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沉灰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碳素廠回轉煅燒窯后處理高溫煙氣的新型沉灰室,屬于沉灰室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沉灰室是鋁廠炭素廠用于回轉煅燒窯后的設備,其作用是沉降高溫煙氣中的大顆粒粉塵、燃燒殘余揮發份和炭粉,凈化環境。目前,現有技術中的沉灰室是在一個獨立的爐室中采用中間阻尼隔墻的方式來增加煙氣的停留時間,該中間阻尼隔墻都是采用高鋁磚砌筑,從回轉煅燒窯進入沉灰室的高溫煙氣直接沖撞到中間隔墻后才從出煙口流出,其煙氣的溫度高達900℃(有時達~1250℃),煙氣在沉灰室出口壓力約-180~-80Pa,由于隔墻受到高溫煙氣的沖撞、兩邊的溫差和壓差的影響,很容易造成中間隔墻的變形及塌陷,其壽命都比較短。而且現有的沉灰室還存在著不易維修、造價較高的缺點。因此現有的沉灰室的使用效果還是不夠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壽命較長、維修容易的新型沉灰室,以克服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它由一個獨立的進煙爐室(1)和一個獨立的出煙爐室(2)組成,在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的上部都分別設有進煙口(3)和出煙口(4),在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的下部設有相互連通的煙氣流通孔(5),進煙爐室(1)、出煙爐室(2)及煙氣流通孔(5)的內壁為采用相同耐火材料制作的耐火澆注層(6),在進煙爐室(1)、出煙爐室(2)及煙氣流通孔(5)的耐火澆注層(6)外都設有一層采用保溫材料制作的保溫層(7),并且在煙氣流通孔(5)的保溫層外表面套有鋼管(8);在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的下部設有1~5個相互連通的煙氣流通孔(5)。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將沉灰室設計為獨立分開的兩個爐室結構,這不僅能有效地沉降高溫煙氣中的大顆粒粉塵、燃燒殘余揮發份和炭粉,使煙氣得到較好的凈化,而且由于取消了常規爐室中必須設置的造價較高的用高鋁磚砌筑的中間阻尼隔墻,因此還能大大降低造價和減少維修成本及方便于維修;此外,本發明在煙氣流通孔(5)的保溫層外表面采用了鋼管(8)結構,該鋼管(8)本身可以吸收自身的膨脹,能夠有效地防止煙氣流通孔(5)內的孔壁開裂;并且本發明在爐室中與煙氣流通孔(5)中使用的材料和側墻一樣,這能有效地防止高溫煙氣的溫差和壓差的影響,不易出現塌陷現象。因此,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使用壽命較長、維修容易的優點。
附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附圖1的A-A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具體實施例方式采用現有的沉灰室建筑材料分別砌筑出一個獨立的進煙爐室(1)和一個獨立的出煙爐室(2),并在進煙爐室(1)的上部位置處制作出一個能與回轉煅燒窯的排煙管相連接的進煙口(3),以及在出煙爐室(2)的上部位置處制作一個能與煙囪連接的出煙口(4),在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的下部砌筑1~5個能將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相互連通的煙氣流通孔(5),一般情況下制作一個能將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相互連通的煙氣流通孔(5)即可,制作時,將進煙爐室(1)、出煙爐室(2)及煙氣流通孔(5)的內壁均采用相同的耐火材料制作一層耐火澆注層(6),其耐火材料可直接采用現有的沉灰室所采用的耐火材料,然后在進煙爐室(1)、出煙爐室(2)及煙氣流通孔(5)的耐火澆注層(6)外都鋪設一層采用保溫材料制作的保溫層(7),并且在每個煙氣流通孔(5)的保溫層外表面都套一個鋼管(8)即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沉灰室,其特征在于它由一個獨立的進煙爐室(1)和一個獨立的出煙爐室(2)組成,在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的上部都分別設有進煙口(3)和出煙口(4),在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的下部設有相互連通的煙氣流通孔(5),進煙爐室(1)、出煙爐室(2)及煙氣流通孔(5)的內壁為采用相同耐火材料制作的耐火澆注層(6),在進煙爐室(1)、出煙爐室(2)及煙氣流通孔(5)的耐火澆注層(6)外都設有一層采用保溫材料制作的保溫層(7),并且在煙氣流通孔(5)的保溫層外表面套有鋼管(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沉灰室,其特征在于在進煙爐室(1)和出煙爐室(2)的下部設有1~5個相互連通的煙氣流通孔(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沉灰室,它由一個獨立的進煙爐室和一個獨立的出煙爐室組成,在進煙爐室和出煙爐室的下部設有相互連通的煙氣流通孔,進煙爐室、出煙爐室及煙氣流通孔的內壁為采用相同耐火材料制作的耐火澆注層,在耐火澆注層外都設有一層采用保溫材料制作的保溫層,并且在煙氣流通孔的保溫層外表面套有鋼管。本發明能有效地防止采用中間阻尼隔墻的變形及塌陷,并能有效地沉降高溫煙氣中的大顆粒粉塵、燃燒殘余揮發份和炭粉,使煙氣得到較好的凈化;此外,它在煙氣流通孔的保溫層外表面采用了鋼管結構,它可以吸收自身的膨脹,能夠有效地防止煙氣流通孔內的孔壁開裂。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使用壽命較長、維修容易的優點。
文檔編號F23J15/00GK1861244SQ20051020027
公開日2006年11月15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13日
發明者楊西 申請人: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