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
背景技術:
大型封閉式地面火炬可以靈活適應各種處理量要求,同時改善燃燒效果。目前封閉式地面火炬的燃燒室均采用圓筒形結構,由于結構的限制,單筒最大處理量一般不超過 120t/h。實用新型專利ZL00263385. X公開了一種《地面火炬排放裝置》,該地面火炬排放裝置的特點是,利用圓筒燃燒室的拔力,在燃燒區域形成一定的負壓,從而使得外界的空氣進入燃燒室。根據其結構形式和燃燒效果,通常稱這種地面火炬為“圓筒型封閉式地面火炬”。上述“圓筒型封閉式地面火炬”技術存在的不足1、處理能力不夠大燃燒室是圓形結構,只有在一定高度一定直徑的條件下,才能產生拔力效果。當火炬設計處理量增大時,需要大直徑的燃燒室,為了保證拔力效果,燃燒室的高度需要增加, 從而導致火炬系統的投資急劇上升和增加設計的難度;2、燃燒室中心區域空氣不足燃燒室是圓形結構,空氣從燃燒室周邊進入。對于較大直徑的燃燒室,其中心區域會出現空氣量不足的現象,影響燃燒效果。為解決以上問題,發明專利(申請號20101(^81769. 7)公開了一種《開放式地面火炬》,該開放式地面火炬雖然提高了地面火炬的處理量,但是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燃燒器周圍缺少一定高度和一定范圍的封閉式燃燒室,不能利用燃燒室產生拔力效果,導致燃燒所需的空氣量不夠。為了實現無煙燃燒,開放式地面火炬就需要占據足夠大的面積,以保證足夠的空氣參與燃燒、消除黑煙。因此,開放式地面火炬的占地面積較大,不能很好的節約土地資源;2、由于燃燒器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燃燒,容易發生吹熄、脫火、冒黑煙等現象, 為了避免這些現象,需要采用特殊結構的燃燒器,同時對分級控制系統的要求較高;3、開放式地面火炬周圍的金屬圍欄較低,難以避免對火炬周圍高空的熱輻射和光污染影響。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該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既避免了高架火炬各種缺點,又克服了圓筒型封閉式地面火炬處理能力不夠大的缺點,同時克服了開放式地面火炬處理能力占地面積較大、設備投資高的缺點,能夠靈活適應各種設計處理量的要求。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包括燃燒室、設置
3在燃燒室內的多個燃燒器、與多個燃燒器連接的排放氣支管、以及點火控制系統;所述的排放氣支管與集氣總管貫通連接;其特點是所述的燃燒室的橫截面呈長方形,所述的各燃燒器成排成列的設置在所述燃燒室內。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周圍,與燃燒室固定為一體。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框架的底部。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度的1/25 1/5。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內側敷設有隔熱材料。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形結構,設置在所述的燃燒室的外圍。上述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中材料。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上的技術方案,其產生的技術效果是明顯的1、將燃燒室設計為長方形燃燒室,可以根據現場地塊的形狀進行設計,減少占地面積,節約土地資源。而且長方形燃燒室的空間可以靈活的進行隔斷,以滿足多個生產裝置或多個工廠共用火炬系統的要求;2、長方形燃燒室便于調整燃燒室的長寬比,從而適應各種設計處理量。單座處理能力可以達到300t/h 1000t/h,遠遠超過圓筒形燃燒室的處理能力;3、長方形燃燒室結合成排成列的燃燒器布置,保證每一臺燃燒器都得到足夠的空氣,改善了燃燒效果。而且燃燒器在長方形燃燒室內的布置更加簡單,有利于簡化分級管路和控制系統,同時便于檢修維護;4、由于在加強框架是底部設有一鏤空支架部,使燃燒室抬高一定的高度,從而可通過其底部的鏤空支架部,利用拔力卷吸外界空氣從底部進入燃燒室,實現無煙燃燒;5、由于對各級排放支管進行隔熱防護,可以抵擋火焰對其的熱輻射。
圖1是本實用新型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的燃燒室的縱向剖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的一種具體的實施例示意圖(其中燃燒室為橫向剖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性能和特征。請參閱圖1,圖1是本實用新型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的燃燒室的縱向剖
所述的燃燒室的長寬比至少為2:1。 還包括一加強框架,設置在所述燃燒室
還包括一鏤空支架部,設置在所述加強
所述的鏤空支架部包括百葉窗式。 所述的鏤空部的高度為整個燃燒室高
所述的燃燒室采用鋼板制成,并在鋼板
所述的隔熱材料包括陶瓷纖維。 還包括一防輻射消音墻,該墻也是長方
所述的各級排放支管外設有隔熱防護視圖。本實用新型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包括燃燒室1、設置在燃燒室內的多個燃燒器2。所述的燃燒室的橫截面呈長方形,所述的各燃燒器成排成列的設置在所述燃燒室內。還包括一加強框架3和一鏤空支架部4,所述的加強框架3設置在所述燃燒室1周圍, 與燃燒室固定為一體。所述的鏤空支架部4設置在所述加強框架的底部,將整個燃燒室抬高一定的高度,該鏤空支架部的高度最好為整個燃燒室高度的1/25 1/5。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例如設計長方形燃燒室的高度為20nT50m,其鏤空支架部的高度可設為2、m,從而可通過其底部的鏤空支架部的孔,卷吸外界空氣從底部進入燃燒室,實現無煙燃燒。所述的鏤空支架部上所設的孔為各種形狀,本實施例設為百葉窗式,既不影響通風,又可遮蔽燃燒室內的光。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燃燒室1采用鋼板制成,并在鋼板內側敷設有隔熱材料11,所述的隔熱材料例如采用陶瓷纖維。請參閱圖2,圖2是本實用新型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的一種具體的實施例示意圖(其中燃燒室為橫向剖視)。該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包括長方形的燃燒室 5,一般將燃燒室的長寬比設計至少為2:1,本實施例的長寬比設計為2:1。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燃燒室內布置了七個燃燒器排6,每個燃燒器排布置的燃燒器61的數量可相同或不相同。每個燃燒器排6的各燃燒器61分別與一排放支管7連接。各排放支管7與燃燒室外的集氣總管8貫通連接。為適應不同工況的要求,地面火炬可采用多級燃燒,自動分級控制。例如在集氣總管8上設有壓力傳感器81,在各排放支管7管段上的設有閥82,所述的各閥82的輸入端與所述的壓力傳感器81的輸出端連接,受壓力傳感器81的輸出值的控制打開或關閉。將各排地面燃燒器分成不同的層級,每級燃燒器的操作通過壓力來控制,利用閥的開關來達到分級燃燒的目的。本實施例在所述的各排放支管7的管段上還設有旁路管71,在旁路管71 上設有防爆膜9,通過使用防爆膜旁路確保安全。為防止燃燒室的熱輻射,本實用新型在所述各級排放支管外設有隔熱防護材料。在多級燃燒系統中,一般采用只有第一級燃燒系統常開。當火炬排放器壓力足夠大從而可以保證燃燒器的熱負荷,獲得很好的消煙效果時,后續幾級燃燒器才會自動逐級打開,以適應不同的排放流量。為了保證各級燃燒系統的排放氣被及時可靠地點燃,封閉式地面火炬同樣需要配設相應的長明燈系統。在優選的技術方案中,不需要每一級燃燒系統均設有長明燈,而是可以利用各級燃燒器之間的火焰傳遞,從而節約長明燈燃料氣的消耗。上述點火控制系統的技術方案已在ZL200610118674. 7中公開,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一防輻射消音墻(未圖示),該墻也是長方形結構,設置在所述的燃燒室的外圍。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未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范疇而對其進行的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中。
權利要求1.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包括燃燒室、設置在燃燒室內的多個燃燒器、與多個燃燒器連接的排放氣支管、以及點火控制系統;所述的排放氣支管與集氣總管貫通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燒室的橫截面呈長方形,所述的各燃燒器成排成列的設置在所述燃燒室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燒室的長寬比至少為2: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加強框架,設置在所述燃燒室周圍,與燃燒室固定為一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鏤空支架部,設置在所述加強框架的底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鏤空支架部包括百葉窗式。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鏤空部的高度為整個燃燒室高度的1/25 1/5。
7.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燒室采用鋼板制成,并在鋼板內側敷設有隔熱材料。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熱材料包括陶瓷纖維。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防輻射消音墻,該墻也是長方形結構,設置在所述的燃燒室的外圍。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級排放支管外設有隔熱防護材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大處理量封閉式地面火炬,包括燃燒室、設置在燃燒室內的多個燃燒器、與多個燃燒器連接的排放氣支管、以及點火控制系統;所述的排放氣支管與集氣總管貫通連接;其特點是所述的燃燒室的橫截面呈長方形,所述的各燃燒器成排成列的設置在所述燃燒室內。由于將燃燒室設計為長方形燃燒室,可以根據現場地塊的形狀進行設計,減少占地面積,節約土地資源,以滿足多個生產裝置或多個工廠共用火炬系統的要求,從而適應各種設計的處理量。單座處理能力可以達到300t/h~1000t/h,遠遠超過圓筒形燃燒室的處理能力。結合成排成列的燃燒器布置,使燃燒器的布置更加簡單,有利于簡化分級管路和控制,便于檢修維護,并保證每一臺燃燒器都得到足夠的空氣,改善了燃燒效果。
文檔編號F23C3/00GK202182462SQ20112022720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30日
發明者劉世俊, 奚文杰, 張世程, 曹楓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