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薄型熱管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熱管,尤指一種用于電子發熱源的導熱作用的薄型熱管結構。
背景技術:
將熱管(Heat Pipe)應用在電子產品的發熱源的導、散熱,可有效地克服熱量日益升高的電子發熱源問題,是以將此熱管取代以往僅由散熱片所構成的散熱結構,顯然已經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但是在電子產品往輕、薄、短、小的前提下,電子發熱源的使用空間和環境受到相當程度的拘限,是以如何對熱管的結構進行創新改良,則是本創作人所要解決的課題。現有的熱管,主要包括一圓形管體、一毛細組織及一工作流體,在圓形管體的內部具有一容腔;毛細組織布設在容腔內且與管體的內表面相互貼接;工作流體則填注在容腔內并蓄積在毛細組織,如此以得一熱管結構。然而,現有的熱管由于外形呈一圓管狀,對于日益薄型化的電子產品并不適用。另其毛細組織為單一型態的結構,在毛細組織密度大的情況下,將令受熱后的內部氣體流出速度太快,而造成受熱區域的干燒(dryout)現象;另外在毛細組織密度小的情況下,將令受熱后的內部氣體流出速度太慢,而造成導熱效能不佳等諸多不良問題,而待加以克服改
口 ο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薄型熱管結構,其藉由對各毛細組織進行迭置和配設,而能夠提高內部氣體的流動速度及內部液體的回流速度。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薄型熱管結構,包括一扁平狀管體、一第二毛細組織、一第三毛細組織及一工作流體,該扁平狀管體具有相互對應的二壁板及由該二壁板所圍設形成的一容腔,在每一該壁板的內表面設有一第一毛細組織;該第二毛細組織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覆蓋在其中的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上方;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長條體,其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被夾掣在該第二毛細組織和另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之間;該工作流體填注在該容腔內。實施時,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光滑面或部分槽溝和部分光滑面組合。實施時,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編織網。實施時,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或一纖維束。實施時,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線編織網,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的密度。實施時,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0012]實施時,在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兩側邊和該二壁板之間圍設形成有二氣體通道。實施時,該扁平狀管體由一圓形管經打壓加工而形成。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薄型熱管結構,包括一扁平狀管體、一第二毛細組織、一第三毛細組織及一工作流體,該扁平狀管體具有相互對應的二壁板及形成在該二壁板之間的一容腔,該二壁板和該容腔的縱向高度小于1. 5公厘,在每一該壁板的內表面設有一第一毛細組織;該第二毛細組織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覆蓋在其中的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上方;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長條體,其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被夾掣在該第二毛細組織和另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之間;該工作流體填注在該容腔內。實施時,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光滑面或部分槽溝和部分光滑面組合。實施時,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編織網。實施時,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或一纖維束。實施時,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編織網,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的密度。實施時,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實施時,在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兩側邊和該二壁板之間圍設形成有二氣體通道。實施時,該扁平狀管體由一圓形管經打壓加工而形成。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以下功效,其對各種不同密度的毛細組織進行層迭和區隔出氣體通道,其中第一毛細組織的密度大具有提供汽化后的氣體快速流出;第二毛細組織密度居中則能夠提供內部液體的蓄積,而有效的防止空燒現象;第三毛細組織密度小一方面具有提供內部氣體的流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液體的蓄含量高而能夠隨時補充第二毛細組織的使用需求。此外,本實用新型藉由各毛細組織的迭接,而可提高其毛細吸附力。
圖1是本實用新型薄型熱管外觀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薄型熱管分解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薄型熱管組合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薄型熱管組合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薄型熱管;10-扁平狀管體;11-上壁板;12-下壁板;13-容腔; 14-第一毛細組織;141-槽溝;20-第二毛細組織;30-第三毛細組織;40-工作流體;50-氣體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薄型熱管結構,此薄型熱管1主要包括一扁平狀管體10、一第二毛細組織20、一第三毛細組織30及一工作流體40。此扁平狀管體10為由銅或銅合金等導熱性及延展性均良好的材料所制成,且是以圓形管經由打壓加工而呈一扁平狀,本實施例的管體10為一長條形,其主要由相互對應的一上壁板11和一下壁板12所組成,上、下壁板11、12分別由一橫向平直段和自平直段一端延伸而出的一縱向弧形段所構成,此平直段和弧形段恰構成一近「J」字狀(參閱圖2所示),在此管體10的一端以焊接方式予以封閉結合,在管體10的上、下壁板11、12之間則形成有一中空狀容腔13,且上、下壁板11、12的外表面和容腔13的縱向總高度小于1. 5公厘。另在上、下壁板11、12的內表面分別開設有一環形第一毛細組織14,本實施例的第一毛細組織14為由多槽溝141所構成,此多槽溝141具有加速氣體的流出和液體的回流等雙重機制。此外,第一毛細組織14也可為形成在上、下壁板11、12的光滑面或是一部分光滑面另一部分則為溝槽組合型態。第二毛細組織20為由多金屬線編織而成一網狀結構(Mesh),且此網狀結構可為單層或多層,且此等金屬線可為縱橫交叉編織或斜向交叉編織而成(圖未示出),此網狀第二毛細組織20是容置在前述容腔13內部并且覆蓋在下方的第一毛細組織14上方,此第二毛細組織20提供內部液體的蓄積量以避免干燒(dryout)情況。此外,第二毛細組織20 的內部具有多孔洞,此等孔洞的間隔距離小于前述第一毛細組織14的各槽溝141的間隔距離,從而使第二毛細組織20的密度高于第一毛細組織14的密度。第三毛細組織30為一矩形長條體,其是由金屬粉末燒結而成的元件,本實施例第三毛細組織30的數量為二條,同理其亦可為多條型態,其分別容置在前述容腔13內部,并且被夾掣在第二毛細組織20和上方的第一毛細組織14之間;在此二第三毛細組織30的兩側邊和上、下壁板11、12之間共同圍設形成有三個氣體通道50(如圖4所示)。此外,第三毛細組織30的內部亦具有多孔隙,此多孔隙的間隔距離小于前述第二毛細組織20的各孔洞的間隔距離,從而使第三毛細組織30的密度高于第二毛細組織20的密度,以使第三毛細組織30可形成為一多導氣囊,同理第三毛細組織30亦可為其他型態的毛細體如纖維束。工作流體40(如圖4所示)可為純水,其被填注在前述容腔13內部,在常溫下的工作流體40為一液態且吸附在前述各毛細組織14、20、30內,受熱后的工作流體40將產生蒸發而成為一氣體,此氣體將帶走大部份的熱量往容腔13內部的低溫區域移走。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薄型熱管結構,確可達到預期的使用目的,而解決現有的缺失,又因極具新穎性及進步性,完全符合新型專利申請要件,爰依專利法提出申請,敬請詳查并賜準本案專利,以保障創作人的權利。
權利要求1.一種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扁平狀管體,具有相互對應的二壁板及由該二壁板所圍設形成的一容腔,在每一該壁板的內表面設有一第一毛細組織;一第二毛細組織,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覆蓋在其中的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上方;一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長條體,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被夾掣在該第二毛細組織和另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之間;以及一工作流體,填注在該容腔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光滑面或部分槽溝和部分光滑面組合。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編織網。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或一纖維束。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線編織網,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的密度。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在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兩側邊和該二壁板之間圍設形成有二氣體通道。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扁平狀管體由一圓形管經打壓加工而形成。
9.一種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扁平狀管體,具有相互對應的二壁板及形成在該二壁板之間的一容腔,該二壁板和該容腔的縱向高度小于1. 5公厘,在每一該壁板的內表面設有一第一毛細組織;一第二毛細組織,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覆蓋在其中的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上方;一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長條體,容置在該容腔內部并且被夾掣在該第二毛細組織和另一該第一毛細組織之間;以及一工作流體,填注在該容腔內。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光滑面或部分槽溝和部分光滑面組合。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編織網。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或一纖維束。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為形成在該壁板的多槽溝,該第二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編織網,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一毛細組織的密度。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三毛細組織為一金屬粉末燒結元件,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密度高于該第二毛細組織的密度。
15.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在該第三毛細組織的兩側邊和該二壁板之間圍設形成有二氣體通道。
16.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熱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扁平狀管體由一圓形管經打壓加工而形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薄型熱管結構,包括扁平狀管體、第二毛細組織、第三毛細組織及工作流體,扁平狀管體具有二壁板及一容腔,在每一壁板的內表面設有第一毛細組織;第二毛細組織容置在容腔內部并且覆蓋在一第一毛細組織上方;第三毛細組織為長條體,其容置在容腔內部并且被夾掣在第二毛細組織和另一第一毛細組織之間;工作流體填注在容腔內。藉此,能夠提高內部氣體的流動速度及內部液體的回流速度。
文檔編號F28D15/04GK202092499SQ201120149728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2日
發明者劉壘壘, 陳漳胤 申請人: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