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效多功能家用煤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家用煤爐。
背景技術:
現有帶煙囪的家用煤爐,其爐殼上的排煙口均位于它的上部,由所設煙囪與排煙口相接,實現排煙。為了充分利用爐子的熱能,目前通常都在爐殼外部圍設諸如水套之類的采熱裝置。由于現有家用煤爐的排煙口只設在爐殼的上部,具有一定熱量的煙氣很快從排煙口由煙囪被排出,其熱量也大部分直接從煙囪排出,只有少部分傳遞給爐殼,排煙口以下的爐殼部分沒有充分吸收到煙氣的熱量。因此,圍設在爐殼外部的采熱裝置所采集的熱量也較少,爐子的余熱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效多功能家用煤爐,它的爐殼受熱效果好,可使得設置在爐殼上的采熱裝置或散熱裝置能夠采集到較充足的熱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位于爐殼內的爐體支承于底座上,底座的側下部設有出灰口,出灰口處設置有風門,爐體的外側與爐殼間形成環形煙道,爐殼的上部及下部各開有一排煙口,爐殼下部的排煙口的口徑較上部的排煙口的口徑大,一煙囪與二排煙口相接。
由上述方案可見,由于爐殼下部的排煙口的口徑較上部的排煙口的口徑大,爐體燃燒后產生的煙氣絕大部分經過爐體與爐殼間的環形煙道由爐殼下部的排煙口進入煙囪,因此,煙氣與爐殼接觸的較為充分,爐殼對煙氣的熱量也吸收的較為充分,爐殼的受熱效果好,可使得設置在爐殼上的采熱裝置或散熱裝置能夠采集到較足的熱量,使爐子的熱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圖;圖2圖1的A-A剖視圖;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位于爐殼5內的爐體7支承于底座3上,即爐體7擱置在底座3上。爐體7的上部裝有拎手11,需要換煤或清理爐體7時,可通過拎手11將爐體7從爐殼5內拎出。底座3的側下部設有出灰口1,出灰口1處設置有風門2,風門2為相互疊套的二層,該風門2為一種現有結構。爐體7的外側與爐殼5間形成環煙道6,爐殼5的上部及下部各開有一排煙口14、16,爐殼5下部的排煙口16的口徑較上部的排煙口14的口徑大,一煙囪15與二排煙口14、16相接。
在爐殼5的頂口加有2-6個相互疊套的環圈10,各環圈10的口徑從內到外逐個遞增。通過各環圈10的組合,可使不同底徑的鍋擱置在所對應的環圈上。在最內層的環圈10的通口處配置有封蓋21。另外,在爐殼5的頂口還接有一防風罩8,防風罩8的上端口蓋有一爐蓋9,防風罩8上開有一排煙口13,排煙口13也與煙囪15相通,排煙口13、排煙口14二者的口徑基本相同。在夜間封火時,由封蓋21及相互疊套的環圈10封閉爐殼5的頂口,由爐蓋9封閉防風罩8的上端口,形成二道防線,可完全防止爐殼5內的煤氣溢出,保證室內環境,避免煤氣中毒。而且,將爐殼5的頂口及防風罩8的上端口封閉后,可在所形成的空腔12內烘烤食物。
為利用本煤爐提高室內溫度,在爐殼5的外側固定的圍設有散熱裝置—散熱片4,由散熱片4采集爐殼5上的熱量,并向室內散發。
參見圖2散熱片4呈連續狀圍繞在爐殼5的外側,散熱片4可采用金屬薄板制成,并通過鉚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爐殼5上。
參見圖3為利用爐殼上的熱量,在爐殼5的外側還可圍設采熱裝置—水套17,水套17上設有進水口18和出水口19,在水套17內注入水,即可利用爐殼5上的熱量獲得熱水。另外,底座3的側下部出灰口1處的風門2為現有結構的另一種形式,且在風門2上連接有集灰斗20。
權利要求1.高效多功能家用煤爐,位于爐殼(5)內的爐體(7)支承于底座(3)上,底座(3)的側下部設有出灰口(1),出灰口(1)處設置有風門(2),爐體(7)的外側與爐殼(5)間形成環形煙道(6),其特征在于爐殼(5)的上部及下部各開有一排煙口(14、16),爐殼(5)下部的排煙口(16)的口徑較上部的排煙口(14)的口徑大,一煙囪(15)與二排煙口(14、16)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多功能家用煤爐,其特征在于在爐殼(5)的頂口加有2-6個相互疊套的環圈(10),各環圈(10)的口徑從內到外逐個遞增。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多功能家用煤爐,其特征在于在爐殼(5)的頂口還接有一防風罩(8),防風罩(8)的上端口蓋有一爐蓋(9),防風罩(8)上開有一排煙口(13),該排煙口(13)與煙囪(15)相通。
專利摘要一種家用煤爐,位于爐殼內的爐體支承于底座上,底座的側下部設有出灰口,出灰口處設置有風門,爐體的外側與爐殼間形成環形煙道,爐殼的上部及下部各開有一排煙口,爐殼下部的排煙口的口徑較上部的排煙口的口徑大,一煙囪與二排煙口相接。本煤爐的爐殼對煙氣的熱量吸收的較為充分,可使得設置在爐殼上的采熱裝置或散熱裝置能夠采集到較充足的熱量,使爐子的熱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文檔編號F24B1/00GK2593078SQ0321455
公開日2003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5日
發明者葉林森 申請人:葉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