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用節氣灶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燃氣灶具,特別是涉及液化氣、煤氣、天然氣灶具的灶芯。
二背景技術:
01249624.3專利申請公開了液化氣、天然氣、煤氣灶具通用的節氣灶頭,改變噴氣孔A的孔徑,能達到三氣通用的目的;01266744.7專利申請,首次提出了金屬網置于火頭之下,以上兩專利申請,雖然均能達到節氣和充分燃燒的目的,燃燒火焰較原推廣的灶芯散開均勻,但散開的程度還不能滿足某些用戶的需要。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既能充分燃燒、節能,又能使燃燒火焰散開度進一步擴大的三用節氣灶芯。
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具有如下結構的灶芯實現的。該灶芯包括螺母、密封圈、噴氣芯、底板、縮直管、倒錐芯頭、金屬網、芯帽、裝飾盤,所述噴氣芯為直角形,其一端與輸氣管焊接,另一端通過底板與縮直管相聯。噴氣芯上有噴氣孔B,當用于液化氣灶時,B孔取Ф0.80mm-Ф0.81mm當用于煤氣灶時,B孔取Ф2.6mm-Ф4.0mm,當用于天然氣的灶頭,B孔取1.0mm-Ф1.3mm。其縮直管高度為40±5mm,縮直管上方套裝倒錐芯頭,倒錐芯頭上面裝有金屬網,芯帽和裝飾盤。
四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技術方案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噴氣芯結構圖;圖3是縮直管剖面圖;圖4是底板結構圖;圖5是倒錐芯頭剖面圖;圖6另一型式倒錐芯頭示意圖;圖7是芯帽結構圖;圖8另一型式芯帽結構圖;圖9是金屬網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圖1展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通過螺母9、密封圈10將原灶具的出氣管和本實用新型的輸氣管8聯成一體,輸氣管8的另一端與噴氣芯6焊接在一起,噴氣芯6通過螺紋與底板7相聯,底板7和縮直管5是壓配(或焊接)在一起,縮直管大頭直徑Ф30±3,小頭直徑Ф20±3,總高度45±5,倒錐芯頭3套裝在縮直管5的小頭直徑上,其重疊部分6-10mm,倒錐芯頭3小頭直徑大Ф25±5mm,大頭直徑Ф45±5mm,錐體部分高度15±5mm,倒錐芯頭3大頭部分還有小凸臺,裝飾盤4活動地放置在小凸上,倒錐芯頭3大頭部分上方還設有6-18mm高的環形園柱,芯帽2就套在這園環之上,在芯帽2內腔內緊貼金屬網1,金屬網孔徑為Ф0.3-1.5mm,芯帽2頂部有數圈通孔,孔徑Ф2.5-Ф3mm,周邊倒角α30°±5°,在倒角處均勻鉆垂直孔,孔徑Ф3-Ф3.5mm。本實用新型為適應現有灶具空間的需要,其總體高度應控制60-80mm之間。
為適應不同用戶的需要,在其他零件不變的情況下,還設計了另一型式的倒錐芯頭(圖6)和另一型式的芯帽(圖8)。該芯帽頂部開了6-18條帶螺旋的通孔,使通過金屬的燃氣在燃燒時,產生一定的旋轉,使之燃燒更加充分。本型式的芯帽與倒錐芯頭的聯接,既可以套接,也可以用螺紋連接。
使用本節氣灶芯時,遇有帶旋風輔助出氣管的灶具,需事先用螺帽或堵塞將出氣管孔堵死,并用明火檢查,各接頭無漏氣,方可點火。
當打開灶具開關,并同時點火,燃氣由噴氣芯A噴出,經多次混合到達芯帽處而充分燃燒,經實測按不同灶型節能27-40%,且燃燒充分,其火焰散開度均勻理想,深受用戶歡迎。
權利要求1.一種由螺母(9)、密封圈(10)、輸氣管(8)、帶有B孔的噴氣芯(6)、底板(7)、縮直管(5)組成的三用節氣灶芯,其特征在于,它還有一個套裝在縮直管(5)小頭直徑上的倒錐芯頭(3)和芯帽(2)以及孔徑為Ф0.3-1.5mm的金屬網(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用節氣灶芯,其特征在于,倒錐芯頭(3)套裝在縮直管(5)小頭直徑上的重疊部分6-10mm,倒錐芯頭(3)小頭直徑為Ф25±5mm,大頭直徑為Ф45±5mm,錐體部分高度15±5mm。
3.根據權利要求所述的三用節氣灶芯,其特征在于,芯帽(2)內腔內緊貼金屬網(1),芯帽(2)頂部有數圈通孔,孔徑Ф2.5-Ф3mm,周邊倒角α30°±5°,在倒角處均勻鉆垂直孔,孔徑Ф3-Ф3.5mm。
4.根據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三用節氣灶芯,其特征在于,倒錐芯頭(3)可用另一型式倒錐芯頭。
5.根據權利要求1和3所述的三用節氣灶芯,其特征在于,芯帽(2)可用另一型式的芯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液化氣、煤氣、天然氣灶具的三用節氣灶芯,主要有金屬網1、芯帽2、倒錐芯頭3、裝飾盤4、縮直管5、噴氣芯6、底板7、輸氣管8、螺母9、密封圈10構成。通過倒錐芯頭3與芯帽2形成的突變空間,使燃氣在此混合更加充分,同時由于芯帽2的表面積較原推廣的火頭大好多倍,燃氣燃燒的火焰擴散度更加均勻。本實用新型還可通過改變噴氣芯6的孔徑大小可分別裝配成適用液化氣灶具、煤氣灶具、天然氣灶具的節能灶芯,通過改變倒錐芯頭3和芯帽2,可選用圓孔倒角型和放射螺旋型兩種不同結構型式的灶芯。
文檔編號F24C3/08GK2542948SQ02203658
公開日2003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02年2月5日 優先權日2002年2月5日
發明者陳國慶 申請人: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