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排熱回收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回收發電機產生的排熱并用于供熱水或空調中的排熱回收系統。
另外,本申請是基于日本專利申請(特愿2001-369354、特愿2001-369355)的申請,作為本說明書中的一部分采用了該日本專利申請中記載的內容。
背景技術:
近年來,具有在寫字樓或商業設施等規模較小的區域中采用通過將氣體或石油等作為燃料的驅動源驅動發電機,進行電力自給的系統的傾向。特別是,作為發電機的驅動源,由于燃料費低廉、以低噪音驅動的小型的燃氣輪機的利用技術先進、通用性強,所以上述系統的采用具有擴大的傾向。
在上述這種電力自給系統中,多同時設置回收驅動發電機時從驅動源產生的排熱、用于在該區域內供熱水或空調的排熱回收系統。
圖12表示排熱回收系統的一例。在圖12中,符號501為燃氣輪機,502為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503為儲熱水箱,504為供熱水栓,505為供水罐,506為供熱水溫度調節用熱交換器,507為冷卻塔。燃氣輪機501和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502通過廢氣導入管508連接在一起,另外,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502上設置有排出加熱了水的廢氣的排氣塔509。
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502和儲熱水箱503由構成使水(熱水)循環的封閉系統一次配管510連接在一起。而且,儲熱水箱503和供熱水栓504、供熱水溫度調節用熱交換器506由構成使使熱水循環的封閉系統的二次配管511連接在一起。供水罐505通過供水管512連接在二次配管511上。另外,供熱水溫度調節用熱交換器506和冷卻塔507由構成使作為冷煤的水循環的封閉系統的冷煤配管513連接在一起。
在上述排熱回收系統中,燃氣輪機501的排熱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502中,并通過儲熱水箱503被排氣,但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502中,與在一次配管中循環的水進行熱交換,對其進行加熱。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502中被加熱了的水(熱水)流入儲熱水箱503中。儲熱水箱503中的水(熱水)在二次配管511中循環,在供熱水栓504打開時流出到系統外部而被利用。儲熱水箱503中的水(熱水)的剩余量減少時,從供水罐505實施適當的供水。
而且,在上述排熱回收系統中,在二次配管511中循環的水(熱水)的利用減少時,系統內的溫度將過度上升。因此,包括這種情況,在供熱水溫度調節用熱交換器506中回收剩余的熱能,由冷卻塔507向大氣中放出。
在上述排熱回收系統中,存在需要由供熱水溫度調節用熱交換器506或冷卻塔507構成的冷卻設備等,系統整體復雜并且大型化,在設置上容易增加成本的問題。
而且,隨著電力自給系統利用的擴大,需要能量效率更高的排熱回收系統。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低成本化,并且能量效率高的排熱回收系統。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為一種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在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具備使上述廢氣和上述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上述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檢測在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被加熱了的上述載熱體的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以及基于該溫度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控制上述廢氣向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導入量的控制閥。
在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中,通過檢測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的溫度,基于該檢測結果控制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導入量,排熱的剩余量不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可穩定在所希望的溫度地加熱控制載熱體,同時不需要以往的冷卻設備。而且,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通過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直接對在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進行加熱,所以與具有多級的熱交換器的現有技術相比,熱能的損失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具備防止上述載熱體從上述規定的設備向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倒流的單向閥。
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循環系統內具備大氣開放型的罐,所以雖然載熱體容易倒流,但通過單向閥防止載熱體的電流,避免了載熱體的倒流所產生的不良情況。
本發明為一種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供熱水的水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具備使上述廢氣和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上述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檢測在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被加熱了的上述載熱體的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基于該溫度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控制上述廢氣向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導入量的控制閥,以及使加熱了的上述載熱體和水進行熱交換、對上述水進行加熱的水加熱用熱交換器,上述水加熱用熱交換器為板式熱交換器。
在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中,發電機的廢氣和載熱體通過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進行熱交換,載熱體被加熱,進而載熱體和水通過水加熱用熱交換器進行熱交換,水被加熱。而且,由于水加熱用熱交換器為板式熱交換器,所以導熱效率高。因此,即使水向水加熱用熱交換器的導入路徑不是向以往那樣為循環系統,也可以將來自水道水的溫度較低的水加熱到接近于載熱體的溫度。因此,不需要其循環路徑,實現了低成本化。而且,通過檢測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被加熱的載熱體的溫度,基于該檢測結果控制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導入量,排熱的剩余量不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能夠穩定在所希望的溫度地對載熱體進行加熱控制,同時不需要以往的冷卻設備,在這一點上也實現了低成本化。
在上述的排熱回收系統中,也可以具備基于上述溫度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使導入上述水加熱用熱交換器中的水迂回,對該迂回的水進行加熱的輔助加熱機構。
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在由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加熱了的載熱體的溫度未達到所希望的溫度的情況下,通過使水迂回,由輔助加熱機構進行加熱,穩定地維持用于供熱水的水溫。
而且,在上述的排熱回收系統中,也可以具備暫時儲存上述載熱體的大氣開放型的罐。
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通過儲存在罐內的載熱體產生儲熱效果,載熱體的溫度變動變緩。而且,由于其罐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載熱體的壓力不容易上升,載熱體的溫度容易上升。另外,由于罐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載熱體中產生的氣泡、蒸汽在罐內被分離發出,避免了氣泡、蒸汽混入液體中所產生的不良情況,因此,能夠在接近于沸點的高溫下處理載熱體。即,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在將載熱體加熱到接近于沸點的高溫的同時,能夠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因此,在將供熱水用的水加熱到高溫的同時,能夠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而且,由于罐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避免了使用高成本的耐壓結構,實現了低成本化。
而且,在上述的排熱回收系統中,也可以與上述發電機不同地具備將燃燒氣體導入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機構。
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即使在發電機中產生了不良情況的情況下或發電機停止時,在來自發電機的廢氣中加入或者取代其廢氣,將來自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機構的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對載熱體進行加熱。因此,可穩定地維持載熱體的溫度。
在這種情況下,上述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機構在上述發電機停止時,可取代該發電機產生的廢氣,將燃燒氣體導入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
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在發電機停止時,取代發電機產生的廢氣,將來自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機構的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對載熱體進行加熱。因此,即使在例如電費便宜的時間段等使發電機停止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使規定的設備運行。
而且,在上述的排熱回收系統中,上述規定的設備也可以包括吸收式冷凍機。
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上述規定的設備包括吸收式冷凍機,所以能夠高效率地進行利用了發電機的排熱的空調。
圖1為表示同時設置了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的電力自給系統整體結構的一例的附圖。
圖2為表示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第1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附圖。
圖3為示意表示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的內部結構的附圖。
圖4為表示使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順序一例的流程圖。
圖5為表示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第2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附圖。
圖6為表示使圖5的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順序一例的流程圖。
圖7為表示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第3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附圖。
圖8為表示使圖7的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順序一例的流程圖。
圖9為表示圖7的排熱回收系統中供熱水溫度控制程序的處理順序一例的流程圖。
圖10為表示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第4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附圖。
圖11為表示使圖10的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順序一例的流程圖。
圖12為表示現有的排熱回收系統的結構的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示意表示出同時設置了排熱回收系統10的電力自給系統11的整體結構。電力自給系統11本身是通過將小型的燃氣輪機(微型燃氣輪機)MT作為驅動源驅動發電機而獲得電力,但與其同時設置的排熱回收系統10回收驅動發電機時從燃氣輪機MT產生的廢氣的熱,并將其用于空調或供熱水等規定的設備12。
圖2為表示排熱回收系統10第1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附圖,本實施方式的排熱回收系統10為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加熱在空調等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的系統。
在圖2中,HEX1為在廢氣和載熱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對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13為暫時儲存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的作為緩沖罐的儲熱箱,P1為輸送載熱體的泵。另外,作為上述載熱體,例如使用水(熱水)或藥液。
燃氣輪機MT(參照圖1)和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由廢氣導入管20連接在一起。在廢氣向排熱回收系統用熱交換器HEX1導入之前的廢氣導入管20上設置有檢測廢氣溫度的溫度傳感器TC1。而且,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上設置有向外部排出廢氣的排氣塔21。
而且,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儲熱箱13、以及泵P1由構成輸送載熱體的載熱體輸送系統的載熱體配管23連接在一起。
圖3示意表示出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結構。
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是在殼體30的內部以蛇形彎曲的狀態收放有安裝了多個鋁制的散熱片31的不銹鋼制的導熱管32的裝置。在殼體30的上部,在兩側離開地設置有廢氣的導入口33和導出口34,在導入口33上連接有前述的廢氣導入管20(參照圖2),在導出口34上連接有前述的排氣塔21(參照圖2)。而且,導熱管32連接在前述的載熱體配管23(參照圖2)上,構成載熱體輸送系統的一部分。
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上設置有將與廢氣導入管20連通而導入的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導入前導入排氣塔21,并向大氣中排出的控制閥V1,在控制閥V1和排氣塔21之間設置有使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廢氣的一部分迂回過的旁通流路35。控制閥V1包括將導入口33和旁通流路35的一部分或全部堵塞的蝶閥和驅動蝶閥的電動馬達等未圖示的驅動裝置,在鄰接的導入口33和旁通流路35的入口之間擺動地構成。
而且,在本例中,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導熱管32內的載熱體的流動方向和在其導熱管32的外側流動的廢氣的流動方向為相反的方向、即稱為對流。熱交換的兩種流體向互為相反的方向流動的對流式熱交換其效率高、容易實現均勻的熱交換。但是,本發明并不僅限于對流式的熱交換,也可以采用載熱體的流動方向和廢氣的流動方向為同方向的順流式的熱交換。
返回到圖2,在載熱體配管23上設置有使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載熱體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前后迂回的三通切換閥V2以及旁通配管40。而且,載熱體向儲熱箱13導入前的載熱體配管23上設置有與泵P1同步地控制載熱體的輸送的電磁閥V3。
在來自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載熱體導出后的載熱體配管23上設置有作為檢測載熱體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的溫度傳感器TC2。而且,在設置了溫度傳感器TC2的部位之前的載熱體配管23上設置有防止載熱體從空調等規定的設備12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倒流的單向閥V4。
儲熱箱13配置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下方。而且,在儲熱箱13上設置有將儲熱箱13向大氣中開放的大氣開放管41。大氣開放管41是一端連接在儲熱箱13上,另一端連接在作為廢氣流路的排氣塔21上。而且,在大氣開放管41上設置有將從儲熱箱13蒸發的載熱體的蒸汽冷凝的冷凝器42。冷凝器42是相對于罐一側朝作為大氣一側的流路的排氣塔21一側向上傾斜地設置的。而且,在儲熱箱13內覆蓋載熱體液面地飄浮有含有隔熱材料的蓋體43。
以下,對這種結構的排熱回收系統的排熱回收的原理進行說明。
首先,從燃氣輪機MT排出的廢氣通過廢氣導入管20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與在載熱體輸送系統中流動的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加熱該載熱體,然后,從排氣塔21排出。
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在泵P1的作用下在載熱體輸送系統中流動,作為空調等規定的設備12的載熱體循環使用。而且,從設備12返回的載熱體暫時儲存在儲熱箱13中,之后,再次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
而且,由于在儲熱箱13內覆蓋載熱體液面地飄浮有含有隔熱材料的蓋體43,所以具有保溫效果,即使在向大氣開放的儲熱箱13中,也可以抑制向大氣中散發的熱能量,無浪費地利用從排熱回收的熱能。
而且,由于在連接于儲熱箱13上的大氣開放管41上設置有冷凝器42,所以從儲熱箱13中蒸發的載熱體的蒸汽由該冷凝器42冷凝,返回罐內。因此,抑制了載熱體容量的降低。
以下,參照圖4對使上述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流程進行說明。
工作前的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初始狀態為,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電磁閥V3關閉。
當在這種狀態下使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在步驟100中,根據溫度傳感器TC1的檢測結果判斷廢氣溫度是否高于200℃,當廢氣溫度為200℃以上時,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在步驟101中被切換,成為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電磁閥V3打開,泵P1運行,之后,執行排熱回收系統的控制程序。
在排熱回收系統控制程序中,首先,在步驟110中,當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排熱回收后載熱體溫度達到所希望的設定溫度、例如90℃時,控制閥V1進行比例控制。該控制閥V1的比例控制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低于98℃的情況下連續地進行控制。
而且,在步驟111中,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在98℃以上的情況下,進入步驟112,切換成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當在步驟113中確認維持了兩分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時,在步驟114中將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切換成與前述的初始狀態相同的狀態,在步驟115中發出“控制閥V1動作不良/熱回收停止”的報警。
而且,在步驟113中判斷未維持兩分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的情況下,在步驟116中判斷載熱體溫度是否低于98℃,在低于98℃的情況下,在步驟117中切換成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并返回步驟110。而且,在步驟116中載熱體溫度高于98℃的情況下,返回步驟112,重復步驟112~步驟116。另外,在這種排熱回收控制程序中,上述的各溫度以及時間是在規定的范圍內任意地設定變更的。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通過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直接地對在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進行加熱。此時,由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加熱了的載熱體的溫度始終通過溫度傳感器TC2檢測,根據其檢測結果由控制閥V1控制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導入量。而且,當載熱體高于規定的溫度時,使應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廢氣在導入前迂回到旁通流路35中,并排出到大氣中。這樣一來,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僅回收必要量的熱能,多余的熱能不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而排出到大氣中,因此,不需要以往的冷卻設備,實現了低成本化。而且,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通過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直接地加熱在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所以與具備多級熱交換器的現有技術相比,熱能的損失少。因此,實現了系統整體的能量效率的提高。
而且,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具有暫時儲存載熱體的儲熱箱13,通過儲存在儲熱箱13內的載熱體而產生儲熱效果(保溫效果),載熱體的溫度變化變緩。而且,由于儲熱箱13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不容易產生載熱體的壓力上升,載熱體的溫度容易上升。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將載熱體加熱到高溫。另外,由于儲熱箱13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在載熱體中產生的氣泡、蒸汽在儲熱箱13內被分離并放出,避免了氣泡、蒸汽混入液體中的不良情況。即,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在將載熱體加熱到接近于沸點的高溫的同時,能夠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因此,在這種循環使用載熱體的規定的設備中,獲得了燃料量減少等各種優點。而且,由于罐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避免了使用高成本的耐壓結構,實現了低成本化。
而且,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在循環系統內具備大氣開放型的罐,雖然載熱體容易倒流,但通過單向閥V4防止了載熱體從規定的設備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倒流,所以避免了載熱體倒流所產生的不良情況。
以下,參照圖5和圖6對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排熱回收系統10也和上述第1實施方式同樣,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空調等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進行加熱。另外,對于具有與在上述第1實施方式中已說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結構要素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或簡化其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的排熱回收系統中,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不同,具有與來自燃氣輪機MT(參照圖1)的廢氣分別地將燃燒氣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作為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機構的輔助燃燒裝置50以及三通切換閥V0。
輔助燃燒裝置50可產生與來自燃氣輪機MT的廢氣同等程度的溫度和量的燃燒氣體,例如使用了大氣壓氣體燃燒器。而且,三通切換閥V0是切換成將來自燃氣輪機MT的廢氣或者來自輔助燃燒裝置50的燃燒氣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切換閥,設置在燃氣輪機MT和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之間的廢氣導入管20上。
以下,對這種結構的排熱回收系統的排熱回收原理進行說明。
首先,從燃氣輪機MT排出的廢氣通過廢氣導入管20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與在載熱體輸送系統中流動的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其載熱體進行加熱,然后,從排氣塔21排出。
而且,在發電機中產生不良情況或發電機停止時等,以規定的時間運行輔助燃燒裝置50。在輔助燃燒裝置50中產生的燃燒氣體與來自燃氣輪機NT的廢氣分別地經由三通切換閥V0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此時,通過例如在來自發電機的廢氣中加入或者取代其廢氣而將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對載熱體進行加入,穩定地維持載熱體的溫度。
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在泵P1的作用下在載熱體輸送系統中流動,作為空調等規定設備12的載熱體循環使用。而且,從設備12返回的載熱體暫時儲存在儲熱箱13中,之后再次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
以下,參照圖6對使上述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流程進行說明。
工作前的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初始狀態為,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電磁閥V3關閉。
當在這種狀態下使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在步驟200中,根據溫度傳感器TC1的檢測結果判斷廢氣溫度是否高于200℃。而且,在廢氣溫度低于200℃的情況下,認為燃氣輪機MT處于停止中,在步驟201中輔助燃燒裝置運行,三通切換閥V0在輔助燃燒裝置50一側打開,取代燃氣輪機MT的廢氣,將輔助燃燒裝置50的燃燒氣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
而且,在步驟200中,在廢氣溫度為200℃以上的情況下,認為燃氣輪機MT處于工作中,在步驟202中輔助燃燒裝置50停止,三通切換閥V0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一側打開,燃氣輪機MT的廢氣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而且,在步驟203中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為,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電磁閥V3打開,泵P1運行,之后,執行排熱回收系統的控制程序。
在排熱回收系統控制程序中,執行與上述第2實施方式相同的步驟。即,首先,在步驟201中,當基于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排熱回收后的載熱體溫度達到所希望的設定溫度、例如90℃時,控制閥V1進行比例控制。該控制閥V1的比例控制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低于98℃的情況下連續地進行控制。
而且,在步驟211中,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在98℃以上的情況下,進入步驟212,切換成控制閥V1將廢氣或者燃燒氣體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在步驟213中,當確認維持了兩分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時,在步驟214中將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切換到與前述的初始狀態相同的狀態,在步驟215中發出“控制閥V1動作不良/熱回收停止”的報警。
而且,在步驟213中載熱體溫度未維持兩分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的情況下,在步驟216中判斷載熱體溫度是否低于98℃,在低于98℃的情況下,在步驟217中切換成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并返回步驟210。而且,在步驟216中載熱體溫度高于98℃的情況下,返回步驟212,重復步驟212~步驟216。另外,在這種排熱回收控制程序中,上述的各溫度以及時間是在規定的范圍內任易地設定變更的。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當燃氣輪機MT(發電機)停止時,取代燃氣輪機MT產生的廢氣,而將燃燒氣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對載熱體進行加熱。因此,即使在電費便宜的時間段等使發電機停止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使規定的設備運行。即,可實現成本和效率好的連續運行。
另外,在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中,作為循環使用載熱體的規定的設備,優選地采用通過吸收式冷凍循環進行冷凍的吸收式冷凍機。如上所述,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在將載熱體加熱到接近于沸點的高溫的同時,可以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而且可實現成本和效率好的連續運行。因此,通過在吸收式冷凍機中循環使用來自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的載熱體,可大幅度地降低燃料成本,同時可提高其熱能的綜合利用效率。
以下,對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第3實施方式加以說明。
圖7為表示排熱回收系統10的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附圖,本實施方式的排熱回收系統10是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供熱水用的水進行加熱的系統。
另外,對于具有與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已說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結構要素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
首先,如圖1所示,同時設置了排熱回收系統10的電力自給系統11本身是通過將小型的燃氣輪機MT(微型燃氣輪機)作為驅動源驅動發電機而獲得電力。排熱回收系統10吸收驅動發電機時從燃氣輪機產生的廢氣的熱。
圖7中,HEX1為在廢氣和載熱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對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13為暫時儲存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的作為緩沖罐的儲熱箱,HEX2為在被加熱了的載熱體和水之間進行熱交換、對水(實際上是用于供熱水的水)進行加熱的水加熱用熱交換器,14為作為輔助燃燒裝置的燃氣熱水器,15為根據需要取出被加熱了的水的供熱水栓,P1為輸送載熱體的泵。另外,作為上述的載熱體,例如采用了水(溫水)或者藥液。
燃氣輪機MT(參照圖1)和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由排氣導熱管20連接在一起。在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導入之前的廢氣導入管20上設置有檢測廢氣溫度的溫度傳感器TC1。而且,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上設置有將廢氣向外部排出的排氣塔21。
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儲熱箱13、以及泵P1由構成使載熱體循環的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的一次載熱體配管25連接在一起。而且,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為板式熱交換器,連接在儲熱箱13以及將作為供水源的水道的水向供熱水栓15供應的水管28上。另外,水管28中的供水壓力是在供水源一側提供的。
由于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結構與前圖3中所示的結構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說明。另外,在本例中,前圖3中所示的導熱管3連接在前述的一次載熱體配管25(參照圖5)上,構成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的一部分。
圖7中,在一次載熱體配管25上設置有使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載熱體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前后迂回的三通切換閥V2,以及旁通配管40。
在載熱體從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導出后的一次載熱體配管25上設置有作為檢測載熱體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的溫度傳感器TC2。控制閥V1根據該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進行開閉控制,根據需要使廢氣迂回,阻止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導入。而且,三通切換閥V2也一樣,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進行控制,根據需要使載熱體遷回,阻止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導入。
儲熱箱13配置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下方。而且,儲熱箱13上設置有將儲熱箱13內向大氣中開放的大氣開放管41。大氣開放管41是一端連接在儲熱箱13上,另一端連接在作為廢氣流路的排氣塔21上。而且,在大氣開放管41上設置有將從儲熱箱13蒸發的載熱體的蒸汽冷凝的冷凝器42。冷凝器42是相對于罐一側朝向作為大氣一側的流路的排氣塔21向上傾斜地配置的。而且,在儲熱箱13內,覆蓋載熱體液面地飄浮有含有隔熱材料的蓋體43。
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的水導出后的配管和燃氣熱水器14的水導出后的配管合流后的水管28上設置有檢測加熱后的水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TC3。另外,該溫度傳感器TC3用于供熱水溫度的確認。
而且,在水管28上設置有使導入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的水在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的前后迂回的三通切換閥V10以及旁通配管45,在旁通配管45的中間設置有前述的燃氣熱水器14。而且,在燃氣熱水器14上連接有接受來自分別構筑的氣體供應系統的供氣的氣體配管46,在氣體配管46上設置有使氣體向燃氣熱水器14的導入斷續的氣體導入閥V11。另外,三通切換閥V10根據前述的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被控制,根據需要使水在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的前后迂回,并導入燃氣熱水器14。燃氣熱水器14在三通切換閥V10在燃氣熱水器14一側打開時檢測水的導入而動作,并對導入的水進行加熱。而且,本發明的輔助加熱機構包含燃氣熱水器14和三通切換閥V10。
以下,對上述結構的排熱回收系統的排熱回收的原理進行說明。
首先,從燃氣輪機MT排出的廢氣通過廢氣導入管20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與在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中流動的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載熱體進行加熱,然后從排氣塔21排出。
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在泵P1的作用下在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中流動,同時暫時儲存在儲熱箱13中。而且,在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中流動的載熱體被導入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與在水管28中流動的水進行熱交換,對水進行加熱,并再次儲存到儲熱箱13中。而且,在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被加熱了的水(溫水)在供水源的供應壓力下在水管28中流動,當供熱水栓15打開時流出到系統外部而加以利用。
而且,由于在儲熱箱13內覆蓋載熱體液面地漂浮有含有隔熱材料的蓋體43,所以具有保溫效果,即使是向大氣開放的儲熱箱13,也可以抑制向大氣中散發的熱能量,無浪費地利用從排熱回收的熱能。
而且,由于在連接于儲熱箱13上的大氣開放管41上設置有冷凝器42,所以從儲熱箱13蒸發的載熱體的蒸汽由該冷凝器42冷凝,并返回罐內。因此,抑制了載熱體容量的降低。
以下,參照圖8和圖9所示的流程圖對使上述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流程進行說明。
工作前的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初始狀態為,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三通切換閥V10將水導入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氣體導入閥V11關閉,泵P1停止。
當在這種狀態下使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在步驟1中,根據溫度傳感器TC1的檢測結果判斷廢氣溫度是否高于200℃。而且,在廢氣溫度低于200℃的情況下,認為燃氣輪機MT處于停止中,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在步驟2中被切換到“熱水器單獨運行”,成為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三通切換閥V10將水導入燃氣熱水器14,氣體導入閥V11打開,泵P1停止。
而且,在步驟1中,在廢氣溫度為200℃以上的情況下,認為燃氣輪機MT處于運行中,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在步驟3中被切換到“燃氣輪機/燃氣熱水器運行”,成為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三通切換閥V10將水(導入)水加熱用熱交換器,氣體導入閥V11打開,泵P1運行,之后,執行排熱回收系統的控制程序和供熱水溫度控制程序。
在排熱回收系統控制程序中,首先,在步驟10,當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排熱回收后的載熱體溫度達到所希望的設定溫度、例如90℃時,控制閥V1進行比例控制。該控制閥V1的比例控制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1的檢測結果為廢氣溫度在200℃以上,并且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低于98℃的情況下是連續地控制的。另外,在步驟11中,當根據溫度傳感器TC1的檢測結果為廢氣溫度低于200℃時,返回步驟1,切換成“熱水器單獨運行”。
而且,在步驟12中,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在98℃以上的情況下,進入步驟3,切換成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在步驟14中,當載熱體溫度為200℃以上時,在步驟15中表示載熱體溫度為高溫。另外,在步驟16中,當確認維持了60秒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時,在步驟17中切換成與上述的“熱水器單獨運行”相同的狀態,在步驟18中發出“控制閥V1動作不良/熱回收停止”的報警。
而且,在步驟16中,在未維持60秒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的情況下,在步驟19中判斷載熱體溫度是否低于98℃,在低于98℃的情況下,在步驟20中切換成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并返回步驟10。而且,在步驟19中,在載熱體溫度高于98℃的情況下,返回步驟13,重復步驟13~步驟19。另外,在這種排熱回收控制程序中,上述的各溫度以及時間是在規定的范圍內任意地設定變更的。
圖9為供熱水溫度控制程序的流程圖。在供熱水溫度控制程序中,首先,在步驟30中,當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達到所希望的規定溫度、例如90℃時,三通切換閥V10進行打開/關閉控制。即,當在步驟31中根據溫度傳感器TC1的檢測結果確認廢氣溫度為200℃以上、并且在步驟32中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確認載熱體溫度低于98℃時,在步驟33中,三通切換閥V10被切換到燃氣熱水器14一側,燃氣熱水器14點燃,水被加熱。而且,當在步驟32中確認載熱體溫度超過了98℃時,在步驟34中,三通切換閥V10被切換到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一側,和廢氣進行熱交換,水被加熱。另外,在這種供熱水溫度控制程序中,上述的各溫度是在規定的范圍內任意地設定變更的。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發電機的廢氣和載熱體進行熱交換,載熱體被加熱,進而在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載熱體和水進行熱交換,供熱水用的水被加熱。此時,由于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為板式熱交換器,所以通過完全的交流等實施高導熱效率的熱交換。因此,即使水向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的導入路徑不是循環系統,也可以將來自水道水的溫度較低的水加熱到接近于載熱體的溫度。這樣一來,不需要水的循環路徑,實現了低成本化。而且,隨著路徑的縮短,熱能的損失也減小,系統整體的能量效率進一步提高。
而且,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通過溫度傳感器TC2始終檢測由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加熱的載熱體的溫度,根據該檢測結果由控制閥V1控制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導入量。而且,當載熱體高于規定的溫度時,使應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廢氣在導入前迂回到旁通流路35中并排出到大氣中。這樣一來,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僅回收必要量的熱能,多余的熱能不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而排出到大氣中。因此,不需要以往的冷卻設備,通過這一點也實現了低成本化。
而且,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由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加熱的載熱體的溫度未達到所希望的溫度的情況下,經由三通切換閥V10使導入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的水迂回,通過燃氣熱水器14加熱迂回的水。因此,能夠穩定地將供熱水用的水溫維持在高溫狀態。
而且,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具有暫時儲存載熱體的儲熱箱13,所以通過儲存在儲熱箱13內的載熱體而產生儲熱效果(保溫效果),載熱體的溫度變動變緩。而且,由于儲熱箱13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載熱體的壓力不容易上升,載熱體的溫度容易上升。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將載熱體加熱到高溫。另外,由于儲熱箱13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在載熱體中產生的氣泡、蒸汽在儲熱箱13內被分離放出,避免了氣泡、蒸汽混入液體中的不良情況。即,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在將載熱體加熱到接近于沸點的高溫的同時,能夠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而且,由于罐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避免了使用高成本的耐壓結構,實現低成本化。
以下,對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的第4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0為表示排熱回收系統10的實施方式的結構的附圖,本實施方式的排熱回收系統10是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循環使用的水(溫水)進行加熱的系統。作為循環使用溫水的設備12(溫水利用設備),例如可列舉出地面取暖裝置、吸收式冷熱水機等熱利用空調裝置等。另外,作為設備12,通過采用間接熱交換器,可用于包括飲用熱水的各種加熱。
另外,對于具有與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已說明的部件相同功能的結構要素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
首先,如圖1所示,同時設置了排熱回收系統10的電力自給系統11本身是通過將小型的燃氣輪機MT(微型燃氣輪機)作為驅動源驅動發電機而獲得電力。排熱回收系統10吸收驅動發電機時從燃氣輪機產生的廢氣的熱。
圖10中,HEX1為在廢氣和載熱體之間進行熱交換、對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13為暫時儲存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的作為緩沖罐的儲熱箱,HEX2為在被加熱了的載熱體和水(溫水)之間進行熱交換、對水進行加熱的水加熱用熱交換器,P1為輸送載熱體的泵。另外,作為上述的載熱體,例如采用了水(溫水)或者藥液。
燃氣輪機MT(參照圖1)和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由排氣導熱管20連接在一起。在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導入之前的廢氣導入管20上設置有檢測廢氣溫度的溫度傳感器TC1。而且,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上設置有將廢氣向外部排出的排氣塔21。
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儲熱箱13、以及泵P1由構成使載熱體循環的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的一次載熱體配管25連接在一起。而且,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為板式熱交換器,連接在儲熱箱13以及溫水循環用的溫水配管29上。另外,溫水配管29中的溫水的供水壓力是在使溫水循環使用的設備12一側提供的。
由于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結構與前圖3中所示的結構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說明。另外,在本例中,前圖3中所示的導熱管32連接在前述的一次載熱體配管25(參照圖10)上,構成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的一部分。
圖10中,在一次載熱體配管25上設置有使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載熱體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前后迂回的三通切換閥V2,以及旁通配管40。
在載熱體從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導出后的一次載熱體配管25上設置有作為檢測載熱體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的溫度傳感器TC2。控制閥V1根據該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進行開閉控制,根據需要使廢氣迂回,阻止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導入。而且,三通切換閥V2也一樣,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進行控制,根據需要使載熱體迂回,阻止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導入。
儲熱箱13配置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下方。而且,儲熱箱13上設置有將儲熱箱13內向大氣中開放的大氣開放管41。大氣開放管41是一端連接在儲熱箱13上,另一端連接在作為廢氣流路的排氣塔21上。而且,在大氣開放管41上設置有將從儲熱箱13蒸發的載熱體的蒸汽冷凝的冷凝器42。冷凝器42是相對于罐一側朝向作為大氣一側的流路的排氣塔21向上傾斜地配置的。而且,在儲熱箱13內,覆蓋載熱體液面地飄浮有含有隔熱材料的蓋體43。
以下,對上述結構的排熱回收系統的排熱回收的原理進行說明。
首先,從燃氣輪機MT排出的廢氣通過廢氣導入管20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與在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中流動的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載熱體進行加熱,然后從排氣塔21排出。
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在泵P1的作用下在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中流動,同時暫時儲存在儲熱箱13中。而且,在一次載熱體循環系統中流動的載熱體被導入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與在溫水配管29中流動的水(溫水)進行熱交換,對水進行加熱,并再次儲存到儲熱箱13中。而且,在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被加熱了的溫水在溫水利用設備12的供應壓力下在溫水配管29中流動而加以利用。
以下,參照圖11的流程圖對使上述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的處理流程進行說明。
工作前的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初始狀態為,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泵P1停止。
當在這種狀態下使排熱回收系統工作時,在步驟300中,根據溫度傳感器TC1的檢測結果判斷廢氣溫度是否高于200℃,當廢氣溫度為200℃以上時,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在步驟301中被切換成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泵P1運行,之后,執行排熱回收系統的控制程序。
在排熱回收系統控制程序中,首先,在步驟310,當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排熱回收后的載熱體溫度達到所希望的設定溫度、例如97℃時,控制閥V1進行比例控制。該控制閥V1的比例控制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低于98℃的情況下是連續地控制的。
而且,在步驟311中,在根據溫度傳感器TC2的檢測結果為載熱體溫度在98℃以上的情況下,進入步驟312,切換成控制閥V1將廢氣迂回,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迂回,在步驟313中,當確認維持了2分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時,在步驟314中將排熱回收系統各部分的狀態切換成與前述的初始狀態相同的狀態,在步驟315中發出“控制閥V1動作不良/熱回收停止”的報警。
而且,在步驟313中,在未維持2分鐘以上載熱體溫度為100℃以上的狀態的情況下,在步驟316中判斷載熱體溫度是否低于98℃,在低于98℃的情況下,在步驟317中切換成控制閥V1比例控制,三通切換閥V2將載熱體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并返回步驟310。而且,在步驟316中,在載熱體溫度高于98℃的情況下,返回步驟312,重復步驟312~步驟316。另外,在這種排熱回收控制程序中,上述的各溫度以及時間是在規定的范圍內任意地設定變更的。
如上所述,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發電機的廢氣和載熱體進行熱交換,載熱體被加熱,進而在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中載熱體和水進行熱交換,循環用的水(溫水)被加熱。此時,由于水加熱用熱交換器HEX2為板式熱交換器,所以通過完全交流等實施高導熱效率的熱交換。因此,在設備12中循環使用的溫水迅速地升溫。
而且,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與上述的各實施方式同樣地通過溫度傳感器TC2始終檢測由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加熱了的載熱體的溫度,根據該檢測結果由控制閥V1控制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的導入量。而且,當載熱體高于規定的溫度時,使應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廢氣在導入前迂回到旁通流路35中并排出到大氣中。這樣一來,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僅回收必要量的熱能,多余的熱能不被導入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而排出到大氣中。因此,不需要以往的冷卻設備,通過這一點也實現了低成本化。
而且,在本例的排熱回收系統中,由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地具有暫時儲存載熱體的儲熱箱13,所以通過儲存在儲熱箱13內的載熱體而產生儲熱效果(保溫效果),載熱體的溫度變動變緩。而且,由于儲熱箱13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不容易產生載熱體的壓力上升,載熱體的溫度容易上升。因此,能夠高效率地將載熱體加熱到高溫。另外,由于儲熱箱13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在載熱體中產生的氣泡、蒸汽在儲熱箱13內被分離并排出,避免了氣泡、蒸汽混入液體中的不良情況。即,在這種排熱回收系統中,在將載熱體加熱到接近于沸點的高溫的同時,能夠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因此,在將供熱水用的水加熱到高溫的同時,可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而且,由于罐是大氣開放型的,所以避免了使用高成本的耐壓結構,實現了低成本。
以上,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勿庸置疑,本發明并不僅限于這種實例。在上述例子中表示的各結構部件的諸形狀或組合等僅是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根據設計上的要求進行各種變更。
工業上的可應用性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中,通過熱交換器直接地對在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進行加熱,可在將載熱體加熱到高溫的同時穩定地維持這種高溫狀態。因此,可在低成本化的同時實現能量效率的提高。
而且,本發明的排熱回收系統中,通過在載熱體和水之間以高的導熱率進行有效的熱交換,可直接將水道水等溫度較低的水加熱到高溫。因此,可在低成本化的同時實現能量效率的提高。
權利要求
1.一種排熱回收系統,是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在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具備使上述廢氣和上述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上述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檢測在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被加熱了的上述載熱體的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以及基于該溫度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控制上述廢氣向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導入量的控制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具備防止上述載熱體從上述規定的設備向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倒流的單向閥。
3.一種排熱回收系統,是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水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具備使上述廢氣和上述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上述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檢測在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被加熱了的上述載熱體的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基于該溫度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控制上述廢氣向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導入量的控制閥,以及使加熱了的上述載熱體和水進行熱交換、對上述水進行加熱的水加熱用熱交換器,上述水加熱用熱交換器為板式熱交換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具備基于上述溫度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使導入上述水加熱用熱交換器中的水迂回,對該迂回的水進行加熱的輔助加熱機構。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具備暫時儲存上述載熱體的大氣開放型的罐。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與上述發電機不同地具備將燃燒氣體導入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的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機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上述輔助燃燒氣體導入機構在上述發電機停止時,取代該發電機產生的廢氣,將燃燒氣體導入上述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中。
8.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排熱回收系統,其特征是,上述規定的設備包括吸收式冷凍機。
全文摘要
本發明與回收發電機產生的排熱并用于供熱水或空調中的排熱回收系統有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低成本化,而且能量效率高的排熱回收系統。排熱回收系統為利用發電機產生的廢氣的熱,對在規定的設備中循環使用的載熱體進行加熱的系統,具備使廢氣和載熱體進行熱交換、對載熱體進行加熱的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檢測在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被加熱了的載熱體的溫度的溫度檢測機構TC2,以及基于溫度檢測機構TC2的檢測結果控制廢氣向排熱回收用熱交換器HEX1中的導入量的控制閥V1。
文檔編號F24D11/00GK1494648SQ02805888
公開日2004年5月5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3日
發明者渡邊健次, 也, 伊藤智也 申請人:東京電力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