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熱超導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超導管,特別是一種電熱超導管。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有使用不同尺寸的超導管,它是一根兩端封閉而內儲有導熱介質的金 屬管。在制作過程中,為了提高其介質受熱蒸發的性能,往往適當給于抽真空。超導管 的下端是熱端,受加熱后,其內介質蒸發,蒸汽向上流,把熱量帶到其上端,即冷端。 上端受冷卻,傳出熱量,介質蒸汽受冷卻而冷疑后回流至下端。這樣循環工作,傳導熱 量。現有的超導管結構還不夠理想,其下端的加熱是在管壁外加熱,熱量會在四周散失, 傳熱效率不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改進的電熱超導管。其傳 熱快且傳熱效率高。
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電熱超導管,包括一根兩端封閉而內腔儲有導熱介質的金屬外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金屬外管的下端內,套裝著一個下端開口而內端封口的金屬內管,在所述的金屬 外管與金屬內管之間形成環形空間中注滿所述的導熱介質,所的金屬內管的內腔緊配一 根電熱棒,導熱介質是蒸溜水。
上述的金屬外管的下端與金屬內管的下端相互齊平,有一個環形塞頭銅焊堵塞于該 兩管之間的環形腔瑞部而封閉該環形空腔。
上述的金屬外管的上端成錐形體,該錐形體頂部中心孔中銅焊一個柱形塞頭而對其 封口。
上述的金屬外管和金屬內管均為紫銅管;所述的環形塞頭和柱形塞頭均為銅質塞頭。
上述的金屬內管的內腔尺寸與將要安置于其內的電熱棒的尺寸相匹配。 上述的金屬外管長度為2000-3000咖,管外徑為16-20咖,壁厚為l咖;所述的金屬內管長度為60-200mra,管外徑為10-14咖,壁厚為1咖。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顯而易見的突出實質性特點和顯著優點本發 明的金屬外管的下端內套裝一個金屬內管,金屬內管內安置電熱棒,則電熱棒被包裹其 內,熱效率高。
附圖是本發明 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結合附圖詳述如下
參見附圖,本電熱超導管包括一根兩端封閉而內腔儲有導熱介質6的金屬外管3,金 屬外管3的下端內,套裝著一個下端開口而內端封口的金屬內管4,金屬外管3與金屬內 管4之間形成環形空腔5中注滿導熱介質6,金屬內管4的內腔緊配一根電熱棒1,導熱介 質6是蒸溜水。
金屬外管3的下端與金屬內管4的下端相互齊平,有一個環形塞頭2銅焊堵塞于該兩 管之間端部而封閉該環形空腔5。
金屬外管3的上端成錐形體,該錐形體頂部中心孔中銅焊一個柱形塞頭7而對其封□。
金屬外管3和金屬內管4均為紫銅管。環形塞頭2和柱形塞頭7均為銅質塞頭。 金屬內管4的內腔用于安置電熱棒1,其尺寸與電熱棒l的尺寸相匹配。 金屬外管3長度為2000-3000咖,管外徑為16-20mm,壁厚為lmm.金屬內管4長度為
60-200mm,管外徑為10-14顯,壁厚為lmm。制造過程中對金屬外管3的內腔適當抽真空,
以改善導熱介質6的蒸發導熱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電熱超導管,包括一根兩端封閉而內腔儲有導熱介質(6)的金屬外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屬外管(3)的下端內,套裝著一個下端開口而內端封口的金屬內管(4),在所述的金屬外管(3)與金屬內管(4)之間形成環形空腔(5)中注滿所述的導熱介質(6),所述的金屬內管(4)的內腔緊配一根電熱棒(1),導熱介質(6)是蒸溜水。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熱超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屬外管(3)與金屬內管(4) 的下端相互齊平,有一個環形塞頭(2)銅焊堵塞于該兩管之間的環形腔端部而封閉 該環形空腔(5)。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熱超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屬外管(3)的上端成錐形 體,該錐形體頂部中心孔銅焊一個柱形塞頭(7)而對其封口。
4、 根據權利要求l、或2、或3所述的電熱超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屬外管(3)和 金屬內管(4)均為紫銅管,所述的環形塞頭(2)和柱形塞頭(7)均為銅質塞頭。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熱超導管,其特征在于所的金屬內管(4)的內腔尺寸與將 要置于其內的電熱棒(1)的尺寸相匹配。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熱超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屬外管(3)長度為 2000-3000mm,管外徑16-20mm,壁厚為l,,所述的金屬內管(4)長度為60-200咖, 管外徑為10-14mra,壁厚為1咖。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熱超導管。它包括一根兩端封閉而內腔儲有導熱介質的金屬外管,其下端內套裝著一個下端開口而內端封口的金屬內管,該兩管之間形成的環形空腔中注滿導熱介質,金屬內管的內腔緊配一根電熱棒,導熱介質是蒸溜水。本發明的金屬內管內安置電熱棒,則電熱棒被包裹其內,產生的熱量全部被超導管吸收,不致于對外散失,熱效率高。
文檔編號F28D15/02GK101493295SQ20081003309
公開日2009年7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2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25日
發明者孫偉明, 毛建康, 陸炳興 申請人:太倉市佳田電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