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余熱回收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對焦化行業節能降耗工作的持續推進,如何解決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浪費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焦炭企業自使用碳化室法燒制焦炭以來,上升管內高溫焦爐荒煤氣的余熱就一直未能有效利用,只能用循環氨水降溫把熱量白白浪費。有人將荒煤氣與夾套內的工藝介質水換熱,但是出現換熱面粘結焦油、絮狀物堵塞問題,換熱面損壞后,夾套內工藝介質水漏進碳化室影響焦炭生產。近年來,采用熱管技術和導熱油技術進行焦爐荒煤氣余熱利用,都不能長周期穩定運行,主要原因是:這些技術都沒有克服焦爐煤氣換熱的困難,當換熱系統其它部分故障停止工作時,碳化室法,一爐焦沒有生產完,是不能在中途短時間內停爐的,所以出現熱管爆管、導熱油過熱結焦等問題。
【發明內容】
[0003]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充分利用了高溫荒煤氣,同時還避免了出現熱管爆管、導熱油過熱結焦等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包括上部上升管、上升管管蓋、橋管和集氣管,橋管一端與橋管法蘭連接,另一端與集氣管連接,還包括環形殼體,環形殼體設置在上部上升管與上升管管蓋之間,環形殼體通過橋管法蘭與橋管連接,環形殼體表面分布環形列管,環形列管與汽包連接,環形殼體為“八”字形狀。
[0005]進一步的,環形殼體由頂部到底部管徑不斷擴大,底部向橋管連接方向傾斜。
[0006]進一步的,環形列管采用堆焊方式與環形殼體連接。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高溫荒煤氣由上部上升管進入環形殼體內部,向上流動至頂部后沿環形殼體內壁向下至橋管處,由于氨水噴灑管作用,負壓吸入集氣管內;流動過程中荒煤氣通過環形殼體與環形列管換熱,環形列管將熱量傳遞至汽包,副產蒸汽或熱水,充分利用了高溫荒煤氣,同時還避免了出現熱管爆管、導熱油過熱結焦等問題。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中:1、汽包,2、上升管管蓋,3、環形殼體,4、環形列管,5、橋管法蘭,6、橋管,7、上部上升管,8、集氣管,9、氨水噴灑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1]如圖1所示,本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包括上部上升管7、上升管管蓋2、橋管6和集氣管8,橋管6 —端與橋管法蘭5連接,另一端與集氣管8連接,還包括環形殼體3,環形殼體3設置在上部上升管7與上升管管蓋2之間,環形殼體3通過橋管法蘭5與橋管6連接,環形殼體3表面分布環形列管4,環形列管4與汽包I連接,環形殼體3為“八”字形狀,可以增加環形殼體3內換熱面積,環形殼體3由頂部到底部管徑不斷擴大,底部向橋管6連接方向傾斜,使附著焦油石墨沿內壁流淌。為了提高本實用新型性能,環形列管4采用堆焊方式與環形殼體3連接。
[0012]工作時,高溫荒煤氣由上部上升管7進入環形殼體3內部,向上流動至頂部后沿環形殼體3內壁向下至橋管6處,由于氨水噴灑管9作用,負壓吸入集氣管8內。流動過程中荒煤氣通過環形殼體3與環形列管4換熱,環形列管4將熱量傳遞至汽包1,副產蒸汽或熱水。
【主權項】
1.一種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包括上部上升管(7)、上升管管蓋(2)、橋管(6)和集氣管(8),橋管(6) —端與橋管法蘭(5)連接,另一端與集氣管(8)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環形殼體(3),環形殼體(3)設置在上部上升管(7)與上升管管蓋(2)之間,環形殼體(3)通過橋管法蘭(5 )與橋管(6 )連接,環形殼體(3 )表面分布環形列管(4),環形列管(4)與汽包(I)連接,環形殼體(3)為“八”字形狀。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形殼體(3)由頂部到底部管徑不斷擴大,底部向橋管(6)連接方向傾斜。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形列管(4)采用堆焊方式與環形殼體(3)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回收上升管余熱的設備,包括上部上升管、上升管管蓋、橋管和集氣管,橋管一端與橋管法蘭連接,另一端與集氣管連接,還包括環形殼體,環形殼體設置在上部上升管與上升管管蓋之間,環形殼體通過橋管法蘭與橋管連接,環形殼體表面分布環形列管,環形列管與汽包連接,環形殼體為“八”字形狀。高溫荒煤氣由上部上升管進入環形殼體內部,向上流動至頂部后沿環形殼體內壁向下至橋管處,由于氨水噴灑管作用,負壓吸入集氣管內;流動過程中荒煤氣通過環形殼體與環形列管換熱,環形列管將熱量傳遞至汽包,副產蒸汽或熱水,充分利用了高溫荒煤氣,同時還避免了出現熱管爆管、導熱油過熱結焦等問題。
【IPC分類】F22B1/18, C10B27/00
【公開號】CN204806353
【申請號】CN201520292783
【發明人】王平山, 文海波, 姜龍龍, 劉小源, 朱友光
【申請人】徐州偉天化工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請日】201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