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納米超導熱管鍋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納米超導熱管鍋爐,屬于換熱裝置的改進技術領域。適用于民用采暖。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民用采暖鍋爐還是以燃煤為主,普遍存在燃燒不完全、熱效率不高等問題。其原因在于以往的民用鍋爐本身爐型小、燃燒室內容積小、氧化還原溫度低所致,以及受爐型限制受熱面積不夠。另外,由于燃料燃燒不夠充分,致使環境污染十分嚴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具有超大型煙箱、熱效率高、節省能源、環保型的納米超導熱管鍋爐。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爐體為方形結構,爐體內設有燃燒室,燃燒室上部設置了輻射反射器,在燃燒室上部內壁和輻射反射器表層上分別涂有高溫遠紅外節能納米涂層。燃燒室的下部設有往復式A型爐排,燃燒室的下方設有灰室,爐體內,燃燒室的兩側分別設有高溫二次風道,爐體上還設有爐口、前投煤口。爐體上方與超大型煙箱相通。超大型煙箱內,上部設有超導熱管、中部設有對流射流器、下部設有扁形并聯式換熱器。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采用的超大型煙箱,內置的三種獨特的吸熱元件,其中扁形并聯式換熱器比一般水管式換熱器增加吸熱面積60%以上并且不堵灰;對流射流器能將全部煙氣余熱射向超導熱管,同時起攪動和增加吸熱作用;超導熱管,其導熱速度比銀、銅、快幾百倍,能充分回收煙氣余熱,提高熱效率;采用的高溫遠紅外節能納米涂層能使燃燒更加充分、提高爐堂溫度,同時降低排煙溫度、節能效果好;采用的往復式A型爐排與翻轉式平型爐排相比,在不增加鍋爐體積情況下,增加了爐排面積,增加了供風量,提高燃燒強度,而且不夾渣,不漏煤,采用的高溫二次風道有效的提高了燃燒溫度和燃料的氧化還原速度,增加了燃料的燃盡度和利用率,同時在清渣時起到了吸塵環保作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合附圖加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爐體8為方形結構,爐體8內設有燃燒室11,燃燒室11上部設有輻射反射器4,在燃燒室11上部內壁和輻射反射器4表面分別涂有高溫遠紅外節能納米涂層1。燃燒室11的下部設有往復式A型爐排3,燃燒室11的下方設有灰室10,爐體8內,燃燒室的兩側分別設有高溫二次風道7,爐體8上還設有爐口12、前投煤口13。爐體8上方與超大型煙箱9相通。超大型煙箱9內上部設有超導熱管2、中部設有對流射流器6、下部設有扁形并聯式換熱器5。
在輻射反射器4表面和燃燒室11上部內壁涂有的高溫遠紅外節能納米涂層1,它能使燃燒更加充分,提高爐堂溫度同時降低排煤溫度提高鍋爐熱效率、節能8%~30%;超導熱管2設置在煙箱上端,充分回收煙氣余熱,能提高熱效率20%~30%,是本實用新型的核心導熱元件;往復式A型爐排3設在燃燒室11的下部,它與翻轉式平型爐排相比,在不增加鍋爐體積情況下,增加了爐排面積,增加了供風量,提高燃燒強度,而且不夾渣,不漏煤,比一般爐排能提高燃燒強度3~5倍;爐體8內,燃燒室11的兩側分別設有高溫二次風道7,低溫冷空氣在經過灰室10和燃燒室11以后被加溫至300℃以上向燃燒室11供應高溫二次氧氣,有效的提高了燃燒溫度和燃料的氧化還原速度,增加了燃料的燃盡度和利用率,同時在清渣時起到了吸塵環保作用;爐體8上設有爐口12可以利用鍋爐余熱做飯、炒菜、燒水等炊事用途;爐體8上設有前投煤口13,利用此口可以很方便的向燃燒室11內投煤;清灰觀察口14用來觀察和清除煙箱9內積灰。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燃料從前投煤口13進入燃燒室11進行充分燃燒。在輻射反射器4表面和燃燒室11上部內壁涂有的高溫遠紅外節能納米涂層1,使燃料燃燒更加充分,熱量通過輻射反射器4擴散到扁形并聯式換熱器5,再通過對流射流器6將全部煙氣余熱射向超導熱管,有效地提高鍋爐的熱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納米超導熱管鍋爐,爐體內設有燃燒室,燃燒室的下方設有灰室,爐體上還設有爐口、前投煤口,其特征在爐體為方形結構,在燃燒室上部設置了輻射反射器,在燃燒室上部內壁和輻射反射器表層上分別涂有高溫遠紅外節能納米涂層;燃燒室的下部設有往復式A型爐排;爐體上方與超大型煙箱相通;超大型煙箱內,上部設有超導熱管、中部設有對流射流器、下部設有扁形并聯式換熱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納米超導熱管鍋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燒室的兩側分別設有高溫二次風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納米超導熱管鍋爐。爐體為方形結構,爐體內設有燃燒室,燃燒室上部設置了輻射反射器,在燃燒室上部內壁和輻射反射器表層上分別涂有高溫遠紅外節能納米涂層。燃燒室的下部設有往復式A型爐排,燃燒室的下方設有灰室,爐體內,燃燒室的兩側分別設有高溫二次風道,爐體上還設有爐口、前投煤口。爐體上方與超大型煙箱相通。超大型煙箱內,上部設有超導熱管、中部設有對流射流器、下部設有扁形并聯式換熱器。本實用新型設計上獨具匠心,可充分利用能源,節省能源,提高熱效率、減少大氣污染。
文檔編號F24H9/18GK2733254SQ20042003178
公開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28日
發明者陳家云 申請人:陳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