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熱器,特別是涉及一種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
背景技術:
地熱是一種取之不盡的低碳能源。高溫地熱發電的CO2排放量是煤炭的1/10、石油的1/9、天然氣的1/6。積極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能夠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安全的問題,節約能源,減少CO2排量,減輕對大氣環境的污染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國地熱資源分布廣泛,高溫地熱主要分布在滇藏地區,僅西藏目前已知的大于180度的高溫地熱就有100多處,發電潛力達3000多MW。但由于高溫地熱大多是由液、氣、·固多相成分組成的混合流體,化學組分十分復雜,流體內鹽的含量很高(礦化度一般都在1000mg/L以上,最高可能超過10000mg/L),所以高溫地熱開發中存在著嚴重的腐蝕結垢問題,并且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這嚴重制約了我國高溫地熱的開發和利用,使我國高溫地熱的開發和利用一直停滯不前,沒有新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要,地熱資源的利用正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相關技術的研究也開始起步。目前,換熱技術已是一項非常成熟的節能技術。換熱器在節能、能量轉換、能量回收,以及能源利用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換熱器廣泛應用于加工、動力、空調、制冷、低溫熱量回收、替代燃料等方面,已成為現代能源利用的重要設備。換熱器的類型很多,可以根據各種能源利用的實際需要,按照用途、結構形式、體積大小等進行選擇。為了確保換熱器功能的正常發揮,需要綜合考慮換熱器的使用目的、使用環境、使用條件等多方面因素,以使換熱器的結構特點能夠適合客觀條件的要求。由于高溫地熱的條件十分復雜,地熱井內環境惡劣,高溫地熱流體存在嚴重的腐蝕結垢問題,所以盡管現有的換熱器的類型很多,但現有的各類換熱器均無法適用于高溫地熱的客觀環境。例如在使用過程中換熱器會因地熱產生的腐蝕結垢,而使其內部的換熱通道的截面逐漸減小從而降低地熱發電系統的效率,甚至會因換熱通道被完全堵塞,而致使循環出現斷流,造成系統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發生。據研究資料顯示,高溫地熱在地熱儲層中或地熱井內溫度和壓力沒有變化的條件下,腐蝕結垢的現象并不會發生。為此,可以選擇采用井內換熱的方法,在地熱井內直接進行換熱,從而避免地熱發電設備的腐蝕結垢問題,實現高溫地熱的正常開發和利用。第一,由于采用井內換熱,地熱發電系統不必直接接觸高溫地熱流體,可以有效避免高溫地熱流體對系統設備的腐蝕結垢問題。第二,由于采用井內換熱,井內換熱器內部循環的流體不是高溫地熱流體,因此不存在地熱對換熱器造成結垢堵塞的問題。第三,由于采用井內換熱,換熱器下入地熱井內后,在下入換熱器的井段的截面積(指換熱器與地熱井井管或井壁的環狀間隙)會減小約60-70%,這會使地熱流體在該井段內形成的高速流,進而產生較強的“自潔”作用,有效地減少或延緩流體內固相成分的結晶堆積,從而大大減輕井內的結垢問題,延長地熱井的使用周期。[0009]由此可見,在高溫地熱的開發和利用中采用井內換熱技術,是一種可行的地熱熱能利用方案,并且其方法簡潔、實用。而這種井內換熱技術的關鍵則在于換熱器的設計,其設計必須適應于地熱井的結構特點和高溫地熱條件,并且能夠保證在復雜的高溫地熱環境中實現正常換熱。有鑒于此陷,本發明人基于從事此類產品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新,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過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能夠適應在地熱井井徑小、井內空間狹窄、井筒長度(深度)大,井內呈高溫高壓狀態,高溫地熱具有腐蝕結垢性,實際換熱流量大等復雜條件下進行換熱,并保證換熱功能正常,同時還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并且通過其采用管狀同心螺旋式的換熱器主體結構設計,還能夠提高換熱效率,而且其構造簡單,結構緊湊,非常適于實用。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包括一換熱器主體和一底部返流室;其中所述換熱器主體是包括外管和內管的管狀同心式結構,并且在所述內管的外壁上設置有螺旋狀導流板;所述底部返流室固設于所述換熱器主體的一端連通所述內管的內部和所述內管與所述外管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所述換熱器主體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一低溫流體入口和一高溫流體出口,所述低溫流體入口是與所述內管和所述外管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連通,所述高溫流體出口是與所述內管的內部連通。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所述螺旋狀導流板是與所述內管的軸線呈45°角環繞所述內管布置于所述內管的外壁上,并抵靠于所述外管的內壁。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在所述內管的內部設置有一襯管,并且在所述內管的內壁上噴涂一層涂料涂層;或者在所述內管的內壁和外壁上都分別噴涂一層涂料涂層。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所述底部返流室具有一開口端及一封閉端;所述開口端與所述外管的一端固連;所述封閉端的外壁上設置有肋片,所述肋片是與所述封閉端的外壁及設置于該端頂部的一鋼圈固連。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所述外管是由波紋不銹鋼薄板輥卷焊接而成的鋼管。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所述外管的外徑為166mm ;所述波紋不銹鋼薄板的厚度為2. 5mm,其波紋高度為5mm,寬度為20mm,且其波紋與軸向呈小于45°的角;所述內管是壁厚為8mm、直徑為120mm的鋼管;所述襯管的壁厚為I. 5mm,所述涂料涂層的厚度為0. 5mmo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所述肋片的厚度為3_。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還包括一連接管和一上接頭;所述低溫流體入口是設置于所述上接頭一端的側壁上,所述上接頭的另一端是與所述連接管的一端固連,而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是與所述換熱器主體的所述外管的另一端固連;所述內管的一端是穿過所述連接管和所述上接頭而由所述上接頭設置有所述低溫流體入口的一端的端部伸出;所述高溫流體出口是設置于所述內管伸出所述上接頭的一端的側壁上。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所述換熱器主體是由多節芯體通過外管接箍固連而成;其中每一節所述芯體都是包括外管和內管的管狀同心式結構,并且在每一節所述芯體的所述內管的外壁上均設置有螺旋狀導流板;所述底部返流室與所述換熱器主體、所述換熱器主體與所述連接管、以及所述連接管與所述上接頭也是通過所述外管接箍固連。前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中每一節所述芯體的所述外管的兩端是分別與兩個所述外管接箍的一端焊接,并且每一節所述芯體的所述外管、所述內管及設置于其兩端的兩個所述外管接箍還分別與設置于每一節所述芯體兩端的所述內管和所述外管之間的兩塊固定板焊接。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至少具有下列優點及有益效果一、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相當于一個換熱器的“芯體”,其與地熱井身共同構成一個巨大的“換熱器”,形成一個“換熱器”的完整結構。其中這個巨大的“換熱器”是將地熱井作為換熱器的組成部分(即“換熱器”的外殼),巧妙地利用地熱井的客觀條件,在井內截面積較小的條件下,盡可能地擴大了換熱器內的循環通道面積,從而能夠滿足地熱大流量換熱的要求。二、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在符合換熱器設計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地熱井的特點,簡化了換熱器的設計結構。同時,由于借用地熱井的井管和井壁作為“換熱器”的外殼,省去了管狀換熱器的外殼,從而大大降低了設計加工的成本和現場的安裝費用等。三、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在地熱井井徑較小的狹窄空間內及井內高溫高壓、地熱流體成分復雜、含鹽量大的條件下,采用螺旋狀導流板的設計提高了換熱效率,并且能夠始終保證換熱器內部循環的正常進行,達到正常換熱的目的。四、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解決了其他換熱器無法用于的高溫地熱換熱的問題。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通過在換熱器下入井內后,與地熱井共同構成一個特別巨大的“換熱器”整體,而使下入的換熱器相當于這個巨大的“換熱器”整體的“芯體”。其中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包括上接頭、連接管、換熱器主體及底部返流室,換熱器主體為管狀同心螺旋式結構,以內、外管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底部返流室、內管的內部構成換熱流體的循環通道。換熱器主體可以由多個單節芯體構成,在地熱現場下入井內前連接組裝成換熱器整體。可以根據現場條件通過增加或減少芯體的數量來增加或減少換熱器的換熱面積。其中每節芯體的內、外管之間的環狀空間設計為螺旋狀,有利于循環流體形成紊流狀,并可以延長換熱流體的循環路程。而外管作為主要的換熱部件,可以選用耐腐蝕高導熱(如不銹鋼材質)的波紋薄板制作,其波紋狀可增大換熱面積。底部返流室的外壁可以通過加焊肋片,增加底部強度,并通過沸騰換熱的過程強化局部換熱的效果。在腐蝕結垢十分嚴重的條件下,使用井內換熱器,能夠在地熱井狹小的空間內,實現地熱大流量的換熱要求,保證地熱系統的正常運行,解決了目前高溫地熱無法開發利用的問題,對地熱低碳能源的利用和節能減排意義重大。本實用新型在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I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換熱過程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內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底部返流室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芯體的結構示意圖。
I: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2:地熱儲層
3 低溫的換熱流體4:高溫的換熱流體
5 地熱流體10換熱器主體
11:外管12:內管
13螺旋狀導流板14低溫流體入口
15高溫流體出口20:底部返流室
21開口端22:封閉端
23肋片24:鋼圈
30連接管40:上接頭
50芯體51:外管
52:內管53:螺旋狀導流板
60外管接箍70:固定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的說明,應當可對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獲得一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圖式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請參閱圖I所示,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主要是由一換熱器主體10和一底部返流室20構成。其中換熱器主體10是包括外管11和內管12的管狀同心式結構,并且在內管12的外壁上設置有螺旋狀導流板13。底部返流室20是固設于換熱器主體10的一端連通內管12的內部和內管12與外管13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同時在換熱器主體10的另一端還分別設置有一低溫流體入口 14和一高溫流體出口 15。其中低溫流體入口 14是與內管12和外管11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連通,高溫流體出口 15是與內管12的內部連通。請參閱圖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換熱過程的示意圖。本實用新型使低 溫的換熱流體3由低溫流體入口 14進入換熱器內,經外管11與內管12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底部返流室20以及內管12的內部所構成的通道,成為高溫的換熱流體4由高溫流體出口 15流出換熱器。其中在流體流經換熱器的過程中,低溫的換熱流體3經外管11的管壁和底部返流室20的外壁與地熱井內的地熱流體5進行熱交換(吸熱),從而使低溫的換熱流體3轉變為高溫的換熱流體4。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外管11和底部返流室20是主要的換熱部件。另外,在使用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時,在地熱井的井口還需要設置控制地熱流體流量的壓力控制裝置。由于深層地熱流體自身的壓力較大,在換熱器外部與地熱井內部所形成的空間內能夠自流動上升(噴涌),隨著地熱流體高度的增加,地熱流體自身的壓力會降低,如果不對地熱井井口處的壓力進行控制,會導致地熱流體因壓力降低而產生結垢現象,從而導致地熱井井口封堵,地熱流體不能自流動,進而無法與換熱器進行有效的對流換熱。另外,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還可具有一連接管30和一上接頭40,如圖I所示。其中,低溫流體入口 14是設置于上接頭40—端的側壁上,上接頭40的另一端是與連接管30的一端固連,而連接管30的另一端是與換熱器主體10的外管11的另一端固連。本實用新型內管12的一端是穿過連接管30和上接頭40而由上接頭40設置有低溫流體入口 14的一端的端部伸出,而高溫流體出口 15是設置于內管12伸出上接頭40的一端的側壁上。如圖3所示,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內管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螺旋狀導流板13是與內管12的軸線呈45°角環繞內管12布置于內管12的外壁上,并且其還抵靠于外管11的內壁。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內管12和外管11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借助螺旋狀導流板13設計為螺旋狀通道,一方面可以延長流體換熱的路程,促使換熱流體延長換熱時間;另一方面還可以使換熱流體形成紊流狀,增強換熱效果。此外螺旋狀導流板13還可以作為外管11管壁的支撐,用于加強外管11的抗壓強度。本實用新型為了增大內管12的換熱熱阻,減少熱損失,還可以在內管12的內部設置一襯管,并且同時在內管12的內壁上噴涂一層涂料涂層。或者也可以不內置襯管,而通過在內管12的內壁和外壁上都分別噴涂一層涂料涂層,來增大內管12的換熱熱阻,減少熱損失。如圖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底部返流室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底部返流室20具有一開口端21及一封閉端22。其中開口端21是與外管11的一端固連。封閉端22的外壁上設置有肋片23,肋片23是與封閉端22的外壁及設置于該端頂部的一鋼圈24固連。由于底部返流室20主要是作為換熱流體加熱后返回的重要結構,因此在其在外壁加焊肋片23并設置鋼圈24可以增加換熱器底部的強度,并同時加強底部返流室20外壁的局部換熱效果。其中在底部返流室20的一端設置鋼圈24主要用于固定并保護(下管時防撞損)肋片23,但由于其本身導熱系數較大,因此可以在不影響肋片23換熱的前提下,小幅度地提高局部換熱效果。[0044]請參閱圖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芯體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主體10可以是由多節芯體50通過外管接箍60固連而成。其中構成本實用新型換熱器主體10的每一節芯體50都是一個包括外管51和內管52的管狀同心式結構,并且在每一節芯體50的內管52的外壁上均設置有螺旋狀導流板53。其中每一節芯體50的外管51的兩端是分別與兩個外管接箍60的一端焊接,同時每一節芯體50的外管51、內管52以及設置于其兩端的兩個外管接箍60還分別與設置于每一節芯體50兩端的內管52和外管51之間的兩塊固定板70焊接。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底部返流室20與換熱器主體10、換熱器主體10與連接管30、以及連接管30與上接頭40也可以是通過外管接箍60和固定板70固連。由此,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可以采用在工廠內單節加工,以及單節運輸,而在到達現場后,在下入井內前軸向連接組合為整體的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換熱器的規格可以按照地熱井的井徑進行設計,以滿足不同井徑和不同項目的要求。如以8寸井管的地熱井,使用Φ180換熱器為例(其中8寸是指地熱井井孔的直徑,Φ 180是指換熱器的外直徑為180_),本實用新型的外管11的外徑可以為166mm,并且可以是采用厚度為2. 5mm的耐腐蝕高導熱的波紋不銹鋼薄板輥卷焊接而成,以通過外管11的波紋狀表面增大換熱面積。其中波紋不銹鋼薄板的波紋高度可以為5_,寬度可以為20mm,且其波紋與外管的軸向(亦即地熱井鉆孔的垂直方向)是呈小于45°的角。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外管11采用波紋狀的表面相比于不采用波紋狀的表面可以增大換熱面積約15%。本實用新型的內管12可以采用壁厚為8mm、直徑為120mm的普通鋼管。其內部增設的襯管的壁厚為I. 5_,所噴涂的涂料涂層的厚度為O. 5mm ;或者也可以不內置襯管,而在內管12的內、外壁上均噴涂厚度O. 5mm的涂料涂層,以增大內管12的換熱熱阻,減少熱損失。在本實施例中,在本實用新型的內管12的外壁上設置螺旋狀導流板13而使內、外管之間的環狀空間形成螺旋狀相比于不設置螺旋狀導流板13可以延長換熱流體的循環路程約43%。而本實用新型的底部返流室20的外壁上加焊的肋片23的厚度可以為3_。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設計是采用管狀同心螺旋式結構,其截面為圓形,并且是采用內管和外管形成的環狀空間進行換熱、而由底部折返、并由內管直接返回的方式,因此能夠保證換熱流體的正常循環,達到換熱的要求。當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被下入井地熱內后,其與地熱井共同構成一個巨大的“換熱器”。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相當于這個巨大的“換熱器”的“芯體”,通過外管的管壁把井內地熱流體的熱量傳遞給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內流動的換熱流體,使其升溫,實現換熱的目的。由于地熱井的井筒長度很大,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可以是由多個單節組成,其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換熱的需要,通過增加或減少單節的數量,來滿足擴大或減少換熱面積的要求,從而達到較好的換熱效果。同時,為了保證本實用新型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使用安全,本實用新型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的外管可以選用不銹鋼等材料制造,以增加其抗腐蝕性;而內管和外管之間設置的螺旋狀導流板,則可以使循環流體形成紊流狀從而增強換熱效果,另外其還可以作為外管壁的支撐,以加強外管的抗壓強度,使得換熱器整體具有足夠的結構強度、抗壓強度和耐腐蝕性,從而保證換熱器的使用壽命。[0050]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換熱器主體和一底部返流室;其中所述換熱器主體是包括外管和內管的管狀同心式結構,并且在所述內管的外壁上設置有螺旋狀導流板;所述底部返流室固設于所述換熱器主體的一端連通所述內管的內部和所述內管與所述外管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所述換熱器主體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一低溫流體入口和一高溫流體出口,所述低溫流體入口是與所述內管和所述外管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連通,所述高溫流體出口是與所述內管的內部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螺旋狀導流板是與所述內管的軸線呈45°角環繞所述內管布置于所述內管的外壁上,并抵靠于所述外管的內壁。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內管的內部設置有一襯管,并且在所述內管的內壁上噴涂一層涂料涂層;或者在所述內管的內壁和外壁上都分別噴涂一層涂料涂層。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底部返流室具有一開口端及一封閉端;所述開口端與所述外管的一端固連;所述封閉端的外壁上設置有肋片,所述肋片是與所述封閉端的外壁及設置于該端頂部的一鋼圈固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管是由波紋不銹鋼薄板輥卷焊接而成的鋼管。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外管的外徑為166mm ;所述波紋不銹鋼薄板的厚度為2. 5mm,其波紋高度為5mm,寬度為20mm,且其波紋與軸向呈小于45°的角;所述內管是壁厚為8mm、直徑為120mm的鋼管;所述襯管的壁厚為I. 5mm,所述涂料涂層的厚度為0. 5mm。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肋片的厚度為3mm o
8.根據權利要求I至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一連接管和一上接頭;所述低溫流體入口是設置于所述上接頭一端的側壁上,所述上接頭的另一端是與所述連接管的一端固連,而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是與所述換熱器主體的所述外管的另一端固連;所述內管的一端是穿過所述連接管和所述上接頭而由所述上接頭設置有所述低溫流體入口的一端的端部伸出;所述高溫流體出口是設置于所述內管伸出所述上接頭的一端的側壁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換熱器主體是由多節芯體通過外管接箍固連而成;其中每一節所述芯體都是包括外管和內管的管狀同心式結構,并且在每一節所述芯體的所述內管的外壁上均設置有螺旋狀導流板;所述底部返流室與所述換熱器主體、所述換熱器主體與所述連接管、以及所述連接管與所述上接頭也是通過所述外管接箍固連。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節所述芯體的所述外管的兩端是分別與兩個所述外管接箍的一端焊接,并且每一節所述芯體的所述外管、所述內管及設置于其兩端的兩個所述外管接箍還分別與設置于每一節所述芯體兩端的所述內管和所述外管之間的兩塊固定板焊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其通過將換熱器下入井內后,與地熱井共同構成一個巨大的“換熱器”整體,而使下入的換熱器相當于這個巨大的“換熱器”整體的“芯體”,使得在腐蝕結垢嚴重的條件下,在地熱井狹小的空間內,能夠實現地熱大流量的換熱要求,并保證地熱系統的正常運行。其中高溫地熱井內換熱器主要包括換熱器主體及底部返流室,換熱器主體為管狀同心螺旋式結構,以內管和外管之間形成的環狀空間、底部返流室、內管的內部構成換熱流體的循環通道,使流體在流經換熱器的過程中經外管的管壁和底部返流室的外壁與井內的地熱流體進行熱交換。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目前高溫地熱無法開發利用的問題,對地熱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文檔編號F28F9/24GK202485498SQ20122009647
公開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4日
發明者陳建平 申請人: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