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軟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作為具有可撓性的空調用軟管使用的軟管、各種鼓風機和給排氣風扇等的連接用軟管、以及引導粒體和粉體的軟管、引導液體的軟管等用于引導氣體和液體或粒體和粉體的軟管。此外,通常將空調用軟管和連接用軟管等引導氣體的軟管稱為導管。
背景技術:
對作為上述軟管的一個例子的導管進行說明,該導管優選不僅重量輕、具有保形性,而且也具有可撓性,作為以往的導管,已提出將合成樹脂涂膜材料與螺旋狀的芯材接合以構成螺旋軟管的方案(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特開平8-296888號公報(參照圖1)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由于合成樹脂涂膜材料在內外都形成有平坦的壁,所以其形狀不能說是導管的具有可撓性的結構,合成樹脂涂膜材料的材質和厚度起很大決定作用。附帶說一下,如果考慮材質和厚度以提高可撓性,則導管的保形性降低,上述那樣平坦的形狀的壁難以使可撓性和保形性都滿足。另外,考慮為了提高可撓性而將壁做成蛇腹結構,由于利用蛇腹結構無法使導管的內面變平坦,所以會產生空氣阻力大的問題,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上述芯材的截面形狀,在上述專利文獻中未指明,但大多數芯材的截面形狀為四角形或圓形,在這種四角形或圓形的芯材中,難以確保最大彎曲角度較大,不能用于彎曲較大的地方使用的導管,必須使用另外形成的導管,在施工性和成本方面不利。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在可撓性和保形性方面均優異、而且在施工性和成本方面有利的軟管。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軟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強材料和軟管主體,上述增強材料能夠呈螺旋狀送出,相對于頂部在管軸芯方向兩側分別具有越靠近端部側越位于管徑方向內側的接收面,由硬質合成樹脂構成,上述軟管主體用于覆蓋該呈螺旋狀送出的增強材料,由軟質合成樹脂構成,將上述增強材料以其頂部位于直徑方向外側的狀態,呈螺旋狀送出,向該送出的增強材料送出由軟質合成樹脂構成的帶材,在該增強材料之間形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的覆蓋部,同時,通過將該帶材熔融或利用粘接劑將該帶材固定在該增強材料的表面上,構成內面大致平坦、截面形狀大致為圓形的上述軟管主體。
如上所述,通過由相對于其頂部在管軸芯方向兩側分別具有越靠近端部側越位于管徑方向內側的接收面的結構構成增強材料,能夠利用該接收面的接收作用,使位于增強材料之間的帶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所以能夠確保軟管的最大彎曲角度較大。用圖17(a)、(b)對這一點進行說明。圖17(a)表示將利用帶材3覆蓋在頂部2D的管軸芯方向兩側具有一對接收傾斜面2a、2b的截面形狀為三角形的增強材料2而構成的軟管彎曲規定角度的狀態下的軟管的內側部分;圖17(b)表示將利用帶材3覆蓋截面形狀為圓形的增強材料2K而構成的軟管彎曲與圖17(b)相同的規定角度的狀態下的軟管的內側部分。對二者進行比較時,圖17(a)的增強材料2、2之間的距離S1比圖17(b)的增強材料2K、2K之間的距離S2大,這樣,有能夠確保最大彎曲角度的優點。另外,通過在增強材料之間形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的覆蓋部,由于圓弧狀的覆蓋部容易折疊,所以能夠充分發揮可撓性。圖17(a)表示截面形狀為三角形的增強材料2,但只要在頂部2D的兩側分別具有接收面2a、2b,可以是任何形狀。
另外,通過使用底面平坦的、截面形狀為大致梯形或大致三角形的增強材料,具有與圓形和四角形的增強材料相比,能夠減小增強材料和覆蓋部之間產生的間隙,以及能夠使內面大致平坦的優點。
另外,通過利用軟質合成樹脂構成上述覆蓋部件,與由硬質合成樹脂構成的覆蓋部件相比,手感好。
優選上述增強材料的接收面為平面狀,將構成該增強材料的平面狀的底面與該接收面形成的角度設定在30度~80度的范圍。
帶材具有橫跨在軟管主體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增強材料之間的大約1個間距的寬度,在上述增強材料上,在軟管主體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帶材一部分重復并熔融粘接,由此,增強材料上的帶材的厚度大約是增強材料間的帶材的厚度的兩倍,能夠利用增強材料上的帶材良好地吸收傳遞至軟管的沖擊力。而且,因為不需要增厚必需以外的部位、即增強材料之間的厚度,所以能夠抑制重量的增大。
通過將從構成軟管內面的上述增強材料的底面的兩側角部向頂部側的上述接收面形成為沿著上述呈圓弧狀突出的覆蓋部的內面的彎曲面,能夠將增強材料的底面的兩側角部和覆蓋部之間產生的間隙抑制得較小。
在將上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比位于上述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小的情況下,能夠提高軟管的可撓性;另外,在將上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比位于上述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大的情況下,能夠提高軟管的強度;另外,在將上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與位于上述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相同的情況下,能夠相同程度地提高軟管的可撓性和強度。
通過用硬度比上述帶材小的軟質樹脂覆蓋上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和上述覆蓋部的內面,可以大致平坦地形成軟管內面。
將上述增強材料在軟管直徑方向分割為內外兩部分,其中的軟管直徑方向外側部分利用硬質合成樹脂形成,剩余的軟管直徑方向內側部分利用軟質合成樹脂形成,由此,能夠利用由硬質合成樹脂形成的外側部分如期望的那樣保持軟管的強度,與全部用硬質合成樹脂形成相比,能夠提高軟管的可撓性。
優選上述帶材為EVA樹脂、上述增強材料為聚乙烯的情況。在用EVA樹脂構成帶材的情況下,透明度高,能夠觀察到內部的空氣、粒體、粉體等流體的流動。另外,EVA樹脂和聚乙烯焚燒時灰分少、不產生有毒氣體,能夠容易地進行焚燒處理。另外,現有制品的軟管中使用的材料為PVC,PVC的比重為1.3左右,與其相比,EVA樹脂和聚乙烯的比重為0.9,能夠比PVC重量輕30%。另外,雖然可以認為肖氏D硬度40~50的EVA對這樣卷繞而形成軟管不合適,但利用這次本申請的發明的結構,能夠制造柔軟性優異的軟管(軟管)。
通過使用具有接收面的增強材料,能夠使位于增強材料之間的帶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所以,與使用圓形或四角形的增強材料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輕量化,而且,不但能夠確保最大彎曲角度較大,而且與圓形或四角形的增強材料相比,能夠減小增強材料和覆蓋部之間產生的間隙,能夠使內面大致平坦,在任何角度的路徑上都能夠施工,能夠提供在施工方面有利、而且能夠使輕量化和成本方面都有利、同時特別適合空調用的軟管(也稱為導管)。另外,通過如上述那樣在增強材料之間形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的覆蓋部,因為圓弧狀的覆蓋部容易折疊,所以具有能夠充分發揮可撓性的優點。
另外,通過用軟質合成樹脂構成上述覆蓋部件,與用硬質合成樹脂構成的覆蓋部件相比,手感好,在處理方面也有利。
另外,因為上述增強材料的接收面為平面狀、并將構成該增強材料的平面狀的底面與該接收面形成的角度設定在30度~80度的范圍,所以能夠使位于增強材料之間的帶材大致呈圓弧狀地平滑且可靠地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
帶材具有橫跨在軟管主體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增強材料之間的大約1個間距的寬度,在上述增強材料上,在軟管主體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帶材一部分重復并熔融粘接,由此構成上述軟管主體,所以,增強材料上的帶材的厚度大約是增強材料間的帶材的厚度的兩倍,能夠利用增強材料上的帶材良好地吸收傳遞至軟管的沖擊力,而且,能夠抑制重量的增大,同時能夠提高耐久性。
通過將從構成軟管內面的增強材料的底面的兩側角部向頂部側的表面形成為沿著呈圓弧狀突出的覆蓋部的內面的彎曲面,能夠將增強材料的底面的兩側角部和覆蓋部之間產生的間隙抑制得較小,不但能夠減小空氣的流動阻力,而且能夠避免塵埃等異物滯留在間隙中等問題的發生。
在將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比位于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小的情況下,能夠構成適合在特別需要可撓性的地方使用的軟管;另外,在將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比位于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大的情況下,能夠構成適合在特別需要強度的地方使用的軟管;另外,在將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與位于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相同的情況下,能夠構成適合在相同程度地需要軟管的可撓性和強度的地方使用的軟管。
如果通過用硬度比帶材小的軟質樹脂覆蓋增強材料的底面和覆蓋部的內面,大致平坦地形成軟管內面,則具有不但能夠大幅減小空氣的流動阻力,而且能夠可靠地避免塵埃等異物滯留在增強材料和覆蓋部之間等問題的發生的優點。
將增強材料在軟管直徑方向分割為內外兩部分,其中的軟管直徑方向外側部分利用硬質合成樹脂形成,剩余的軟管直徑方向內側部分利用軟質合成樹脂形成,由此,能夠利用由硬質合成樹脂形成的外側部分如期望的那樣保持軟管的強度,與全部用硬質合成樹脂形成相比,能夠提高軟管的可撓性,能夠得到商品價值高的軟管。
在用EVA樹脂構成帶材的情況下,透明度高,既能夠觀察到內部的空氣、粒體、粉體等流體的流動,又能夠觀察到塵埃等異物的附著和污染程度。另外,EVA樹脂和聚乙烯焚燒時灰分少、不產生有毒氣體,能夠容易地進行焚燒處理,對環境方面有利。
圖1為使軟管的一部分成為截面的側視圖。
圖2為表示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3為表示在軟管成形裝置中制造軟管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4為表示將帶材送出至呈螺旋狀送出的增強材料的狀態的截面的說明圖。
圖5為表示用其它形狀的增強材料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6為表示用頂部稍圓的其它形狀的增強材料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7為表示在內面具有涂層以使內面平坦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8為表示以與圖7所示的增強材料不同的形狀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9為表示在內面具有圓筒狀部件從而平坦地構成內面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0為表示由在直徑方向用硬度不同的樹脂分割形成的增強材料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1為表示用其它形狀的增強材料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2為表示用其它形狀的增強材料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3為表示用其它形狀的增強材料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4為表示用其它形狀的增強材料構成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5為表示在管軸芯方向上相鄰的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具有兩個圓弧部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6為表示覆蓋部的最底部比增強材料的底面向直徑方向內側突出的軟管的上部的端面圖。
圖17表示以相同角度彎曲的軟管的內側部分的截面圖,(a)表示增強材料的截面形狀為三角形的情況,(b)表示增強材料的截面形狀為圓形的情況。
符號說明1 自動導引設備2 增強材料2C底面2D頂部2K增強材料2X外側部分2Y內側部分2U凹部3 帶材3A覆蓋部3Z內面
3S圓弧部3T平面部4 擠出機2A,2B角部2a,2b傾斜面(接收面)2A,2B兩側角部5 擠出機6 涂層6A軟管內面7 圓筒狀部件A 箭頭B 箭頭S1,S2距離θ 角度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圖2表示空調用軟管(通常將空調中使用的軟管稱為導管)。該軟管除了在空調中使用以外,也能作為各種鼓風機和給排氣風扇等的引導氣體的導管(連接用軟管)使用,此外,如果用于引導液體、粒體或粉體等,則任何一種都可以。本發明的軟管在需要重量輕和保形性、并且需要可撓性的情況下,能夠特別有效地使用。
如圖1和圖2所示,上述軟管利用圖3所示的軟管成形裝置制造,該軟管成形裝置包括作為在圖中箭頭A的方向上驅動旋轉的驅動旋轉體的自動導引設備1;和將增強材料2和構成軟管主體的帶材3擠出到該自動導引設備1上的兩臺擠出機4、5。因此,通過利用擠出機4將增強材料2擠出到自動導引裝置1上,呈螺旋狀卷繞,按圖中箭頭B的方向依次移動,將具有規定寬度(在此為在軟管軸芯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增強材料2的1個間距的長度,也可以為其它長度)的熔融狀態的上述帶材3送出至該增強材料2上,在增強材料2、2之間形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軟管直徑方向的內側)突出的覆蓋部3A,并通過與增強材料2的兩個斜面2a、2b熔融粘接,能夠構成內面大致平坦、截面形狀大致為圓形的軟管主體。
如圖2和圖4所示,上述增強材料2在其頂部2D的管軸芯方向兩側分別具有越靠近端部側越位于管徑方向內側的兩個傾斜面(接收面)2a、2b,截面形狀大致為三角形,通過使載置在該增強材料2上的帶材3的端部彼此重復,構成為傾斜面2a、2b上的帶材3的厚度相對于上述覆蓋部3A的厚度為大約兩倍的厚度。通過這樣構成,能夠由大約為兩層厚度的帶材3良好地吸收傳遞至增強材料2的沖擊力,但也可以使重合的帶材3的兩端的厚度為其它部分的大約一半,從而構成為任何部位都是相同的厚度。
如圖2所示,上述平面狀的傾斜面(接收面)2b(或2a)與平面狀的底面2C形成的角度θ優選設定在30度~80度的范圍。在圖2中,將上述一個平面狀的傾斜面(接收面)2a與平面狀的底面2C形成的角度、和上述另一個平面狀的傾斜面(接收面)2b與平面狀的底面2C形成的角度,即兩個傾斜面的傾斜角度,設定為相同,但也可以設定為不同。另外,在圖2中,表明傾斜面為平面狀的傾斜面,但也可以為彎曲面。
上述增強材料2為硬質的聚乙烯(只要是硬質合成樹脂,也可以是其它材料),底面(構成軟管的內面的一側的面)2C為平坦(扁平)的,從軟管長度方向看的外形,即如圖1和圖2那樣在軟管長度方向切斷的截面的外形,大致為三角形,也可以形成大致梯形,但與梯形的外形相比,三角形的外形具有能夠使最大彎曲角度更大的優點,所以優選。
將上述增強材料2的底面的兩側的角部2A、2B形成為無角的圓弧狀,但如圖5所示,也可以構成為角比較尖。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將從兩側角部2A、2B向頂部2D側的斜面2a、2b形成為沿著呈圓弧狀突出的覆蓋部3A的彎曲面,從而能夠將在兩側角部2A、2B和覆蓋部3A之間產生的間隙抑制得較小。圖5中沒有說明的其它結構與圖2的結構相同。通過形成不將覆蓋部3A焊接在上述增強材料2的底面的兩側的角部2A、2B上的結構,對軟管的可撓性有利。
上述帶材3優選作為軟質樹脂的EVA樹脂(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只要是軟質樹脂,可以使用各種合成樹脂。然后,從上述擠出機5將熔融狀態的上述帶材3擠出到增強材料2的上面,并與增強材料2的兩個接收面2a、3b熔融粘接,利用自重形成覆蓋部3A,能夠構成軟管。該覆蓋部3A的彎曲的曲率半徑,根據帶材3在增強材料2、2之間施加的張力、增強材料2、2間的間距、增強材料2、2之間的帶材3的重量和帶材3的厚度、以及增強材料2的大小和形狀等,其空間的大小和形狀變化,但優選設定在滿足軟管的內徑尺寸為D時的覆蓋部3A的彎曲的曲率半徑R=(1/10)×D~(1/25)D的關系的范圍。在此,將帶材3熔融粘接在增強材料2上,但也可以利用粘接劑將帶材3固定在增強材料2上。
另外,如圖15所示,位于在上述管軸芯方向上相鄰的增強材料2、2之間的覆蓋部3A的兩端具有圓弧部3S,可以將這兩個圓弧部3S、3S之間用直線狀的平面部3T構成。這種情況也包含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的情況。
另外,在圖2、圖5、和圖6中,上述覆蓋部3A的最底部的內面和增強材料2的底面2C構成為大致在一個面上的形狀,但是,如圖16所示,在上述覆蓋部3A的最底部的內面3Z比增強材料2的底面2C向直徑方向內側稍微突出的狀態下也能夠實施。這種情況也包含軟管的內面大致平坦的情況。
圖5所示的截面形狀大致為三角形的增強材料2的頂部的形狀,也可以如圖6和圖7所示,做成呈圓弧狀向軟管的直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形狀。另外,也可以將增強材料2的截面形狀設定成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從增強材料2的底面2C到頂部2D逐漸減小,也可以是圖8所示的截面形狀為梯形的形狀、和截面形狀為半圓形的形狀,但像三角形那樣頂部2D為最細的形狀對輕量化和可撓性都有利。
另外,作為上述增強材料2的截面形狀,只要具有一對接收面2a、2b,任何形狀都可以,例如可以是如圖11所示頂部具有凹部(圖中為U字形,也可以為方形和圓弧形等形狀)2U的形狀、如圖12所示接近金剛石形狀的五角形的形狀、和如圖13所示的五角形的形狀。如果將由圖11所示的凹部2U形成的空間作為放入電線等的空間利用,則具有只要設置軟管就也能夠完成配線操作的優點。另外,也可以是如圖14所示將上述一對接收面2a、2b構成為向增強材料2的外面側(也可以是內面側)突出的圓弧狀的彎曲面的增強材料2。只要是這樣將底面2C在管軸芯方向的大小(寬度)H2設定為比頂部2D在管軸芯方向的大小(寬度)H1大(寬)、并在頂部2D的兩側可以具有一對傾斜面2a、2b的結構,增強材料2的形狀可以為任何形狀(參照圖11)。
如圖7和圖8所示,在上述軟管中,利用硬度比帶材3小的軟質樹脂覆蓋增強材料2的底面2C和覆蓋部3A的內面,設置涂層6,由此大致平坦地構成軟管內面6A。上述涂層6優選形成得盡量薄,例如優選設定成最大厚度部分為0.6mm~2.0mm、最小厚度部分為0.2mm~0.8mm。在圖7和圖8中,通過將軟質樹脂填充在增強材料2的底面2C和覆蓋部3A的內面上,大致平坦地構成軟管內面6A,但是,將由硬度比帶材3小的軟質樹脂構成的帶材卷繞在圖1所示的自動導引設備1上,如圖9所示,從圓筒狀部件7上供給增強材料2和帶材3,構成軟管,由此,覆蓋部3A的軟管軸芯方向的兩側和與其對應的圓筒狀部件7的部位之間產生間隙H、H,與圖7和圖8所示的軟管相比,在可撓性方面有利。此外,形成上述涂層6的軟質合成樹脂,優選使用硬度為JIS A規定的55~65左右的軟質材料。具體地說,作為合成樹脂的種類,優選使用EPM(乙烯-丙烯共聚橡膠)。
圖2和圖8表示將增強材料2的底面2C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2P設定成比位于增強材料2、2之間的覆蓋部3A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3P小的情況;另外,圖6~圖7表示將增強材料2的底面2C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2P設定成比位于增強材料2、2之間的覆蓋部3A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3P大的情況;另外,圖8表示將增強材料2的底面2C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2P設定成與位于增強材料2、2之間的覆蓋部3A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3P相同的情況,但并不限定于圖中所示的尺寸。
也可以如圖10那樣構成軟管。即,將圖5所示的增強材料1在軟管直徑方向分割成內外兩部分,其中軟管直徑方向外側部分2X由硬質合成脂制成,剩余的軟管直徑方向內側部分2Y由軟質合成樹脂制成,由此,由硬質的外側部分2X如期望的那樣保持軟管的強度,同時,在增強材料2的底面的兩側延伸并與帶材3焊接的角部2A、2B容易變形,由此,能夠盡可能地抑制軟管的可撓性降低。此外,可以設置分別用于擠出硬質合成樹脂和軟質合成樹脂的兩臺擠出機,將從這些擠出機擠出的合成樹脂一體化而形成增強材料2的結構送出至自動導引設備,從其上卷繞帶材3從而形成軟管,也可以送出預先形成的增強材料2,從其上卷繞帶材3從而形成軟管。
權利要求
1.一種軟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強材料和軟管主體,所述增強材料能夠呈螺旋狀送出,相對于頂部在管軸芯方向兩側分別具有越靠近端部側越位于管徑方向內側的接收面,由硬質合成樹脂構成,所述軟管主體用于覆蓋該呈螺旋狀送出的增強材料,由軟質合成樹脂構成,將所述增強材料以其頂部位于直徑方向外側的狀態,呈螺旋狀送出,向該送出的增強材料送出由軟質合成樹脂構成的帶材,在該增強材料之間形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的覆蓋部,同時,通過將該帶材熔融或利用粘接劑將該帶材固定在該增強材料的表面上,構成內面大致平坦、截面形狀大致為圓形的所述軟管主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強材料的接收面為平面狀,將構成該增強材料的平面狀的底面與該接收面形成的角度設定在30度~80度的范圍。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帶材具有橫跨在軟管主體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增強材料之間的大約1個間距的寬度,在所述增強材料上,在軟管主體的長度方向上相鄰的帶材一部分重復并熔融粘接,由此構成所述軟管主體。
4.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將從構成軟管內面的所述增強材料的底面的兩側角部向頂部側的所述接收面形成為沿著所述呈圓弧狀突出的覆蓋部的內面的彎曲面。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比位于所述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小。
6.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比位于所述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大。
7.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設定成與位于所述增強材料之間的覆蓋部在軟管軸芯方向的尺寸相同。
8.如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通過用硬度比所述帶材小的軟質樹脂覆蓋所述增強材料的底面和所述覆蓋部的內面,大致平坦地形成軟管內面。
9.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增強材料在軟管直徑方向分割為內外兩部分,其中的軟管直徑方向外側部分利用硬質合成樹脂形成,剩余的軟管直徑方向內側部分利用軟質合成樹脂形成。
10.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帶材為EVA樹脂,所述增強材料為聚乙烯。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撓性和保形性均優異,且在施工性和成本方面有利的軟管,其包括增強材料(2)和軟管主體,增強材料(2)能夠呈螺旋狀送出,相對于頂部(2D)在管軸芯方向兩側分別具有越靠近端部側越位于管徑方向內側的接收面(2a、2b),由硬質合成樹脂構成,軟管主體用于覆蓋該呈螺旋狀送出的增強材料(2),由軟質合成樹脂構成,將增強材料(2)以其頂部位于直徑方向外側的狀態,呈螺旋狀送出,向該送出的增強材料(2)送出由軟質合成樹脂構成的帶材(3),在該增強材料(2、2)之間形成大致呈圓弧狀向軟管的中心側突出的覆蓋部(3A),并通過將該帶材熔融或利用粘接劑將該帶材固定在該增強材料(2)的表面上,構成內面大致平坦、截面形狀大致為圓形的軟管主體。
文檔編號F24F13/02GK1922428SQ20048004203
公開日2007年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23日
發明者金尾茂樹 申請人:客納福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