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特別是冷拉條造粒的循環水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改性塑料顆粒產品的循環水冷卻裝置,由于回水管道比較小,當與空 氣接觸時,在氣溫比較高或蓄水池水溫比較高的情況下,水溫不易冷卻,導致回水管道產生 氣泡,而各分回水管道的回水壓力也可能不同,則循環水在回水管內將出現回水不暢的現 象,使冷卻效果大大減弱,影響生產的效率和產品的質量,故需要增加電動強制排水裝置, 從而將增加電力的消耗;現有的技術中采用的回水管道,其后續生產線的擴容需要重新布 管,使成本上升;由于回水管道是封閉的,其內部清理也很困難,使循環水在循環使用過程 中的雜質越來越多,對整個循環水冷卻設備的損害十分嚴重。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回水不暢、水溫不易冷卻、內部清理困難、循環水的利用率低 且需要安排電動排水裝置,及后續生產線擴容需要重新布管等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 一種新結構的擠出機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現有的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節能循環水冷卻 裝置,包括蓄水池,循環水泵,主進水管道、分進水管道,主進水管道連接蓄水池、循環水泵 和分進水管,還包括被冷卻設備、回水管、回水槽。分回水管和被冷卻設備連接,被冷卻設備 和回水管連接,回水管和回水槽連接,回水槽和蓄水池連接,以上各部分連接起來組成一個 循環。蓄水池分為沉淀池M,流水通道A,沉淀池N,流水通道B,冷卻塔,冷卻池,流水通道C, 常溫池。回水槽和沉淀池M連接,沉淀池M通過流水通道A和沉淀池N連接,然后沉淀池N 通過流水通道B與冷卻塔連接,冷卻塔和冷卻池連接,冷卻池通過流水通道C與常溫水池連 接,常溫水池和循環水泵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蓄水池為的截面為矩形或圓形。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的循環系統采用了回水槽代替回管。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的回水槽的截面為矩形或底部為圓弧形,回
水槽在水流方向的截面為一斜面,與蓄水池相連的回水槽一端為最低點,頂部裝有平板蓋。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回水槽上蓋可以活動,且密封不滲水,回水槽
底部、側面固定且防水、防滲漏。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主進水管道、分進水管道、回水管截面為圓 形、矩形、半圓形,所述的回水管道、主進水管道、分進水管道、回水槽是直線型或折線型。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主進水管道的截面積大于分進水管道的截面 積,所述回水管道的截面積大于所述分水管道的截面積,回水槽的截面積大于回水管的截 面積。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蓄水池,分為沉淀池M、流水通道A、沉淀池N、流水通道B、冷卻塔、冷卻池、流水通道C、常溫池。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蓄水池、循環水泵、主進水管道、分進水管道、 被冷卻設備、回水管道和回水槽每個部分均密封。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建立回水槽和蓄水池,實現水的 自然回流,不需要加裝電動強排裝置,也能使帶有熱量的循環水在回流過程中快速冷卻,大
大提高了裝置的冷卻能力;同時回水系統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清理,保持循環水的潔凈,使循
環水可以更有效的利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蓄水池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中循環水泵20,主進水管30,分進水管31,被冷卻設備40,回水管50,回水 槽60,回水槽凸起61 ;蓄水池包括沉淀池M10,流水通道All,沉淀池N12,流水通道B13,冷 卻塔14,冷卻池15,流水通道C16,常溫池17。 如圖1所示, 一種循環水冷卻裝置,蓄水池包括沉淀池MIO,流水通道All,沉淀池 N12,流水通道B13,冷卻塔14,冷卻池15,流水通道C16,常溫池17 ;沉淀池M10通過流水通 道All與沉淀池N12連接,然后沉淀池N通過流水通道B13與冷卻塔14連接,冷卻塔14和 冷卻池15連接,冷卻池15通過流水通道C16和常溫水池17連接。包括循環水泵20、主進 水管道30、分進水管道31,常溫水池17和循環水泵20相連接,循環水泵20和主進水管道 30連接,主進水管道30和分進水管道31連接,包括被冷卻設備40、回水管50,回水槽60, 回水槽凸起61,分進水管31和被冷卻設備40連接,被冷卻設備40和回水管50連接,回水 管50和回水槽60連接,回水槽60和回水槽凸起61連接,回水槽凸起61和蓄水池中的沉 淀池M10連接,以上各部分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循環。 循環水從常溫水池17抽的水進入主進水管道30,建立足夠的水壓,然后循環水在 水壓的作用下,經分進水管道31,由于主進水管道30比分進水管道31的截面積大,故流入 分進水管道31的壓力和流量是穩定的。然后進入被冷卻設備40,循環水經過熱交換,通過 壓力差和重力作用進入回水管50后,流入回水槽60。回水管道與被冷卻設備相連的一端 高于與回水槽相連的另一端,循環水在流經回水槽60時,由于水流通道比回水管50突然 擴大,可以保證水流在回水暢通無阻,即使產生氣泡也不會影響回水的速度,由于回水槽60 在水流方向的截面為一斜面,與蓄水池相連的回水槽一端為最低點,循環水可以不需要外 界動力自然流動。在沿回水槽流動過程中,水與回水槽60的壁接觸面積比較大,循環水可 在流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冷卻。且可以把水中雜質沉淀下來,在流入沉淀池MIO時,有一回 水槽凸起61,可以防止沉淀物流入沉淀池MIO。 循環水通過重力作用,邊流動邊冷卻,而且不會對分回水管有反壓力作用,之后循 環水流入沉淀池MIO,在沉淀池M10中經過沉淀和冷卻,通過水流通道Al 1進入沉淀池N12, 在沉淀池N12中進一步冷卻和沉淀,通過流水通道B13進入冷卻塔14,循環水通過冷卻塔14冷卻后進入冷卻池15,循環水在冷卻池15中進一步冷卻后進通過水流通道C16進入常 溫池17,這樣循環水溫度變成了常溫,水中無其它懸浮物,可以作為冷卻水再次進入冷卻循 環中。 如圖2所示,蓄水池沉淀池M10,流沉淀池N12,冷卻池15,常溫池17,形成4個不 同的溫度梯度,循環水在蓄水池這四個單獨的空間中流動,每通過一個空間就會冷卻一次 和凈化一次,使在循環水在流動方向上進行多層次冷卻和沉淀凈化,最后使循環水得到最 有效的利用。 回水槽60和蓄水池可以支撐較大的容量的回水和冷卻能力,在生產線擴容時,只 需增加進水管就可以了。 回水槽60由于上蓋是活動的,所以清理其中的雜質很方便。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 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 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 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包括蓄水池,循環水泵,主進水管道、分進水管道,主進水管道連接蓄水池、循環水泵和分進水管,還包括被冷卻設備、回水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回水槽,分回水管和被冷卻設備連接,被冷卻設備和回水管連接,回水管和回水槽連接,回水槽和蓄水池連接,以上各部分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循環;蓄水池分為沉淀池M,流水通道A,沉淀池N,流水通道B,冷卻塔,冷卻池,流水通道C,常溫池;回水槽和沉淀池M連接,沉淀池M通過流水通道A和沉淀池N連接,然后沉淀池N通過流水通道B和冷卻塔連接,冷卻塔和冷卻池連接,冷卻池通過流水通道C和常溫水池連接,常溫水池和循環水泵相連接。
2. 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為的截面為矩 形或圓形。
3. 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主進水管道為圓形、中空耐 熱管道,其與分進水管道相連,分進水管道為圓形中空耐熱管道,主進水管道的截面積大于 分進水管道的截面積。
4. 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管道為中空耐熱 管道,回水管道的截面積大于分進水管道的截面積;回水管道與被冷卻設備相連的一端高 于與回水槽相連的另一端。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回水槽為截面為矩形的 通道,回水槽在水流方向的截面為一斜面,與蓄水池相連的回水槽一端為最低點,頂部裝有 平板蓋。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蓄水池分為沉淀池M,流水通道A,沉淀池N,流水通道B,冷卻塔,冷卻池,流水通道C,常溫池,沉淀池M通過流水通 道A和沉淀池N連接,然后沉淀池N通過流水通道B和冷卻塔連接,冷卻塔和冷卻池連接, 冷卻池通過流水通道C和常溫水池連接。
7.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蓄水池、循環水泵、主進水管道、分進水管道、被冷卻設備、回水管道和回水槽每個部分均 密封。
8.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回水管、主進水管、分進水管、回水槽是直線型或折線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節能循環水冷卻裝置,包括蓄水池,循環水泵,主進水管道、分進水管道。主進水管道連接蓄水池、循環水泵和分進水管,還包括被冷卻設備、回水管、回水槽。分回水管與被冷卻設備連接,被冷卻設備和回水管連接,回水管和回水槽連接,回水槽和蓄水池連接,以上各部分連接起來組成一個循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建立回水槽和蓄水池,實現水的自然回流,不需要加裝電動強排裝置,也能使帶有熱量的循環水在回流過程中快速冷卻,大大提高了裝置的冷卻能力;同時回水系統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清理,保持循環水的潔凈,使循環水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達到節能效果。
文檔編號F28D7/10GK201439224SQ20092013100
公開日2010年4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6日
發明者牛遠航, 魏燕輝 申請人:深圳市亞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