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管束側梁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干管束側梁,包括換熱裝置和側梁裝置,所述換熱裝置設置在兩塊側梁裝置之間,所述換熱裝置包括梳板和換熱管,所述若干換熱管均勻設置在梳板正反面上,所述側梁裝置包括側梁板和擋風板,所述擋風板分為若干小段并固定設置在側梁板的中間位置;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能夠利用側梁板與擋風板的配合減少空氣的側漏,C形結構貫穿整個換熱管的側邊垂直方向,進一步減少空氣的側漏,增強側梁整體穩定性的同時使換熱更穩定,增加了側梁及整臺空冷管束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
干管束側梁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換熱器領域,尤其是涉及干管束側梁。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換熱器側梁是只有側梁板,并且側梁板為平板,在與換熱裝置配合時會有間隙,擋風作用差,風會從縫隙中通過,換熱達不到最佳的效果,換熱時間長,工作時震動大,噪聲大,減少了側梁的使用壽命,消耗的能源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目前換熱器側梁透風的問題,為此提供了一種干管束側梁,包括換熱裝置和側梁裝置,所述換熱裝置設置在兩塊側梁裝置之間,所述換熱裝置包括梳板和換熱管,所述若干換熱管均勻設置在梳板正反面上,所述側梁裝置包括側梁板和擋風板,所述擋風板分為若干小段并固定設置在側梁板的中間位置。
[0004]作為優選,所述側梁板為C形結構,所述擋風板為矩形結構。
[0005]作為優選,所述側梁裝置兩端設置有擋板。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能夠利用側梁板與擋風板的配合減少空氣的側漏,C形結構貫穿整個換熱管的側邊垂直方向,進一步減少空氣的側漏,增強側梁整體穩定性的同時使換熱更穩定,增加了側梁及整臺空冷管束的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本實用新型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0008]圖1是側梁裝置的主視示意圖;
[000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截面圖;
[0010]圖中:1、換熱裝置;1.1、梳板;1.2、換熱管;2、側梁裝置;2.1、側梁板;2.2、擋風板;2.3、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1]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0012]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0013]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干管束側梁,包括換熱裝置I和側梁裝置2,所述換熱裝置I設置在兩塊側梁裝置2之間,所述換熱裝置I包括梳板1.1和換熱管1.2,所述若干換熱管1.2均勻設置在梳板1.1正反面上,所述側梁裝置2包括側梁板2.1和擋風板2.2,所述擋風板2.2分為若干小段并固定設置在側梁板2.1的中間位置。
[0014]所述側梁板2.1為C形結構,所述擋風板2.2為矩形結構。
[0015]所述側梁裝置2兩端設置有擋板2.3。
[0016]在使用過程中換熱裝置I和側梁裝置2固定連接,擋風板2.2增加了換熱裝置I和側梁裝置2的連接穩定性和不透風性,換熱裝置I直接連接固定到擋板2.3,擋風板2.2分為多段減少了焊接時的變形量。
[0017]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能夠利用側梁板與擋風板的配合減少空氣的側漏,C形結構貫穿整個換熱管的側邊垂直方向,進一步減少空氣的側漏,增強側梁整體穩定性的同時使換熱更穩定,增加了側梁及整臺空冷管束的使用壽命。
[0018]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擴展到任何在本說明書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過程的步驟或任何新的組入口 ο
【權利要求】
1.一種干管束側梁,包括換熱裝置(I)和側梁裝置(2),所述換熱裝置(I)設置在兩塊側梁裝置(2)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裝置(I)包括梳板(1.1)和換熱管(1.2),所述若干換熱管(1.2)均勻設置在梳板(1.1)正反面上,所述側梁裝置(2)包括側梁板(2.1)和擋風板(2.2),所述擋風板(2.2)分為若干小段并固定設置在側梁板(2.1)的中間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干管束側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梁板(2.1)為C形結構,所述擋風板(2.2)為矩形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干管束側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梁裝置(2)兩端設置有擋板(2.3)。
【文檔編號】F28F9/00GK204214325SQ201420668461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1日
【發明者】陳岳坤 申請人:江陰市中迪空冷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