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用途常壓型煤熱水鍋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以型煤為燃料的常壓熱水鍋爐,該鍋爐可作為重力循環型熱水取暖鍋爐,還可作為強制流動型熱水取暖鍋爐。
常壓型煤熱水鍋爐因具有良好的燃燒性能、熱效率和鍋爐出力高的優點,尤其它還符合環保標準的要求,受到了廣大用戶的歡迎,也得到了環保行政部門的支持。但是因為現有的常壓型煤鍋爐工作的水循環系統只有一套,只能完成單一用途的使用作為取暖用鍋爐、或者是洗浴熱水用鍋爐,否則就需另外購置鍋爐來滿足用戶的其他不同需要,這不僅造成一次性投資、維護運行費用等重復增加,還容易因為鍋爐出力利用不完全而造成潛在浪費和因鍋爐使用具有一定的季節性而導致不必要的閑置浪費。所以現有的常壓型煤熱水鍋爐技術在多用途應用方面并非理想。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不影響常壓型煤熱水鍋爐本身的安全性能和水循環性能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其可同時運行多個相互獨立水循環、實現多用途應用的多用途常壓型煤熱水鍋爐。
為完成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本技術方案所實現的多用途常壓型煤熱水鍋爐為爐墻內設有箱式水循環主體,該循環主體圍構成的燃燒空間中設有作為活動爐排水平滑行推進的滑道,其上部水套中設有連通燃燒空間和大氣的煙火管,本技術方案的主要技術特點是以滑道進煤方向、循環主體水套內設有將循環主體分為前后兩獨立水循環分支的隔板,每一循環分支均設有出水管和回水管與用水管路連接。
在上述的整體技術方案中,其滑道為水管滑道,該水管滑道與其一端的水套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連管與其已連通的循環分支的上層水套相通。
在上述的整體技術方案中,該常壓型煤熱水鍋爐的水循環主體圍構空間中設有將該空間分為上下兩層型煤燃燒空間的分隔水套,其分隔水套中沿滑道方向設有連通上下燃燒空間的煙火管,一循環分支的側壁水套與該分隔水套兩側相通,使之成為其循環分支的組成部分。
在上述整體技術方案中,其箱式水循環主體為爐墻內的管架箱體式水循環主體,該水循環主體管架圍構的空間中設有至少將其分為上下兩層型煤燃燒空間的分隔水套和頂層水套,每一燃燒室中均設有作為活動爐排水平滑行推進的水管滑道,水套中沿水管滑道方向設有連通上下相鄰燃燒空間及大氣的、在爐體內使煙氣走向為蛇行盤升的煙火管,即該管架式循環主體包括滑道兩側的水冷壁管和端部的兩組下降管為側壁、底部連通水冷壁管和下降管的連通管和集箱管、中部水套、頂層水套及水管滑道構成,其中①頂層水套和連通管內設有將上述水循環主體以進煤方向分為前后兩獨立循環分支的隔板;②分隔水套與連通第一循環分支的水冷壁管相通,與連通第二循環分支的水冷壁管相隔離;③其中一組下降管與其下端的集箱管相隔離,其上端通入第二循環分支的頂層水套中,水管滑道連通兩組下降管,形成第二循環分支。
本實用新型申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在保證整體鍋爐的正常循環運行和正常出力的前提下,將鍋爐中的整體水循環主體分隔成相互獨立、自成一體的兩循環分支,在鍋爐運行時就可同時并獨立地完成如洗浴、取暖等多種使用目的,即使在如季節變化等因素需取消其中某一用途時,也可將兩循環分支相互并聯完成統一的、所需的使用目的,其使用效率大大提高,鍋爐的出力也可得到充分地利用,而且本技術所設計的鍋爐受季節等因素的影響明顯降低。因而本技術可使常壓型煤熱水鍋爐的使用更為靈活、其應用領域也更加廣泛。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的附圖詳細解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附圖所示的是爐殼內部為管架箱式水循環主體的常壓型煤熱水鍋爐及其具體結構,由于箱式水循環主體與管架箱式水循環主體的結構形式類同,所以先說明附圖之技術內容,然后附帶說明設置箱式水循環主體的常壓鍋爐技術。
圖1為本常壓型煤熱水鍋爐的整體結構的一橫向截面剖視示意圖圖2為
圖1鍋爐的縱向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的常壓型煤熱水鍋爐,其爐殼中設有管架箱式水循環主體以及該主體所圍構成的燃燒空間和煙氣流道,其管架箱式水循環主體包括有燃燒空間兩側的水冷壁管2或18、兩端的下降管4、20和將主體空間分隔成上下兩層燃燒空間8、19的中部分隔水套6和頂層水套11,水冷壁管和下降管的上端通入頂層水套11,水冷壁管下端通過連通管21與下降管下端的集箱管10、22相通,其每一燃燒空間19、8的下部設有支撐活動爐排水平滑行推進的水管滑道5、9,所述的分隔水套6和頂層水套11中沿水管滑道方向設有連通上下燃燒空間、引至大氣的煙火管7、15,在本實施例中,其煙火管的設計為最佳設計,即既要使煙氣的流動方向與燃燒方向相逆行,又要使煙氣在爐體內的整體走向為蛇行盤升的狀態。其中,連通管21和頂層水套11中都設有將各自空間分隔成左右相互隔離空間的隔板24、25,以隔板為界,同側的連通管和頂層水套由水冷壁管相連各構成自成一體的循環分支,其中一循環分支的水冷壁管中部2與分隔水套6相通,使分隔水套6成為其循環分支的一組成部分,為便于區分稱該循環分支為第一循環分支,另一循環分支則為第二循環分支,它包括有隔板24、25、另一側的頂層水套11、連通管21、連通該頂層水套11和連通管21的水冷壁管18、一組下降管20、該組下降管20下端的集箱管22,其中水管滑道5、9與兩端的下降管20、4相通,并由對端組的下降管4上端的連管14通入該循環分支的頂層水套11中,每一循環分支均設有回水管和出水管13、12以及大氣連通管,則在同一鍋爐殼體內構成兩相互獨立的水循環系統,可分別用于取暖用、洗浴用或其它所需用途,當然本鍋爐還可以還原為單一用途的常壓型煤熱水鍋爐,即兩循環分支的出水管之間、回水管之間各設置一用于將兩出水管、兩回水管并聯的出水并聯水閥26、回水并聯水閥27,當打開出水并聯水閥26、回水并聯水閥27和一出水管管閥、回水管管閥時,就可作為原有的單一水循環主體的常壓鍋爐使用。為使本鍋爐還具備提供適量飲用水或加熱蒸汽的能力,在本實施例中,爐體中還設有一組盤升的換熱管,即兩燃燒空間8、19中均設有橫向換熱管23、1,兩換熱管通過一立向導管3相通,下、上橫向換熱管23、1爐體外一端分別為回水端、輸出端通入蒸汽回壓箱28,該蒸汽回壓箱28的兩蒸汽輸出端16、17之一通入熱水箱29一方面用于換熱使用、另一方面用于產生一定壓力使蒸汽由另一輸出端16送入蒸汽洗浴用。下面再說明以方箱式水套為鍋爐內水循環主體的常壓型煤熱水鍋爐,其箱式水套中沿其燃燒方向設有將其循環主體分為前后兩循環分體的隔板;當方箱水套所圍構的空間由分隔水套分隔成上下兩層燃燒空間時,其分隔水套中沿進煤滑道方向設有連通上下燃燒空間的煙火管,其中的一循環分支的水套側壁與該分隔水套兩側相通,使分隔水套成為該循環分支的組成部分;兩燃燒空間的底部設有水平推進燃煤的支撐水管滑道,該水管滑道一端與另一循環分支的水套相通,其另一端通過上行連管通入已連入的該循環分體上部的水套中。同樣為使本鍋爐也具備提供適量飲用水或加熱蒸汽的使用功能,爐體中設有一組盤升的換熱管,即下燃燒空間、上燃燒空間均設有橫向換熱管,兩換熱管通過一立向導管相通,上下橫向換熱管位于爐體外的一端分別為輸出端、回水端,其輸出端可以根據實際要求提供熱水或所需蒸汽。
權利要求1.一種多用途常壓型煤熱水鍋爐,爐墻內設有箱式水循環主體,該循環主體圍構成的燃燒空間中設有作為活動爐排水平滑行推進的滑道,其上部水套中設有連通燃燒空間和大氣的煙火管,其特征在于以滑道進煤方向、循環主體水套內設有將循環主體分為前后兩獨立水循環分支的隔板,每一循環分支均設有出水管和回水管與用水管路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水鍋爐,其特征在于其滑道為水管滑道,該水管滑道與其一端的水套相連通、另一端通過連管與其已連通的循環分支的上層水套相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鍋爐,其特征在于水循環主體圍構空間中設有將空間分為上下兩層型煤燃燒空間的分隔水套,其分隔水套中沿滑道方向設有連通上下燃燒空間的煙火管,其中一循環分支的側壁水套與該分隔水套兩側相通,每一燃燒空間滑道為水管滑道,其一端連入相鄰水套、另一端通過連管與其已連通的循環分支的上層水套相通。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鍋爐,其特征在于箱式水循環主體為管架箱式水循環主體,該水循環主體管架圍構的空間中設有將其至少分為上下兩層型煤燃燒空間的分隔水套(6)和頂層水套(11),每一燃燒空間(19、8)中均設有作為活動爐排水平推進的水管滑道(5、9),水套中沿水管滑道方向設有連通上下相鄰燃燒空間及大氣的、在爐體內使煙氣走向為蛇行盤升的煙火管,即該管架式循環主體包括滑道兩側的水冷壁管(2、18)和端部的兩組下降管(4、20)為側壁、底部連通水冷壁管和下降管的連通管(21)和集箱管(10、22)、中部水套(6)、頂層水套(11)及水管滑道(5、9)構成,其中①頂層水套(11)和連通管(21)內設有將循環主體以進煤方向分為前后兩獨立循環分支的隔板(25、24);②分隔水套(6)與連通第一循環分支的水冷壁管(2)相通,與連通第二循環分支的水冷壁管(18)相隔離;③其中一組下降管(4)與其下端的集箱管(10)相隔離,其上端通入第二循環分支的頂層水套(11),水管滑道將兩組下降管連通、由另一組下降管相通的集箱管通入第二循環分支。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熱水鍋爐,其特征在于爐體中還設有一組盤升的換熱管,即兩燃燒空間(8、19)中均設有橫向換熱管(23、1),兩換熱管由一立向導管(3)相通,橫向換熱管位于爐體外一端通入蒸汽回壓箱(28)。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以型煤為燃料的常壓熱水鍋爐技術,其主要技術特點是循環主體水套中沿滑道進煤方向設有將循環主體分隔為前后兩獨立水循環分支的隔板;每一循環分支均設有一出水管和一回水管與用水管路連接。鍋爐運行,能同時對獨立的循環分體進行換熱工作,使其同時完成如洗浴、取暖等多種使用用途,其具有使用效率高、鍋爐出力利用充分、受季節等因素的影響明顯降低的優點。
文檔編號F24H9/18GK2474956SQ01241249
公開日2002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01年4月16日
發明者張洪發, 石長青 申請人:張洪發, 石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