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及其熱管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及其熱管結構,包括一第一毛細部及一第二毛細部,該第一毛細部是由多個纖維呈螺旋狀纏繞集結成束,該第二毛細部是由多個纖維交織構形成網狀并環繞包覆所述第一毛細部,通過本實用新型此結構的設計,由于第一毛細部呈螺旋狀纏繞,可提生熱管整體支撐力外,還可通過所述第一、二毛細部的密度差異,借以產生不同毛細力的效果。
【專利說明】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及其熱管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及其熱管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可大幅增加支撐強度,并具有不同毛細力的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及其熱管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計算機、智慧電子裝置及其他電器設備的微小型化、高性能化日趨顯著,此代表著用于其內部的熱傳元件及散熱元件也相同需配合朝微小型化及薄型化方向設計,借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0003]熱管為一種導熱效率極佳的導熱元件,其熱傳效率優于銅及鋁等金屬數倍乃至數十倍左右,因此于各種熱關聯設備中用作冷卻用元件。
[0004]傳統熱管結構其有多種制造方法,例如在一中空管體中填入金屬粉末,并將該金屬粉末通過燒結的方式于該中空管體內壁形成一毛細結構層,其后對該管體進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體最后封管,又或于所述中空管體內置入金屬材質的網狀體,該網狀毛細結構體會展開并自然的向外伸張貼覆至該中空管體內壁以形成一毛細結構層,其后對該管體進行抽真空填入工作流體最后封管,但現今因電子設備的微小薄型化需求,致需將熱管制作成平板型。
[0005]所述該平板熱管雖可達到薄型化的目的,但卻延伸出另一問題,由于該平板熱管是將金屬粉末燒結于熱管管徑的內壁表面,令其燒結體得完整全面的披覆于壁面上,致使對該平板熱管加壓時,該平板熱管內部位于加壓面兩側之毛細結構(即燒結之金屬粉末或網狀毛細結構體)易受到擠壓破壞,進而由該平板熱管的內壁脫落,故令該薄型熱管的熱傳效能大幅降低或甚者失能;此外雖該平板熱管能達到熱源傳導,但由于平板熱管其于制成薄型化后,因為薄化的目的造成內部毛細結構的毛細力不足,再者,也因平板熱管薄型化加工時管內流道面積減少,故使毛細力降低,導致最大熱輸送量也降低。
[0006]以上所述,現有技術具有下列的缺點:
[0007]1.傳統熱管的支撐力較弱;
[0008]2.毛細傳輸力效果較差。
[0009]因此,要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即為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的相關廠商所急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發明內容】
[0010]因此,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增加硬度的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
[0011]本發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產生具有不同毛細傳輸力的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
[0012]本發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增加支撐硬度之熱管結構。
[0013]本發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產生具有不同毛細傳輸力的熱管結構。
[0014]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包括:一第一毛細部,是由多個纖維呈螺旋狀扭繞集結成束;及一第二毛細部,是由多個纖維交織構形成網狀,該第二毛細部環繞包覆所述第一毛細部。
[0015]優選的是,該第一毛細部密度大于該第二毛細部密度。
[0016]優選的是,該第一毛細部及該第二毛細部為金屬材質或非金屬材質的玻璃或碳纖維材質所構成。
[0017]優選的是,該第一毛細部、該第二毛細部為相同或相異的材質。
[0018]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熱管結構,包括:一管體,具有一第一側壁、一第二側壁、一第三側壁以及一第四側壁,所述第一側壁相對該第二側壁,所述第三側壁相對該第四側壁,所述第一、二側壁之周側與所述第三、四側壁相連接,并所述第一、二、三、四側壁共同界定一腔室;及一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其設于所述腔室內,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更包括:一第一毛細部,由多個纖維呈螺旋狀扭繞集結成束;及一第二毛細部,由多個纖維交織構形成網狀,該第二毛細部環繞包覆所述第一毛細部。
[0019]優選的是,該第一毛細部密度大于該第二毛細部密度。
[0020]優選的是,該第一毛細部及該第二毛細部為金屬材質或非金屬材質的玻璃或碳纖維材質所構成。
[0021]優選的是,該第一毛細部、該第二毛細部為相同或相異的材質。
[0022]優選的是,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位于所述腔室中央位置處,并該第二毛細部與所述第一、二側壁相接觸。
[0023]優選的是,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是位于所述腔室內的一側,并該第二毛細部與所述第三、四側壁其中任一相接觸。
[0024]優選的是,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系位于所述腔室內的兩側,并該第二毛細部同時與該第三、四側壁相接觸。
[0025]通過本發明此結構的設計,因所述第一毛細部呈螺旋狀扭繞方式集結成束,再通過所述第二毛細部交織構形成網狀結構環繞包覆于所述第一毛細部外側,其中該第一毛細部密度大于第二毛細部密度,使得所第一、二毛細部于攜帶所述腔室內的液態工作流體時,由于密度上有所差異,進而可產生不同的毛細傳輸力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第一毛細部呈螺旋狀扭繞的方式,可用以提升管體整體結構的硬度,進以提升熱管結構的整體支撐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本發明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0027]圖2為本發明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0028]圖3為本發明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立體組合圖;
[0029]圖4為本發明熱管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0030]圖5為本發明熱管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
[0031]圖6為本發明熱管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剖面圖。
[0032]符號說明
[0033]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I
[0034]第一毛細部11
[0035]第二毛細部12
[0036]熱管結構2
[0037]管體21
[0038]第一側壁211
[0039]第二側壁212
[0040]第三側壁213
[0041]第四側壁214
[0042]腔室215
[0043]眼模3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描述:
[0045]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0046]請參閱圖1、圖2、圖3,為本發明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及立體組合圖,如圖所示,一種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1,包括一第一毛細部11及一第二毛細部12,該第一毛細部11由多個纖維組成,并該等纖維呈螺旋狀扭繞集結成束,所述第二毛細部12由多個纖維交織構形成網狀,且該第二毛細部12環繞包覆所述第一毛細部11外偵牝其中該第一毛細部11密度大于該第二毛細部12的密度。
[0047]續請參閱圖2,其中,想將第一、二毛細部11、12結合形成所述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I之方式可通過工業用之一眼模3工具,將第一、二毛細部11、12 —并穿過該眼模3后,因眼模3內部具有的特定孔徑的結構,會產生一壓力壓迫通過的第一、二毛細部11、12,使原本個別結構的第一、二毛細部11、12于通過該眼模3后結合形成扎實而緊密的交叉編織毛細結構I。前述的第一、二毛細部11、12可由金屬材質,如銅材質,或是非金屬材質,如玻璃或碳纖維材質所構成,又所述第一、二毛細部11、12可同時為相同材質所構成,亦或所述第一、二毛細部11、12為相異材質構成,其皆可依照需求進行不同的毛細結構設計。
[0048]再請參閱圖3為本發明熱管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剖面圖,如圖所示,一種熱管結構2,包括一管體21及一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1,該管體21具有一第一側壁211、一第二側壁212、一第三側壁213以及一第四側壁214,所述第一側壁211相對該第二側壁212,所述第三側壁213相對該第四側壁214,該第一、二側壁211、212的周側與所述第三、四側壁213、214相連接,并所述第一、二、三、四側壁211、212、213、214共同界定一腔室215,其中該腔室215是供汽液工作流體流通的一空間。
[0049]所述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I設于所述腔室215內,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I更包括一第一毛細部11及一第二毛細部12,該第一毛細部11由多個纖維呈螺旋狀扭繞集結成束,所述第二毛細部12由多個纖維交織構形成網狀,且該第二毛細部12環繞包覆所述第一毛細部11的外側,其中該第一毛細部11密度大于該第二毛細部12密度。
[0050]前述的第一、二毛細部11、12可由金屬材質,如銅材質,或是非金屬材質,如玻璃或碳纖維材質所構成,又所述第一、二毛細部11、12可同時為相同材質所構成,亦或所述第一、二毛細部11、12為相異材質構成,其皆可依照需求進行不同的毛細結構設計。
[0051]續請參閱圖3所示,其中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I是位于所述腔室215中央位置處,并該第二毛細部12與所述第一、二側壁211、212相接觸,故通過本發明此結構的設計,由于所述第一毛細部11呈螺旋狀扭繞方式集結成束,再通過所述第二毛細部12交織構形成網狀結構環繞包覆于所述第一毛細部11外側,其中因該第一毛細部11密度大于第二毛細部12密度的特征,使得所述第一、二毛細部11、12攜帶該腔室215內的液態工作流體時,由于密度上的差異,進而可產生不同的毛細傳輸力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該第一毛細部11呈螺旋狀纏繞的方式,使其結構上形成扎實的毛細結構,而可大幅提升所述管體21整體結構的硬度,進以提升所述熱管結構2的整體支撐力。
[0052]請參閱圖4,為本發明熱管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所述的熱管結構部份元件及元件間的相對應的關系與前述的熱管結構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惟本熱管結構與前述最主要的差異為,前述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I是位于所述腔室215內的一側,并該第二毛細部12可選擇與所述第三側壁213或第四側壁214其中一側壁相接觸,通過此結構的設計,不但可產生不同的毛細傳輸力效果外,還可大幅提升所述管體21整體結構的硬度,進以提高所述熱管結構2的整體支撐力。
[0053]最后,請參閱圖5,為本發明熱管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剖面圖,所述的熱管結構部份元件及元件間的相對應的關系與前述的熱管結構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惟本熱管結構與前述最主要的差異為,前述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I是位于所述腔室215內的兩側,并該第二毛細部12同時與所述第三、四側壁213、214相接觸,通過此結構的設計,不但可產生不同的毛細傳輸力效果外,還可大幅提升所述管體21整體結構的硬度,進以提高所述熱管結構2的整體支撐力。
[0054]以上所述,本發明相較于現有技術具有下列優點:
[0055]1.增加熱管支撐力;
[0056]2.增加熱管整體硬度;
[0057]3.具有不同毛細傳輸力。
[0058]雖然本發明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書所定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毛細部,是由多個纖維呈螺旋狀扭繞集結成束 '及 一第二毛細部,是由多個纖維交織構形成網狀,該第二毛細部環繞包覆所述第一毛細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部密度大于該第二毛細部密度。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部及該第二毛細部為金屬材質或非金屬材質的玻璃或碳纖維材質所構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二毛細部為相同或相異的材質。
5.一種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管體,具有一第一側壁、一第二側壁、一第三側壁以及一第四側壁,所述第一側壁相對該第二側壁,所述第三側壁相對該第四側壁,所述第一、二側壁的周側是與所述第三、四側壁相連接,并所述第一、二、三、四側壁共同界定一腔室;及 一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其系設于所述腔室內,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更包括: 一第一毛細部,由多個纖維呈螺旋狀扭繞集結成束 '及 一第二毛細部,由多個纖維交織構形成網狀,該第二毛細部環繞包覆所述第一毛細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部密度大于該第二毛細部山/又ο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部及該第二毛細部為金屬材質或非金屬材質的玻璃或碳纖維材質所構成。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二毛細部為相同或相異的材質。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是位于所述腔室中央位置處,并該第二毛細部與所述第一、二側壁相接觸。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是位于所述腔室內的一側,并該第二毛細部與所述第三、四側壁其中任一相接觸。
11.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交叉編織的毛細結構是位于所述腔室內的兩側,并該第二毛細部同時與該第三、四側壁相接觸。
【文檔編號】F28D15/04GK203857856SQ201420299878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6日
【發明者】楊修維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