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換熱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換熱器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用于換熱器的換熱管。
背景技術:
換熱器是將熱流體的部分熱量傳遞給冷流體的設備,又稱熱交換器。而換熱器的換熱主要通過盤管來實現的,又可區分為外置盤管技術和內置盤管技術外置盤管技術需通過內膽保溫層加熱冷水,這一輸導過程,大大增加了熱能損耗,且與水箱外壁接觸面積僅內置盤管面積的1/4,很難真正的達到節能、快速換熱的目的。且外置盤管僅一部分表面積與內膽外壁相接觸,換熱效率低下、加熱速度慢,現在已經很少應用。而內置盤管技術是現在采用較多的方式,將盤管設置在換熱器內部,其整個表面積都可以與水進行熱交換,相比外置盤管其熱交換效率高、浪費少、加熱速度快,但是,其也存在一個很大的安全問題,就是一旦盤管破裂,盤管內的液體泄漏,會與與之熱交換的液體產生交叉污染,而且,現有的換熱盤管的換熱效率還是處于相對比較低的水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換熱器的換熱管,其即能夠解決了因換熱管破裂、會產生交叉污染的安全問題,能夠及時的將液體隔斷排出,還能夠提高管子的換熱效率。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換熱管,包括內管和外管,所述內管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多個相互平行的內管螺旋槽,相鄰兩個內管螺旋槽之間有內管螺旋凸出部;所述外管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與所述內管螺旋槽數量相等、且位于內管螺旋槽外的外管螺旋槽,相鄰兩個外管螺旋槽之間有外管螺旋凸出部,所述內管螺旋凸出部位于所述的外管螺旋凸出部內,所述內管螺旋凸出部與所述的外管螺旋凸出部相離形成螺旋狀空腔,所述內管螺旋槽與相應的外管螺旋槽貼合。作為優選,所述換熱管彎曲成螺旋狀的盤管,所述換熱管的一端從所述盤管的內部穿出。作為優選,所述的內管螺旋槽與外管螺旋槽為4-8個。作為優選,所述外管由304不銹鋼管或316L不銹鋼管或純鈦無縫管制作。作為優選,所述內管為鋁管或TP2M銅管。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換熱管,其即解決了換熱管破裂產生的管子內外液體交叉污染的問題,能夠及時的將因為換熱管破損而泄露的液體排出,還能夠降低換熱管破損的幾率,并且,提高換熱管的換熱效率。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2]圖2為圖I的右視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換熱管彎曲后形成盤管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內管;101-內管螺旋槽,102-內管凸出部;2-外管;201_外管螺旋槽,202-外管凸出部;3-螺旋狀空腔;4-盤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實施例,見附
圖1、2、3,換熱管,所述換熱管包括內管I、外管2,在本實施方式中,內管I為招管或TP2M銅管,外管由304不銹鋼管或316L不銹鋼管或純鈦無縫管制作。內管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多個相互平行的內管螺旋槽101,相鄰兩個內管螺旋槽之間有內管螺旋凸出部102 ;外管2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與所述內管螺旋槽101數量相等、且位于內管螺旋槽101外的外管螺旋槽201,一般的,內管螺旋槽101與外管螺旋槽201為4_8個,具體數量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確定,本實施方式中為4個,同時,相鄰兩個外管螺旋槽之間有外管螺旋凸出部202,所述內管螺旋凸出部102位于所述的外管螺旋凸出部202內,內管螺旋凸出部102與外管螺旋凸出部202相離形成螺旋狀空腔3,同時,內管螺旋槽101與相應的外管螺旋槽201貼合。本實用新型中的換熱管,是由內管和外管構成的雙層管,具有內、外螺旋槽的結構,結合內管、外管螺旋槽緊密的貼合在一起,兩者之間沒有空間,這樣就能夠提高熱交換效率,而且內管螺旋凸出部與外管螺旋凸出部相離形成螺旋狀空腔,這個螺旋狀空腔所處的位置,在整個換熱管中處于一個凸出的部分,也就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這樣當外管、內管破裂的時候,液體會通過螺旋狀空腔所形成的通道排出,避免了管內外液體相接處造成交叉污染。之所以說內管螺旋凸出部與外管螺旋凸出部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是因為在使用的時候,換熱管彎曲成螺旋狀的盤管(見附圖3),這個盤管的內表面是與換熱器的內膽緊密貼合的,外表面是與換熱器的殼體相接觸的,尤其是當盤管開始換熱工作的時候,盤管內的液體都是帶有壓力的,在壓力的沖擊下,盤管會向外擴張及產生沖擊,造成盤管與換熱器殼體及內膽的摩擦,容易造成盤管的破損,而本實用新型將螺旋狀空腔設置在最容易發生破損情況的地方,而且內管、外管螺旋槽緊密的貼合在一起,這樣,既保證了換熱管發生破損的時候能夠及時的將液體隔斷排出,并且增加了換熱管的換熱面積,提高了換熱管的換熱效率,一舉兩得。而為了減小盤管的沖擊壓力,換熱管的一端從盤管的中心穿過,這樣就加強了盤管的結構強度,減小了在壓力沖擊下產生的顫動造成的摩擦,降低了盤管的破損率。另外,本實用新型中的,內管螺旋槽、外管螺旋槽都是螺旋形的,同時,內管螺旋凸出部與外管螺旋凸出部也是螺旋形的,這樣的結構,相比于內管螺旋凸出部與外管螺旋凸出部、內管螺旋槽、外管螺旋槽都是直線形式的,能夠降低換熱管的破損率,以本實施方式中,內管螺旋凸出部與外管螺旋凸出部是4個為例,如果內管螺旋凸出部與外管螺旋凸出部是相互平行的直線形式,也就是與換熱管的軸線平行的方式,那么,會有兩個外管螺旋凸出部始終與內膽接觸,另外兩個外管螺旋凸出部會始終與換熱器殼體接觸,這是不會改變的;而受限于制造工藝及制造條件的限制,也為了降低成本,四個外管螺旋凸出部的壁厚肯定不會絕對均勻的,會有的地方比較薄,有的地方比較厚,同時,換熱管與換熱器殼體及內膽相接觸時候產生的力也是不一樣的,那么,比較薄的地方始終與換熱器的殼體或內膽 接觸,其就容易損壞,而如果做成本實施方式的螺旋形式,則四個外管螺旋凸出部都只是同時有一部分與內膽或換熱器外殼接觸,并且同時有一部分既不與內膽也不與換熱器外殼相接觸,這樣換熱管四個外管螺旋凸出部厚薄不一的壁厚就被分散開來,就能夠將破損的風險降低下來。
權利要求1.換熱管,包括內管(I)和外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I)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多個相互平行的內管螺旋槽(101),相鄰兩個內管螺旋槽之間有內管螺旋凸出部(102);所述外管(2)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與所述內管螺旋槽(101)數量相等、且位于內管螺旋槽(101)外的外管螺旋槽(201),相鄰兩個外管螺旋槽之間有外管螺旋凸出部(202),所述內管螺旋凸出部(102)位于所述的外管螺旋凸出部(202)內,所述內管螺旋凸出部(102)與所述的外管螺旋凸出部(202)相離形成螺旋狀空腔(3),所述內管螺旋槽(101)與相應的外管螺旋槽(201)貼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換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彎曲成螺旋狀的盤管(4),所述換熱管的一端從所述盤管(4)的內部穿出。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換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管螺旋槽(101)與外管螺旋槽(201)為 4-8 個。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換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由304不銹鋼管或316L不銹鋼管或純鈦無縫管制作。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換熱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I)為鋁管或TP2M銅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換熱管,包括內管和外管,所述內管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多個相互平行的內管螺旋槽,相鄰兩個內管螺旋槽之間有內管螺旋凸出部;外管的管壁向內彎曲形成與所述內管螺旋槽數量相等、且位于內管螺旋槽外的外管螺旋槽,相鄰兩個外管螺旋槽之間有外管螺旋凸出部,內管螺旋凸出部位于所述的外管螺旋凸出部內,內管螺旋凸出部與外管螺旋凸出部相離形成螺旋狀空腔,內管螺旋槽與相應的外管螺旋槽貼合。本實用新型的換熱管,這種內外管結合的雙壁結構,不會因為內管破裂,導致制冷劑泄露,使制冷劑與水混合而污染水源,其即解決了管子破裂產生的管子內外液體交叉污染的問題,還能夠降低換熱管破損的幾率。
文檔編號F28F1/08GK202393280SQ201120558389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8日
發明者方真健, 蔣志武 申請人:英特換熱設備(浙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