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稀土永磁除垢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處理裝置。
目前鍋爐水處理有以下幾種技術措施a)離子罐,應用樹酯清除水中形成爐垢之離子,本方法,應建有專門的樹酯處理罐,體積龐大,并應有專門水質化驗員,不但初級投資大且平日運行時消耗樹酯及食鹽,日常費用亦頗昂貴。
b)近年采用電磁振蕩器除垢,這種產品由于采用電子線路,運行中需監護,而且需要維修。
c)酸洗鍋爐,在已經結垢時,用特殊的清洗劑去除爐垢,但這種方法不能使鍋爐運行中不結垢,使爐子熱效率低,而且,每清洗一次耗費頗多費用。
綜觀之,目前鍋爐及熱交換器除上述方法外尚無良好的水處理方法,現有方法不僅初投資大,運行維護不便,且不能保護爐子在安全運行中又有很高的熱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水的磁化處理裝置,以圖取代現有鍋爐水的處理方法及處理設備。
本實用新型是一個過水器,其原理結構如圖1所示。
該除垢器由法蘭,內腔管,殼體和稀土永磁體組成,其中內腔管4的中心設中心隔板7將內腔管分為兩部分,內腔管4的管壁開徑向窗口5和6,5和6與殼體2形成的空間相通,殼體2為一密閉的罐體,其端壁上固定磁軛圓環8,園環的內外側分別粘接稀土永磁體1和9,其磁性方向在殼體內形成徑向磁場,由永磁體經空氣隙、內腔管壁至另一側永磁體再經殼體形成磁路,內腔管4兩端安裝法蘭3。
水由管道經法蘭進入除垢器內腔,由內腔管4端頭之徑向窗口,流入由殼體及內腔管圍成的腔體內,并分二路,沿軸向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先后受到永磁體1的不同方向的磁化,然后由腔體另一端經之內腔管的窗口流出,經法蘭與鍋爐管道通連。
內腔管中心隔開,使水必須流過腔體,方可進到另一端,它是由導磁的厚壁鋼管車、銑而成。
在腔內,由永磁體構成的磁路,其磁路如圖中虛線箭頭所示,永磁體共有四個園環,分別膠粘在與殼體相連的磁軛園環的內、外兩側,永磁體形成徑向磁場。
殼體亦由導磁之鋼件制成(鍛鋼鑄鋼或厚壁鋼管均可)對不同流量之稀土永磁除垢器,本實用新型在內腔結構上稍有不同,但共同的是構成腔內磁路之結構是一致的,水通過磁場的形式亦是相同的。如圖1中箭頭所示。
當水流經除垢器內腔時,受到稀土永磁體的交變磁化,使含于水中礦物鹽如炭酸鈣等,其原子四周的電子自旋之磁場,受到本除垢器磁場的干擾,以致分子之間的維系減弱,難于形成結晶之晶格從而阻止了爐垢之形成,經過本實用新型之除垢器處理的水,所含鹽分沒有變化,但是其不能形成結晶,而成絮狀物浮于水中,通過鍋爐排出爐外確保鍋爐不結垢安全運行。
險垢器只需接在鍋爐的上水及回水管上,使進入爐內的水均經過磁場處理。
除垢器有堅固的鋼質外殼,既保護了內部永磁體,同時又使內部強磁場不外泄,使外部不受強磁場的干擾。
本實用新型的除垢器在鍋爐系統中安裝位置如圖2示為保護除垢器內稀土磁體的磁性,在除垢器安裝時,應用高導電之紫銅排,把除垢器兩側短路,如圖3所示,同時,安裝時,除垢器要與兩端所聯接之管道絕緣,為此,法蘭把緊螺栓應套上絕緣墊圈。
本實用新型采用我國稀土資源的優勢,利用稀土磁鋼的超強磁性能,產生極強的磁場,從而比國外(如蘇聯)采用鑄造磁鋼或電磁式除垢器有較強的除垢效果而體積重量都比之小得多。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除垢器,一次投資,不需維護,即達到除垢節能之效果。同時,本實用新型之除垢器,還可推廣到一切熱交換設備之除垢目的上。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稀土永磁材料為釤鈷磁鋼和釹鐵棚磁鋼,在使用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安裝本實用新型之磁水器,不但新垢不結,老垢也疏松脫落,約有2-3mm厚爐垢被清除。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原理圖,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除垢器在鍋爐系統中安裝位置圖。
圖4為短路銅排的安裝示意圖。
圖中符號為1稀土永磁體,2殼體,3法蘭,4內腔管,5、6徑向窗口,7中心隔板,8磁軛園環,9稀土永磁體,10泵,11除垢器,12鍋爐,13、14閥門,15短路銅排,16水管。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鍋爐除垢的稀土永磁除垢器,包括法蘭、內腔管,殼體和稀土永磁體,其特征在于內腔管[4]的中心設中心隔板[7]將內腔管分為兩部分,內腔管[4]的管壁開徑向窗口[5]和[6]與殼體[2]形成的空間相通,殼體[2]為一個密閉的罐體,其端壁上固定磁軛園環[8],園環的內外側分別粘接稀土永磁體[1]和[9],其磁性方向在殼體內形成徑向磁場,由永磁體經空氣隙、內腔管壁至另一側永磁體再經殼體形成磁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爐除垢設備,包括法蘭、內腔管、殼體和稀土永磁體,內腔管由隔板分為兩部,管壁開徑向窗口,永磁體置于內腔管與殼體形成的空間內并形成徑向磁場,供給鍋爐的水,先流經除垢器,被磁場磁化過的水在鍋爐中不再形成爐垢,對鍋爐已形成的垢,在磁化水長期稀釋作用下,亦會質地疏松,在清爐時,可以清掃脫落。
文檔編號F22B37/54GK2142533SQ9223643
公開日1993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1992年10月6日 優先權日1992年10月6日
發明者張寶銘 申請人:哈爾濱工業大學