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燒爐頭,尤其涉及一種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
背景技術:
目前的灶具一般采用大氣式燃燒方式,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NOxJfi 以現有的燃燒技術無法有效降低NOx的廢氣排放,存在技術瓶頸。而氮氧化物對人體的危害 又很大,比如,當人們處在NO2的含量在0. 5ppm的空氣中,3 12個月就能引發支氣管炎和 部分肺氣腫現象;處在NO2的含量在5ppm的空氣中,就會感到有相當強的氣味;處在NO2的 含量在50ppm的空氣中,只需要1分鐘就會使人窒息;處在NO2的含量在100 150ppm的 空氣中,0. 5 1小時就會發生肺氣腫,有死亡的可能;處在NO2的含量大于200ppm的空氣 中,瞬時就有生命的危險。發明內容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該灶具用濃淡 燃燒爐頭結構簡單,可使空氣與燃氣更加充分的混合,燃燒充分,有效降低NOx的生成量,同 時,該爐頭火力較大,還可滿足中國人傳統的爆炒需求。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主要由噴嘴固定座、引射器、爐盤和爐頭組成,噴嘴固 定座上設有大噴嘴,該大噴嘴正對引射器一端口 ;爐頭上設有內環火蓋和外環火蓋,內環火 蓋和外環火蓋上分別設有火孔,以使用狀態為準,所述爐頭內從外到內分別間隔設有第一 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其中,第二空腔下端與外界相通,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之間至 少設有兩個通道相連;所述外環火蓋上呈環狀的間隔設有若干個外圈火孔、中圈火孔和內 圈火孔,且中圈火孔形成淡火焰燃燒孔,外圈火孔和內圈火孔均形成濃燃燒火孔;所述外圈 火孔與第一空腔連通,中圈火孔與第二空腔連通,內圈火孔與第三空腔連通;所述引射器包 括內環引射器、外環引射器和爐盤引射器,且所述外環引射器為兩個;所述內環引射器另一 端口與內環火蓋上的火孔相通,所述兩外環引射器的另一端口分別與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 相通;所述爐盤內設有第四空腔,且該第四空腔位于第二空腔的正下方;所述爐盤上部環 狀設有若干個小噴嘴,該若干個小噴嘴內部分別與第四空腔相通,且該若干個小噴嘴正對 第二空腔下端口,所述爐盤引射器的另一端口與所述爐盤內的第四空腔相通。燃燒時,燃氣 到達噴嘴固定座后,經由大噴嘴被送入到各個引射器內,燃氣此時第一次引射進一定量空 氣并與之混合;其中,部分混合氣體通過內環引射器進入爐頭內環火蓋,在燃燒時形成內環 火焰;另有部分混合氣體,通過兩外環引射器進入爐頭內的第一空腔和第三空腔內,由于該 第一、三空腔之間設有至少兩個通道相連,混合氣體在第一、三空腔內可以自由流通,從而 達到均勻混合,最終從外環火蓋上的外圈火孔和內圈火孔中流出,燃燒時形成兩圈外環濃 火焰;還有部分混合氣體,通過爐盤引射器被帶入到爐盤內的第四空腔內,再由爐盤上部的 一圈小噴嘴被送入到爐頭的第二空腔內,此過程中混合氣體還會再次引射一部分空氣進入第二空腔,形成二次混合,之后混合氣體從外環火蓋上的中圈火孔中流出,燃燒時形成外環 淡火焰。另外,該外環淡火焰引射空氣的次數可根據需要增加。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爐頭內的第二空腔包括若干個小空腔,該若 干個小空腔的數目與所述若干個小噴嘴的數目相同,所述若干個小噴嘴分別正對該若干個 小空腔的底部。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爐盤引射器至少為兩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小噴嘴和小空腔的數目至少為三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外環火蓋上形成兩圈濃火焰,并在中間形成一 圈淡火焰,該淡火焰至少經過兩次引射,可與空氣有效的充分接觸,因此燃燒時會形成脫火 現象,由于兩側是常規燃燒的濃火焰,燃氣在燃燒時,淡火焰被濃火焰拉住,在某一定的高 度達到平衡,濃火焰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火焰拉長,使其溫度降低,從而有效的控制NOx的 生成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剖面結構示意圖。 結合附圖,作以下說明2——爐盤 4——內環火蓋 -第一空腔 -第三空腔[0010 [0011 [0012 [0013 [0014 [0015 [0016 [0017 [0018 [0019 [0020 [0021 [002232-51-53-7—21-9--噴嘴固定座 -爐頭 -外環火蓋 一第二空腔 一外圈火孔 一內圈火孔 -外環引射器 一第四空腔31-33-52-6— 8—22-一中圈火孔 -內環引射器 -爐盤引射器 一小噴嘴-大噴嘴具體實施方式一種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主要由噴嘴固定座1、引射器、爐盤2和爐頭3組成,噴 嘴固定座1上設有大噴嘴9,該大噴嘴9正對引射器一端口 ;爐頭3上設有內環火蓋4和外 環火蓋5,內環火蓋4和外環火蓋5上分別設有火孔,以使用狀態為準,爐頭3內從外到內分 別間隔設有第一空腔31、第二空腔32和第三空腔33,其中,第二空腔32下端與外界相通, 第一空腔31和第三空腔33之間至少設有兩個通道相連;外環火蓋5上呈環狀的間隔設有 若干個外圈火孔51、中圈火孔52和內圈火孔53,且中圈火孔形成淡火焰燃燒孔,外圈火孔 和內圈火孔均形成濃燃燒火孔;所述外圈火孔51與第一空腔31連通,中圈火孔52與第二 空腔32連通,內圈火孔53與第三空腔33連通;所述引射器包括內環引射器6、外環引射器 7和爐盤引射器8,且所述外環引射器7為兩個;所述內環引射器6另一端口與內環火蓋4 上的火孔相通,所述兩外環引射器7的另一端口分別與第一空腔31和第三空腔33相通;所 述爐盤2內設有第四空腔21,且該第四空腔位于第二空腔的正下方;所述爐盤2上部環狀 設有若干個小噴嘴22,該若干個小噴嘴22內部分別與第四空腔21相通,且該若干個小噴嘴422正對第二空腔32下端口,所述爐盤引射器8的另一端口與所述爐盤2內的第四空腔21相 通。燃燒時,燃氣到達噴嘴固定座后,經由大噴嘴被送入到各個引射器內,燃氣此時第一次 引射進一定量空氣并與之混合;其中,部分混合氣體通過內環引射器進入爐頭內環火蓋,在 燃燒時形成內環火焰;另有部分混合氣體,通過兩外環引射器進入爐頭內的第一空腔和第 三空腔內,由于該第一、三空腔之間設有至少兩個通道相連,混合氣體在第一、三空腔內可 以自由流通,從而達到均勻混合,最終從外環火蓋上的外圈火孔和內圈火孔中流出,燃燒時 形成兩圈外環濃火焰;還有部分混合氣體,通過爐盤引射器被帶入到爐盤內的第四空腔內, 再由爐盤上部的一圈小噴嘴被送入到爐頭的第二空腔內,此過程中混合氣體還會再次引射 一部分空氣進入第二空腔,形成二次混合,之后混合氣體從外環火蓋上的中圈火孔中流出, 燃燒時形成外環淡火焰。另外,該外環淡火焰引射空氣的次數可根據需要增加。上述爐頭3內的第二空腔32包括若干個小空腔,該若干個小空腔的數目與若干個 小噴嘴的數目相同,若干個小噴嘴分別正對該若干個小空腔的底部。上述爐盤引射器8最好至少為兩個,上述小噴嘴和小空腔的數目也最好至少為三 個。
權利要求1.一種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主要由噴嘴固定座(1)、引射器、爐盤(2)和爐頭(3)組 成,噴嘴固定座(1)上設有大噴嘴(9),該大噴嘴(9)正對引射器一端口 ;爐頭(3)上設有 內環火蓋(4)和外環火蓋( ,內環火蓋(4)和外環火蓋( 上分別設有火孔,其特征在于 以使用狀態為準,所述爐頭⑶內從外到內分別間隔設有第一空腔(31)、第二空腔(32)和 第三空腔(33),其中,第二空腔(32)下端與外界相通,第一空腔(31)和第三空腔(33)之間 至少設有兩個通道相連;所述外環火蓋( 上呈環狀的間隔設有若干個外圈火孔(51)、中 圈火孔(52)和內圈火孔(53),且中圈火孔形成淡火焰燃燒孔,外圈火孔和內圈火孔均形成 濃燃燒火孔;所述外圈火孔(51)與第一空腔(31)連通,中圈火孔(52)與第二空腔(32)連 通,內圈火孔(5 與第三空腔(3 連通;所述引射器包括內環引射器(6)、外環引射器(7) 和爐盤引射器(8),且所述外環引射器(7)為兩個;所述內環引射器(6)另一端口與內環火 蓋(4)上的火孔相通,所述兩外環引射器(7)的另一端口分別與第一空腔(31)和第三空腔 (33)相通;所述爐盤O)內設有第四空腔(21),且該第四空腔位于第二空腔的正下方;所 述爐盤(2)上部環狀設有若干個小噴嘴(22),該若干個小噴嘴02)內部分別與第四空腔 (21)相通,且該若干個小噴嘴02)正對第二空腔(32)下端口,所述爐盤引射器(8)的另一 端口與所述爐盤⑵內的第四空腔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頭(3)內的第二 空腔(32)包括若干個小空腔,該若干個小空腔的數目與所述若干個小噴嘴的數目相同,所 述若干個小噴嘴分別正對該若干個小空腔的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爐盤引射器(8) 至少為兩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噴嘴和小空腔的 數目至少為三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主要由噴嘴固定座、引射器、爐盤和爐頭組成,噴嘴固定座上設有大噴嘴,該大噴嘴正對引射器一端口;爐頭上設有分別設有火孔的內環火蓋和外環火蓋,爐頭設設有第一、二、三空腔,外環火蓋上設有外圈、中圈、內圈火孔,且他們分別形成濃、淡、濃燃燒火孔,引射器包括內環引射器、外環引射器和爐盤引射器,爐盤上設有若干個小噴嘴。燃氣經由噴嘴固定座分別經各個引射器到達火孔,最終在外環火蓋上形成兩圈濃火焰,并在中間形成一圈淡火焰。該灶具用濃淡燃燒爐頭結構簡單,可使空氣與燃氣更加充分的混合,燃燒充分,有效降低NOX的生成量,同時,該爐頭火力較大,還可滿足中國人傳統的爆炒需求。
文檔編號F23D14/46GK201836890SQ20102056887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0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0日
發明者廖金柱 申請人:櫻花衛廚(中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