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爐內輸送方法以及干燥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使工件連續通過并干燥的干燥爐以及爐內輸送(傳送)方法。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介紹了用兩種鏈式輸送機(傳送機)輸送(傳送)被涂裝過的車身的涂裝干燥爐。第一鏈式輸送機被配置在爐內。第二鏈式輸送機被配置在爐外,并與第一鏈式輸送機的上游端以及下游端連結。第二鏈式輸送機將干燥前的車身交接給第一鏈式輸送機。同時,第二鏈式輸送機從第一鏈式輸送機接收干燥后的車身。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還介紹了具有在爐內沿上下方向輸送車身的鏈式輸送機的涂裝干燥爐。
專利文獻1特開平1-254275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平11-285660號公報專利文獻3特開2003-72939號公報發明內容但是,根據上述文獻記載的涂裝干燥爐,在整個干燥工序中,也就是說遍及爐全長地使用了鏈式輸送機。因此,鏈條的連節部分的接縫、鏈條和鏈輪的嚙合部分等就產生了磨損屑。磨損屑一旦附著在干燥中的車身上,就有在車身上發生涂裝不良之虞。因此,就存在有必要頻繁地進行用于將磨損屑從爐內排除出去的清掃作業。由于爐內的輸送機安裝面的形狀的復雜性也起到負面作用,所有該清掃作業就非常煩雜。另外,在爐內配置有輸送機,與此相應地,用于干燥工件的熱的損失會增大相應的程度。
針對這一點,在專利文獻3中,介紹了不用輸送機而用托板進行在爐內的車身的輸送的涂裝干燥爐。但是,該文獻記載的托板是由遍及爐全長地配置在爐底壁上的輸送機來驅動的。即,由于托板被保持在設于輸送機上的保持部件上,所以托板和輸送機同時在爐內移動。因此,與所述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涂裝干燥爐同樣地,在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涂裝干燥爐中也有產生磨損屑之虞。另外,由于輸送機的保持部件從爐床向爐內突出,清掃作業就更加煩雜。進而,由于保持部件是遍及爐全長地以規定間隔配置的,因此熱損失也就更大。
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以及干燥爐,是鑒于所述問題而完成的。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沒必要使輸送機在爐全長上循環、不易產生磨損屑、清掃作業容易、熱損失小的爐內輸送方法以及干燥爐。
(1)為了解決所述問題,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是搭載工件的托板的爐內輸送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用驅動裝置使沿輸送(傳送)方向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中的任意一個該托板移動,從而使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間距)順次行進,將排列在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從爐出口部輸出。即,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是通過使相連的多個托板中的任意一個托板移動,而使其他的托板連動的方法。由驅動裝置直接驅動的是一個托板。其他的托板通過被驅動裝置驅動的托板,譬如間接地被驅動。驅動裝置可以使托板只移動一個托板長的距離(間距)。因此,相連的多個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托板長的那樣呈電影膠片放映走卷狀地被輸送。
根據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可以經由一個托板使相連的多個托板連動。即,有驅動的必要的只是一個托板。因此,沒必要使輸送機在爐全長上循環。因而,不容易產生磨損屑。
另外,即便假設將驅動裝置配置在爐內,也只要配置一個托板的長度即可。因此,爐床的平整化容易。因而,清掃作業容易。另外,即使假設將驅動裝置配置在爐內,由于只要一個托板的長度就足夠了,因此與在爐全長上配置輸送機的情況相比較,熱損失小。進而,由于沒必要像以往那樣在爐全長上確保輸送機的路徑,因此爐內的熱流體的吹出口、吸入口的配置的自由度高。再進而,在爐內熱流體的流動被阻礙的可能性小。再者,優選最好是驅動裝置配置在爐外。這樣一來,驅動裝置產生的塵埃混入爐內的可能性小。另外,爐床的平整化容易。另外,熱損失變得更小。再者,本說明書中的“爐內”意味著干燥爐的干燥室內。
(2)優選其構成最好為,所述驅動裝置使從爐入口部被輸入到所述爐內的所述托板動作,通過該托板,將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間距)順次推送,將排列在該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從所述爐出口部推出。
本構成是通過從爐入口部將托板推入,而將排列在爐內最下游的托板推出到爐外的。根據本構成,只要在爐內托板彼此相接觸,就可以使驅動裝置的驅動力傳遞給各托板。因此,托板的構造很簡單。
(3)優選其構成最好為所述驅動裝置是輸送機。根據本構成,可以比較便宜地配置驅動裝置。另外,由于輸送機一直以來作為爐內輸送裝置的使用實際成績高,因此可以配置可靠性高的驅動裝置。
(4)優選其構成最好為在所述托板的輸送方向的兩端,配置有可以相互裝卸的上游側裝卸部和下游側裝卸部;當該托板被輸入到所述爐內時,該托板的該下游側裝卸部與排列在該爐內的最上游的該托板的該上游側裝卸部相接合;當排列在該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被輸出該爐外時,該托板的該上游側裝卸部和被并列配置在該托板的上游側的該托板的該下游側裝卸部分離。
本構成是通過上游側裝卸部以及下游側裝卸部將相連的托板可相互裝卸地連接在一起的。根據本構成,可以使多個托板相互沒有間隙地連接。因此,可以使來自于驅動裝置的驅動力更迅速且沒有損失地在相連的托板之間傳遞。
(5)優選為在所述(4)的構成中,最好是所述驅動裝置使多個該托板之中排列在所述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移動,通過該托板,將連結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間距)順次牽送。
本構成是由驅動裝置使爐內最下游的托板移動,通過該托板牽引上游側的相連的托板的構成。根據本構成,爐內最下游的托板可以直接由驅動裝置驅動。因此,可以將最下游的托板可靠地輸出到爐外。
(6)優選其構成最好是所述爐內的輸送路徑被配置在比向該輸送路徑輸入所述工件的輸入路徑以及從該輸送路徑輸出該工件的輸出路徑高的地方;在被配置在該輸入路徑的下游側、將該工件搭載在所述托板上的入側承接部,以及被配置在該輸出路徑的上游側、將該工件從該托板承接過來的出側承接部,分別配置有使所述托板在大體垂直的方向上升降的升降裝置。
根據本構成,與像以往那樣在干燥爐的上游側以及下游側配置斜坡的情況相比較,升降所需要的空間變小。另外,由于爐內的輸送路徑比輸入路徑以及輸出路徑高,與此程度相應地,熱不容易從爐內向外部逃逸。
(7)優選為在所述(6)的構成中,最好是所述入側承接部以及所述出側承接部分別被收容在容室內;所述升降裝置的驅動部被配置在該容室的外部。根據本構成,熱更加不容易從爐內向外部散逸。另外,由于升降裝置的驅動部被配置在與爐內連通的容室的外部,因此來自于驅動部的塵埃混入爐內的可能性小。
(8)優選其構成最好是所述工件為涂裝后的車身;該車身以相對于輸送方向成橫向的方式被搭載在所述托板上。根據本構成,可以縮短爐全長。當將車輛橫向輸送時,由于相鄰的車身的側部的立壁彼此接近,因此熱流體便不容易流動。針對這一點,如果根據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則如前所述,爐內的熱流體的吹出口、吸入口的配置的自由度較高。另外,爐內的熱流體的流動被阻礙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適合用于車身的橫向輸送。
(9)另外,為了解決所述問題,本發明的干燥爐,是通過使搭載各個工件、沿輸送方向相連的多個托板連續通過而使該工件干燥的干燥爐,其特征在于,具有使多個所述托板之中的任意一個該托板移動的驅動裝置,通過被該驅動裝置驅動的托板,使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間距)順次行進,將排列在爐內的最下游側的該托板從爐出口部搬出。
即,本發明的干燥爐,是通過由驅動裝置使相連的多個托板之中的任意一個托板移動而使其他的托板連動的干燥爐。由驅動裝置直接驅動的是一個托板。其他的托板,通過被驅動裝置驅動的托板,譬如間接地被驅動。驅動裝置可以使托板只移動一個托板長的距離(間距)。因此,相連的多個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托板長的那樣呈電影膠片放映走卷狀地被輸送。
根據本發明的干燥爐,可以經由一個托板使相連的多個托板連動。即,有驅動的必要的,只是一個托板。因此,沒必要使輸送機在爐全長上循環。因而,不容易產生磨損屑。
即使假設將驅動裝置配置在爐內,也只要配置一個托板的長度即可。因此,爐床的平整化容易。因而,清掃作業容易。另外,即使假設將驅動裝置配置在爐內,由于只要一個托板的長度就足夠了,因此與在爐全長上配置輸送機的情況相比較,熱損失小。進而,由于沒必要像以往那樣在爐全長上確保輸送機的路徑,因此爐內的熱流體的吹出口、吸入口的配置的自由度高。再進而,在爐內熱流體的流動被阻礙的可能性小。再者,最好是驅動裝置配置在爐外,即干燥室外。這樣一來,驅動裝置產生的塵埃混入爐內的可能性小。另外,爐床的平整化容易。另外,熱損失變得更小。
圖1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配置圖。
圖2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爐寬方向的剖面圖。
圖3是在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內被輸送的托板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在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內被輸送的托板的連續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圖2圓A內的放大圖。
圖6是圖2圓B內的放大圖。
圖7是圖2圓C內的放大圖。
圖8是并列設置在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上的入側升降裝置的立體圖。
圖9是圖8的I-I的剖面圖。
圖10(a)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工件承接時的示意圖。
圖10(b)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工件上升時的示意圖。
圖10(c)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工件壓入時的示意圖。
圖10(d)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工件壓出時的示意圖。
圖10(e)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工件下降時的示意圖。
圖10(f)是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工件交付時的示意圖。
圖11是在第二實施形態的干燥爐內被輸送的托板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在第二實施形態的干燥爐內被輸送的托板的狀態的立體圖。
標號說明1 干燥爐10 主殼體100 吸入室101 吹出室102 干燥室103 吸入口104 底壁 105 吹出口106 往動軌道 107 狹縫11 副殼體110 復動軌道111 驅動輪112 驅動用馬達12 支撐臺13 過濾器14 燃燒器15 風扇16 鉤2入側容室(容室)20 入側升降裝置(升降裝置)200a 中空框架200b中空框架 201 第一鏈輪(驅動部)202 第二鏈輪(驅動部) 203 第三鏈輪(驅動部)204 第四鏈輪(驅動部) 205 第五鏈輪(驅動部)206 配重(驅動部) 207a 鏈條(驅動部)207b鏈條(驅動部) 208 支撐框架209a框架夾持部件 209b 框架夾持部件210 支撐軌道 3出側容室(容室)30 出側升降裝置(升降裝置)4輸入裝置
5 輸出裝置 M馬達(驅動部)P1~P6 托板 W1~W6 車身(工件)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將本發明的干燥爐作為用于使底涂工序后的車身干燥的干燥爐而具體化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以下的實施形態還兼有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的實施形態。
(1)第一實施形態首先,對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配置進行說明。在圖1中,表示了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配置圖。此外,為了便于說明,圖1中的工件、托板的位置和實際輸送時的工件、托板的位置不對應。對于輸送時的工件、托板的位置在后面詳細說明。如圖所示,干燥爐1被配置在入側容室2和出側容室3之間。入側容室2以及出側容室3被本發明的容室所涵蓋。
在干燥爐1的爐內,托板P2、P3、P4、P5從下游側向上游相連。在托板P2、P3、P4、P5上,分別橫向搭載著底涂后的車身W2、W3、W4、W5。
在入側容室2內,配置有入側升降裝置20。在出側容室3內,配置有出側升降裝置30。入側升降裝置20以及出側升降裝置30被本發明的升降裝置所涵蓋。入側升降裝置20以及出側升降裝置30升降搭載著車身的托板。對于入側升降裝置20以及出側升降裝置30,在后面詳細說明。
在入側升降裝置20的上游側,配置有輸入裝置4。輸入裝置4可以往復動作,將車身交付給入側升降裝置20。另一方面,在出側升降裝置30的下游側,配置有輸出裝置5。輸出裝置5可以往復動作,從出側升降裝置30接過車身。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構成進行說明。在圖2中,表示了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爐寬方向的剖面圖。此外,圖中所示的是圖1中托板P4以及車身W4配置部分的剖面。如圖所示,干燥爐1具有主殼體10、副殼體11和支撐臺12。
主殼體10為鋼鐵制且呈沿輸送方向延伸的細長的方筒狀。主殼體10具有絕熱材料制的內襯(圖略)。在主殼體10內的上方,被區劃出截面呈中空コ字狀的吸入室100。另外,在主殼體10的下方,被區劃出方筒狀的吹出室101。在吸入室100和吹出室101之間,被區劃出干燥室102。吸入室100和干燥室102經由吸入口103而連通。另外,在隔開吹出室101和干燥室102的底壁104上,穿設有吹出口105。吹出室101和干燥室102經由吹出口105而連通。另外,吸入室100和吹出室101經由配置在爐外的過濾器13、燃燒器14、風扇15而連通。
熱風沿著吹出室101→吹出口105→干燥室102→吸入口103→吸入室100→過濾器13→燃燒器14→風扇15→再到吹出室101的路徑而循環。由該熱風使車身W4干燥。
在底壁104上面上,沿車寬方向配置有并排的一對往動軌道106。在往動軌道106上,配置有托板P4的車輪P40。對于往動軌道106和車輪P40的配置在后面詳細說明。
支撐臺12為鋼鐵制且呈在下方開口的截面コ字狀。支撐臺12支撐著主殼體10的下面。副殼體11也為鋼鐵制且呈在上方開口的截面コ字狀。副殼體11以剛好被反扣過來的狀態被配置在支撐臺12的上壁下面。在副殼體11的底壁上面上,配置有復動軌道110。在復動軌道110上,配置有托板P1的車輪P10。對于復動軌道110和車輪P10的配置在后面詳細說明。另外,對復動軌道110上的托板P1的驅動裝置,也在后面詳細說明。
其次,對托板的構成以及配置進行說明。在圖3中,表示了托板的立體圖。再者,托板P1、P2、P 3、P4、P5、P6的構成相同。因此,在此,作為代表對托板P1的構成進行說明。托板P1為鋼鐵制,具有桿部P11和框部P12。框部P12呈口字狀。車輪P10被樞轉支撐在框部P12的四角上。在車輪P10的圓周面上,形成有小徑部P15。桿部P11沿輸送方向縱貫框部P12的大體中央部。在桿部P11的下游端部上,以T字狀配置有按壓部P13。
在圖4中,用立體圖表示了托板的連續狀態。圖中所示的是托板P3、P4、P5、P6的連續狀態。托板P3的上游端P34觸接在托板P4的按壓部P43上。同樣地,托板P4的上游端P44觸接在托板P5的按壓部P53上。同樣地,托板P5的上游端P54觸接在托板P6的按壓部P63上。這樣,托板P3、P4、P5、P6就以相鄰的托板彼此接觸的狀態,在往動軌道106上排列成一直列。另外,輸送機(圖略)的鉤被鉤卡在被輸入到爐內的最上游側的托板P6的按壓部P63上。另外,在底壁104上,形成有與一個托板的長度、即桿部長度大體相等的狹縫107。鉤16可以在狹縫107內往復動作。
其次,對往動軌道和車輪的配置進行說明。在圖5中,表示了圖2圓A內的放大圖。車輪P40的小徑部P45的寬被設定為與往動軌道106的寬相等、或者稍寬。因此,往動軌道106進入到小徑部P45內。這樣,通過往動軌道106進入到小徑部P45內,來規制托板P4的輸送路徑。此外,往動軌道106和托板P4以外的托板的車輪的配置也是同樣的。
其次,對復動軌道和車輪的配置進行說明。復動軌道和車輪的配置與所述往動軌道和車輪的配置是同樣的。在圖6中,表示了圖2圓B內的放大圖。車輪P10的小徑部P15的寬被設定為與復動軌道110的寬相等、或者稍寬。因此,復動軌道110進入到小徑部P15內。這樣,通過復動軌道110進入到小徑部P15內,來規制托板P1的輸送路徑。此外,復動軌道110和托板P1以外的托板的車輪的配置也是同樣的。
其次,對復動軌道上的托板的驅動裝置進行說明。在圖7中,表示了圖2圓C內的放大圖。在復動軌道110的底壁上面上,配置有驅動用馬達112。驅動用馬達112沿著復動軌道110的縱向,以托板P1的移動不會停止的間隔,配置有多個。在驅動用馬達112的驅動軸上,配置有橡膠制的驅動輪111。驅動力被從驅動用馬達112傳遞給驅動輪111。驅動輪111的圓周面觸接在托板P1的桿部P11的下面。這樣,桿部P11就架在旋轉的驅動輪111上,由此驅動力被傳遞給托板P1。再者,對于托板P1以外的托板也是同樣的。
其次,對入側升降裝置以及出側升降裝置的構成以及動作進行說明。但是,兩個升降裝置的構成是相同的。因此,在此作為代表只對入側升降裝置進行說明。
首先,對入側升降裝置20的構成進行說明。在圖8中,表示了入側升降裝置20的立體圖。在圖9中,表示了圖8的I-I的剖面圖。如這些圖所示,入側升降裝置20具有馬達M、一對中空框架200a、200b、第一鏈輪201、第二鏈輪202、第三鏈輪203、第四鏈輪204、第五鏈輪205、配重206、鏈條207a、207b、支撐框架208、框架夾持部件209a、209b和支撐軌道210。馬達M、第一鏈輪201、第二鏈輪202、第三鏈輪203、第四鏈輪204、第五鏈輪205、配重206、鏈條207a、207b被本發明的驅動部所涵蓋。
中空框架200a、200b夾著入側容室2而被配置在兩外側上。中空框架200a、200b為鋼鐵制,呈開口相對的截面コ字狀。
馬達M被配置在中空框架200a的根部。第一鏈輪201被固著在馬達M的驅動軸上。第二鏈輪202以及第三鏈輪203被配置在中空框架200a的內部跟部附近。第四鏈輪204被配置在中空框架200a的上端。第五鏈輪205被配置在中空框架200b上端。
鏈條207a為鋼鐵制,沿著第一鏈輪201→第二鏈輪202→第四鏈輪204→第三鏈輪203→再到第一鏈輪201的軌道,配置成環狀。鋼鐵制的配重206被介設在鏈條207a上的第二鏈輪202和第四鏈輪204之間。另外,鋼鐵制的框架夾持部件209a被介設在鏈條207a上的第四鏈輪204和第三鏈輪203之間。
鏈條207b也為鋼鐵制,是從鏈條207a分支連結出來的。在鏈條207b的前端上,配置著框架夾持部件209b。
支撐框架208為鋼鐵制并呈方形材料狀。支撐框架208的兩端被固定在框架夾持部件209a、209b上。在支撐框架208的上面,固定有一對支撐軌道210。支撐軌道210被相對于支撐框架208的縱向大體呈垂直地配置。一對支撐軌道210的形狀、間隔與所述往動軌道106一致。在支撐軌道210上,配置有搭載著車身W6的托板P6。
如圖9所示,在構成入側升降裝置20的部件之中,被配置在入側容室2內的只有支撐框架208、支撐軌道210。即,驅動部沒有被配置在其內。在入側容室2的兩側壁上,以與支撐框架208的升降行程相應的程度,開設了狹縫21。
其次,對使支撐框架上升情況下的入側升降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當第一鏈輪201借助來自于馬達M的驅動力而旋轉時,鏈條207a、207b被向配重206下降的方向卷起。因此,框架夾持部件209a、209b被拉上來。因此,被固定在框架夾持部件209a、209b上的支撐框架208、支撐軌道210也在入側容室2內上升。另外,在使支撐框架208下降的情況下,只要使馬達M反轉即可。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的工件輸送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從圖10(a)到(f)中,表示了工件輸送時的示意圖。首先,如(a)所示,車身W5通過輸入裝置4而被搭載在被配置于入側升降裝置20上的托板P5上。接著,如(b)所示,搭載著車身W5的入側升降裝置20上升。這時,出側升降裝置30也上升。另外,空的輸入裝置4到前一道工序去取下次供給用的車身。輸送機的鉤16(前述圖4)被勾掛在完成上升之后的托板P5上。托板5被鉤16牽引,如(c)所示,被推入爐內。在此,狹縫(前述圖4)107的長度被設定為與一個托板的長度大體相等。因此,托板P5被以一個托板那樣的長度推入到爐內。托板P4、P3、P2、P1以互相接觸的狀態在往動軌道106上排成一列。因此,如(d)所示,托板P1被推出爐外。被推出到爐外的托板P1被搭載在出側升降裝置30上。接著,出側升降裝置30下降。另外,入側升降裝置20也下降。然后,輸出裝置5向出側升降裝置30的下降位置移動。接著,如(e)所示,在出側升降裝置30上,車身W1和托板P1通過輸出裝置5而分離。即,輸出裝置5僅從出側升降裝置30上承接過車身W1。之后,如(f)所示,輸出裝置5將車身W1移送給后一工序。另外,空的托板P1在復動軌道110上由驅動輪111(前述圖7)驅動,移動到入側升降裝置20。然后,在入側升降裝置20上從輸入裝置4再次接收車身W6。即,返回到前述(a)的狀態。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以及爐內輸送方法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前述圖10所示,可以經由一個托板P5使相連的多個托板P4、P3、P2、P1連動。即,有驅動的必要的只有一個托板P5。因此,沒必要使輸送機在爐全長上循環。因而,不容易產生磨損屑。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爐入口部配置有輸送機。但是,如前述圖4所示,由于輸送機的設置而產生的底壁104上面的凹凸,只有鉤16、一個托板長度的狹縫107。另外,往動軌道106的突出帶極小。因此,底壁104上面幾乎呈平面地被構成。因此,清掃作業很容易。另外,與在爐全長上配置輸送機相比較,熱損失變小。進而,由于沒必要像以往那樣遍及爐全長地確保輸送機的路徑,因此爐內的吹出口105、吸入口103的配置的自由度很高。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前述圖10所示,在爐內只要托板P4、P3、P2、P1相接觸,輸送機的驅動力就可以被傳遞給各托板。因此,各托板的構造就可以簡單地實現。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常用的輸送機來作為驅動裝置。因此,干燥爐的制造成本就可以降低,另外,對于故障等的可靠性很高。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配置有基本垂直地升降的入側升降裝置20、出側升降裝置30。因此,與配置有斜坡的情況相比較,升降所需的空間就可以變小。另外,由于爐內的輸送路徑比輸入路徑以及輸出路徑高,熱不容易從爐內向外部逃散。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入側升降裝置20的驅動部(前述圖9)被配置在入側容室2的外部。同樣地,出側升降裝置30的驅動部也被配置在出側容室3的外部。因此,來自于驅動部的磨損屑等混入爐內的可能性比較小。另外,由于配置了入側容室2、出側容室3,因此熱不容易從爐內逃散。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車身W1、W2、W3、W4、W5、W6相對于輸送方向大體垂直地、即橫向地被輸送。因此,比起車身被縱向地輸送的情況,爐全長變短。另外,當沿橫向輸送車身時,由于相鄰的車身的側部的立壁彼此接近,所以熱流體便不容易流動。對于這一點,根據本實施形態,吹出口105、吸入口103的配置的自由度較高。另外,在爐內熱風的流動被阻礙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適合用于車身的橫向輸送。
另外,為了避免相鄰的車身的側部的立壁彼此過于接近,如前述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托板P1的桿部P11從框部P12向前后突出。即,如前述圖4所示,由于桿部彼此相互撐頂,因此在相鄰的車身W4、W5彼此之間,可以確保用于使熱風通過的希望的間隔。
(2)第二實施形態本實施形態和第一實施形態的不同點在于由輸送機驅動爐內最下游的托板這一點,以及相連的托板彼此可裝卸地被連接在一起這一點。因此,在此只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在圖11中,表示了被用在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中的托板的立體圖。此外,對于與圖3相對應的部位,用同樣的標號來表示。如圖所示,在托板P1的下游端,配置有圓柱狀的卡合凸部P16。卡合凸部P16被本發明的下游側裝卸部所涵蓋。另一方面,在托板P1的上游端,配置有切有狹縫的圓筒狀的卡合凹部P17。卡合凹部P17被本發明的上游側裝卸部所涵蓋。卡合凹部P17的內周徑被設定為與卡合凸部P16的外周徑相同或者稍大。再者,托板P1以外的托板也具有同樣的構造。
對于工件輸送時的動作,參照前述圖10來說明。如圖10(b)所示,在搭載了托板P5的入側升降裝置20上升時,如圖12(a)所示,上升的托板P5的卡合凸部P56被從下方插入到在往動軌道106的上游端等待的托板P4的卡合凹部P47內。通過這樣的插入,托板P4和托板P5被連結在一起。再者,在爐內相連的托板P4、P3、P2、P1也一樣,在爐內輸送時已經經過同樣的過程被連接在一起。以這種狀態被配置在爐內下游端的托板P1,由配置在托板P1的背面的輸送機驅動。如圖12(b)所示,托板P1的卡合凹部P17和托板P2的卡合凸部P26相卡合。另外,托板P2、P3、P4、P5也通過卡合凹部和卡合凸部的卡合而相互被連結在一起。因此,這些托板P1、P2、P3、P4、P5正像被驅動車牽引的列車一樣,一齊向下游側以一個托板那樣的間距移動。通過這種移動,從圖10(c)的狀態切換到圖10(d)的狀態。在圖10(d)的狀態下,當出側升降裝置30下降時,如圖12(c)所示,托板P1的卡合凹部P17從托板P2的卡合凸部P26脫落。通過這種脫落,托板P2和托板P1分離。
本實施形態的干燥爐以及爐內輸送方法和第一實施形態的干燥爐以及爐內輸送方法具有同樣的效果。
另外,假設在相鄰的托板彼此之間存在有間隙的情況下,則來自于輸送機的驅動力首先要填補該間隙然后再在托板之間被傳遞。因此,驅動力的傳遞就需要花時間。對于這一點,如果根據本實施形態,則多個托板P1、P2、P3、P4、P5彼此沒有間隙地被連結在一起。因此,可以使驅動力更迅速且沒有損失地從托板P1傳遞給托板P2、P3、P4、P5。
另外,如果根據本實施形態,爐內最下游的托板P1直接由輸送機驅動。因此,即便假設爐內中間的托板P3(前述圖10(c))等從往動軌道106脫離,也可以將最下游的托板P1搬出到爐外。即,可以可靠地將托板P1搬出到爐外。
另外,如果根據本實施形態,如前述圖12(a)、(c)所示,卡合凹部P47、P17和卡合凸部P56、P26的裝卸方向,被設定為相對于托板的爐內輸送方向大體垂直。因此,在爐內輸送過程中,被連接在一起的托板彼此誤分離的可能性很小。
(3)其他以上,對本發明的爐內輸送方法以及干燥爐的實施形態做了說明。但是,實施形態不限于上述形態。也可以以本領域所屬技術人員所能夠進行的各種變形的形態、改良的形態加以實施。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在爐內配置了四個托板,但托板配置數沒有特別地限定。
另外,也可以將往動軌道106設定為傾斜。這種情況,當向下游設定為下坡時,輸送機的驅動負荷變小。另一方面,當向下游設定為上坡時,爐內的托板彼此接觸得更加緊密,驅動力的傳遞損失變小。另外,當將復動軌道110設定為下坡時,驅動輪111(前述圖7)的設置數就可以減少。或者,變成不需要驅動輪。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作為驅動裝置配置了輸送機,但也可以配置例如通過液壓或氣壓而動作的缸來作為驅動裝置。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前述圖2所示,在爐內上方和爐內下方分別配置了吸入口103和吹出口105,但這樣的配置也可以反過來。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配置了使車身基本垂直狀地升降的入側升降裝置20、出側升降裝置30,但也可以配置坡道。這種情況,也可以由輸送機(本發明的驅動裝置)驅動經由坡道在爐內以及爐外相連的托板。這樣一來,就可以由單一的驅動裝置來驅動相連至爐外的托板。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前述圖5、圖6所示,在托板P4、P1的車輪P40、P10上配置了小徑部P45、P15。但是,也可以在往動軌道106、復動軌道110上配置槽,使車輪P40、P10在槽內跑動。
另外,在上述第二實施形態中,在托板上,分別配置了卡合凹部P17和卡合凸部P16來作為上游側裝卸部和下游側裝卸部。但是,這種配置也可以反過來。另外,也可以不限于卡合方式,例如,可以配置使用了磁力、電磁力的上游側裝卸部、下游側裝卸部。這樣一來,可以將上游側裝卸部以及下游側裝卸部設成相同的形狀。因此,就可以不必逐個統一多個托板的方向。
另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將車身橫向輸送,但當然也可以縱向輸送。另外,本發明的干燥爐以及爐內輸送方法不僅是在底涂工序之后,也可以用于中間層涂漆工序之后、涂面漆工序之后的干燥。另外,被輸送的工件也可以不是車身。另外,也可以用于被涂裝物以外的干燥。
權利要求
1.一種爐內輸送方法,該方法是搭載工件的托板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通過用驅動裝置使沿輸送方向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中的任意一個該托板移動,而使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順次行進,將排列在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從爐出口部輸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所述驅動裝置,使從爐入口部被輸入到所述爐內的所述托板移動,通過該托板,將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順次推送,將排列在該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從所述爐出口部推出。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所述驅動裝置是輸送機。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在所述托板的輸送方向的兩端,配置有可以相互裝卸的上游側裝卸部和下游側裝卸部;當該托板被輸入到所述爐內時,該托板的該下游側裝卸部與排列在該爐內的最上游的該托板的該上游側裝卸部接合;當排列在該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被輸出該爐外時,該托板的該上游側裝卸部和相鄰配置在該托板的上游側的該托板的該下游側裝卸部分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所述驅動裝置使多個該托板之中排列在所述爐內的最下游的該托板移動,通過該托板,將連結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順次牽送。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所述爐內的輸送路徑被配置在比向該輸送路徑輸入所述工件的輸入路徑以及從該輸送路徑輸出該工件的輸出路徑高的地方;在被配置在該輸入路徑的下游側、將該工件搭載在所述托板上的入側承接部,以及被配置在該輸出路徑的上游側、將該工件從該托板承接過來的出側承接部,分別配置有使所述托板沿大體垂直的方向升降的升降裝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所述入側承接部以及所述出側承接部分別被收容在容室內;所述升降裝置的驅動部被配置在該容室的外部。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爐內輸送方法,其中,所述工件是涂裝后的車身;該車身以相對于輸送方向成橫向的方式被搭載在所述托板上。
9.一種干燥爐,它是通過使搭載各個工件、沿輸送方向相連的多個托板連續通過而使該工件干燥的干燥爐,其特征在于,具有使多個所述托板之中的任意一個該托板移動的驅動裝置,通過被該驅動裝置驅動的托板,使相連的多個該托板以每次移動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順次行進,將排列在爐內的最下游側的該托板從爐出口部輸出。
全文摘要
本發明以提供一種沒必要使輸送機在爐全長上循環、不容易產生磨損屑、清掃作業容易、熱損失小的爐內輸送方法以及干燥爐為目的。爐內輸送方法是搭載了工件(W1~W5)的托板(P1~P5)的爐內輸送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用驅動裝置使沿輸送方向相連的多個托板(P1~P5)中的任意一個托板(P5)移動,從而使相連的多個托板(P1~P5)以每次一個該托板長的距離順次行進,將排列在爐內的最下游的托板(P1)從爐出口部輸出。
文檔編號F26B15/16GK1580679SQ200410070570
公開日2005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6日
發明者細田剛, 市原和美, 遠藤登喜夫, 大澤學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