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暖風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取暖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采用電熱水經散熱循環在風扇作用下、使暖風從出風口不斷送出而使室內溫度升高的暖風器。
背景技術:
目前,取暖主要采用空調設備,而空調體積大、重量重、位置固定不便移動,同時功率大、耗電多,不適宜于小空間的取暖;采用電暖爐取暖時,局部過熱,離遠一點感覺就更差,熱擴散性能差,同時又耗電,安全性也差。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熱水經散熱器循環使用、在電風扇作用下送出暖風調節室內溫度、既有空調的送暖風效果、又可隨意移動的暖風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暖風器,包括機殼,在所述機殼的下部一側設有進風口,在機殼的上部一側設有出風口,在機殼內設有電熱水箱和散熱器,電熱水箱和散熱器之間設有供水循環回路,在機殼的底部設有散熱風扇。
所述電熱水箱包括水箱和加熱裝置,加熱裝置設于水箱內,在水箱外側面裝有溫控開關。
所述水箱上安裝有供水管、回水管、注水管、排水管和液位觀測管,供水管和回水管的另一端與散熱器相通,由供水管和回水管組成供水循環回路。
所述供水管安裝有供水泵。
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加熱管和加熱電路。
所述加熱電路包括兩路加熱電路,加熱管h1和繼電開關J1相串聯,加熱管h2和溫控開關T2相串聯,兩路加熱電路之間相并聯,由兩個溫控開關T1和T2組成保護電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電熱水經水泵至散熱器,由電風扇將暖風從出風口吹出,達到調節室溫和取暖的目的,具有結構簡單、安全節能、輕便實用的優點,適合于家庭和辦公場所使用。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加熱電路原理圖。
圖中1-機殼,2-加熱水箱,21-注水管,22-液位觀測管,23-回水管,24-供水管,25-供水泵,26-排水管,3-加熱裝置,4-風扇,5-散熱器,6-進風口,7-出風口,T1-80℃溫控開關,T2-60℃溫控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參見
圖1,一種暖風器,包括機殼1,在機殼1的下部一側設有進風口6,并在機殼1的底部設有散熱風扇4;在機殼1的上部一側設有出風口7,在機殼1內的中部設有電熱水箱2和散熱器5,電熱水箱2包括水箱和加熱裝置3,加熱裝置3設于水箱內,在水箱外側面裝有兩溫控開關T1和T2,T1是80℃溫控開關,T2是60℃溫控開關,由兩個溫控開關T1和T2組成保護電路,在水溫過高時,自動切斷電源形成保護,水箱的上部設有注水管21,水箱的下部設有排水管26,水箱的一側安裝有液位觀測管22,電熱水箱2和散熱器5之間設有供水循環回路,熱水在供水泵25的作用下,通過供水管24由電熱水箱2進入散熱器5內,并通過回水管23,將散熱器5內的水回流至電熱水箱2內,形成供水循環回路。散熱器5的熱能通過風扇4吹出,形成暖風并由出風口7送出,使室內空氣循環流動,達到升溫取暖目的。
如圖2所示,電熱水箱內的加熱電路包括兩路加熱電路,加熱管h1和繼電開關J1相串聯,加熱管h2和60℃溫控開關相串聯,兩路加熱電路之間相并聯。兩條電熱管h1和h2的功率均為600W,其中發熱管h2通過熱控開關之間的二檔開關K3,可調節電熱管h2的消耗功率,使其在300W、600W二檔之間進行調節。
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安全節能、輕便實用的優點,適合于家庭和辦公場所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暖風器,包括機殼,在所述機殼的下部一側設有進風口,在機殼的上部一側設有出風口,其特征是在機殼內設有電熱水箱和散熱器,電熱水箱和散熱器之間設有供水循環回路,在機殼的底部設有散熱風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暖風器,其特征是所述電熱水箱包括水箱和加熱裝置,加熱裝置設于水箱內,在水箱外側面裝有溫控開關。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暖風器,其特征是所述水箱上安裝有供水管、回水管、注水管、排水管和液位觀測管,供水管和回水管的另一端與散熱器相通,由供水管和回水管組成供水循環回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暖風器,其特征是所述供水管安裝有供水泵。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暖風器,其特征是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加熱管和加熱電路。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暖風器,其特征是所述加熱電路包括兩路加熱電路,加熱管h1和繼電開關J1相串聯,加熱管h2和溫控開關T2相串聯,兩路加熱電路之間相并聯,由兩個溫控開關T1和T2組成保護電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暖風器,包括機殼,在所述機殼的下部一側設有進風口,在機殼的上部一側設有出風口,在機殼內設有電熱水箱和散熱器,電熱水箱和散熱器之間設有供水循環回路,在機殼的底部設有散熱風扇。本實用新型采用電熱水經水泵至散熱器,由電風扇將暖風從出風口吹出,達到調節室溫和取暖的目的,具有結構簡單、安全節能、輕便實用的優點,適合于家庭和辦公場所使用。
文檔編號F24H3/02GK2903789SQ20062005530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7日
發明者楊名海 申請人:楊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