202的旋轉而旋轉。當從動齒輪204旋轉時,頭部20與從動齒輪204 —體地沿左右方 向旋轉。在此,可控制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使頭部20只沿左右 方向中的一個方向連續旋轉,或者使頭部20交替地沿左右方向往復地 旋轉。在頭部20沿左右方向往復地旋轉的情形中,可預設頭部20的 往復旋轉范圍為一個或多個模式,或由使用者選擇。另外,當驅動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馬達132、 142和152 時,第一、第二和第三小齒輪134、 144和154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 排放百葉窗馬達132、 142和152的旋轉驅動力而旋轉,第一、第二和 第三齒條136、 146和156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小齒輪134、 144和 154的旋轉而沿上下方向運動,并且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軸 24b、 25b和26b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齒條136、 146和156的上下運 動而旋轉,以使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沿上下方 向旋轉。因此,打開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可控制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馬達132、 142和152,以在 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打開之后停止。在此,第一、 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馬達132、 142和152可預設成完全打開第一、 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或根據使用者的選擇而控制完全或部 分地打開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可控制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馬達132、 142和152,以使 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百葉窗24、 25和26沿上下方向往復地旋轉。當風機馬達62被驅動以及通風扇64由于風機馬達62的旋轉驅動 力而旋轉時,在機殼10至頭部20的方向上產生風力。 機殼10的室外空氣由于風機60的風力被輸送到左吸入孔11和右吸入孔12。被輸送到左吸入孔11和右吸入孔12的空氣穿過左吸入孔 11和右吸入孔12吸入到機殼10內,并且由左右預過濾器45a和48a 和高性能左右過濾器45b和48b過濾。將吸入到機殼10內的空氣輸送到熱交換器70,并且通過與熱交 換器70內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而被冷卻或加熱。加熱或冷卻的空氣在左熱交換部分71和右熱交換部分72之間的 空間內進行混合,并被輸送到左熱交換部分71和右熱交換部分72之 間的上部,并且被吸入到風機60的孔板66內。將吸入到孔板66的空氣輸送到通風扇64的上部,從而產生渦流。將輸送到通風扇64的上部的渦流排放到孔板66的上部,接著流 經頭部旋轉單元托架160的托架孔164和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 的頭部孔IOI,并且被吸入到頭部20內。吸入到頭部20內的空氣穿過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 23從頭部20向外排放。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都是打開的且頭部20 沿左右方向往復旋轉,所以從頭部20排出的氣流可沿各個方向快速地 分散并且動態地循環。如圖5到圖10所示,作為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運轉的另一個實例, 當頭部20旋轉并且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部分地打開 時,空調器室內單元1以如下方式運轉。為了便于說明,設想第一排 放孔21是打開的并且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2和23是關閉的。
根據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的上述運轉條件,與空調器的室內單元 1運轉的一個實例相同,空氣由于風機60的風力而吸入到機殼10內,并由熱交換器70冷卻或加熱,并且吸入到頭部20內。由于第一排放孔21是打開的并且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2和23是關 閉的,所以吸入到頭部20的空氣只穿過第一排放孔21從頭部20排放 到外面。由于頭部20沿左右方向往復地旋轉,所以所排放的氣流沿各個方 向快速地分散并且動態地循環。當第一排放孔21是打開的并且第二和 第三排放孔22和23是關閉的時,穿過第一排放孔21可排放強烈的氣 流和長距離氣流。參見圖5至圖9和圖11,仍為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運轉的另一個 實例,當頭部20不旋轉并且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全 部打開時,空調器室內單元1以如下方式運轉。根據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的上述運轉條件,與空調器的室內單元 1運轉的一個實例相同,空氣由于風機60的風力而吸入到機殼10內, 并由熱交換器70冷卻或加熱,并且吸入到頭部20內。吸入到頭部20的空氣穿過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 快速地沿各個方向分散。由于頭部20不旋轉,所以排放更多靜態氣流, 以使室內環境寧靜。參見圖5至圖9和圖12,仍為空調器的室內單元l運轉的另一個 實例,當頭部20不旋轉并且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部 分打開時,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以如下方式運轉。為了便于說明,設 想第一排放孔21是打開的并且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2和23是關閉的。
根據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的上述運轉條件,與空調器室內單元1 運轉的一個實例相同,空氣由于風機60的風力而吸入到機殼10內,并由熱交換器70冷卻或加熱,并且吸到頭部20內。由于第一排放孔21是打開的并且頭部20不旋轉,所以吸入到頭 部20內的空氣穿過第一排放孔21被強烈地排放到特定長距離的區域 處。在此,頭部20可利用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的旋轉驅動力 旋轉并且停止,以便第一排放孔21可面對特定區域。如圖5至圖9所示,仍為空調器室內單元1運轉的另一個實例, 可根據紅外傳感器27、 28和29所檢測的結果而對頭部20進行旋轉控 制。根據紅外傳感器27、 28和29所檢測的結果,第一、第二和第三 排放孔21、 22和23可全部或部分打開。根據紅外傳感器27、 28和29所檢測的結果,若室內空間的特別 區域的溫度分布較高,則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部分 地打開(例如,第一排放孔21),以產生強烈的氣流,并且對頭部20 進行旋轉控制,使得打開的排放孔(例如,第一排放孔21)可面對顯 示較高的溫度分布的特定區域。當氣流強烈地排放到顯示較高的溫度分布的特定區域處時,特定 區域的溫度會急速地變化,以快速均勻地冷卻或加熱室內空間。根據紅外傳感器27、 28和29所檢測的結果,若室內空間的溫度 分布均勻時,則第一、第二和第三排放孔21、 22和23全部打開,以 使排放的氣流沿各個方向分散,由此,均勻地冷卻或加熱室內空間。 在此,頭部20可利用頭部旋轉單元20'而旋轉或受到旋轉限制。
圖1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橫 截面圖,和圖1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 的主要元件的分解透視圖。將不對前述元件進行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頭部旋轉驅動力傳輸裝置300包括由頭部旋轉單元馬達190和192驅動的主動齒輪301和302;和設置在 主動齒輪301和302外面的從動齒輪304,該從動齒輪304固定于頭部 20的頭部基部面板100上,主動齒輪301和302內接于從動齒輪304。主動齒輪301和302設置在從動輪304內部,以內接于從動齒輪 304內。從動齒輪304形成與頭部基部面板100的頭部孔101相匹配的環 形結構。圖1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橫 截面圖,和圖1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 的主要元件的分解透視圖。將不對前述的元件進行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頭部旋轉單元400包括一個頭部馬達 410,頭部馬達410具有直接連接于頭部20的旋轉軸411。頭部馬達410可設置在機殼10的內部,放置在機殼10和頭部20 的上方,或設置在頭部20的內部。在此實施例中,設想頭部馬達410 設置在頭部20的內部。當頭部馬達410設置在機殼10內部時,機殼10的上/下方向長度 會縮短,或者機殼10內的風機60或熱交換器70的布局可得到改善。 當頭部馬達410設置在頭部20內部時,若旋轉軸411聯接于頭部 20的頭部頂部面板120,則可使旋轉軸411的長度最小,以穩固地平 衡并支撐頭部20。在另一方面,頭部旋轉單元400還包括固定于機殼10的頭部馬達 托架420,用于支撐頭部馬達410。頭部馬達托架420牢固地支撐頭部馬達410。在此,頭部馬達托 架420可形成為三角架結構,以不中斷自機殼10至頭部20的空氣流 動。艮P,頭部馬達托架420包括用于支撐頭部馬達410的基座422, 頭部馬達410利用緊固件,例如螺釘,緊固在基座422上;和從基座 422突出的三個支腿424、 425和426,它們彼此間隔約120°,并且利 用緊固件,例如螺釘,緊固在機殼10上。頭部馬達托架420設置在機殼10的頂面上,以便頭部馬達410可 設置在頭部20內。為了隱藏頭部20中的頭部馬達410和旋轉軸411,頭部20可包 括圍繞頭部馬達410和旋轉軸411的頭部內蓋430。頭部內蓋430從頭部20的頭部頂部面板120朝頭部20內部豎直 地突出,并且形成具有敞開的上下部的環形結構。因此,頭部馬達410 和旋轉軸411可插入到頭部內蓋430內。用于頭部馬達410散熱的至少一個散熱孔431可形成在頭部內蓋 430的圓周上。圖1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橫 截面圖,和圖18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 的主要元件的分解透視圖。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頭部旋轉單元600包括一個頭部馬達610,頭部馬達610具有直接連接于頭部20旋轉軸611,旋轉軸611的 中心沿上下方向對應于頭部20的水平面的中心。旋轉軸611固定在頭部20的頭部基部面板IOO上。在此,頭部基 部面板100包括三角架形狀的旋轉軸托架620,旋轉軸托架620固定到 頭部基部面板100上并且聯接于旋轉軸611。頭部馬達610設置在機殼10的內部,并且由機殼10內的頭部馬 達托架630支撐。頭部馬達托架630牢固地支撐頭部馬達610。在此,頭部馬達托 架630形成為三角架結構,以不中斷自機殼10至頭部20的空氣流動。圖20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處于 未運轉時的透視圖,和圖2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頭部、 頭部旋轉單元和排放百葉窗的分解透視圖。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在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內,用于吸入 室內空氣的吸入孔11和12形成在形成下部外觀的機殼10上,用于將 空氣排放到室內空間的排放孔21形成在形成上部外觀的頭部20上, 頭部20由于機殼10的上部處的頭部旋轉單元而沿左右方向旋轉,并 且用于打開和閉合排放孔21和控制穿過排放孔21排放的氣流方向的 排放百葉窗24安裝在排放孔21上。排放孔21沿上下方向形成在頭部20的頂表面上,以便從排放孔 21排放的氣流不能直接地吹向生物,例如人和寵物。
排放孔21可形成為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即,排放孔21在形 狀上不受限制。在此實施例中,設想排放孔21形成為圓形。排放孔21可設置成單個或多個。在此實施例中,設想形成有一個排放孔21。當排放孔21沿上下方向形成在頭部20的頂表面上時,排放百葉 窗24形成在排放孔21上,以沿上下方向旋轉。排放百葉窗24可設置成單個或多個。在此實施例中,設想形成有 三個排放百葉窗24。三個排放百葉窗24可沿排放孔21的上下方向或寬度方向上布置 成排。在此實施例中,設想三個排放百葉窗24沿上下方向布置成排。在三個排放百葉窗24沿上下方向布置成排的情形中,至少最頂層 的排放百葉窗24的形狀與排放孔21的形狀相同,以完全覆蓋排放孔 21。在此實施例中,設想三個排放百葉窗24的形狀都與排放孔21的 形狀相同。用于使頭部20與機殼10相通的頭部孔101形成在頭部基部面板 100上,以便機殼10內的空氣可被輸送到頭部20。頭部孔101可形成 在頭部基部面板100的中心部處,以便機殼10內的空氣可平穩地輸送 到頭部20內。頭部主框架110包括形成頭部主框架110的四個表面的第一至第 四側面板111至114。第一至第四側面板111至114可模制成單體,或者單獨地模制和組裝。此外,第一至第四側面板111至114可模制成兩個或三個部件 并且組裝。頭部頂部面板120的尺寸幾乎與頭部主框架110的水平面的尺寸 相同,用于密封住頭部主框架110的敞開的頂面。圓形排放孔21形成在頭部頂部面板120的中心部分處。為了產生最佳的外部視覺圖像,頭部頂部面板120插入頭部主框 架110中,向下地與頭部主框架110的頂端分隔開預定間隙,并且由 頭部主框架110隱藏。安裝在頭部20內的每個排放百葉窗24包括可旋轉地設置在排 放孔21上的排放百葉窗扇片24a;以及固定在排放百葉窗扇片24a上 且旋轉地插入到頭部主框架110內的排放百葉窗軸24b。圖2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處于 未運轉時的透視圖。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多個排放百葉窗24在排放孔21的寬 度方向上以規則間隔設置。多個排放百葉窗24形成為沿其分隔方向分離排放孔21的形狀。 因此,當排放孔21關閉時,其可由多個排放百葉窗24完全覆蓋。圖2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透 視圖,圖24是圖23中沿線A-A的橫截面圖,和圖25示出了根據本發 明的第七實施例的頭部、排放百葉窗單元和頭部旋轉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將不對前述元件進行說明。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在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內,用于吸入 室內空氣的吸入孔11和12形成在形成下部外觀的機殼10上,用于將空氣排放到室內空間的排放孔21形成在形成上部外觀的頭部20上的 一側處,頭部20由于機殼10的上部處的頭部旋轉單元而沿左右方向 旋轉,并且用于控制排放的氣流方向的排放百葉窗單元設置在頭部20 上。艮口,機殼10包括基座30,其形成機殼10的底面;主框架40,其設置在基座30的上部處,并且具有敞開成與頭部20相通的頂面和 敞開的前面和底面;前面板50,其形成在主框架40的敞開的前面上, 用于打開和關閉主框架40的敞開的前面;和頂蓋52,其設置在主框架 40的敞開的頂面上。頂蓋52包括用于空氣流動的頂蓋孔52a,以便機殼10和頭部20 可彼此相通。為了突出視覺效果,頂蓋52的顏色或材料可不同于主框架40或 前面板50的顏色或材料。為了改善視覺效果,頂蓋52可形成得小于由主框架40和前面板 50的組合的水平表面。頭部20可形成為圓形或多邊形結構。在此實施例中,設想頭部 20形成為圓形結構。頭部20包括頭部基部面板100,其設置在機殼10的上部處; 頭部主框架110,其設置在頭部基部面板100的上部處,并且其頂面和 底面是敞開的;和頭部頂部面板120,用于覆蓋頭部主框架110的敞開 的頂面。
頭部基部面板100形成為比機殼IO的頂蓋52小的圓形形狀。用于使頭部20與機殼10相通的頭部孔101形成在頭部基部面板 100上,以便機殼10內的空氣可被輸送到頭部20。頭部孔101可形成 在頭部基部面板100的中心部分處,以便機殼10內的空氣可平穩地輸 送到頭部20內。網孔形的排放格柵22形成在排放孔21上,用于保護頭部20的內 部結構和防止由于排放孔21而產生的意外。頭部頂部面板120的形狀與頭部主框架110的頂面的形狀幾乎相 同,用于密封頭部主框架IIO的敞開的頂面。排放百葉窗單元包括多個排放百葉窗24,多個排放百葉窗24 沿上下方向設置在頭部20內,并且沿上下方向旋轉;排放百葉窗支撐 軸126,用于沿上下方向可旋轉地支撐多個排放百葉窗24;和排放百 葉窗驅動單元130,用于施加使排放百葉窗24沿上下方向旋轉的運轉 力。每個排放百葉窗24包括排放百葉窗扇片24a,其設置在頭部20 內以沿上下方向旋轉;和排放百葉窗鉸軸24b,其固定在排放百葉窗扇 片24a上,并且可旋轉地插入排放百葉窗支撐軸126內。排放百葉窗支撐軸126可由固定于機殼10的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 架128或由下述的頭部旋轉單元400牢固地支撐。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128包括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中心部 分(未示出),其固定于機殼IO上,并且聯接于排放百葉窗支撐軸126, 用于將機殼10內的空氣輸送到頭部20內;和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 連接部分128b,其從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中心部分突出,并且利用 緊固件,例如螺釘,緊固到機殼10上。優選地,為了牢固地支撐排放百葉窗支撐軸126,至少兩個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連接部分128b設置在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中心部分的圓周方向上。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130可固定于頭部20上,但是,其也可固定 于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128上。頭部旋轉單元400包括具有直接連接于頭部20的旋轉軸411的一 個頭部馬達410,旋轉軸411的中心沿上下方向對應于頭部20的水平 面的中心。旋轉軸411可固定于頭部20的頭部頂部面板120。在此,聯接于 旋轉軸411的旋轉軸凸臺121形成在頭部頂部面板120上。頭部馬達410設置在機殼10內,并且由機殼10內的頭部馬達托 架420支撐。頭部馬達托架420牢固地支撐頭部馬達410。在此,頭部馬達托 架420可形成為三角架結構,以不中斷從機殼10至頭部20的空氣流 動。艮卩,頭部馬達托架420包括用于支撐頭部馬達410的基座422, 頭部馬達410利用緊固件,例如螺釘,緊固在基座422上;和從基座 422突出的三個支腿424、 425和426,它們彼此間隔約120°,并且利 用緊固件,例如螺釘,緊固在機殼10上。圖2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透 視圖,圖2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分
解透視圖,圖28是沿圖26中的線C-C的橫截面圖,和圖29示出了圖 27中的排放器和排放器旋轉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將不對前述元件進行 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在空調器的室內單元l內,機殼10沿 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為圓形或多邊形結構。在此實施例中,設想機殼 IO形成為八邊形結構。用于吸入室內空氣的吸入孔11和12形成在機殼10的一個側面 處,用于將空氣排放到室內空間的排放孔13、 14和15形成在其另一 側面處。當所排放的空氣流方向為多種時,可在室內空間快速均勻地調節 空氣。為了產生最佳的排放空氣流,多個排放孔13、 14和15可優選 地沿著機殼10的周邊方向在相同水平面上彼此分隔開。在此實施例中,設想形成有三個排放孔13、 14和15。為了便于 解釋,形成在機殼10的前面上的排放孔13稱為前排放孔13,形成在 機殼10的左側上的排放孔14稱為左排放孔14,并且形成在機殼10的 右側上的排放孔15稱為右排放孔15。為了產生最佳的排放氣流,輔助排放孔16沿著機殼10的周邊方 向設置在多個排放孔13、 14和15之間,以將空氣排放到室內空間。由于排放的氣流的阻力在機殼10的內壁上增大,所以輔助排放孔 16優選地分別設置在前排放孔13和左排放孔14之間以及在前排放孔 13和右排放孔15之間。為了便于解釋,設置在前排放孔13和左排放 孔14之間的輔助排放孔16稱為左輔助排放孔16,并且設置在前排放 孔13和右排放孔15之間的輔助排放孔16稱為右輔助排放孔(未示出)。
機殼10可分成帶有左吸入孔11和右吸入孔12的下部和帶有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的上部。另外,機殼10形成為整 體式結構。在此實施例中,設想機殼10具有整體式結構。整體式機殼10包括基座30,其形成機殼10的底面;主框架40, 其設置在基座30的上部處,用于形成除了機殼10前表面以外的七個 周邊表面;前面板50,其形成在主框架40的前部上;和頂蓋20a,其 設置在主框架40的上部,用于形成機殼10的頂面。主框架40包括左面板41,其設置在基座30的左上部;右面板 42,其設置在基座30上的右上部;和后面板43,其設置在基座30的 后上部。左吸入孔11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左面板41的下部處,并且左排放 孔14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左面板41的上部處。右面板42和左面板41對稱。右吸入孔12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右面板42的下部處,并且右排放 孔15沿左右方向形成在右面板42的上部處。具有由排水軟管38和熱交換器70的制冷劑管穿過的管通孔43a 的管蓋43b安裝在后面板43的一側上。其上安裝有管蓋43b的管蓋安 裝部分43c形成在后面板43的下部上。從左面板41突出的鉤所插入到的鉤孔(未示出)以及從右面板 42突出的鉤所插入到的鉤孔(未示出)分別形成在后面板43上。前排放孔13沿前后方向形成在前面板50的前部上。前排放孔13 沿前后方向設置在前面板50的中心部分處。
左輔助排放孔16和右輔助排放孔(未示出)分別沿前后方向形成在前面板50的前排放孔13的左側和右側。用于打開和關閉左輔助排放孔16的左輔助排放孔葉片18設置在 左輔助排放孔16上。左輔助排放孔葉片18沿左右方向在左輔助排放 孔16上鉸鏈聯接且旋轉,用于打開和關閉左輔助排放孔16。用于打開和關閉右輔助排放孔(未示出)的右輔助排放孔葉片19 設置在右輔助排放孔(未示出)上。右輔助排放孔葉片19沿左右方向 在右輔助排放孔(未示出)上鉸鏈聯接且旋轉,用于打開和關閉右輔 助排放孔(未示出)。用于簡化對機殼10內部元件檢修的前面板孔50a形成在前面板50 上。前門52設置在前面板孔50a上,用于打開和關閉前面板孔50a。頂蓋20a設置在主框架40的上部處,并且利用緊固件,例如螺釘, 緊固于主框架40上。為了改善機殼10的風格,裝飾環59可進一步地插入在機殼10內。裝飾環59的顏色或材料可與機殼10的顏色或材料不同。用于將空氣從機殼10穿過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 15中的某些排放孔進行排放的排放器500設置在機殼10內,以沿左右 方向旋轉。排放器500可形成為圓形或多邊形結構。在此實施例中,設想排 放器500具有圓形結構。 優選地,排放器500布置在機殼10的上部處,以便可將空氣從排放器500直接排放至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中的某 些排放孔。排放器500包括圓形排放器底部面板100,其形成排放器500 的底面;環形排放器主框架504,其設置在排放器底部面板100的上部; 和圓形排放器頂部面板506,其設置在排放器主框架504的上部,用于 形成排放器500的頂面。用于從機殼IO吸入空氣的排放器吸入孔101形成在排放器基部面 板100上。排放器吸入孔101可形成在排放器基部面板100的中心部 分處,以便機殼10內的空氣可平穩地被輸送到排放器500內。排放器排放孔503形成在排放器主框架504的一側處,以面對前 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中的某些排放孔,用于將空氣 排放到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中的某些排放孔。形成一個排放器排放孔503,以集中排放的氣流。優選地,所述 排放器排放孔503幾乎與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中 的任一排放孔的尺寸相同。用于打開和關閉排放器排放孔503和控制排放的氣流的方向的排 放器排放百葉窗24形成在排放器排放孔503上。排放器排放百葉窗24包括排放器排放孔百葉窗扇片24a,其可 旋轉地設置在排放器排放孔503上;和排放器排放孔百葉窗軸24b,其 固定于排放器排放孔百葉窗扇片24a上,并且可旋轉地插入在排放器主 框架504內。圖30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處于
排放器旋轉模式運轉的一個例子的透視圖。在此,排放器500旋轉,并且排放器排放百葉窗24沿上下方向運動。將不對前述的元件進行說明。吸入到排放器500的空氣通過順序地流經排放器排放孔503以及 流經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中的面對排放器孔503 的排放孔而從機殼10被排放到外面。當排放器500沿左右方向往復旋轉時,從機殼IO排放出的氣流可 沿各個方向快速地分散并且動態地循環。由于氣流從機殼IO通過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 中的某些排放孔進行排放,所以氣流可強烈地排放到特定的長距離區 域處。圖3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處于 排放器旋轉模式運轉的另一個例子的透視圖。在此,排放器500旋轉, 并且左輔助排放孔16和右輔助排放孔17被打開。將不對前述的元件 進行說明。吸入到排放器500的空氣從機殼10通過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 14、右排放孔15、左輔助排放孔16和右輔助排放孔17中的某些排放 孔而被排放到外面。當從機殼10排放出的氣流的方向為多種時,所排放的氣流沿各個 方向快速地分散。圖3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處于 排放器旋轉停止模式運轉的一個例子的透視圖。吸入到排放器500的 空氣通過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右排放孔15、左輔助排放孔16
和右輔助排放孔17中的面對排放排放器孔503的排放孔而被排放到外面。不對前述的元件進行說明。當排放器500不旋轉時,排放更多靜態氣流,以使室內環境寧靜。此外,所述氣流可強烈地排放到特定的長距離區域處。圖3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橫 截面圖。旋轉軸411直接連接于排放器旋轉單元500的排放器頂部面 板506上。不對前述的元件進行說明。圖3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橫 截面圖。旋轉軸611直接連接于排放器旋轉單元500的旋轉軸托架620 上。不對前述的元件進行說明。圖3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室內單元的 主要元件的分解透視圖。不對前述的元件進行說明。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排放百葉窗800、 820和840分別形 成在前排放孔13、左排放孔14和右排放孔15上。該結構可對通過排 放孔13、 14和15排放的氣流的方向進行有效地控制。圖36示出顯示出排放孔的一個旋轉角度和旋轉周期的不同例子 的曲線圖。示出當空調器設置在如圖1所示的室內空間I的一邊處,并 且排放孔在90。的旋轉角度的范圍內往復地旋轉進行冷卻時對應于運 轉時間S的室內溫度T。圖37示出對應于排放孔的一個旋轉角度的室 內溫度的曲線圖,并且圖38示出對應于排放孔的旋轉周期的室內溫度 的曲線圖。參見圖36至圖38,當排放孔的一個旋轉角度在5°到55。的范圍內
時,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可快速均勻地冷卻室內空間I。特別地,當排 放孔的一個旋轉角度在15°到25。的范圍內時,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可 以以最佳冷卻性能更快速均勻地冷卻室內空間I。冷卻和加熱性能取決于將調節的空氣如何快速均勻地分散到室內空間I。如圖36至圖38的 實驗結果所述,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可以以最佳加熱性能快速均勻地 加熱室內空間I。
仍參見圖36至圖38,當排放孔的旋轉周期在5到70秒的范圍時, 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可快速均勻地冷卻或加熱室內空間I。特別地,當 排放孔的旋轉周期在9到20秒的范圍內時,空調器的室內單元1可以 以最佳冷卻或加熱性能更快速均勻地冷卻或加熱室內空間I。
盡管已經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應理解的是, 本發明不應限制于這些優選的實施例,而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在權利 要求所要求的精神和范圍內對本發明進行各種變化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器,包括吸入孔;風機,所述風機設置為通過所述吸入孔吸入空氣;熱交換器,所述熱交換器設置為與所述風機所吸入的空氣進行熱交換;通道,所述通道延伸,以將空氣從所述吸入孔輸送到所述風機和所述熱交換器,所述通道的一端是敞開的;和至少一個排放孔,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設置成與敞開端具有間隙,用于排放在所述熱交換器中經熱交換的空氣,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相對于所述敞開端是可旋轉的。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頭部,所述頭部具有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和旋轉軸,所述旋轉軸連接于所述頭部,用于旋轉所述頭部。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百葉窗扇片,所述百葉窗扇 片設置在所述敞開端和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之間,所述百葉窗扇片相 對于所述敞開端和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中的至少一個旋轉,并且運動 以改變通過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排放的空氣的方向。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具有頂面的頭部,所述至少 一個排放孔形成在所述頂面上。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具有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的 頭部,在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中形成有導向件,所述導向件改變從所 述敞開端排放的空氣的方向。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 多個排放孔,所述多個排放孔沿著所述敞開端的相對旋轉方向設 置;和排放器,所述排放器具有所述敞開端,并且相對于所述多個排放 孔設置,以通過所述多個排放孔排放經熱交換的空氣。
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與所述 敞開端的相對旋轉角度在5。到55。的范圍內。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與所述 敞開端的相對旋轉周期在5到70秒的范圍內。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包括馬達,該馬達設置在所述至 少一個排放孔和所述風機之間,用于驅動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和所述 敞開端之間的相對運動。
10.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機殼,在所述機殼中設置有所述敞開端,并且提供有所述吸入孔、 所述風機和所述熱交換器;頭部,所述頭部具有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和導向件,所述導向件設置在所述敞開端處,用于將經熱交換的空 氣引導到所述頭部。
11.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頭部,所述頭部具有多個排放孔,所述多個排放孔沿所述敞開端 的相對旋轉方向間隔設置;和排放百葉窗,所述排放百葉窗用于分別打開和關閉所述多個排放孔。
1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吸入孔、所述熱交換 器和所述風機依次設置在所述通道上,所述熱交換器朝著所述吸入孔傾斜,形成在所述風機側處的所述通道由朝著所述熱交換器和所述敞 開端延伸的孔板限定。
1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包括具有多個排放孔的頭部, 所述頭部的外表面具有多個表面,所述多個排放孔形成在其至少兩個 表面上,并且所形成的每個排放孔位于包括相關表面的中心的區域處。
1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包括-頭部,所述頭部具有至少一個排放孔;百葉窗扇片,所述百葉窗扇片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處,用于控制排放的空氣的方向;和馬達,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頭部處,用于驅動所述百葉窗扇片。
1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機殼,在該機殼中提供有 所述吸入孔、所述風機和所述熱交換器,所述機殼包括前內面板,所 述前內面板具有用于打開所述通道的檢修孔。
1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包括頭部,所述頭部具有至少兩個排放孔,所述頭部的外表面具有至 少兩個表面和由所述至少兩個表面形成的邊緣;機殼,在所述機殼中提供有所述吸入孔、所述風機和所述熱交換 器;和顯示器,所述顯示器設置在所述機殼的和由所述至少兩個表面形 成的所述邊緣相對應的位置處。
17.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空調器,包括馬達,所述馬達用于分別 獨立地控制所述排放百葉窗的打開和關閉。
18.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旋轉軸連接于所述頭 部的頂面上。
19.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旋轉軸連接于所述頭部的底面上。
20.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百葉窗扇片設置在所 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處。
21. 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空調器,包括百葉窗驅動單元,所述百 葉窗驅動單元包括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處的多個百葉窗扇片; 用于驅動所述多個百葉窗扇片的運動的馬達;以及用于將所述馬達的 驅動轉變為所述多個百葉窗扇片的運動的小齒輪和齒條。
22. 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空調器,包括 頭部,所述頭部具有至少一個排放孔;和另外的百葉窗扇片,所述另外的百葉窗扇片設置在所述頭部中, 用于與所述百葉窗扇片相配合。
23. 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形成 在所述頭部的頂面上。
2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器,包括具有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 的頭部,在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中設置有百葉窗扇片。
2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百葉窗扇片設置在所 述敞開端處。
26. 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空調器,包括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排放 孔處的另外的百葉窗扇片。
27.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敞開端的開口方向與 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的排放方向相同。
28.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器,包括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處的多個百葉窗扇片,所述多個百葉窗扇片包括設置在所述頭部內 部的百葉窗扇片。
29. 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沿左 右方向旋轉,并且所述多個百葉窗扇片沿上下方向運動。
30.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調器,包括設置在所述至少一個排放 孔上的多個百葉窗扇片,用于堵住至少一個排放孔。
31.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導向件包括百葉窗扇片。
32.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器,包括用于旋轉所述頭部的旋轉軸。
33. 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導向件聯接于所述旋 轉軸。
34.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所述百葉窗扇片聯接于所述排放百葉窗支撐 軸;和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用于固定所述排放百葉窗支撐軸。
35. 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機殼,在該機殼中設置有 所述吸入孔、所述熱交換器和所述風機,所述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 被固定于所述機殼上。
36. 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所述排放百葉窗驅動單元聯接于所述排放百葉窗支撐軸托架,用于驅動 所述百葉窗扇片。
3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排放格柵設置在所述至少 一個排放孔處。
3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器,包括設置在所述敞開端處的百 葉窗扇片。
39.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器,包括設置在所述多個排放孔之 間的至少一個輔助排放孔。
40. 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用于打開和關閉所述至少 一個輔助排放孔的至少一個葉片。
41.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旋轉軸,所述旋轉軸連接 于所述排放器的頂面,用于旋轉所述排放器。
42.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旋轉軸,所述旋轉軸連接 于所述排放器的底面,用于旋轉所述排放器。
43.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機殼,在該機殼中設置有 所述吸入孔、所述熱交換器和所述風機,所述多個排放孔形成在所述 機殼處。
44.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空調器,包括設置在所述多個排放孔中 的一個或多個排放孔處的至少一個百葉窗扇片。
45.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與所 述敞開端的相對旋轉角度在15。到25。的范圍內。
46. 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與所 述敞開端的相對旋轉周期在9到20秒的范圍內。
47.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與所 述敞開端的相對旋轉周期在9到20秒的范圍內。
48.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 主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連接于所述馬達; 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連接于所述主動齒輪;和頭部,所述頭部連接于所述從動齒輪,并且具有至少一個排放孔。
49.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 主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連接于所述馬達; 頭部,所述頭部具有至少一個排放孔;和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連接于所述主動齒輪,并且形成在所述 頭部的底面處。
5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機殼,在所述機殼中設置有所述吸入孔、所述風機和所述熱交換腿益;頭部,所述頭部具有至少一個排放孔,所述頭部相對于所述敞開端旋轉;和頭部導向肋,所述頭部導向肋設置在所述機殼的上部處,用于引 導所述頭部的旋轉。
51. 如權利要求50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頭部 導向肋中。
52. 如權利要求51所述的空調器,包括設置在所述馬達內部的導向件,用于將經熱交換的空氣引導到所述頭部。
53.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帶有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 的頭部,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頭部處。
54.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 頭部,所述頭部具有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旋轉軸,所述旋轉軸用于將所述馬達連接于所述頭部;和 頭部內蓋,所述頭部內蓋用于至少圍繞所述旋轉軸。
55.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馬達設置在所述至少 一個排放孔和所述風機之間,以接觸經過所述通道的經熱交換的空氣。
56.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 頭部,所述頭部具有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旋轉軸,所述旋轉軸用于將所述馬達連接于所述頭部;和 多個百葉窗扇片,所述多個百葉窗扇片沿著所述旋轉軸設置。
57.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排放器,所述排放器相對于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可旋轉地設置, 并且具有所述敞開端;和旋轉軸,所述旋轉軸聯接于所述排放器的底面上,用于將所述馬 達連接于所述排放器。
58.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包括排放器,所述排放器相對于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可旋轉地設置, 并且具有所述敞開端;和旋轉軸,所述旋轉軸聯接于所述排放器的頂面上,用于將所述馬 達連接于所述排放器。
59.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馬達由支腿支撐。
60. 如權利要求IO所述的空調器,其中所述導向件設置在所述敞 開端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空調器,包括吸入孔;風機,所述風機設置為通過吸入孔吸入空氣;熱交換器,所述熱交換器設置為與風機所吸入的空氣進行熱交換;通道,所述通道延伸,以將空氣從吸入孔輸送到風機和熱交換器,所述通道的一端是敞開的;和至少一個排放孔,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設置成與敞開端具有間隙,用于排放在熱交換器內經熱交換的空氣,所述至少一個排放孔相對于敞開端是可旋轉的。
文檔編號F24F1/00GK101105307SQ200710138109
公開日2008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8日
發明者宋惠映, 張圭燮, 樸來賢, 洪寧基, 禹亨注, 金世顯, 金正勛, 金江永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