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熱交換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蓄冷熱交換器。該蓄冷熱交換器包括:一對集管箱;多個管,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布置成三排,所述多個管在其相對的側部連接到集管箱。蓄冷介質儲存在設置于中間排的管中,制冷劑通過設置在前排和后排的管而循環。因此,蓄冷介質可有效地儲存從制冷劑傳遞的冷能。當車輛的發動機停止時,蓄冷熱交換器可將儲存的冷能排放到車輛的乘客艙中,因此防止乘客艙的溫度快速地升高,從而為用戶產生令人舒適的空氣調節狀況,并使再次冷卻乘客艙所需的時間和能量最小化。
【專利說明】蓄冷熱交換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蓄冷熱交換器,更具體地說,涉及這樣一種蓄冷熱交換器,該蓄冷熱交換器包括一對集管箱和三排管,每個集管箱包括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布置的三排部件,所述三排管在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集管箱,其中,蓄冷介質儲存在設置于中間排的管中,制冷劑在前排管和后排管中循環,以使制冷劑的冷能可有效地儲存在蓄冷介質中,當車輛的發動機處于停止狀態時,冷能排放到車輛的乘客艙中,因此防止乘客艙的溫度快速地升高,從而為用戶產生令人舒適的空氣調節狀況,并使再次冷卻乘客艙所需的時間和能量最小化。
【背景技術】
[0002]近來,全世界對環境和能量的關注日益增加,這導致在汽車工業鼓勵對提高燃料效率進行研究。對于減少重量和尺寸并提高性能的研究和開發已經在穩步進行,以滿足不同的消費者需求。具體地說,對于一起使用發動機動力和電能的混合動力車輛的研究和開發日益增加。
[0003]多種混合動力車輛使用怠速停止/運行系統,其中,當車輛(例如)在等待交通信號燈改變并操作變速器重新啟動發動機的同時停止時,發動機自動停止。然而,由于這樣的混合動力車輛還使用發動機操作空調設備,所以當發動機停止時,壓縮機也停止,而使蒸發器的溫度升高,導致用戶感覺不舒適。此外,即使在室溫時蒸發器中的制冷劑也容易蒸發。因此,如果在壓縮機不操作的時間段期間制冷劑蒸發,則即使發動機重新啟動,以及壓縮機和蒸發器再次操作,也要花費相對長的時間來將冷空氣供應到乘客艙,其原因是需要壓縮蒸發的制冷劑并使制冷劑再次液化。另外,這樣產生總的能耗增加的問題。
[0004]為了努力提高空氣調節效率,在第2000-205777號日本專利特許公布(題目:蓄冷熱交換器)中提出了現有技術。該技術在圖1中示出。
[0005]如圖1所示,蓄冷熱交換器90包括管91,每個管91具有雙管式結構且被一體地構造,使得制冷劑流過的制冷劑通道91e以及蓄冷介質腔室91f和91f’限定在雙層管91中。流體通道94形成在管91之間,從而可在經過流體通道94的流體和制冷劑之間進行熱傳遞。
[0006]然而,在圖1的傳統蓄冷熱交換器中,制造雙層管包括接合多個板材。頻繁地發生缺陷接合。雙層式結構使管的制造變得困難。缺陷接合的問題伴隨著制冷劑與蓄冷介質混合的問題。另外,即使存在缺陷接合的部分,找到這樣的部分也是極其困難的。
[0007]此外,雖然傳統蓄冷熱交換器具有如下優點:由于制冷劑流動所沿的通道設置在雙管式結構的內部位置,而儲存蓄冷介質的蓄冷介質腔室設置在雙管式結構的外部位置,所以使得蓄冷介質從制冷劑接收冷能,但是該雙管式結構使經過雙管式結構外部并與蓄冷介質腔室接觸的空氣和制冷劑之間的熱傳遞效率降低。此外,設置在雙層管外部的翅片也只與蓄冷介質腔室接觸,而不與制冷劑通道直接連接。另外,該雙管式結構限制了可儲存蓄冷介質的空間的尺寸,從而使熱交換效率降低。[0008]圖2示出了另一傳統技術,示出了具有三排結構且蓄冷介質儲存在中間排的板型蓄冷熱交換器80。在該蓄冷熱交換器中,用于儲存蓄冷介質的部件設置在均通過接合板82而形成的前排管81和后排管81之間。該傳統技術具有使制冷劑的冷能儲存在蓄冷介質中的效率得到提高的優點,但是考慮到板型蓄冷熱交換器的特性,難以為儲存蓄冷介質提供足夠的空間。因此,蓄冷介質的量不足,從而難以確保令人滿意的冷能儲存性能。此外,耐用性和抗腐蝕性相對低,從而降低了蓄冷熱交換器的壽命。
【發明內容】
[0009]技術問題
[0010]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冷熱交換器,在該蓄冷熱交換器中,用于儲存蓄冷介質的單獨部件設置在前排管和后排管之間,從而可有效地儲存制冷劑的冷能,當車輛的發動機處于停止狀態時,儲存的冷能排放到乘客艙中,因此防止乘客艙的溫度快速地升高,從而為用戶產生令人舒適的空氣調節狀況,并使再次冷卻乘客艙所需的時間和能量最小化。
[0011]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冷熱交換器,該蓄冷熱交換器使用相同高度的管,以使介于這些管之間的每個翅片可一體地形成,因此提高制造蓄冷熱交換器的生產率。
[0012]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冷熱交換器,在該蓄冷熱交換器中,蓄冷介質設置在蓄冷熱交換器的中部,從而可在空調運轉之后立即開始空氣調節,并且與板型蓄冷熱交換器可儲存的蓄冷介質的量相比,在該蓄冷熱交換器中可儲存的蓄冷介質的量增加,從而可提高冷能的儲存性能。
[0013]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冷熱交換器,在該蓄冷熱交換器中,擋板安裝在集管箱中的預定位置并分隔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的所有空間,從而可防止位于第一排管和第三排管中的制冷劑與儲存在第二排管中的蓄冷介質混合,通過擋板形成的連通通道限定制冷劑在第一排和第三排之間流動所沿的路徑,從而便于形成連通通道。
[0014]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冷系統,該蓄冷系統可保持儲存在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部件中的蓄冷介質處于適合于儲存冷能的功能的狀態,該蓄冷系統可提高蓄冷熱交換器的冷能儲存性能和熱交換性能。
[0015]技術方案
[0016]在一個總的方面,一種蓄冷熱交換器包括: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在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設置,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中具有沿著縱向延伸的分隔件,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中的空間相對于橫向被分隔成包括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三個空間;多個管,相對于橫向布置成三排,所述多個管包括:制冷劑管,制冷劑通過制冷劑管循環,每個制冷劑管在其相對的端部連接到位于第一排的第一空間或位于第三排的第三空間;蓄冷管,蓄冷管在其相對的端部連接到位于第二排的第二空間,在蓄冷管中儲存蓄冷介質;翅片,介于所述多個管之間;入口管和出口管,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個設置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上,以使制冷劑通過入口管流入蓄冷熱交換器以及通過出口管從蓄冷熱交換器流出。
[0017]此外,制冷劑經過孔可以形成在至少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的第二空間的橫向相對的側壁中的每個側壁的預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間與第三空間連通,從而允許制冷劑在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之間流動。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可包括:分隔裝置,用于將在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之間流動的制冷劑與儲存在蓄冷管中的蓄熱介質隔離。
[0018]第二空間可相對于高度方向被分隔裝置分隔成主要第二空間和形成在主要第二空間上方的次要第二空間,其中,主要第二空間可與蓄冷管連通,制冷劑經過孔可設置在次要第二空間中。
[0019]所述蓄冷熱交換器可包括:第一熱交換部分,在第一熱交換部分中制冷劑沿著與第一空間連通的管循環;第二熱交換部分,在第二熱交換部分中制冷劑沿著與第三空間連通的管循環;蓄冷部分,在蓄冷部分中蓄冷介質儲存在與主要第二空間連通的管中。
[0020]分隔裝置可包括單獨的平坦構件,所述平坦構件沿著縱向延伸,以使第二空間相對于高度方向被分隔成多個部分,其中,所述平坦構件的橫向相對的邊緣可彎曲,以使所述平坦構件安裝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的第二空間中。
[0021]分隔裝置可具有將制冷劑經過孔彼此連接的管的形狀。
[0022]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個可連接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間或第三空間或者連接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間或第三空間。
[0023]入口管或出口管可與第一集管箱的次要第二空間或第二集管箱的次要第二空間連通。
[0024]制冷劑經過孔可包括:流入分支孔,形成在與入口管連通的次要第二空間中;流出分支孔,形成在與出口管連通的次要第二空間中。
[0025]流入分支孔可形成在設置于一區域的分隔件中,在所述一區域,吸入到入口管中的制冷劑分支進入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流出分支孔可形成在設置于一區域的分隔件中,在所述一區域,經過第一熱交換部分和第二熱交換部分的制冷劑被吸入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中并被排放到出口管中。
[0026]流入分支孔可包括與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一流入分支孔以及與第三空間連通的第二流入分支孔,流出分支孔可包括與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一流出分支孔以及與第三空間連通的第二流出分支孔,其中,第一流入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流入分支孔,第二流入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二流入分支孔,第一流出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流出分支孔,第二流出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二流出分支孔。
[0027]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可包括:管連接件,設置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的相對于縱向的一側的外表面上,所述管連接件包括:第一管連接件,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中的次要第二空間連通,以使制冷劑流過所述第一管連接件,所述第一管連接件連接到入口管;第二管連接件,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另外一個中的次要第二空間連通,以使制冷劑流過所述第二管連接件,所述第二管連接件連接到出口管。
[0028]第一管連接件和第二管連接件可被構造為使得入口管和出口管在彼此相鄰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設置。
[0029]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可包括:第一管,設置在第一集管箱的外部,沿著縱向與第一集管箱平行地設置;第二管,設置在第二集管箱的外部,沿著縱向與第二集管箱平行地設置;主要第一分支管和次要第一分支管,從第一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間,而所述次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三空間;主要第二分支管和次要第二分支管,從第二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間,而所述次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三空間,其中,第一管連接到入口管或出口管,第二管連接到入口管或出口管中的另外一個,以使制冷劑流入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一個或者從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另外一個流出。
[0030]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可包括:分隔裝置,設置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中,所述分隔裝置用于相對于縱向分隔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以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中的每個中限定分隔部分,其中,制冷劑經過孔設置在第二空間中,位于由所述分隔裝置限定的分隔部分中,制冷劑流過設置在與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分隔部分對應的位置的制冷劑管和蓄冷管,所述分隔部分由所述分隔裝置限定且在所述分隔部分中具有制冷劑經過孔。
[0031]所述分隔裝置可被構造為使得設置在與所述分隔部分對應的位置的管的行數是至少一行并且是管的總行數的25%或更小值。
[0032]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可包括:密封擋板,設置在與每個開口相鄰的位置,所述開口形成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每個的相對的端部;或者端蓋,密封每個開口。
[0033]蓄冷介質注入孔可形成在第二空間中,以使蓄冷介質通過蓄冷介質注入孔被注入到第二空間中。
[0034]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可通過將集管結合到箱蓋板而形成,集管和箱蓋板中的每個通過壓制而形成,其中,分隔件設置在集管或箱蓋板中,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的空間被分隔成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通過將分隔裝置與集管或箱蓋板一體地壓制,使分隔裝置沿著縱向形成在第二空間中。
[0035]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可通過一體地壓制集管和箱蓋板而形成,集管和箱蓋板限定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可通過將分隔裝置與集管或箱蓋板一體地壓制,使分隔裝置沿著縱向形成在第二空間中。
[0036]布置成三排的管可被同時一體地壓制。
[0037]介于布置成三排的管之間的翅片可被一體地形成。
[0038]在另一個總的方面,一種蓄冷系統具有所述蓄冷熱交換器,所述蓄冷系統包括:儲蓄器,儲存蓄冷介質;循環泵,使蓄冷介質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管和儲蓄器之間循環;控制單元,控制循環泵;循環管,將所述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管、儲蓄器和循環泵彼此連接。
[003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40]在根據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中,用于儲存蓄冷介質的單獨部件設置在前排管和后排管之間。因此,可有效地儲存制冷劑的冷能。當車輛的發動機處于停止狀態時,儲存的冷能排放到乘客艙中,因此防止乘客艙的溫度快速地升高,從而為用戶產生令人舒適的空氣調節狀況,并使再次冷卻車輛的乘客艙所需的時間和能量最小化。
[0041]此外,蓄冷熱交換器使用相同高度的管,以使介于這些管之間的每個翅片可一體地形成,因此提高制造蓄冷熱交換器的生產率。
[0042]另外,蓄冷介質設置在蓄冷熱交換器的中部。因此,可在空調運轉之后立即開始空氣調節。與板型蓄冷熱交換器可儲存的蓄冷介質的量相比,在該蓄冷熱交換器中可儲存的蓄冷介質的量增加,從而可提高冷能的儲存性能。
[0043]此外,擋板安裝在集管箱中的預定位置并分隔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的所有空間,從而可防止位于第一排管和第三排管中的制冷劑與儲存在第二排管中的蓄冷介質混合。此外,通過擋板形成的連通通道限定制冷劑在第一排和第三排之間流動所沿的路徑,從而便于形成連通通道。
[0044]根據本發明的包括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系統可保持儲存在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部件中的蓄冷介質處于適合于儲存冷能的功能的狀態。此外,蓄冷系統可提高蓄冷熱交換器的冷能儲存性能和熱交換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5]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給出的優選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點和優點將會變得清楚,在附圖中:
[0046]圖1是具有雙管式結構的傳統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
[0047]圖2是傳統板型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
[0048]圖3至圖5分別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分解透視圖和王視圖;
[0049]圖6和圖7分別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和主視圖;
[0050]圖8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
[0051]圖9至圖13是示出在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中熱交換介質循環所沿的路徑的多個實施例的視圖;
[0052]圖1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主視圖;
[0053]圖15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
[0054]圖16至圖18分別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分解透視圖和王視圖;
[0055]圖19和圖20分別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和王視圖;
[0056]圖21至圖26是示出在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中熱交換介質循環所沿的路徑的多個實施例的視圖;
[0057]圖2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
[0058]圖28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
[0059]圖29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包括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系統的構造的視圖;
[0060]圖30至圖32分別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透視圖、分解透視圖和王視圖;
[0061]圖33和圖34分別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和王視圖;
[0062]圖35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的分解透視圖;
[0063]圖36至圖39是示出在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中熱交換介質循環所沿的路徑的多個實施例的視圖。
[0064][主要元件的詳細說明]
[0065]1:蓄冷系統2:儲蓄器[0066]3:循環泵4:控制單元
[0067]5:循環管10:蓄冷熱交換器
[0068]100, 200:第一集管箱,第二集管箱
[0069]110:集管120:箱蓋板
[0070]130:開口
[0071]310, 320, 330: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
[0072]321:主要第二空間322:次要第二空間
[0073]340:制冷劑經過孔
[0074]350:流入分支孔
[0075]351,352:第一流入分支孔,第二流入分支孔
[0076]360:流出分支孔
[0077]361,362:第一流出分支孔,第二流出分支孔
[0078]370:分隔件380:蓄冷介質注入孔
[0079]390:止動件 400:管
[0080]410, 430:制冷劑管420:蓄冷管
[0081]440:翅片 510,520:入口管,出 口管
[0082]610:分隔裝置620:擋板
[0083]630:密封擋板640:插入槽
[0084]650:結合槽660:端蓋
[0085]710, 720, 730:第一熱交換部分,第二熱交換部分,蓄冷部分
[0086]741,742:第一流動路徑,第二流動路徑
[0087]800:管連接件
[0088]810,820:第一管連接件,第二管連接件
[0089]910, 920:第一管,第二管
[0090]911,912:主要第一分支管,次要第一分支管
[0091]921,922:主要第二分支管,次要第二分支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92]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
[0093]根據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包括第一集管箱100、第二集管箱200、管400、翅片440、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
[0094]具體地說,如圖7所示,蓄冷熱交換器10的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在高度方向上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且彼此平行。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個的內部空間被設置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并沿著縱向延伸的分隔件370相對于橫向分成三個空間。這三個空間包括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
[0095]管400沿著橫向布置成三排。管400包括:制冷劑管410和430,分別在制冷劑管410和430的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并允許制冷劑通過制冷劑管410和430循環;蓄冷管420,在蓄冷管420的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二空間320,蓄冷介質儲存在蓄冷管420中。[0096]優選地,蓄冷熱交換器10被構造為使得布置成三排的管400具有相同的高度、寬度和形狀。
[0097]此外,當制造蓄冷熱交換器10時,布置成三排的管400可通過同時被壓制而形成且可彼此一體地連接。在這種情況下,可便于蓄冷熱交換器10的制造和裝配。
[0098]翅片440介于管400之間,其中,每個翅片440介于布置成三排的管400中對應的兩個管之間且一體地形成,從而可通過翅片440進行蓄冷管420與制冷劑管410和430之間的熱交換。此外,翅片440的一體式結構便于其制造。
[0099]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還可包括擋板620,擋板620設置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每個中,以控制制冷劑的流動。
[0100]具體地說,在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經過孔34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間320的橫向相對的側壁中的每個側壁的預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間310可與第三空間330連通,從而允許制冷劑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之間流動。蓄冷熱交換器10還包括單獨的分隔裝置610,該分隔裝置610將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之間流動的制冷劑與儲存在蓄冷管420中的蓄熱介質隔離。
[0101]因此,在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可通過制冷劑管410和430循環,而不與儲存在蓄冷管420中的蓄熱介質混合。
[0102]如示出了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的實施例的圖4和圖5所示,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個可通過將集管110和箱蓋板120彼此結合而形成。這里,集管110和箱蓋板120中的每個具有一體式結構。沿著縱向延伸的分隔件370設置在集管110或箱蓋板120中,以使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內部空間被分隔成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
[0103]如圖5所示,分隔件370可從集管110的內部空間突出。可選地,分隔件370可設置在箱蓋板120中。
[0104]集管110和箱蓋板120中的每個可通過沖壓工藝而形成。集管110和箱蓋板120彼此釬焊在一起,而形成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
[0105]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個中,管插入孔111通過切割或沖壓工藝而形成在集管110中,以使管400穿過管插入孔111插入到集管110中。制冷劑經過孔340形成在設置于集管110或箱蓋板120中的分隔件370中的每個中。在這種狀態下,集管110和箱蓋板120彼此結合,從而形成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
[0106]此外,如示出了蓄冷熱交換器10的另一實施例的圖6和圖7所示,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個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形成,S卩,形成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每個的集管110和箱蓋板120被一體地壓制成單個結構,這三個一體地壓制的結構布置成三排然后彼此結合。
[0107]S卩,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每個通過使對應的集管110和箱蓋板120 —體地形成而形成。分別限定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的結構布置成三排且彼此結合,從而形成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
[0108]此外,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個可通過一體地壓制集管110、箱蓋板120和分隔件370而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個中,制冷劑經過孔340可通過單獨的工藝而形成在將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內部空間分隔成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的分隔件370中的每個中。
[0109]用于將限定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的結構彼此結合的方法可以是焊接,除了焊接之外,還可存在多種不同的方法。
[0110]具有上述特征的蓄冷熱交換器可在實施例1至實施例9中實施。
[0111]實施例1
[0112]如圖3至圖7所示,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可包括分隔裝置610,分隔裝置610包括沿著縱向延伸并相對于高度方向將第二空間320分隔成兩個部分的平坦構件,其中,第二空間320被分隔裝置610分隔成與蓄冷管420連通的主要第二空間321和允許制冷劑通過制冷劑經過孔340循環的次要第二空間322。
[0113]在本實施例中,分隔裝置610的橫向相對的邊緣彎曲,以使分隔裝置610可安裝在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間320中。分隔裝置610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安裝在第二空間320中,即,分隔裝置610縱向地插入到第二空間320中。
[0114]優選地,分隔裝置610的長度與第二空間320的長度相同。
[0115]此外,不是必須使分隔裝置610具有使其相對的邊緣彎曲的U形。換句話說,分隔裝置610可具有任何形狀,只要分隔裝置610可將第二空間320分隔成兩個單獨的空間即可。
[0116]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本實施例中,分隔裝置610使主要第二空間321與次要第二空間322隔離,以使制冷劑可通過制冷劑經過孔340而在第一空間310、次要第二空間322和第三空間330之間經過。
[0117]類似地,如圖14所示,蓄冷熱交換器10可被構造為使得分隔裝置610包括與從箱蓋板120的內表面突出的分隔件370 —體地形成的平坦部分。
[0118]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這種情況下,箱蓋板120可與分隔件370和分隔裝置610 —體地壓制。
[0119]可選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每個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集管110、箱蓋板120、分隔裝置610和分隔件370通過壓制一體地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制冷劑經過孔340可通過單獨的工藝而形成在設置于次要第二空間322中的相應分隔件370的預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通過制冷劑經過孔340而彼此連通。
[0120]實施例2
[0121]如圖8所示,根據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的分隔裝置610可包括管狀的分隔裝置610,該管狀的分隔裝置610將制冷劑經過孔340彼此連接。
[0122]在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將形成在第二空間320的橫向相對的側壁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彼此連接的管狀的分隔裝置610形成制冷劑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之間循環的通道。
[0123]在這種情況下,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第二空間320中使用分隔裝置610,從而可容易地形成制冷劑循環的通道。
[0124]實施例3
[0125]在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進入蓄冷熱交換器10所經過的入口管510或制冷劑從蓄冷熱交換器10排放所經過的出口管520與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一個連通,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中的另一個與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另一個連通。
[0126]優選地,入口管510設置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設置在前排的那一個上,而出口管520設置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設置在后排的另一個上。
[0127]在蓄冷熱交換器10中,根據入口管510、出口管520和擋板620的位置,制冷劑通過制冷劑管410和430循環所沿的路徑可進行各種改變。圖9至圖13示出了制冷劑循環所沿的路徑的不同示例。在下文中,出于解釋的目的,將進行如下假設:設置在圖中的上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一集管箱100 ;設置在圖中的下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二集管箱200 ;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按順序布置。
[0128]現在,將解釋在圖9中示出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的制冷劑的流動路徑。
[0129]圖9示出了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設置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不同側上的情況。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連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熱交換器10中。吸入的制冷劑沿著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的對應的制冷劑管410向下運動。接下來,制冷劑經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沿著對應的制冷劑管410再次向上運動。之后,制冷劑通過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
[0130]接下來,制冷劑沿著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的對應的制冷劑管430向下運動。制冷劑經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然后再次向上運動并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之后,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連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31]換句話說,蓄冷熱交換器10被構造為使得制冷劑被吸入到第一空間310中然后通過第三空間33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這里,分隔裝置610用于防止制冷劑與儲存在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間320的蓄冷管420中的蓄冷介質混合。
[0132]因此,在蓄冷熱交換器10中,通過沿著空氣流動方向設置在相對側的第一排管400和第三排管400循環的制冷劑的冷能被傳遞到設置于第二排管400中的蓄冷介質并儲存在所述蓄冷介質中。因此可提高蓄冷性能,從而可有效地保持令人舒適的空氣調節環境。
[0133]現在,將解釋圖10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的制冷劑的流動。
[0134]圖10示出了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設置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相同側上的情況。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連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熱交換器10中。吸入的制冷劑沿著對應的制冷劑管410向下運動,然后通過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進入第二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
[0135]之后,制冷劑經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然后再次向上運動并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連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36]現在,將解釋圖11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的制冷劑的流動,圖11示出了制冷劑的循環路徑的另一示例。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連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熱交換器10中。吸入的制冷劑沿著對應的制冷劑管410向下運動,經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再次向上運動,然后通過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
[0137]接下來,制冷劑沿著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的對應的制冷劑管430向下運動。之后,制冷劑沿著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流動,再次向上運動,然后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連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38]現在,將解釋圖12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的制冷劑的流動,圖12示出了制冷劑的循環路徑的另一示例。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連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熱交換器10中。吸入的制冷劑沿著對應的制冷劑管41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動,然后流回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流入第三空間330。
[0139]之后,制冷劑沿著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三空間330的對應的制冷劑管43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動,然后再次到達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連通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40]在圖13中示出的制冷劑的循環路徑的示例與圖12的示例類似,但是在圖13的示例中,制冷劑經過孔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這與圖12的示例不同。
[0141]實施例4
[0142]參照圖15,在根據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蓄冷介質儲存在蓄冷管420中,其中,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二空間32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間320中(蓄冷管420的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二空間32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間320),蓄冷介質注入孔380形成在除了具有分隔裝置610和制冷劑經過孔340的第二空間320之外的那部分第二空間320中,以使蓄冷介質通過蓄冷介質注入孔380被注入到對應的第二空間320中。
[0143]蓄冷介質注入孔380被止動件390關閉。在蓄冷介質注入到第二空間320中之后,蓄冷介質注入孔380被止動件390密封。根據需要,在注入之后,蓄冷介質注入孔380可通過焊接等方式被永久地密封。
[0144]實施例5
[0145]如圖17至圖20所示,根據本發明的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包括分隔裝置610,分隔裝置610包括沿著縱向延伸并相對于高度方向將每個第二空間320分隔成兩個部分的平坦構件。蓄冷熱交換器10包括:第一熱交換部分710,在第一熱交換部分710中制冷劑沿著與第一空間310連通的管400循環;第二熱交換部分720,在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制冷劑沿著與第三空間330連通的管400循環;蓄冷部分730,在蓄冷部分730中蓄冷介質儲存在與主要第二空間321連通的管400中。
[0146]在根據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入口管510或出口管520與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一個的次要第二空間322連通,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中的另一個與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另一個的次要第二空間322連通。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6至圖26描述一些情況,圖16至圖26進行如下假設:設置在圖中的上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一集管箱100 ;設置在圖中的下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二集管箱200。
[0147]在本實施例中,制冷劑經過孔340包括形成在與入口管510連通的次要第二空間322中的流入分支孔350以及形成在與出口管520連通的次要第二空間322中的流出分支孔 360。
[0148]S卩,流入分支孔35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的分隔件370中,以使通過入口管510被吸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中的制冷劑通過流入分支孔350分支進入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
[0149]此外,流出分支孔360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的分隔件370中,以使通過第一熱交換部分710和第二熱交換部分720循環的制冷劑在通過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之前,從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通過流出分支孔360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
[0150]流入分支孔350包括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連通的第一流入分支孔351以及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連通的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出分支孔360包括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連通的第一流出分支孔361以及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連通的第二流出分支孔362。
[0151]如圖21所示,在根據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在第一熱交換部分710中循環所沿的第一流動路徑741與制冷劑在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循環所沿的第二流動路徑742獨立地形成。通過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中的每個形成的循環路徑的類型是相同類型的路徑。
[0152]現在,將參照圖21解釋制冷劑的流動。
[0153]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連通的入口管510流入蓄冷熱交換器10。被吸入到次要第二空間322中的制冷劑中的一些制冷劑通過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入第二熱交換部分720,其余制冷劑通過第一流入分支孔351流入第一熱交換部分710。
[0154]被吸入到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的制冷劑沿著對應的管400向下流動,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然后在設置于第三空間330中的擋板620的引導下再次向上流動。
[0155]之后,制冷劑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在設置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中的擋板620的引導下再次向下流動,然后到達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從而完成在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循環。接下來,制冷劑通過第二流出分支孔362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
[0156]被吸入到第一熱交換部分710中的制冷劑也以與被吸入到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的制冷劑的循環路徑類似的上下Z字形方式流動,然后通過第一流出分支孔361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之后,所述制冷劑與通過第二流出分支孔362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的制冷劑一起通過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57]這樣,在蓄冷熱交換器10中,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形成獨立的循環路徑,從而提高沿著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循環的制冷劑與空氣之間的熱交換效率。當車輛處于怠速停止/運行狀態時,蓄冷部分730將儲存的冷空氣排放到車輛的乘客艙中,因此防止乘客艙的溫度快速地升高,從而降低操作壓縮機的功耗并有助于提聞燃料效率。[0158]如圖23所示,蓄冷熱交換器10可被構造為使得制冷劑在第一熱交換部分710中循環所沿的第一流動路徑741與制冷劑在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循環所沿的第二流動路徑742獨立地形成,其中,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中的每個形成相對于彼此類型不同的循環路徑。
[0159]現在,將參照圖23解釋制冷劑的流動。
[0160]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連通的入口管510流入蓄冷熱交換器10。被吸入到次要第二空間322中的制冷劑中的一些制冷劑通過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入第二熱交換部分720,其余制冷劑通過第一流入分支孔351流入第一熱交換部分710。
[0161]被吸入到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的制冷劑沿著對應的管400向下流動,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然后在設置于第三空間330中的擋板620的引導下再次向上流動。
[0162]之后,制冷劑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在設置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中的擋板620的引導下再次向下流動,然后到達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從而完成在第二熱交換部分720中循環。接下來,制冷劑通過第二流出分支孔362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
[0163]同時,進入第一熱交換部分710的制冷劑向下流動,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通過第一流出分支孔361流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之后,所述制冷劑與通過第二流出分支孔362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的制冷劑一起通過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64]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形成獨立的循環路徑(制冷劑沿著所述獨立的循環路徑循環且同時在制冷劑和空氣之間發生熱交換),然而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形成不同類型的循環路徑,以使蓄冷部分730的冷能可有效地傳遞到制冷劑。此外,所述獨立的循環路徑被構造為使得所述獨立的循環路徑彼此相交,從而可保持總的溫度分布均勻。
[0165]如圖24所示,蓄冷熱交換器10可被構造為使得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中的每個形成單個路徑形式而非形成Z字形路徑,從而可防止工作流體的壓力降低,以及蓄冷熱交換器10可被構造為使得作為獨立的循環路徑的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彼此相交以保持總的溫度分布均勻。
[0166]此外,蓄冷熱交換器10可被構造為使得第一流入分支孔351、第二流入分支孔352、第一流出分支孔361和第二流出分支孔362中的每個包括至少一個或多個孔(即,多孔),從而如圖25和圖26所示那樣形成制冷劑的流動路徑。
[0167]現在,將解釋在圖25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的流動。
[0168]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連通的入口管510流入蓄冷熱交換器10。被吸入到次要第二空間322中的制冷劑中的一些制冷劑通過第二流入分支孔352流入第二熱交換部分720,其余制冷劑通過第一流入分支孔351流入第一熱交換部分710。
[0169]在這種情況下,兩個第一流入分支孔351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中,位于沿著縱向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的位置,以使制冷劑可被分配到第一熱交換部分710的兩個部分。
[0170]通過對應的一個第一流入分支孔351進入第一熱交換部分710的一些制冷劑沿著對應的管400向下流動,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然后在設置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中的擋板620的引導下再次向上流動。
[0171]之后,到達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的制冷劑與通過另一個第一流入分支孔351進入第一熱交換部分710的其余制冷劑混合,混合的制冷劑在設置于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中的擋板620的引導下再次向下流動,到達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從而完成在第一熱交換部分710中循環。接下來,制冷劑通過第一流出分支孔361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
[0172]進入第二熱交換部分720的制冷劑也以與進入第一熱交換部分710的制冷劑的循環路徑類似的上下Z字形方式流動,然后通過第二流出分支孔362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接下來,所述制冷劑與通過第一流出分支孔361進入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的制冷劑一起通過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73]如圖26所示,第二流出分支孔362可包括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次要第二空間322中且位于沿著縱向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的位置的兩個第二流出分支孔362。在這種情況下,流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的制冷劑在通過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之前,沿著這兩個第二流出分支孔362分支成兩股并進入次要第二空間322。
[0174]實施例6
[0175]根據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具有與第五實施例(圖21)的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相同的第一流動路徑741和第二流動路徑742,然而如圖22所示,在第六實施例中,出口管520設置在與入口管510相鄰的位置,位于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在這種情況下,可便于HVAC (加熱、通風和空氣調節)系統的管道布局和組裝,從而可有效地使用車輛中的空間。
[017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如圖28所示,蓄冷熱交換器10還可包括管連接件800,管連接件800設置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相對于縱向位于一側的外表面上,并包括第一管連接件810和第二管連接件820。第一管連接件810與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連通,所以制冷劑流過第一管連接件810。入口管510設置在第一管連接件810上。第二管連接件820與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另一個連通,所以制冷劑流過第二管連接件820。出口管520設置在第二管連接件820上。
[0177]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這種情況下,第一管連接件810和第二管連接件820被構造為使得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彼此相鄰且彼此平行地設置。
[0178]此外,管連接件800只與次要第二空間322連通,而不與主要第二空間321連通,以使制冷劑可與蓄冷介質隔離。
[0179]管連接件800的第一管連接件810和第二管連接件820中的每個可被構造為使得第一管連接件810和第二管連接件820中的每個的形狀是其中限定空間的箱,或者可選地,第一管連接件810和第二管連接件820中的每個通過將單獨的板結合到蓄冷熱交換器而形成。
[0180]實施例7
[0181]如圖27所示,在根據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第一管910設置在第一集管箱100的上表面上并沿著第一集管箱100的縱向延伸。此外,至少一個主要第一分支管911和至少一個次要第一分支管912從第一管910分支,并分別與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連通。
[0182]第一管910連接到入口管510,以使制冷劑通過入口管510被吸入到第一管910中。吸入的制冷劑分支成兩股,一股通過主要第一分支管911進入第一空間310,另一股通過次要第一分支管912進入第三空間330。
[0183]優選地,設置多個主要第一分支管911和多個次要第一分支管912。
[0184]按照相同的方式,第二管920設置在第二集管箱200的下表面之下并沿著第二集管箱200的縱向延伸。此外,至少一個主要第二分支管921和至少一個次要第二分支管922從第二管920分支,并分別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連通。
[0185]第二管920連接到出口管520。因此,經過第一熱交換部分710并到達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的制冷劑通過主要第二分支管921被排放到第二管920中。
[0186]另外,經過第二熱交換部分720并到達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的制冷劑通過次要第二分支管922被排放到第二管920中。最終,經過次要第二分支管922的制冷劑與經過主要第二分支管921的制冷劑混合,然后,混合的制冷劑通過出口管520被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187]實施例8
[0188]如圖30至圖39所示,在根據本發明的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中,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分別連接到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
[0189]具體地說,根據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包括分隔裝置610,分隔裝置610設置在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中,相對于縱向分隔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每個,以在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每個中限定單獨分隔部分。此外,制冷劑經過孔340形成在第二空間320的單獨分隔部分的橫向相對的側壁中的每個側壁的預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間310可與第三空間330連通,從而制冷劑可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之間流動。
[0190]此外,在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流過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分別設置在前排和后排的第一排制冷劑管410和第三排制冷劑管430。蓄冷介質儲存在設置于第一排管410和第三排管430之間的第二排管420中,其中,制冷劑流過設置在與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的單獨分隔部分對應的位置的所有第一排管、第二排管和第三排管400,其中,所述單獨分隔部分由分隔裝置610限定并在所述單獨分隔部分中具有制冷劑經過孔340。
[0191]因此,制冷劑可從第一排制冷劑管410,通過設置在由分隔裝置610限定的單獨分隔部分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流入第三排制冷劑管430。在這樣的制冷劑流動過程期間,可防止制冷劑與儲存在第二排管420中的蓄冷介質混合。
[0192]在本實施例中,如果在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中由分隔裝置610限定并具有制冷劑經過孔340的單獨分隔部分中存在一行管400,則難以形成分隔結構。如果管400的總行數中25%或更多的管位于單獨分隔部分,則可儲存蓄冷介質的空間的尺寸過度減小,而劣化蓄冷性能。因此,優選的是,分隔裝置610的位置被確定為使得設置在與單獨分隔部分對應的位置的管400的行數是至少一行并且是管400的總行數的25%或更小值。
[0193]如圖33和圖34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可被構造為使得開口 13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每個的相對的端部,密封擋板630設置在與每個開口 130相鄰的位置以密封開口 130,分隔裝置610具有與密封擋板630的形狀相同的形狀。
[0194]在這種情況下,插入槽640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外表面的預定部分,以使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中的每個可通過對應的插入槽640插入到第一集管箱100或第二集管箱200中。在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插入和安裝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之后,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 (例如)釬焊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對應的部分。
[0195]優選地,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具有相同的形狀,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中的每個具有結合槽650,結合槽650安裝在集管110和箱蓋板120的裝配件中限定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的外側壁上,換句話說,結合槽650安裝在布置成三排的裝配件之間的接合表面上。
[0196]當然,在集管110和箱蓋板120 —體地形成且分隔件370將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彼此分開的情況下,在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中的每個中,結合槽650可凹入與對應的分隔件370的高度對應的深度,以使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可通過結合槽650安裝在分隔件370上。
[0197]此外,在集管110和箱蓋板120 —體地形成且分隔件370將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彼此分開的情況下,第一集管箱100和/或第二集管箱200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即,在集管110和箱蓋板120彼此裝配之前,密封擋板630和分隔裝置610設置在集管110或箱蓋板120中并固定到集管110或箱蓋板120,而無需使插入槽640單獨地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外表面中。
[0198]同時,如圖30所示,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可包括端蓋660,端蓋660密封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中每個的相對的端部的開口 130。
[0199]在根據本實施例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通過制冷劑管410和430循環所沿的路徑可根據入口管510、出口管520和擋板620的位置而進行各種改變。圖36至圖39示出了制冷劑循環所沿的路徑的不同示例。在下文中,出于解釋的目的,將進行如下假設:設置在圖中的上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一集管箱100 ;設置在圖中的下部位置的集管箱是第二集管箱200 ;第一排制冷劑管410、第二排蓄冷管420和第三排制冷劑管430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按順序布置;第一空間310、第二空間320和第三空間330也相對于空氣流動方向按順序布置。
[0200]現在,將解釋在圖36中示出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的制冷劑的流動路徑。
[0201]在圖36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通過連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熱交換器10中。吸入的制冷劑沿著第一排制冷劑管410向下運動,通過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流入第二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
[0202]之后,制冷劑經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再次向上運動,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連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203]這里,分隔裝置610安裝在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二空間320中,與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二空間320中的分隔裝置610位于相同的位置,從而可防止蓄冷介質與制冷劑混合。
[0204]換句話說,圖36的蓄冷熱交換器10被構造為使得制冷劑被吸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中并從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排放。這里,歸因于分隔裝置610設置在第二空間320中從而可防止蓄冷介質與制冷劑混合,制冷劑可從第一空間310通過制冷劑經過孔340流入第三空間330,而不會產生與蓄冷介質混合的問題。
[0205]因此,在蓄冷熱交換器10中,通過沿著空氣流動方向設置在相對側的制冷劑管410和430而循環的制冷劑的冷能傳遞到設置在第二排蓄冷管420中的蓄冷介質并儲存在所述蓄冷介質中。因此可提高蓄冷性能,從而可有效地保持令人舒適的空氣調節環境。
[0206]現在,將解釋圖37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的制冷劑的流動,圖37示出了制冷劑的循環路徑的另一示例。制冷劑通過連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熱交換器10中。吸入的制冷劑沿著制冷劑管410向下運動。之后,制冷劑經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再次向上運動,然后通過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流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
[0207]接下來,制冷劑沿著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的第三排制冷劑管430向下流動。之后,制冷劑經過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再次向上運動,然后進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連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208]現在,將解釋圖38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的制冷劑的流動,圖38示出了制冷劑的循環路徑的另一示例。制冷劑通過與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連通的入口管510被吸入到蓄冷熱交換器10中。吸入的制冷劑沿著對應的制冷劑管41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動,然后再次到達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一空間31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形成在第一集管箱100中的制冷劑經過孔340流入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
[0209]之后,制冷劑沿著其相對的端部固定到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三空間330的對應的制冷劑管430以上下Z字形方式流動,然后到達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接下來,制冷劑通過連接到第一集管箱100的第三空間330的出口管520排放到蓄冷熱交換器10的外部。
[0210]在圖39中示出的蓄冷熱交換器10的示例與圖38的示例類似,但是在圖39的示例中,Z字形流動路徑的往返數量小于圖38的示例中Z字形流動路徑的往返數量,并且制冷劑經過孔形成在第二集管箱200的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這與圖39的示例不同。
[0211]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蓄冷熱交換器10中,制冷劑的循環路徑可根據設置在第一空間310和第三空間330中的擋板620、制冷劑經過孔、入口管510和出口管520的位置而改變。
[0212]實施例9
[0213]如圖29所示,包括具有上述構造的蓄冷熱交換器10的蓄冷系統I包括儲蓄器2、循環泵3、控制單元4和循環管5。儲蓄器2儲存蓄冷介質。循環泵3使蓄冷介質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蓄冷管420和儲蓄器2之間循環。控制單元4控制循環泵3。循環管5將蓄冷熱交換器10的蓄冷管420、儲蓄器2和循環泵3彼此連接。
[0214]蓄冷系統I包括蓄冷熱交換器10,蓄冷系統I中的設置在蓄冷熱交換器10外部的元件用于使儲存在蓄冷管420中的蓄冷介質循環。
[0215]在蓄冷系統I中,為了使儲存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蓄冷部分730中的蓄冷介質循環,控制單元4接收關于溫度和流速的信息并操作循環泵3,以使儲存在蓄冷部分730中的蓄冷介質從蓄冷部分730排放,同時位于儲蓄器2中的新鮮的蓄冷介質充入蓄冷部分730。
[0216]循環管5連接到設置在蓄冷熱交換器10的第一集管箱100和第二集管箱200的中間那一排中的第二空間320。
[0217]因此,具有上述構造的蓄冷系統I可保持蓄冷介質的狀態適合于蓄冷功能,從而提高蓄冷熱交換器10的蓄冷性能和熱交換性能。
[0218]雖然為了說明目的而公開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認識至IJ,在不脫離如權利要求所公開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進行各種修改、增加和替代。
【權利要求】
1.一種蓄冷熱交換器,包括: 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在彼此分隔開預定距離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設置,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中具有沿著縱向延伸的分隔件,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中的空間相對于橫向被分隔成包括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三個空間; 多個管,相對于橫向布置成三排,所述多個管包括:制冷劑管,制冷劑通過制冷劑管循環,每個制冷劑管在其相對的端部連接到位于第一排的第一空間或位于第三排的第三空間;蓄冷管,蓄冷管在其相對的端部連接到位于第二排的第二空間,在蓄冷管中儲存蓄冷介質; 翅片,介于所述多個管之間; 入口管和出口管,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個設置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上,以使制冷劑通過入口管流入蓄冷熱交換器以及通過出口管從蓄冷熱交換器流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制冷劑經過孔形成在至少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的第二空間的橫向相對的側壁中的每個側壁的預定部分,以使第一空間與第三空間連通,從而允許制冷劑在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之間流動, 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包括: 分隔裝置,用于將在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之間流動的制冷劑與儲存在蓄冷管中的蓄熱介質隔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第二空間相對于高度方向被分隔裝置分隔成主要第二空間和形成在主要第二空間上方的次要第二空間, 其中,主要第二空間與蓄冷管連通,制冷劑經過孔設置在次要第二空間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包括: 第一熱交換部分,在第一熱交換部分中制冷劑沿著與第一空間連通的管循環; 第二熱交換部分,在第二熱交換部分中制冷劑沿著與第三空間連通的管循環; 蓄冷部分,在蓄冷部分中蓄冷介質儲存在與主要第二空間連通的管中。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分隔裝置包括單獨的平坦構件,所述平坦構件沿著縱向延伸,以使第二空間相對于高度方向被分隔成多個部分, 其中,所述平坦構件的橫向相對的邊緣彎曲,以使所述平坦構件安裝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的第二空間中。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分隔裝置具有將制冷劑經過孔彼此連接的管的形狀。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入口管和出口管中的每個連接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間或第三空間或者連接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間或第三空間。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入口管或出口管與第一集管箱的次要第二空間或第二集管箱的次要第二空間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制冷劑經過孔包括: 流入分支孔,形成在與入口管連通的次要第二空間中; 流出分支孔,形成在與出口管連通的次要第二空間中。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 流入分支孔形成在設置于一區域的分隔件中,在所述一區域,吸入到入口管中的制冷劑分支進入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 流出分支孔形成在設置于一區域的分隔件中,在所述一區域,經過第一熱交換部分和第二熱交換部分的制冷劑被吸入到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中并被排放到出口管中。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 流入分支孔包括與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一流入分支孔以及與第三空間連通的第二流入分支孔, 流出分支孔包括與第一空間連通的第一流出分支孔以及與第三空間連通的第二流出分支孔, 其中,第一流入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流入分支孔,第二流入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二流入分支孔,第一流出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流出分支孔,第二流出分支孔包括至少一個第二流出分支孔。
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包括: 管連接件,設置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的相對于縱向的一側的外表面上,所述管連接件包括: 第一管連接件,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中的次要第二空間連通,以使制冷劑流過所述第一管連接件,所述第一管連接件連接到入口管; 第二管連接件,與形成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另外一個中的次要第二空間連通,以使制冷劑流過所述第二管連接件,所述第二管連接件連接到出口管。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第一管連接件和第二管連接件被構造為使得入口管和出口管在彼此相鄰的位置彼此平行地設置。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包括: 第一管,設置在第一集管箱的外部,沿著縱向與第一集管箱平行地設置; 第二管,設置在第二集管箱的外部,沿著縱向與第二集管箱平行地設置; 主要第一分支管和次要第一分支管,從第一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一空間,而所述次要第一分支管延伸到第一集管箱的第三空間; 主要第二分支管和次要第二分支管,從第二管分支,所述主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一空間,而所述次要第二分支管延伸到第二集管箱的第三空間, 其中,第一管連接到入口管或出口管,第二管連接到入口管或出口管中的另外一個,以使制冷劑流入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一個或者從第一管和第二管中的另外一個流出。
15.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包括: 分隔裝置,設置在第一集管箱或第二集管箱中,所述分隔裝置用于相對于縱向分隔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以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中的每個中限定分隔部分, 其中,制冷劑經過孔設置在第二空間中,位于由所述分隔裝置限定的分隔部分中, 制冷劑流過設置在與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分隔部分對應的位置的制冷劑管和蓄冷管,所述分隔部分由所述分隔裝置限定且在所述分隔部分中具有制冷劑經過孔。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所述分隔裝置被構造為使得設置在與所述分隔部分對應的位置的管的行數是至少一行并且是管的總行數的25%或更小值。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還包括:密封擋板,設置在與每個開口相鄰的位置,所述開口形成在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的相對的端部;或者端蓋,密封每個開口。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蓄冷介質注入孔形成在第二空間中,以使蓄冷介質通過蓄冷介質注入孔被注入到第二空間中。
1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通過將集管結合到箱蓋板而形成,集管和箱蓋板中的每個通過壓制而形成, 其中,分隔件設置在集管或箱蓋板中,以使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的空間被分隔成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 通過將分隔裝置與集管或箱蓋板一體地壓制,使分隔裝置沿著縱向形成在第二空間中。
2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第一集管箱和第二集管箱中的每個通過一體地壓制集管和箱蓋板而形成,集管和箱蓋板限定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 通過將分隔裝置與集管或箱蓋板一體地壓制,使分隔裝置沿著縱向形成在第二空間中。
2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布置成三排的管被同時一體地壓制。
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其中,介于布置成三排的管之間的翅片被一體地形成。
23.—種蓄冷系統,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熱交換器,所述蓄冷系統包括: 儲蓄器,儲存蓄冷介質; 循環泵,使蓄冷介質在所述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管和儲蓄器之間循環; 控制單兀,控制循環栗; 循環管,將所述蓄冷熱交換器的蓄冷管、儲蓄器和循環泵彼此連接。
【文檔編號】F28D20/00GK103534548SQ201280021777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4日
【發明者】林弘永, 吳光憲, 池容準, 全永夏, 金鎮爀, 李德浩, 宋埈煐 申請人:漢拿偉世通空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